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贴吧是近几年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主题话语交流社区,其自由与开放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如今,人们在百度贴吧上已创建了120多万个主题社区,最大的社区有200多万条发言。毋庸置疑,贴吧作为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自由网络空间,正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无处不在,伴随着校园贴吧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这一网络“休闲圈”,这种现象对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校园贴吧的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都有贴吧,很多班级还有班吧。在校园贴吧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针对自己熟悉的人或事进行评论。这个在现实校园之外重构的虚拟校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平台,并深得学生青睐。
任何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贴吧也不例外。它在给学生提供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长期以来,指责学校、评选“校花”和“班花”、评论教师、拉帮结派、谩骂侮辱成了校园贴吧的主旋律。这些与日常教育完全相悖的主题,一方面侵犯了学校和教师的名誉,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道德修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由贴吧引发的网络新问题,俨然已成为一个亟需探究的社会课题。要想解决这个课题,首先要对学生热衷贴吧的原因进行剖析。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以下两个方面是导致青少年对贴吧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
1.贴吧本身具有灵活自由的特性
与搜索引擎、论坛、博客相比,贴吧具有灵活自由的特性。首先,贴吧采用匿名登录的方式。根据匿名理论,当个体处于匿名状态时,因无明确的个人标志,不必承担破坏社会规范的后果,由此产生责任分散心理,从而降低人的社会约束力,使人易于冒险、越轨行事。[1]其次,贴吧可以很好地聚合人群。在贴吧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无论是社会潮流还是校园轶事,经由主题的聚拢,都可得到广泛的响应,这真正实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最后,贴吧可以快捷地提供信息。在帖吧,学生不再面对纷繁的网页信息,也无需费心思去提炼关键词,他们只需以最平常的语句发帖询问,即可获得他人快速的解答,信息获取不仅随时随地,而且更加随心随意。贴吧的这些特征与学生向往的个性自由产生了共鸣,因此点燃了他们参与的激情。
2.贴吧迎合了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贴吧的追捧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密切相关。第一,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缺乏交流技巧,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与人正常交流。在贴吧中,他们可以轻松地将压抑在心底的种种情绪宣泄出来。第二,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那些在学业竞争中失败的学生,更是迫切需要摆脱所面临的一切,而贴吧无疑是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逐渐成熟,他们有这方面的需要。但由于文化观念的限制,早恋在校园被视为洪水猛兽,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只得到贴吧表达对异性的好感。第四,青少年学生基本上是未成年人,他们阅历不够丰富,自制力较差,缺乏客观分析事物的意识和能力,这些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冒失、报复、冲动、急燥等心理倾向,迫于现实环境的限制,他们只好将这些不良情感转变成网络行为。
二、贴吧带给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贴吧的盛行在给校园带来不和谐音符的同时,也严重弱化了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陆士桢教授认为:“纯粹的虚拟社会是不存在的,每一个网络终端都与现实社会相连。”同样,虚拟社会中的贴吧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也需要依靠现实世界中的网络道德教育去消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把贴吧当做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阵地。
1.学校需填补网德教育空白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许多学校把教育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升学率上,而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更是苍白无力。因此,学生的一些污言秽语在贴吧这个平台上结垢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些学校,针对学生贴出的一些脏话和虚假信息采取了强行删除、严密封锁的措施,笔者认为这并非万全之策。学校具有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康人格的责任,而科学、合理的教育无疑是担负这一责任的重要途径。诚然,教育转型时期的网络道德教育比较棘手,但只要尝试并坚持,总会有所收获。至于其途径,可因地制宜。比如,积极创办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或主页,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融趣味性、知识性、互动性、教育性于一体,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2]
2.教师应渗透网络情感教育
平时,一些教师对校园贴吧的风靡无动于衷,而一旦自己身陷“贴吧风波”才意识到事态严重。为人师者,纵然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但也不能漠视对学生进行网络情感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优化网络课程设计、丰富情感教育评价机制、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全面渗透网络情感教育,着力运用网络矫治网络情感问题,并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德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班主任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法律法规,讨论新闻媒体已报道过的由于学生不良上网行为而引发的一些事件。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
3.家长要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贴吧现象的产生也透视出家庭教育的缺失。目前许多家长疏于和孩子沟通,对孩子的网络行为要么放任自流,要么粗暴干预。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家长越是强硬,他们越有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家长,除了经常与学校沟通之外,一方面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健康、民主、丰富多彩的家庭环境,加强与孩子交流,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使孩子拥有足够的自由、平等和快乐。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学习一些网络知识,并进一步引导和监督孩子健康上网。如此,孩子才不会无节制地到贴吧等虚拟时空寻求归宿。
4.相关网站应加强网络监管
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曾提出五项要求,其中一项就是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作为提供贴吧的网站,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督,切实保障网络传播信息的健康与安全。另一方面应加强网络管理,运用技术手段对那些不健康的帖文予以删除或限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履行网络媒体所承载的社会责任。
总之,贴吧的出现及盛行只是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事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定还有更多新的网络事物出现并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面对,构建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以逐步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和自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温卫东,刘强.论网络传播的伦理建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2]王之国.构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体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作者单位:山东邹平一中)
