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刘京秋,美国东华盛顿州立大学教育系终身教授、研究生部主任,学校教育顾问委员会委员。多年来从事中小学新教师和在职教师培训、研究生的指导以及中小学校长研究生的培训。曾担任美国联邦政府福布莱特计划主持人,并率领美国中小学教师、管理人员和大学教授访问过中国。曾获得华盛顿州全国教师证书指导计划经费,并担任该项目主任,在当地中小学教师中协调全国教师证书的培训。其主要科研领域包括中小学教育、多文化教育和比较教育。
美国东华盛顿州立大学(东华大)是美国一所典型的以师范教育起家的大学,创建于1882年。虽几经更名,“师范”二字已不在其校名中出现,但了解美国大学史的人都知道,中小学师资培训是这类大学的根基与骄傲。
20多年来,美国人关于“教育危机”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因为在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考试排名中,美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屡屡名落孙山,所以公众普遍感觉到“狼来了”的威胁。在“不得罪公众”的投机心理影响下,美国政界不断给中小学教师和师资培训机构施加压力,各州因而纷纷提高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从2001年起,华盛顿州也提高了获取中小学教师证书的“门槛”:除了要达到大学预备必修课程平均成绩的要求之外,所有候选人还要通过州里举办的教师基础知识和技能入门考试。第一次考试没有通过的人,只要愿意,可以反复报名交费参加考试,直至通过。这项考试包括阅读、写作和数学三个部分,各学科单独评分。考生不必一次通过三门考试,可以自由选择只考一个或两个学科,如此两至三次,直至完成整个考试。这项考试能直接淘汰掉极少数学业很糟糕而又想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同时,无限制地允许参加考试的政策又给有决心当教师的考生以足够的机会。
所有申请进入师范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在警察局通过指纹审查。只有那些没有任何违法记录的人,才被获准进入教师行列,哪怕只是有过酒后驾车的记录,也必须由警察局出证明,证实其近几年没有重犯记录,方可成为师范专业的学生。这种指纹审查的有效期是两年。若师范生在两年内不能毕业的话,还要再次进行指纹审查,直至被学校聘用为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后,一旦有违法行为发生,学校会及时收到警察局的通报。华盛顿州教育部的网站会将因违法而被开除的教师名单公之于众,并且年年更新。
另外,师范生还要参加毕业考核,其中包括学科知识标准考试和教学法评估(Pedagogy Assessment)。学科知识标准考试,可随时报名参加,一年有6次,是计算机化的统考。考试内容既包括学科知识,也包括教学法知识。考题有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类。例如,英文教师有一道问答题是:讨论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又如,史地教师有一道问答题是:在非洲、亚洲或中东地区选择一个国家,它曾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了。写一篇短文描述这个国家或地区如何被欧洲殖民主义所影响,这篇短文要涉及经济、文化、社会或政治领域中的至少两个方面。数学教师有一道问答题是:学生已尽了最大努力,却仍在几次考试中接连不及格,因而变得对学习毫无兴趣。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它又会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知识考查只是一次性的总结性考试,为了检验师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华盛顿州在几经上上下下的调查、试验和修改后,推出了对师范毕业生的过程性实地教学法评估。这一评估的基本观念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成功,要反映在其所教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为此,州教育部明文归纳了优秀教学的六大特点:①跨学科教学;②组织小组活动,尤其是使用合作小组模式;③教师教授和学生交流相结合;④学生自选题目进行小组调研;⑤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⑥以评估结果指导教学。
以此为准,教学法评估文件对师范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提出了以下五项评估标准:①根据州教学标准制定教学目的;②了解学生及其所在社区的社会、经济和种族特点;③计划和建立与学生家庭间的交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④设计评估手段,正确估量学生的学习成果;⑤遵照科研成果设计最佳教学。
