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翠华山是一个刚强的关中汉子,那么南五台就是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相比之下,翠华山在山崩之后造成山多石巨,雄伟奇巧,充满了力量;而南五台则是幽静而富有灵气。
漫步林中,香烟袅袅,喇叭里飘出声声木鱼,悠扬而空旷。山越上越高,路越走越窄,云雾也越堆越重。登上一座山梁,放眼远望,眼前是云雾的世界,轻的如罗纱,重的如墨团,罗纱含羞轻遮山顶,峰峦叠嶂时隐时现:墨团卷舒,似有千军万马奔腾。忽见云海之中,闪现几重山峦,宛若海上孤岛,亦如蓬莱仙境,令人惊呼神奇。
登临观音台。峰顶有一农户开的农家乐。这是南五台山上第三家农家乐。农家乐门口有一条哈巴狗,看到有人上山便朝人作揖,乖巧可爱。农户的主人姓姚,他在缓坡的地方种植了白菜、西红柿等,菜园子不大,但可以满足每天的必需。姚师傅很看好南五台未来的旅游前景,他在山下又开辟了一块地,准备盖新房开旅馆。山间盖房子,这难度7忽然想到在山路搬运石阶的挑山工,挑砖的师傅说,他一天在此往返20余趟,每次能够挑送16块砖,每次的报酬大约8元钱。途径游人都感叹这份辛苦。
在小饭馆里吃了一碗酸菜鱼鱼,自制的酸菜,酸得过瘾。
“这里是观赏风景的最佳地方!”顺着姚师傅手指的方向极目四顾,视野开阔,群山环绕四周,山间雾气腾腾。走进庙内,见几位老者围坐在起打扑克,听着收音机里飘出的秦腔。据了解,他们在此守庙。王师傅说“这几日天气阴,云海积聚,你今天看不到云海日出了!待到天晴,山上可以看日出,霞光万丈!”说罢,他拿出一本小影集,给记者展示。他收藏的云海,小册子里照片不甚清晰,但可以看到壮观的云海和日出。
“终南神秀冠三秦,佛光普照映五峰。”冒着蒙蒙细雨,前往灵应台。据在此施工的刘师傅讲说,灵应台是一座刚刚修建的三层庙宇,大约耗资1600多万。顺着由石头凿的坑坑洼洼的台阶,一步步迈上,有一段只容你踩入脚尖,胆子小的女士不时地发出尖叫,给一起爬山者增添了些许乐趣。灵应台,大理石的台阶、栏杆,庙内释道儒三教合一,供奉着太上老君、释迦牟尼、玉皇大帝、弥勒佛等仙佛。灵应台前,一棵松树上,大红的彩布把整个树缠得密不透风。
李道长说,他以前在八仙宫,几年前游历南五台时,这里的美景吸引了他,从此便在灵应台落足,刚来时,这里只有一个茅棚。“现在条件好了……”我说完之后,他只是抿嘴一笑。
下午时分,天空中飘起了蒙蒙细雨,李道士告诉我雨后会有云海出现,我便下山背帐篷,准备在此过夜。
到再次抵达灵应台时,天已黑。两条黄狗狂吠不已,看门的师傅开了山门,说道士下山去了。
夜幕降临之后,登上灵应台的最高处。虽然天空中飘着小雨,没有星星,但山风还是很大的,举目远眺,远山沟壑纵横,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仍让人激动不已,看那山间白云翻滚,此起彼伏,越过此山,跌入彼谷的样子,似乎如波浪一般。
游览之后,在三层的大殿之外,选择一僻风之处扎好帐篷。清晨起来,二层的佛钟如期在5点钟敲响,伴随着山下寺庙里佛音如约而至。
美国汉文化研究员比尔波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终南山踏着漫漫小道,在山中寻访。他目击了在深山中修行的隐士,修行者有和尚、道士,也有普通的市民,他们大多常年居住在山上,深居简出,自己种菜,吃松树的松针和花果。在探访了隐士的生活之后,比尔波特回国后以寻访终南隐士为主题的《空谷幽兰》一书出版,此书在各大书店畅销不衰。比尔波特把终南山誉为隐士的天堂。
