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加速退耕还林、修复自然生态系统角度,系统阐述了锦绣海棠与北药间作高效栽培技术,使林药间作技术和实践对接,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实现立体经营开发,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
关键词 锦绣海棠;北药;间作;栽培
中图分类号:S72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4.030
锦绣海棠(Xantolis stenosepala ),俗名鸡心果,其果色艳丽,口味香甜,风味独特,倍受消费者青睐。该品种现已成为蒙东及周边地区发展经济林产业的首选果树新品种。锦绣海棠与北药间作高效栽培模式最大特点是在经济林田间管理过程中利用“拉枝”技术,研究探索出了矮化树冠,防治果树烂皮病配套措施。通过北药间作,种植白藓皮、东北细辛、黄芪等名贵中草药,实施立体开发,可节约林地资源,是少种地、多效益,为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落实提供了科技支撑。
1 栽培地环境
1.1 地理位置
栽培地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胜利林场。林场位于鸡西市东南部,全场经营总面积15 136 hm2。距市区32 km,行政区隶属于鸡西市恒山区。林场辖区130°48′55″—131°00′16″ E,44°58′49″—45°10′44″ N。东部分别与矿务局二道河子、大石桥林场相连,南部与矿务局桦木林场毗邻,西部与前进林场连接,北与平岗矿、恒山矿林场接壤。
1.2 气候
胜利林场地处东亚季风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高气温37.1 ℃,最低气温-35.1 ℃,年均气温3.2 ℃。年均无霜期120 d,年均降水量545 mm,年均相对湿度66%,年大于10 ℃活动积温
2 543 ℃,年均日照时数2 748 h,年均结冻期160 d。本区气候特点是“雨热同期、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
1.3 地形与地势
胜利林场位于完达山山脉低山丘陵地带,南高北低,阳坡陡峻,阴坡斜缓。最大坡度达45°,平均坡度15°左右。最高海拔697 m,最低250 m,平均300~500 m。
1.4 土壤
林场土壤分为3个土类,8个亚类。主要为暗棕壤,占比96%。此土壤分布广,一般海拔300 m以上的坡地、排水良好地段均为暗棕壤。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为团粒状,适合培育多种北方药用植物。
2 锦绣海棠与北药间作高效栽培模式
2.1 适宜的立地条件
锦绣海棠根系发达,萌芽力强,成枝力強,果实品质优良,结果量大,稳产性好,抗性强,便于管理。矮砧栽培要求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管理水平较高的壤土地区栽培,沙土、瘠薄土壤、无灌溉条件、管理水平较低的地区不宜栽植矮砧树。[1]
2.2 栽培品种选择
矮化锦绣海棠树苗以2年生山丁子基砧,GM256为中间砧,第3年秋成苗。
2.3 园地规划设计
园地规划要结合周围的环境条件进行设计,包括作业区划分(果树及不同北药品种的栽植区域)、防护林的建设,园区道路及管护房的建设。设计要符合实际,实操性强。
2.4 栽植密度
果树的栽植密度即株行距的大小应根据园区自然条件、品种特性以及果树生长特性来确定。锦绣海棠树势健旺,成龄树树体高大,树冠易郁闭,从而影响果品质量,并给人工采摘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目前该品种多采用小冠疏层形和细纺锤形来进行树体整形[1]。同时考虑果药间种,确定株行距为2 m×5 m。
2.5 整地挖坑与回填