为了贯彻以上5项标准,师范生在教学中要表现出相应的教学能力:①课堂教学要符合教学计划和州教学要求;②保证中小学生在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中学习;③学生积极参与有效的教学活动;④课堂管理和纪律规则要有益于学生的发展;⑤教师(实习生)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评估。
对比5项评估标准和5种教学能力,显而易见,评估标准是为教师(师范生)设立的,而其达到标准的结果则要反映在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成果上来。
华盛顿州的教学法评估文件还详细规定了师范生编写教案的模式:教案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其中应包括:①学生的背景特征;②课堂布置的特征;③教学目的,特别是当堂课的教学目的要和州教育部的教育总纲相匹配;④教学程序(全班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⑤教学评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状态是因材施教的首要因素,尤其当学生表现出厌学、抗拒、无兴趣、不以为然时,没有哪一种理论或教学法可以“照搬”。要想洞察学生行为的前因后果,师范生必须学会观察、了解学生,并且要在观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再去设计教案。这样,教学才能真正有的放矢。
以下是一份英语(语文)师范生的教案,可供大家参考。
年级:11和12年级
题目:20世纪30年代与今天的人口流动
学生背景特征:这是一个11和12年级的合班,共16名学生,男女生各8名。1名女生是黑人,1名男生是墨西哥裔。这名墨西哥裔男生是新移民,但已通过了英语语言考试,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其他学生是白人。1名男生的读写能力低于其他学生,需要特别关照。
课堂布置:桌椅排成5行,3行有5对桌椅,2行有4对桌椅。教室的右面是窗户,左后角是两台计算机,学生得到允许后可以使用。教室后排是文具储备柜,装有纸张、铅笔、彩笔和海报纸,为教学活动而备。教室的右后方是图书角。教室的左面靠墙是几个小柜子、洗手池和饮水机。学生可以随时取用标有“字典”的柜子中的大小字典。教室的前后方各有一面白板(黑字写在白板上)。
教学目的:本堂结束时,全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掌握20世纪30年代人口流动的知识。
②收集和交流现代人口流动的情况,包括华盛顿州的情况。
③通过一个自选的设计项目,对比20世纪30年代与现代人口流动的异同。
州英语教学标准:
①通过使用学到的知识,理解阅读材料中的重要思想和细节;
②运用分析、释义和综合手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③有效地交流有关的信息和材料;
④培养学生成为有贡献的团队成员。
教学方法和程序: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说《愤怒的葡萄》(描述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时,农民为了糊口举家迁移的艰辛困苦),了解当时人口被迫迁移的状况和原因,并与当代社会流动人口的状况进行对比。然后,让学生回答: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是否有所改变?
这节内容需要2课时。
教材:学生已经阅读了小说《愤怒的葡萄》以及网络、期刊和报纸上的相关文章,并且亲耳听到了一些相关事例。在此基础上,要为学生提供对比图表,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之后,首先分小组准备,然后各小组向全班演讲。演讲中要回答的问题是:你认为与上世纪30年代相比,当前的流动人口状况有所改变吗?为什么?要用至少一个实例来深刻阐述你的论点。
第一天:
①走进教室的第一任务:我在教室门口迎接学生,同时发给每人一份问卷,要求他们根据小说《愤怒的葡萄》把上世纪30年代的流动人口情况写在问卷上。5分钟后,学生轮流讲述自己写下的内容,教师用投影片带领学生把讲述重点逐条记录下来。如果对《愤怒的葡萄》中所描绘的情况有遗漏的话,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总结。
②向学生交待课堂学习的任务和教学目标。简单地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知道的当今农工的情况。
③让全班学生报数,以每组4人为准,相同的报数组成小组。把事先收集起来的有关当今农工的资料发给学生。每包资料上有几个数字,小组成员报数、分工。1号读资料,2号记录讨论,3号写投影片……阅读资料后,展开小组讨论,做记录。最后,把讨论要点写在投影片上。(12分钟)
④全班交流。各组交流时,学生分别在各自的对比图表上记笔记。
⑤作业。问答题:与上世纪30年代相比,当今流动农工的情况改变了吗?有哪些改变?
