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管理断层,提升组织能力

来源 :AMT前沿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m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成长型企业管理断层
  
  对于一些成长型企业来说,随着企业成长,规模不断壮大,会出现以下现象:公司高层经常谈战略、理想和愿景,但很少获得员工的热烈回应,似乎员工都“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公司高层提出美好的理念或高瞻远瞩的战略举措,很少能被员工彻底实现或执行;高层事必躬亲,忙忙碌碌,员工却很悠闲,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不高……对于这些现象的原因,众说纷纭,大致都归结为执行力问题、激励问题、组织问题等。笔者对一些企业进行观察和分析后认为,管理断层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也是成长型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重要掣肘。本文将对成长型企业面临的管理断层的类型、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论述。
  
  管理断层类型
  
  随着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公司内部进行分层管理势在必行,这常常会带来管理断层的问题。管理断层是指公司组织结构某个或某些层级的缺失、能力不足而导致的沟通不畅、执行力差的现象。通过对一些成长型企业的分析,管理层断层可分为三种类型(见图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管理层级分为“总经理—副总裁/总监—部门经理—员工” 四级,企业实际运作中的管理层级可能多于或少于上述层级。
  
  1. 管理断层类型I——内部不分层,总经理一肩挑。
  在企业创办初期,公司创办人直接领导员工,公司的管理体系为扁平化组织,只有“总经理—员工”一个层级。这种组织方式具有快速、灵活、平等的明显优势。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壮大,部分企业仍延续了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方式。这种不分层的管理方式的弊端完全显现出来,并在企业内部造成一系列混乱:
  (1) 对于公司总体而言,业务发展不错,但管理混乱,公司上上下下忙于救火;公司所有人忙于整体业务,很少有人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公司的发展系于老板一身,一旦老板出现意外(如生病),公司将难以正常运转。
  


  (2) 从公司总经理的角度看,公司的业务发展、内部管理一肩挑,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具体业务的处理,无暇顾及公司长期发展和内部整体管理的提升。随着业务发展,老板内心不平逐步加剧,认为公司业务都是自身一人完成的,有没有员工都一个样;感到越来越孤独,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对公司发展的愿景和美好展望。
  (3) 从员工的角度,公司业务都是总经理亲自负责,发挥自身能力的空间有限,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下降,甚至混日子;感觉不被重用或重视,员工内心不平逐步加剧;感觉总经理离自己越来越远,虽然经常被宣贯各种愿景和发展方向,但员工觉得难以理解,离自己很远。
  
  2. 管理断层类型II——层级健全,层层断层。
  对于部分成长型企业,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逐步建立了“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部门经理/员工”的分层管理架构,但非常脆弱,管理断层明显。表现在:
  (1) “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之间断层:总经理视野开阔,市场机会敏锐,对公司业务发展和管理提升完整系统设想,经常提出新的理念和想法,但经常感到自己不被理解,各种想法都没有被执行或执行中出现偏差;副总经理或总监认为总经理想法变幻莫测,难以理解,更难以执行或干脆不执行。这导致高层理念和管理思路在转化中第一次被打折扣。
  (2) “副总经理/总监—部门经理/员工”之间断层:副总经理/总监对业务发展、内部体系建设缺乏想法或可操作方案,或即使提出方案员工也难以执行;部门经理/员工提出的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的指导,执行过程中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导致高层理念和管理思路在实际执行中第二次被打折扣。
  3. 管理断层类型III——层级健全,高层衔接顺畅,底层断层。
  对于部分成长型企业,由于上市或自身发展需要,老板从外部引入大量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的副总经理/总监,解决了“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之间的管理断层问题,但“副总经理—部门经理/员工”的管理断层仍然存在。此外,这种引入职业经理人的方式也有明显的副作用:空降的职业经理人阻断了公司内部员工晋升通道,易挫伤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公司“部门经理/员工”消极应对公司空降“副总经理/总监”,导致其难以在公司中立足。
  