栽植前一年秋季进行整地深翻,春季按照株行距挖栽植穴,径深各为80 cm,挖出来的土要分开放,30 cm以内和以下的土分别放在不同地方,回填时底部填40 cm的粪土混合肥,然后将30 cm以内的土填到最底部,30 cm以下的土填在果树的上面部分,这样可有利于土壤变得更加疏松。
2.6 提高栽植成活率的措施
苗木栽植前要适当修根,根系长度保留15 cm左右,且让根系在清水中浸泡至少24 h。栽植时间要因地制宜,鸡西地区一般为4月下旬。
2.7 栽植管理技术
覆膜。在果树定植前,离树干50 cm做一个树盘,浇透水,翌日,重新平地,以树干为中心,修1 m见方的树盘,再将1 m2左右的地膜套过树干,平铺到树盘上。
套袋。定干后用长30 cm、宽6~8 cm的长筒形塑料薄膜袋套在苗干上,下端用皮筋固定在树干上,可防止剪口失水,防虫,促进萌芽[1]。待萌芽成活后,于阴天或早晚及时将塑料薄膜袋剪破,趁势翻向苗根部并将其固定在苗根部,起到保护树干的作用[2]。
3 林药间作措施
果园内间作北药,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产,增加收益,又能保持水土,减少冲蚀,抑制杂草。锦绣海棠与北药间作高效栽培模式,可利用果林行间土地栽培白藓、北苍术、桔梗等中草药。本文以间作桔梗为例。
3.1 间作形式
在锦绣海棠的幼树行间种植桔梗。
3.2 间作地选择
桔梗喜光、喜温和湿润凉爽环境,要求微酸性至中性(pH 6.5~7)、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土壤条件与锦绣海棠适合。又因成龄果树,干粗枝多冠大,荫蔽严重,间作作物受光差,光合效率低,作物产量品质会受到影响。因此,桔梗间作地可以选择土壤条件好、树矮小、透光好的林果幼树行间。
3.3 整地、施肥
林果间作桔梗以春季种植为宜。一般每667 m2用腐熟的优质农家肥2 500 kg,加过磷酸钙20 kg均匀撒于土内,然后翻耕,深度在25~30 cm,做到平、净、细、碎,消除杂草等。整地时,要注意果树5 cm以上的根要保留。锦绣海棠株行距为2 m×5 m,在其行间作5垄桔梗,垄宽65 cm,垄高18 cm,与锦绣海棠距离85 cm,以免采挖时伤其根部。
3.4 选种
选择2年生以上非陈年的桔梗种子,每667 m2用种量1~1.5 kg。
桔梗种植前种子用40~50 ℃的温水浸泡10 h,将种子捞出,沥干水分,置于布上,拌上湿沙,在25 ℃左右的温度下催芽,注意及时翻动喷水,4~6 d即可发芽。
3.5 播种时间
林果间作以春季种植为宜。鸡西地区春季播种应在5月上旬,在地温达到15 ℃以上时播种。
3.6 田间管理
林果间作主要是采用人工除草。生长期内要适时除草松土,雨季做好田间排水。在生长盛期,可适当对桔梗追施农家肥。施肥时注意不能施加尿素,否则会影响锦绣海棠果的品质。
3.7 有害生物防治
锦绣海棠的病虫害种类大体与当地金红苹果(123)相同,主要有天幕毛虫、苹果小卷蛾、红蜘蛛、桃小食心虫、苹果锈病、白粉病等。如有害虫发生,可人工捕捉或喷施90%敌百虫800倍液。叶部发生霜霉病时,可喷施甲基托布津800倍液。
桔梗自身体内含有芳香保护萜类等成分,可起到拒避作用,病虫害较少,一般不需防治。主要病害有煤烟病和牛藓病,虫害有水曲柳巢蛾、四点象天牛、灰盔蜡蚧等。
种间影响。因病虫害寄主不同,且使用防治药剂相同,施药时不会使林、药之间产生相互危害,降低林果、林药产量。
3.8 采收
桔梗播种后若水肥管理得当,1 a可采收,也可播后2~3 a再收获。霜降后,用长锄挖起,去净茎、叶、泥土,用碗片或竹片刮去外皮,刮皮要趁鲜,最好刨后同时进行,时间拖长,根皮难剥。根皮刮得净,干燥较快,再洗净晒干,除去芦头,润透切片晒干[3]。
参考文献:
[1] 王宝侠,王淑霞,李磊.塞外红苹果(锦绣海棠)建园技术[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3,39(2):62-63
[2] 宋晓刚,杜树垚.建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影响因子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3,39(2):47-48,63
[3] 薛小玲.商洛桔梗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J].中国现代中药,2008,10(12):18-19,25