第二天:
①进教室就座后的任务:将上世纪30年代流动农工的情况和现在进行比较,列出至少3项相同点或不同点。
②5分钟独立回答后,让学生回到昨天的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答案。然后全组挑选三项向全班讲解,并决定如何讲解。
③最后20分钟为全班交流。交流时要包括昨天的作业问答题:和上世纪30年代相比,流动农工的情况改变了吗?都是什么改变?交流的评估标准已经分发给学生:第一,清晰地讲述3项相同点或不同点。第二,教具的有效使用:图片?短剧?还是多功能电教幻灯片?第三,小组每个成员的合作分工。
教学方法的考虑:
①小组活动收集资料,讨论时要把重点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共同向全班讲解。学生的演讲要有内容、有分析,同时要表现出合作的努力。如此安排这节课的原因,是由于华盛顿州有大量的流动农工人口,尤其在农业收获季节。
②一个英语有困难的学生,首先把他安排在小组活动中,以取得同学的帮助。虽然写作是他的弱点,但他的听、读能力不错。小组讨论结果写在投影片上,可以帮助他记笔记。
③这节课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小说的理解,加深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解析和认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上世纪30年代的背景,教师用照片和图片显现当年的状况,并且以自己对本地农工流动人口的了解,将讨论从历史延伸到今天。
④除了小组活动外,还有同学间的评估表,这些都为所有学生的参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组员们相互评估小组成员的表现,评估集中在以下两方面:对小组的贡献和积极主动的态度。
⑤教具:投影片;有关讨论的文字记录。我给学生准备的学习资料:第一,流动人口的对比表;第二,小组讲解的要求;第三,同学间评估表。
⑥多文化敏感性:我已经了解到班里有几个流动农工家庭的学生,所以在上这节课时,我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不要着力描述他们的贫困,也不要对他们的日常用语(有些可能听起来有些粗鲁)加以指责。当学生中出现对农工的贬低之词时,我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正面理解。我已经征求了几个来自农工家庭的学生的意见,他们不愿讲述自家移民到美国的经历,但对课堂讨论表示接受。
这节课是对美国种族文化史的回顾,也是对学生所处社区中现存的种族文化的探讨。因为当前美国社会中的流动人口许多是墨西哥裔的农工,我班学生有的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这节课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是对现实的剖析。学生不仅了解了流动农工的困境,而且高度评价了流动农工为改变困境而采取的积极行动和创立的社区。
家长的参与:
我的教室的大门永远向家长敞开,随时欢迎家长的光临。我定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学业和在校表现,还请了一位墨西哥裔的农工来讲述他家的移民经历,但他不是我的学生的家长。
(责 编 若 洋)
刘京秋,美国东华盛顿州立大学教育系终身教授、研究生部主任,学校教育顾问委员会委员。多年来从事中小学新教师和在职教师培训、研究生的指导以及中小学校长研究生的培训。曾担任美国联邦政府福布莱特计划主持人,并率领美国中小学教师、管理人员和大学教授访问过中国。曾获得华盛顿州全国教师证书指导计划经费,并担任该项目主任,在当地中小学教师中协调全国教师证书的培训。其主要科研领域包括中小学教育、多文化教育和比较教育。
美国东华盛顿州立大学(东华大)是美国一所典型的以师范教育起家的大学,创建于1882年。虽几经更名,“师范”二字已不在其校名中出现,但了解美国大学史的人都知道,中小学师资培训是这类大学的根基与骄傲。
20多年来,美国人关于“教育危机”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因为在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考试排名中,美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屡屡名落孙山,所以公众普遍感觉到“狼来了”的威胁。在“不得罪公众”的投机心理影响下,美国政界不断给中小学教师和师资培训机构施加压力,各州因而纷纷提高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从2001年起,华盛顿州也提高了获取中小学教师证书的“门槛”:除了要达到大学预备必修课程平均成绩的要求之外,所有候选人还要通过州里举办的教师基础知识和技能入门考试。第一次考试没有通过的人,只要愿意,可以反复报名交费参加考试,直至通过。这项考试包括阅读、写作和数学三个部分,各学科单独评分。考生不必一次通过三门考试,可以自由选择只考一个或两个学科,如此两至三次,直至完成整个考试。这项考试能直接淘汰掉极少数学业很糟糕而又想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同时,无限制地允许参加考试的政策又给有决心当教师的考生以足够的机会。
所有申请进入师范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在警察局通过指纹审查。只有那些没有任何违法记录的人,才被获准进入教师行列,哪怕只是有过酒后驾车的记录,也必须由警察局出证明,证实其近几年没有重犯记录,方可成为师范专业的学生。这种指纹审查的有效期是两年。若师范生在两年内不能毕业的话,还要再次进行指纹审查,直至被学校聘用为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后,一旦有违法行为发生,学校会及时收到警察局的通报。华盛顿州教育部的网站会将因违法而被开除的教师名单公之于众,并且年年更新。