  管理断层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管理断层既有共性的原因,也有三种类型管理断层的个性化原因。
  就共性而言,高层(总经理)、中层(副总经理/总监)及低层(部门经理/员工)在关注点、工作重点、能力要求上存在天然的差异:高层关注外部环境、公司长期发展和内部整体体系建设,中层关注分管领域体系建设(如流程)、任务分派,低层更加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这种差异要求不同层级之间有效衔接和相互支撑。
  就不同类型管理断层的个性化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管理断层类型I原因分析——老板自身是瓶颈。
  这种类型的管理断层,其根源在于老板自身:过多强调自身的专业人士角色,忽略了创业人士和管理者角色,导致其绝大部分精力用于公司具体业务操作,如贷款发放、软件编写等,很少投入精力来考虑公司内部团队建设、管理系统构建和发展战略构想。企业不同层级人员的典型特征如下(资料来源:迈克尔•伯格《突破瓶颈》,中信出版社):
  创业者:
   机会/市场敏锐:能够将最微不足道、最平凡的事情和事件转变为一次出类拔萃的机会;
   生活在未来,从不留恋过去,几乎很少停留在现在;
   擅长处理未知的事物,加速未来的到来,创造可能性,扭转混乱的局面,营造和谐的氛围;
   强势的创业者希望把一切操控于自己的鼓掌之间,完全掌握现实中的人和事,保证自身能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之中。
  管理者:
   相当实际,实用主义至上;
   生活在过去,情不自禁地想维持目前的状况;
   眼里只有问题,最渴望获得严谨的秩序,建立有条不紊的工作系统。
  专业人士:
   将一切付诸行动的人,凡事一定要亲历亲为,以便把事情做好;
   喜欢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翻来覆去做事,认为工作不是用来想的,而是用来做的;
   不关心所谓的理念和想法,只对“如何做事情”感兴趣。
  
  管理断层类型II和III原因分析——地域、资源和思维约束。
  出现第二种、第三种类型管理断层的企业,通常为位于二线、三线、四线或五线城市或传统行业的企业(如食品行业)。造成断层的原因包括:受自身地域限制,资源有限,通常难以招聘到优秀的人才;自身发展思维约束,主要依靠自身能力来发展,缺少整合外部资源的理念;内部缺乏有效的员工能力培养和提升机制。
  
  消除管理断层行动举措
  
  针对不同类型的管理断层,需要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具体说明如下:
  消除管理断层类型I的行动举措——突破老板自身瓶颈。
  针对这种类型管理断层,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总经理要突破自身瓶颈,有效平衡“创业者、管理者、专业人士”三种角色:弱化专业人士角色,强化管理者角色,发挥创业者优势。具体而言:
  (1) 建设团队,逐步建立分层管理机构。总经理应该将团队建设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提拔一些业务骨干来担任部门经理或总监,建立分层管理结构;安排时间培养骨干员工,将自身的业务经验转移给这些人员,让自身逐步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
  


  (2) 强化管理者角色,建章立制。在初步放权时,管理者内心充满疑虑,担心业务下降或业务人员出错。老板应该抽出时间来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岗位和职责;梳理和完善公司管理流程,细化作业要求,将自身的业务经验固化于公司业务操作规范,保证业务操作结果的可预期性和一致性。
  (3) 信任员工,充分授权,容忍犯错。总经理在充分放权给公司员工时,一定要控制住内心冲动,避免过多干预员工的业务拓展。要从内心信任员工,相信在没有自身的情况下,公司的业务能够正常运转;要容忍员工犯错,犯错是员工成长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避免越俎代庖。
  
  管理断层类型II的解决机制——坚持两手抓。
  针对第二种类型的管理断层,总经理应坚持“两手抓”的策略:一方面,打破资源边界和思维边界约束,积极整合外部资源;同时,加强公司内部员工的培养,提升内部员工能力。具体说明如下:
  (1) 积极整合外部资源。当今社会资源富集但分布又极度不均衡。公司需要突破地域局限性,树立“商者无域”的经营理念,充分整合和应用外部资源,包括: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吸收优秀员工加入公司;整合外部金融资源,引入战略投资者,消化吸收外部投资者带来的管理经验;引入外部咨询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市场调研机构、软件公司、培训机构,借助外部经验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2) 加强内部员工培养,提升员工能力。针对内部员工的不同特点,开展员工分层分类的技能培训。一方面,分层培训,满足高层、中层、普通员工的不同培训需求,提供培训针对性;另一方面,按条线开展分类培训,如管理系列、营销系列、财务系列培训,提高各条线人员的专业能力。
  
  管理断层类型III的解决机制——拓宽内部员工的晋升通道。
  针对该类型的管理断层,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来加以解决:
  (1)强化内部员工的技能培训,拓展内部人员的晋升通道。根据内部员工特点,强化内部普通员工技能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同时,加强部门经理等管理人员的培养,开阔其视野;选拔和重用优秀人员,扩展其发展空间。
  (2)强化职业经理人的员工培养责任。公司应将人员培养纳入到职业经理人的考核指标,强化职业经理人对公司内部员工的培养,实现知识、技能的转移;同时,鼓励员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职业经理人,主动积极学习职业经理人先进的管理理念、优秀的管理经验。
  