无独有偶,在翠华山的天池旁,记者就碰到了一位置身滚滚红尘之外的隐士。
傍晚,夕阳西下,在翠华山天池旁,一曲古琴曲《忆故人》飘然而至,音韵空灵,清新飘逸,情真意切,使空山幽谷的我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
循声觅踪,只见一浓髯大汉,独处在约三层楼高的巨石之上,双手抚琴,神情悠然。
附近小本生意人告知,此人叫樊洲,在此山间隐居近20年了,他还会在早晨习拳练武。
等到大胡子先生抚琴完毕,寒暄后,方知确是樊洲先生。他1992年始隐翠华山,晨练太极,醉心于琴拳书画。随着他走向位于海拔1800米的居室。那屋在松树旁的一堆乱石之上,树不曾修,石不曾移,花不曾折。拾阶而上,过一座无水的石桥,出现一幢拙朴的汉式建筑,瓦檐下,是一个巨大的黑色木门,木门中央,浮雕的四个大红篆字格外醒目,细细品味方知为“众里寻他”,黑红对比分明,让人记忆深刻。门的两边,是草书的阴刻,遒劲飘逸的文字,拙朴而厚重,仿佛给建筑注入了生命。
隐居翠华山的初衷让樊洲侃侃而谈。1992年,政府安排干部下乡锻炼,他就选择了翠华山,当时翠华山上条件极差,是村干部带着一位村民下山帮着他把行李背上山的。
在山上,他住在四面透风的茅棚里。游遍祖国名山大川的他却被翠华山巧夺天工的景色和磅礴的气势吸引了,于是就在此扎根,观日赏月看山戏水踏雪吟诗作画操琴练拳,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据了解,在翠华山和南五台的后山之上,有很多修行的隐士,或一人独处茅棚,或在山颠居住于石室,潜心修行悟道,其中不乏高人。
随后,带着寻访隐士的目的,我在终南山的翠华山、南五台以及附近的抱龙峪、沣峪、资峪等山谷中,发现修行者的确不在少数,有和尚、道士、尼姑,也有凡夫俗子,大家修行的地点、方式、目的也不尽相同,但内心均由所追求。
我在南五台的山腰碰到悟明师傅,他身宽体胖,生性开朗,总是乐呵呵的,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烦心事一样。他说终南山七十二峪里,峪峪有隐士,这些修行者一般不与外人接触,能不能遇到要看机缘。
在南五台的黑虎殿,从山西五台山来此修行的释玄明师傅,1米85的个子,他对南五台赞不绝口,说这里是理想的修行之地,游客少,清净而且富有灵气。
如今,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经历了物欲横流之后,空寂的都市人有修行愿望的不在少数,西五台的吉祥师傅就在自己的庙里开设了“静观课”,只要有心修行都可前来上课,10天为一期。来此学习要关掉手机,10天里避免与外界接触。这一规定让一些人望而怯步。
内观课除了学习佛教的理论外,还有一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修炼,上课者遵循佛家“淡吃,淡安,淡睡”的戒条,庙里给前来修行者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和清素淡雅的一日两餐。北京、上海、成都等不少外地修行者慕名而至。
言情女作家安妮宝贝在《空谷幽兰》一书的序言中说,城市中人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静的天地。
大雁塔住持增勤法师也主张:“在家出家都可以修行,只要心里向善就可以。”看来正所谓修行于心!