另外,师范生还要参加毕业考核,其中包括学科知识标准考试和教学法评估(Pedagogy Assessment)。学科知识标准考试,可随时报名参加,一年有6次,是计算机化的统考。考试内容既包括学科知识,也包括教学法知识。考题有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类。例如,英文教师有一道问答题是:讨论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又如,史地教师有一道问答题是:在非洲、亚洲或中东地区选择一个国家,它曾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了。写一篇短文描述这个国家或地区如何被欧洲殖民主义所影响,这篇短文要涉及经济、文化、社会或政治领域中的至少两个方面。数学教师有一道问答题是:学生已尽了最大努力,却仍在几次考试中接连不及格,因而变得对学习毫无兴趣。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它又会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知识考查只是一次性的总结性考试,为了检验师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华盛顿州在几经上上下下的调查、试验和修改后,推出了对师范毕业生的过程性实地教学法评估。这一评估的基本观念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成功,要反映在其所教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为此,州教育部明文归纳了优秀教学的六大特点:①跨学科教学;②组织小组活动,尤其是使用合作小组模式;③教师教授和学生交流相结合;④学生自选题目进行小组调研;⑤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⑥以评估结果指导教学。
以此为准,教学法评估文件对师范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提出了以下五项评估标准:①根据州教学标准制定教学目的;②了解学生及其所在社区的社会、经济和种族特点;③计划和建立与学生家庭间的交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④设计评估手段,正确估量学生的学习成果;⑤遵照科研成果设计最佳教学。
为了贯彻以上5项标准,师范生在教学中要表现出相应的教学能力:①课堂教学要符合教学计划和州教学要求;②保证中小学生在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中学习;③学生积极参与有效的教学活动;④课堂管理和纪律规则要有益于学生的发展;⑤教师(实习生)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评估。
对比5项评估标准和5种教学能力,显而易见,评估标准是为教师(师范生)设立的,而其达到标准的结果则要反映在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成果上来。
华盛顿州的教学法评估文件还详细规定了师范生编写教案的模式:教案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其中应包括:①学生的背景特征;②课堂布置的特征;③教学目的,特别是当堂课的教学目的要和州教育部的教育总纲相匹配;④教学程序(全班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⑤教学评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状态是因材施教的首要因素,尤其当学生表现出厌学、抗拒、无兴趣、不以为然时,没有哪一种理论或教学法可以“照搬”。要想洞察学生行为的前因后果,师范生必须学会观察、了解学生,并且要在观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再去设计教案。这样,教学才能真正有的放矢。
以下是一份英语(语文)师范生的教案,可供大家参考。
年级:11和12年级
题目:20世纪30年代与今天的人口流动
学生背景特征:这是一个11和12年级的合班,共16名学生,男女生各8名。1名女生是黑人,1名男生是墨西哥裔。这名墨西哥裔男生是新移民,但已通过了英语语言考试,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其他学生是白人。1名男生的读写能力低于其他学生,需要特别关照。
课堂布置:桌椅排成5行,3行有5对桌椅,2行有4对桌椅。教室的右面是窗户,左后角是两台计算机,学生得到允许后可以使用。教室后排是文具储备柜,装有纸张、铅笔、彩笔和海报纸,为教学活动而备。教室的右后方是图书角。教室的左面靠墙是几个小柜子、洗手池和饮水机。学生可以随时取用标有“字典”的柜子中的大小字典。教室的前后方各有一面白板(黑字写在白板上)。
教学目的:本堂结束时,全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掌握20世纪30年代人口流动的知识。
②收集和交流现代人口流动的情况,包括华盛顿州的情况。
③通过一个自选的设计项目,对比20世纪30年代与现代人口流动的异同。
州英语教学标准:
①通过使用学到的知识,理解阅读材料中的重要思想和细节;
②运用分析、释义和综合手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③有效地交流有关的信息和材料;
④培养学生成为有贡献的团队成员。
教学方法和程序: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说《愤怒的葡萄》(描述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时,农民为了糊口举家迁移的艰辛困苦),了解当时人口被迫迁移的状况和原因,并与当代社会流动人口的状况进行对比。然后,让学生回答: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是否有所改变?
