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李子是件很头疼的事,常常在酝酿时走火入魔,无端端幻化起此人的形象来,于是在敲打出的字里行间里,竟然有了些许迷恋。呵呵。于是在事先提醒过他,文是文,字是字,心意是心意,不要被吓着了。
以前写过一篇小文,最终不能拟题。而此次,成文之前先跳出来脑海的就是老祖宗告子的一句,“食、色,性也。”通常的理解是“吃饭和情欲就是人的基本物欲。”朱熹曾翻译成“人之甘食悦色者即其性”,也就是“吃好吃的,看好看的,这是人的本性。”如此一来,跟要表达的李子形象较为吻合了。
食——一种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美学
食为何意?《战国策?齐策四》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中,食是“吃”;《乐羊子妻》“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中,食是“食物”;在王充《论衡》“居右,食嘉。”中,食是“享受”。
食,一种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美学。要命地喜欢这句话,更要命的是,把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的是李子。
李子生就一副标准的美食家面孔,当然,还有日益丰满的身材。第一次看到他的光头和笑眯眯的样子,真的闪现过一个念头:这个人,应该很懂“吃”。
剧作家萧伯纳有一句名言:“没有比热爱饮食更真诚的爱。”
这种热爱表现在李子身上,首先是“馋”,也就是对美食一种浓厚的兴趣。从三亚南山到海口喜来登、南大桥鸡饭店、春园美食园,甚至是机场路的后安粉汤店……我与李子不期然的邂逅总是无处不在。“突然,想吃烤生蚝了!”凌晨,他在网上跟我招呼,几经折腾,最终驱车海甸岛。这样的事让我想起梁实秋对那位穷亲戚的描写,“冬日偎炉取暖,百无聊赖,恰逢其子捎回一只鸭梨,大喜,当即啃了半只,随后就披衣戴帽,寻一只小碗冲出门外,约一小时才托碗返回。原来他要吃拌梨丝,找配料去了。”从前酒席,饭后一盘拌梨丝别有风味(没有鸭梨时白菜心也能代替)。老人家吃剩半只梨,蓦然想起此味,不惜于风雪之中奔走一小时。梁实秋说:“这就是馋。”馋比饿更难对付,它是一种瘾。李子既然是美食爱好者,即为瘾君子也,有瘾而不得满足,何其痛苦!
对美食的热爱还必须是一种博爱,对所有的食物保持平等心态。路边的烧烤摊、大排档一样的粉汤店和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在李子心里并没有任何美味的区别。包容是李子作为一个美食爱好者的底线。
味道是需要记忆的,他对食物的超强记忆力更为这“真诚的爱”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喜来登的德国猪肘、文华的甜点、石梅湾的海鲜,还有家里自己做的椰子炖鸡、外卖阿姨送来的绿豆饼……这些都构成他味道感知力的一部分。最重要,也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美食背后秘密的挖掘。“美食是一次全方位的感受,想要进入到美食的世界中,绝对不是简单的会吃而已。一道美食背后,蕴藏更多的是独属于自己的文化,这文化比味道本身更让人迷恋。”琢磨着厨师们不可复制的手工生产,参照不同的原料产地、风俗特点等“标签”,李子不停地发现美味背后的细节,从而得到美食乐趣。
“你最爱吃的是什么?”“文昌鸡。”我们曾有过这样的对话。印象中这名文昌男子,逢年过节就会回老家,而家乡的口味自然也成为舌尖上的烙印。在李子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南风螺,一个有着童年记忆的小吃。小时候,经常在七八月份的海边,与小伙伴们寻拾这些小海螺。记得大人们说这是‘南风螺’,即是海边刮南风的时候才出现的小海螺。我记得刚出海水的小海螺特别的漂亮。小小的,多彩的贝壳,清甜醇美的味道。”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口感往往在小时候就已确定,这是习惯,也是记忆,同样还包含着一丝眷顾与情愫。在这方面,李子的人生信条应该是“喜新不厌旧”,嘴巴一路向前,心思一路后撤。新的固然可喜,旧的如同陈年的老酒,同样愈加有味道。
色——时间定格在生活最美的地方
《佛学大词典 》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
李子天天面对些什么?是材质与出品一样勾人的美食,是身材和面容同样姣好的模特。这个李子,是吃客,也是色人。