一、校园贴吧的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都有贴吧,很多班级还有班吧。在校园贴吧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针对自己熟悉的人或事进行评论。这个在现实校园之外重构的虚拟校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平台,并深得学生青睐。
任何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贴吧也不例外。它在给学生提供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长期以来,指责学校、评选“校花”和“班花”、评论教师、拉帮结派、谩骂侮辱成了校园贴吧的主旋律。这些与日常教育完全相悖的主题,一方面侵犯了学校和教师的名誉,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道德修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由贴吧引发的网络新问题,俨然已成为一个亟需探究的社会课题。要想解决这个课题,首先要对学生热衷贴吧的原因进行剖析。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以下两个方面是导致青少年对贴吧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
1.贴吧本身具有灵活自由的特性
与搜索引擎、论坛、博客相比,贴吧具有灵活自由的特性。首先,贴吧采用匿名登录的方式。根据匿名理论,当个体处于匿名状态时,因无明确的个人标志,不必承担破坏社会规范的后果,由此产生责任分散心理,从而降低人的社会约束力,使人易于冒险、越轨行事。[1]其次,贴吧可以很好地聚合人群。在贴吧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无论是社会潮流还是校园轶事,经由主题的聚拢,都可得到广泛的响应,这真正实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最后,贴吧可以快捷地提供信息。在帖吧,学生不再面对纷繁的网页信息,也无需费心思去提炼关键词,他们只需以最平常的语句发帖询问,即可获得他人快速的解答,信息获取不仅随时随地,而且更加随心随意。贴吧的这些特征与学生向往的个性自由产生了共鸣,因此点燃了他们参与的激情。
2.贴吧迎合了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贴吧的追捧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密切相关。第一,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缺乏交流技巧,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与人正常交流。在贴吧中,他们可以轻松地将压抑在心底的种种情绪宣泄出来。第二,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那些在学业竞争中失败的学生,更是迫切需要摆脱所面临的一切,而贴吧无疑是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逐渐成熟,他们有这方面的需要。但由于文化观念的限制,早恋在校园被视为洪水猛兽,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只得到贴吧表达对异性的好感。第四,青少年学生基本上是未成年人,他们阅历不够丰富,自制力较差,缺乏客观分析事物的意识和能力,这些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冒失、报复、冲动、急燥等心理倾向,迫于现实环境的限制,他们只好将这些不良情感转变成网络行为。
二、贴吧带给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贴吧的盛行在给校园带来不和谐音符的同时,也严重弱化了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陆士桢教授认为:“纯粹的虚拟社会是不存在的,每一个网络终端都与现实社会相连。”同样,虚拟社会中的贴吧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也需要依靠现实世界中的网络道德教育去消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把贴吧当做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阵地。
1.学校需填补网德教育空白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许多学校把教育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升学率上,而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更是苍白无力。因此,学生的一些污言秽语在贴吧这个平台上结垢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些学校,针对学生贴出的一些脏话和虚假信息采取了强行删除、严密封锁的措施,笔者认为这并非万全之策。学校具有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康人格的责任,而科学、合理的教育无疑是担负这一责任的重要途径。诚然,教育转型时期的网络道德教育比较棘手,但只要尝试并坚持,总会有所收获。至于其途径,可因地制宜。比如,积极创办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或主页,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融趣味性、知识性、互动性、教育性于一体,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2]
2.教师应渗透网络情感教育
平时,一些教师对校园贴吧的风靡无动于衷,而一旦自己身陷“贴吧风波”才意识到事态严重。为人师者,纵然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但也不能漠视对学生进行网络情感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优化网络课程设计、丰富情感教育评价机制、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全面渗透网络情感教育,着力运用网络矫治网络情感问题,并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德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班主任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法律法规,讨论新闻媒体已报道过的由于学生不良上网行为而引发的一些事件。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
3.家长要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贴吧现象的产生也透视出家庭教育的缺失。目前许多家长疏于和孩子沟通,对孩子的网络行为要么放任自流,要么粗暴干预。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家长越是强硬,他们越有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家长,除了经常与学校沟通之外,一方面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健康、民主、丰富多彩的家庭环境,加强与孩子交流,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使孩子拥有足够的自由、平等和快乐。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学习一些网络知识,并进一步引导和监督孩子健康上网。如此,孩子才不会无节制地到贴吧等虚拟时空寻求归宿。
4.相关网站应加强网络监管
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曾提出五项要求,其中一项就是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作为提供贴吧的网站,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督,切实保障网络传播信息的健康与安全。另一方面应加强网络管理,运用技术手段对那些不健康的帖文予以删除或限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履行网络媒体所承载的社会责任。
总之,贴吧的出现及盛行只是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事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定还有更多新的网络事物出现并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面对,构建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以逐步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和自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温卫东,刘强.论网络传播的伦理建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2]王之国.构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体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作者单位:山东邹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