这节内容需要2课时。
教材:学生已经阅读了小说《愤怒的葡萄》以及网络、期刊和报纸上的相关文章,并且亲耳听到了一些相关事例。在此基础上,要为学生提供对比图表,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之后,首先分小组准备,然后各小组向全班演讲。演讲中要回答的问题是:你认为与上世纪30年代相比,当前的流动人口状况有所改变吗?为什么?要用至少一个实例来深刻阐述你的论点。
第一天:
①走进教室的第一任务:我在教室门口迎接学生,同时发给每人一份问卷,要求他们根据小说《愤怒的葡萄》把上世纪30年代的流动人口情况写在问卷上。5分钟后,学生轮流讲述自己写下的内容,教师用投影片带领学生把讲述重点逐条记录下来。如果对《愤怒的葡萄》中所描绘的情况有遗漏的话,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总结。
②向学生交待课堂学习的任务和教学目标。简单地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知道的当今农工的情况。
③让全班学生报数,以每组4人为准,相同的报数组成小组。把事先收集起来的有关当今农工的资料发给学生。每包资料上有几个数字,小组成员报数、分工。1号读资料,2号记录讨论,3号写投影片……阅读资料后,展开小组讨论,做记录。最后,把讨论要点写在投影片上。(12分钟)
④全班交流。各组交流时,学生分别在各自的对比图表上记笔记。
⑤作业。问答题:与上世纪30年代相比,当今流动农工的情况改变了吗?有哪些改变?
第二天:
①进教室就座后的任务:将上世纪30年代流动农工的情况和现在进行比较,列出至少3项相同点或不同点。
②5分钟独立回答后,让学生回到昨天的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答案。然后全组挑选三项向全班讲解,并决定如何讲解。
③最后20分钟为全班交流。交流时要包括昨天的作业问答题:和上世纪30年代相比,流动农工的情况改变了吗?都是什么改变?交流的评估标准已经分发给学生:第一,清晰地讲述3项相同点或不同点。第二,教具的有效使用:图片?短剧?还是多功能电教幻灯片?第三,小组每个成员的合作分工。
教学方法的考虑:
①小组活动收集资料,讨论时要把重点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共同向全班讲解。学生的演讲要有内容、有分析,同时要表现出合作的努力。如此安排这节课的原因,是由于华盛顿州有大量的流动农工人口,尤其在农业收获季节。
②一个英语有困难的学生,首先把他安排在小组活动中,以取得同学的帮助。虽然写作是他的弱点,但他的听、读能力不错。小组讨论结果写在投影片上,可以帮助他记笔记。
③这节课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小说的理解,加深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解析和认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上世纪30年代的背景,教师用照片和图片显现当年的状况,并且以自己对本地农工流动人口的了解,将讨论从历史延伸到今天。
④除了小组活动外,还有同学间的评估表,这些都为所有学生的参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组员们相互评估小组成员的表现,评估集中在以下两方面:对小组的贡献和积极主动的态度。
⑤教具:投影片;有关讨论的文字记录。我给学生准备的学习资料:第一,流动人口的对比表;第二,小组讲解的要求;第三,同学间评估表。
⑥多文化敏感性:我已经了解到班里有几个流动农工家庭的学生,所以在上这节课时,我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不要着力描述他们的贫困,也不要对他们的日常用语(有些可能听起来有些粗鲁)加以指责。当学生中出现对农工的贬低之词时,我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正面理解。我已经征求了几个来自农工家庭的学生的意见,他们不愿讲述自家移民到美国的经历,但对课堂讨论表示接受。
这节课是对美国种族文化史的回顾,也是对学生所处社区中现存的种族文化的探讨。因为当前美国社会中的流动人口许多是墨西哥裔的农工,我班学生有的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这节课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是对现实的剖析。学生不仅了解了流动农工的困境,而且高度评价了流动农工为改变困境而采取的积极行动和创立的社区。
家长的参与:
我的教室的大门永远向家长敞开,随时欢迎家长的光临。我定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学业和在校表现,还请了一位墨西哥裔的农工来讲述他家的移民经历,但他不是我的学生的家长。
(责 编 若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