在他的镜头里,马爹力摇曳成的暧昧的红,黑暗一隅的女子虚幻成斑斓的霓虹。“这个世界原本没有理想的美女,所以我经常把瞬间的惊艳凝固成永久的艺术享受。”对于他,食物应该也是这样吧!想象,是美妙的,镜头后的李子喜欢更多的想象空间,那些细节属于视觉之外的片刻,比如,它流离的眼神,比如,它流淌的汁液……
春天,他去了婺源,“人间四月天,那是永远的记忆。”他记载下很美的花儿,挑逗着欣赏的人去感觉春天的醇香。
秋日,在海边,“黄昏的海,慢慢地褪色了,花儿也要谢了。”
回家的路上,等待红绿灯的时候,他在车里听歌。黄昏车来车往的街头,行色匆匆的陌路人被扎眼的红灯定格,红灯亮着的十字路口被他的镜头定格。
风雨之后,他站在窗前,被这样的黄昏感动:黑色剪影般的城市高楼上,阳光穿过墨样的云层,泛起一波波好厚重的金。“很美的云彩,特别悠远的思绪……”
某一个散步的夜晚,我们经过某面墙,他掏出小DC,留下那刻凝固的时间:在路灯的映射下,树投在斑驳旧墙面的影子如同黑白的水墨,留传着记忆的片刻,静谧间让人铭记过去的时光……
他试图让每一个瞬间都无比精彩,却最终发现,“某些文字或是图片,只是在表达,或是述说着生活本身的精彩。”
性——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梵语prakr!ti,指本来具有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
几次被李子叫去那个灯光“暧昧”的李子兄弟文化传播公司,他会端上咖啡或是茶,还有好吃的点心,然后就是处理一通通长长短短的电话。基本上半个小时过去了,才开始说正事。这个时候,会发现他的语言表达的奇特之处,往往是兜兜转转几句话后问一声,“你的明白?”后来,我也就习惯了进门后打声招呼就开始自己找书看,学会了从他不着边际的描述中自己概括重点。
最初,李子很容易让我想起加菲猫,总觉得他身上有那只猫的慵懒,还有对食物的热爱。加菲猫常独自念叨,“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猪肉卷是永恒的。”“这个汉堡包的味道不错,但不如前八个好。”“肚子大不可怕,可怕的是肚子里没有好东西。”“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说意大利面。”
李子对食物的态度,与加菲猫最吻合的便是,他们都在美食里,找寻一些可以直接欢愉心灵的东西。品尝素斋时,他感慨,“面对食物的时候,人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快乐的。”“美食让我体会到满足了生活最原始的美好愿望。”在拍下色彩艳丽的糖果,他会轻轻地问一声,“你好吗?你快乐吗?!”在最新的博客里,他留下一张椰子丝镶边的蛋糕影像,他说,这是一个很富有魅力的蛋糕,柔情而尊贵。“有人说,喜欢蛋糕的人是浪漫的人,也是热爱生活的人。我觉得也是如此,心中有爱的人,会是善良懂得生活的人。”“颜色很美,做出这样蛋糕的厨师是一个多么有想象力的人,他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吧。”
老子曾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穿梭于各种声色味的李子,讨人喜欢的是他的真性情。
我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藏夹里的李子博客,看看又有什么温暖人心的文字或者图片,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也是欢喜。如果那个懒人没有更新,也不会失望,那些恬静的旋律足以安抚要忙碌工作的灵魂。“世界已经太喧嚣,我只想要贡献一点点静默。”“很久没有回老家过‘冬至’了。很多人一起去祭拜先人,感觉是异样虔诚的。老人带着小孩子,让他们知道这样的传统。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始终有个‘根’的感觉,不管走多远,我们始终有一个家在远方,那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路边的树上,我看见这些根须在坚强的生长着。在水泥钢筋之间,树木的生命的渴望也是如此强烈……”“这是个需要沉得住气的时代。”“天很蓝,那是我的天空。”“坐在门前走廊享受一杯鲜奶油咖啡,蜜蜂在薰衣草间忙碌,阳光把森林变成一片发亮的深绿色,身处其间比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百万富翁的感觉还要棒!”
你看,就在李子长长短短的文字里,在与他有一搭没一搭的交谈里,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滋味,仿佛是细细地咀嚼回味之后食物的味道。其实,李子还是一个坚持的人,还是一个不停思考的人,但我更愿意记住其中真味,就像毛主席夸的那样,“他是一个纯粹的人!”