旅游资讯
翠华山:位于西安以南30公里,在西安高新区的蒋家寨或者电视塔坐905公交车,6元票即可到达翠华山,15分钟一趟,1个小时即可到达。也有不少人选择骑自行车前往。山上的农家乐地道的陕西风味美味实惠。张斌虎农家乐住宿15元一位,黑蛋农家乐,标间60元
南五台:在南门附近坐600路或215、229路车,坐到长安区的老区政府,过了十字口,一长安客运公司有到南五台的班车。南五台上只有一户农家乐,浆水鱼鱼很不错,5元一碗,住宿15元。
漫步林中,香烟袅袅,喇叭里飘出声声木鱼,悠扬而空旷。山越上越高,路越走越窄,云雾也越堆越重。登上一座山梁,放眼远望,眼前是云雾的世界,轻的如罗纱,重的如墨团,罗纱含羞轻遮山顶,峰峦叠嶂时隐时现:墨团卷舒,似有千军万马奔腾。忽见云海之中,闪现几重山峦,宛若海上孤岛,亦如蓬莱仙境,令人惊呼神奇。
登临观音台。峰顶有一农户开的农家乐。这是南五台山上第三家农家乐。农家乐门口有一条哈巴狗,看到有人上山便朝人作揖,乖巧可爱。农户的主人姓姚,他在缓坡的地方种植了白菜、西红柿等,菜园子不大,但可以满足每天的必需。姚师傅很看好南五台未来的旅游前景,他在山下又开辟了一块地,准备盖新房开旅馆。山间盖房子,这难度7忽然想到在山路搬运石阶的挑山工,挑砖的师傅说,他一天在此往返20余趟,每次能够挑送16块砖,每次的报酬大约8元钱。途径游人都感叹这份辛苦。
在小饭馆里吃了一碗酸菜鱼鱼,自制的酸菜,酸得过瘾。
“这里是观赏风景的最佳地方!”顺着姚师傅手指的方向极目四顾,视野开阔,群山环绕四周,山间雾气腾腾。走进庙内,见几位老者围坐在起打扑克,听着收音机里飘出的秦腔。据了解,他们在此守庙。王师傅说“这几日天气阴,云海积聚,你今天看不到云海日出了!待到天晴,山上可以看日出,霞光万丈!”说罢,他拿出一本小影集,给记者展示。他收藏的云海,小册子里照片不甚清晰,但可以看到壮观的云海和日出。
“终南神秀冠三秦,佛光普照映五峰。”冒着蒙蒙细雨,前往灵应台。据在此施工的刘师傅讲说,灵应台是一座刚刚修建的三层庙宇,大约耗资1600多万。顺着由石头凿的坑坑洼洼的台阶,一步步迈上,有一段只容你踩入脚尖,胆子小的女士不时地发出尖叫,给一起爬山者增添了些许乐趣。灵应台,大理石的台阶、栏杆,庙内释道儒三教合一,供奉着太上老君、释迦牟尼、玉皇大帝、弥勒佛等仙佛。灵应台前,一棵松树上,大红的彩布把整个树缠得密不透风。
李道长说,他以前在八仙宫,几年前游历南五台时,这里的美景吸引了他,从此便在灵应台落足,刚来时,这里只有一个茅棚。“现在条件好了……”我说完之后,他只是抿嘴一笑。
下午时分,天空中飘起了蒙蒙细雨,李道士告诉我雨后会有云海出现,我便下山背帐篷,准备在此过夜。
到再次抵达灵应台时,天已黑。两条黄狗狂吠不已,看门的师傅开了山门,说道士下山去了。
夜幕降临之后,登上灵应台的最高处。虽然天空中飘着小雨,没有星星,但山风还是很大的,举目远眺,远山沟壑纵横,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仍让人激动不已,看那山间白云翻滚,此起彼伏,越过此山,跌入彼谷的样子,似乎如波浪一般。
游览之后,在三层的大殿之外,选择一僻风之处扎好帐篷。清晨起来,二层的佛钟如期在5点钟敲响,伴随着山下寺庙里佛音如约而至。
美国汉文化研究员比尔波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终南山踏着漫漫小道,在山中寻访。他目击了在深山中修行的隐士,修行者有和尚、道士,也有普通的市民,他们大多常年居住在山上,深居简出,自己种菜,吃松树的松针和花果。在探访了隐士的生活之后,比尔波特回国后以寻访终南隐士为主题的《空谷幽兰》一书出版,此书在各大书店畅销不衰。比尔波特把终南山誉为隐士的天堂。
无独有偶,在翠华山的天池旁,记者就碰到了一位置身滚滚红尘之外的隐士。