  结论
  
   随着创业型公司进入到成长阶段,管理断层会逐步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如上下各层沟通不畅、管理执行层层打折扣。为此,需要分析不同类型的管理断层,采取有效的管理举措,建立分层管理结构,提升各层次人员的能力,见表1。
其他文献
关键词:成长型企业 目标责任机制 组织活力     忙忙碌碌中又迎来了新的一年,作为企业经营者的老板依旧满怀激情的组织制定了新的战略目标,但一想到企业以往的情况,又不免对战略目标能否落实心存疑问。每年战略目标制定之后,执行起来总是不到位,有些事情即便是自己亲自抓,推动起来也很难,有时候对企业甚至有种失控的感觉;各个部门平时看上去都很忙,但一年下来盘点工作,好像都是在重复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和处理一些
期刊
你说:流程优化一次又能怎样?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了,流程跟不上变化怎么办?  我说:不断的沉淀与创新,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和文化。    事实上,很多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有些管理者会问:“流程优化一次又能怎样?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了,流程跟不上变化怎么办?”他们这么问,其实并不希望得到什么回答,只是多少有些抱怨,发发牢骚。  当变化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大家对红海、蓝海的讨论非常多,那我们也不妨
期刊
成长型企业在发展的早期,凭借着多独有的技术能力、独特产品和高效管理,会获得很多市场机会,企业规模会迅速扩大,在度过初创期的迅速发展阶段后,往往会面临两个典型问题:  由于自身的积累不足,企业在竞争中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怎么快速解决并突围?  当核心员工离职后,可能会造成核心竞争能力的损失,如何弥补?    对于这两类典型问题,建议可以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加以尝试解决。通过知识管理,将遇到的问题、以前的
期刊
本文的案例将向读者描述一种像乌龟竞赛型的、慢而稳定的、以流程为中心的组织(the Process-Centered Organization, PCO)。我们将评估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和缺陷。    起跑线    案例中的公司于七年前开始实行这种乌龟式的管理方式。推动这场“长跑”的是该公司的一个重要客户,该客户要求提高服务品质,即质量更优良且循环周期更可预测。客户要求该公司提供稳定的“服务交付”流程,
期刊
著名的私垦地维亚航空航天工业部坚持让职员熟悉每一个工种,今天的飞行员,明天可能是服务员或者事务人员;这一星期的管理内务人员,可能下周就被调去负责订座位。  通用电气公司(GE)实行“技能补贴”鼓励工作人员成为多面手。它的科研人员要学市场知识,推销人员要懂科学技术。  我们知道,公司鼓励员工尝试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有出于员工自身发展的考虑,公司可以借此培养员工成为多面能手,以适应社会变化的环境。  
期刊
【编者按】:从单纯的运动鞋企业到全方位体育用品名牌企业,从2001年的年产值仅9000万到2008年的30个亿,特步迈着“特殊的步伐”在上演着商业神话。高速成长的背后,必定是企业战略的坚定支撑。    企业战略发展脉络及战略制定    AMT《前沿论丛》:作为特步战略部门的负责人,您如何理解企业战略?  张猛:公司的战略,首先是老板的意志,或者说是使命。它是一个企业家对自己所创事业的愿景和使命,我
期刊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广东院)于1958年成立,现隶属于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是中国南方电网系统内的特大型企业,是高技术人才、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典型“三高”现代服务型企业,居全国电力设计行业第2位。   广东院所处的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目前在人员规模和业务范围上已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广东院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承担了大量的工程建设任务,积累了大量的文档资料,同时在长期的工作
期刊
这几天最热门的事件,毫无疑问是支付宝的股权转让以及由此引发的契约精神的争论。事情的起因是马云未经股东授权转移支付宝所有权。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做法违背了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契约原则。更严重的是,作为中国企业家代表的马云的这种做法,会导致外资对投资中国失去信心,或在投资时提高要价,从而损坏所有中国企业的利益。有意思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在美国上市的很多中国公司也因为诚信等问题遭到国外投资者的猎杀,导致股价大
期刊
在很多管理型的集团总部,信息化长期得不到重视,高层无法认识到信息化的深层价值,集团总部也很难直接获取到信息化最直观的内容。从信息化的普遍认识来说,信息化是支撑工具。然而从集团企业的管理来看,信息化核心是公司治理、集团管控。信息化的深入开展需要通过信息化人员不断扎实工作、寻求价值点,也需要主动向高层进行“营销”,展示并推介信息化的商业价值。  以下浅谈集团企业信息化商业价值“营销”应该推进的方式: 
期刊
和一些实施过知识管理的企业客户聊天,不管实施到何种程度,大家都会有一个困惑:知识管理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怎么把握这些重要的关键点?  对这个问题,可能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但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建议可以重点关注知识管理工作中的“两化”,即“隐性知识显性化”和“隐性知识隐性化”。对应于“两化”,可能会有多种的方法,其中特别建议考虑以下两种方法:    隐性知识显性化:内部最佳实践的总结提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