以前写过一篇小文,最终不能拟题。而此次,成文之前先跳出来脑海的就是老祖宗告子的一句,“食、色,性也。”通常的理解是“吃饭和情欲就是人的基本物欲。”朱熹曾翻译成“人之甘食悦色者即其性”,也就是“吃好吃的,看好看的,这是人的本性。”如此一来,跟要表达的李子形象较为吻合了。
食——一种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美学
食为何意?《战国策?齐策四》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中,食是“吃”;《乐羊子妻》“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中,食是“食物”;在王充《论衡》“居右,食嘉。”中,食是“享受”。
食,一种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美学。要命地喜欢这句话,更要命的是,把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的是李子。
李子生就一副标准的美食家面孔,当然,还有日益丰满的身材。第一次看到他的光头和笑眯眯的样子,真的闪现过一个念头:这个人,应该很懂“吃”。
剧作家萧伯纳有一句名言:“没有比热爱饮食更真诚的爱。”
这种热爱表现在李子身上,首先是“馋”,也就是对美食一种浓厚的兴趣。从三亚南山到海口喜来登、南大桥鸡饭店、春园美食园,甚至是机场路的后安粉汤店……我与李子不期然的邂逅总是无处不在。“突然,想吃烤生蚝了!”凌晨,他在网上跟我招呼,几经折腾,最终驱车海甸岛。这样的事让我想起梁实秋对那位穷亲戚的描写,“冬日偎炉取暖,百无聊赖,恰逢其子捎回一只鸭梨,大喜,当即啃了半只,随后就披衣戴帽,寻一只小碗冲出门外,约一小时才托碗返回。原来他要吃拌梨丝,找配料去了。”从前酒席,饭后一盘拌梨丝别有风味(没有鸭梨时白菜心也能代替)。老人家吃剩半只梨,蓦然想起此味,不惜于风雪之中奔走一小时。梁实秋说:“这就是馋。”馋比饿更难对付,它是一种瘾。李子既然是美食爱好者,即为瘾君子也,有瘾而不得满足,何其痛苦!
对美食的热爱还必须是一种博爱,对所有的食物保持平等心态。路边的烧烤摊、大排档一样的粉汤店和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在李子心里并没有任何美味的区别。包容是李子作为一个美食爱好者的底线。
味道是需要记忆的,他对食物的超强记忆力更为这“真诚的爱”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喜来登的德国猪肘、文华的甜点、石梅湾的海鲜,还有家里自己做的椰子炖鸡、外卖阿姨送来的绿豆饼……这些都构成他味道感知力的一部分。最重要,也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美食背后秘密的挖掘。“美食是一次全方位的感受,想要进入到美食的世界中,绝对不是简单的会吃而已。一道美食背后,蕴藏更多的是独属于自己的文化,这文化比味道本身更让人迷恋。”琢磨着厨师们不可复制的手工生产,参照不同的原料产地、风俗特点等“标签”,李子不停地发现美味背后的细节,从而得到美食乐趣。
“你最爱吃的是什么?”“文昌鸡。”我们曾有过这样的对话。印象中这名文昌男子,逢年过节就会回老家,而家乡的口味自然也成为舌尖上的烙印。在李子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南风螺,一个有着童年记忆的小吃。小时候,经常在七八月份的海边,与小伙伴们寻拾这些小海螺。记得大人们说这是‘南风螺’,即是海边刮南风的时候才出现的小海螺。我记得刚出海水的小海螺特别的漂亮。小小的,多彩的贝壳,清甜醇美的味道。”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口感往往在小时候就已确定,这是习惯,也是记忆,同样还包含着一丝眷顾与情愫。在这方面,李子的人生信条应该是“喜新不厌旧”,嘴巴一路向前,心思一路后撤。新的固然可喜,旧的如同陈年的老酒,同样愈加有味道。
色——时间定格在生活最美的地方
《佛学大词典 》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
李子天天面对些什么?是材质与出品一样勾人的美食,是身材和面容同样姣好的模特。这个李子,是吃客,也是色人。
在他的镜头里,马爹力摇曳成的暧昧的红,黑暗一隅的女子虚幻成斑斓的霓虹。“这个世界原本没有理想的美女,所以我经常把瞬间的惊艳凝固成永久的艺术享受。”对于他,食物应该也是这样吧!想象,是美妙的,镜头后的李子喜欢更多的想象空间,那些细节属于视觉之外的片刻,比如,它流离的眼神,比如,它流淌的汁液……