傍晚,夕阳西下,在翠华山天池旁,一曲古琴曲《忆故人》飘然而至,音韵空灵,清新飘逸,情真意切,使空山幽谷的我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
循声觅踪,只见一浓髯大汉,独处在约三层楼高的巨石之上,双手抚琴,神情悠然。
附近小本生意人告知,此人叫樊洲,在此山间隐居近20年了,他还会在早晨习拳练武。
等到大胡子先生抚琴完毕,寒暄后,方知确是樊洲先生。他1992年始隐翠华山,晨练太极,醉心于琴拳书画。随着他走向位于海拔1800米的居室。那屋在松树旁的一堆乱石之上,树不曾修,石不曾移,花不曾折。拾阶而上,过一座无水的石桥,出现一幢拙朴的汉式建筑,瓦檐下,是一个巨大的黑色木门,木门中央,浮雕的四个大红篆字格外醒目,细细品味方知为“众里寻他”,黑红对比分明,让人记忆深刻。门的两边,是草书的阴刻,遒劲飘逸的文字,拙朴而厚重,仿佛给建筑注入了生命。
隐居翠华山的初衷让樊洲侃侃而谈。1992年,政府安排干部下乡锻炼,他就选择了翠华山,当时翠华山上条件极差,是村干部带着一位村民下山帮着他把行李背上山的。
在山上,他住在四面透风的茅棚里。游遍祖国名山大川的他却被翠华山巧夺天工的景色和磅礴的气势吸引了,于是就在此扎根,观日赏月看山戏水踏雪吟诗作画操琴练拳,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据了解,在翠华山和南五台的后山之上,有很多修行的隐士,或一人独处茅棚,或在山颠居住于石室,潜心修行悟道,其中不乏高人。
随后,带着寻访隐士的目的,我在终南山的翠华山、南五台以及附近的抱龙峪、沣峪、资峪等山谷中,发现修行者的确不在少数,有和尚、道士、尼姑,也有凡夫俗子,大家修行的地点、方式、目的也不尽相同,但内心均由所追求。
我在南五台的山腰碰到悟明师傅,他身宽体胖,生性开朗,总是乐呵呵的,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烦心事一样。他说终南山七十二峪里,峪峪有隐士,这些修行者一般不与外人接触,能不能遇到要看机缘。
在南五台的黑虎殿,从山西五台山来此修行的释玄明师傅,1米85的个子,他对南五台赞不绝口,说这里是理想的修行之地,游客少,清净而且富有灵气。
如今,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经历了物欲横流之后,空寂的都市人有修行愿望的不在少数,西五台的吉祥师傅就在自己的庙里开设了“静观课”,只要有心修行都可前来上课,10天为一期。来此学习要关掉手机,10天里避免与外界接触。这一规定让一些人望而怯步。
内观课除了学习佛教的理论外,还有一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修炼,上课者遵循佛家“淡吃,淡安,淡睡”的戒条,庙里给前来修行者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和清素淡雅的一日两餐。北京、上海、成都等不少外地修行者慕名而至。
言情女作家安妮宝贝在《空谷幽兰》一书的序言中说,城市中人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静的天地。
大雁塔住持增勤法师也主张:“在家出家都可以修行,只要心里向善就可以。”看来正所谓修行于心!
旅游资讯
翠华山:位于西安以南30公里,在西安高新区的蒋家寨或者电视塔坐905公交车,6元票即可到达翠华山,15分钟一趟,1个小时即可到达。也有不少人选择骑自行车前往。山上的农家乐地道的陕西风味美味实惠。张斌虎农家乐住宿15元一位,黑蛋农家乐,标间60元
南五台:在南门附近坐600路或215、229路车,坐到长安区的老区政府,过了十字口,一长安客运公司有到南五台的班车。南五台上只有一户农家乐,浆水鱼鱼很不错,5元一碗,住宿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