春天,他去了婺源,“人间四月天,那是永远的记忆。”他记载下很美的花儿,挑逗着欣赏的人去感觉春天的醇香。
秋日,在海边,“黄昏的海,慢慢地褪色了,花儿也要谢了。”
回家的路上,等待红绿灯的时候,他在车里听歌。黄昏车来车往的街头,行色匆匆的陌路人被扎眼的红灯定格,红灯亮着的十字路口被他的镜头定格。
风雨之后,他站在窗前,被这样的黄昏感动:黑色剪影般的城市高楼上,阳光穿过墨样的云层,泛起一波波好厚重的金。“很美的云彩,特别悠远的思绪……”
某一个散步的夜晚,我们经过某面墙,他掏出小DC,留下那刻凝固的时间:在路灯的映射下,树投在斑驳旧墙面的影子如同黑白的水墨,留传着记忆的片刻,静谧间让人铭记过去的时光……
他试图让每一个瞬间都无比精彩,却最终发现,“某些文字或是图片,只是在表达,或是述说着生活本身的精彩。”
性——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梵语prakr!ti,指本来具有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
几次被李子叫去那个灯光“暧昧”的李子兄弟文化传播公司,他会端上咖啡或是茶,还有好吃的点心,然后就是处理一通通长长短短的电话。基本上半个小时过去了,才开始说正事。这个时候,会发现他的语言表达的奇特之处,往往是兜兜转转几句话后问一声,“你的明白?”后来,我也就习惯了进门后打声招呼就开始自己找书看,学会了从他不着边际的描述中自己概括重点。
最初,李子很容易让我想起加菲猫,总觉得他身上有那只猫的慵懒,还有对食物的热爱。加菲猫常独自念叨,“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猪肉卷是永恒的。”“这个汉堡包的味道不错,但不如前八个好。”“肚子大不可怕,可怕的是肚子里没有好东西。”“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说意大利面。”
李子对食物的态度,与加菲猫最吻合的便是,他们都在美食里,找寻一些可以直接欢愉心灵的东西。品尝素斋时,他感慨,“面对食物的时候,人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快乐的。”“美食让我体会到满足了生活最原始的美好愿望。”在拍下色彩艳丽的糖果,他会轻轻地问一声,“你好吗?你快乐吗?!”在最新的博客里,他留下一张椰子丝镶边的蛋糕影像,他说,这是一个很富有魅力的蛋糕,柔情而尊贵。“有人说,喜欢蛋糕的人是浪漫的人,也是热爱生活的人。我觉得也是如此,心中有爱的人,会是善良懂得生活的人。”“颜色很美,做出这样蛋糕的厨师是一个多么有想象力的人,他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吧。”
老子曾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穿梭于各种声色味的李子,讨人喜欢的是他的真性情。
我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藏夹里的李子博客,看看又有什么温暖人心的文字或者图片,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也是欢喜。如果那个懒人没有更新,也不会失望,那些恬静的旋律足以安抚要忙碌工作的灵魂。“世界已经太喧嚣,我只想要贡献一点点静默。”“很久没有回老家过‘冬至’了。很多人一起去祭拜先人,感觉是异样虔诚的。老人带着小孩子,让他们知道这样的传统。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始终有个‘根’的感觉,不管走多远,我们始终有一个家在远方,那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路边的树上,我看见这些根须在坚强的生长着。在水泥钢筋之间,树木的生命的渴望也是如此强烈……”“这是个需要沉得住气的时代。”“天很蓝,那是我的天空。”“坐在门前走廊享受一杯鲜奶油咖啡,蜜蜂在薰衣草间忙碌,阳光把森林变成一片发亮的深绿色,身处其间比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百万富翁的感觉还要棒!”
你看,就在李子长长短短的文字里,在与他有一搭没一搭的交谈里,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滋味,仿佛是细细地咀嚼回味之后食物的味道。其实,李子还是一个坚持的人,还是一个不停思考的人,但我更愿意记住其中真味,就像毛主席夸的那样,“他是一个纯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