关键词 锦绣海棠;北药;间作;栽培
中图分类号:S72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4.030
锦绣海棠(Xantolis stenosepala ),俗名鸡心果,其果色艳丽,口味香甜,风味独特,倍受消费者青睐。该品种现已成为蒙东及周边地区发展经济林产业的首选果树新品种。锦绣海棠与北药间作高效栽培模式最大特点是在经济林田间管理过程中利用“拉枝”技术,研究探索出了矮化树冠,防治果树烂皮病配套措施。通过北药间作,种植白藓皮、东北细辛、黄芪等名贵中草药,实施立体开发,可节约林地资源,是少种地、多效益,为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落实提供了科技支撑。
1 栽培地环境
1.1 地理位置
栽培地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胜利林场。林场位于鸡西市东南部,全场经营总面积15 136 hm2。距市区32 km,行政区隶属于鸡西市恒山区。林场辖区130°48′55″—131°00′16″ E,44°58′49″—45°10′44″ N。东部分别与矿务局二道河子、大石桥林场相连,南部与矿务局桦木林场毗邻,西部与前进林场连接,北与平岗矿、恒山矿林场接壤。
1.2 气候
胜利林场地处东亚季风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高气温37.1 ℃,最低气温-35.1 ℃,年均气温3.2 ℃。年均无霜期120 d,年均降水量545 mm,年均相对湿度66%,年大于10 ℃活动积温
2 543 ℃,年均日照时数2 748 h,年均结冻期160 d。本区气候特点是“雨热同期、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
1.3 地形与地势
胜利林场位于完达山山脉低山丘陵地带,南高北低,阳坡陡峻,阴坡斜缓。最大坡度达45°,平均坡度15°左右。最高海拔697 m,最低250 m,平均300~500 m。
1.4 土壤
林场土壤分为3个土类,8个亚类。主要为暗棕壤,占比96%。此土壤分布广,一般海拔300 m以上的坡地、排水良好地段均为暗棕壤。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为团粒状,适合培育多种北方药用植物。
2 锦绣海棠与北药间作高效栽培模式
2.1 适宜的立地条件
锦绣海棠根系发达,萌芽力强,成枝力強,果实品质优良,结果量大,稳产性好,抗性强,便于管理。矮砧栽培要求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管理水平较高的壤土地区栽培,沙土、瘠薄土壤、无灌溉条件、管理水平较低的地区不宜栽植矮砧树。[1]
2.2 栽培品种选择
矮化锦绣海棠树苗以2年生山丁子基砧,GM256为中间砧,第3年秋成苗。
2.3 园地规划设计
园地规划要结合周围的环境条件进行设计,包括作业区划分(果树及不同北药品种的栽植区域)、防护林的建设,园区道路及管护房的建设。设计要符合实际,实操性强。
2.4 栽植密度
果树的栽植密度即株行距的大小应根据园区自然条件、品种特性以及果树生长特性来确定。锦绣海棠树势健旺,成龄树树体高大,树冠易郁闭,从而影响果品质量,并给人工采摘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目前该品种多采用小冠疏层形和细纺锤形来进行树体整形[1]。同时考虑果药间种,确定株行距为2 m×5 m。
2.5 整地挖坑与回填
栽植前一年秋季进行整地深翻,春季按照株行距挖栽植穴,径深各为80 cm,挖出来的土要分开放,30 cm以内和以下的土分别放在不同地方,回填时底部填40 cm的粪土混合肥,然后将30 cm以内的土填到最底部,30 cm以下的土填在果树的上面部分,这样可有利于土壤变得更加疏松。
2.6 提高栽植成活率的措施
苗木栽植前要适当修根,根系长度保留15 cm左右,且让根系在清水中浸泡至少24 h。栽植时间要因地制宜,鸡西地区一般为4月下旬。
2.7 栽植管理技术
覆膜。在果树定植前,离树干50 cm做一个树盘,浇透水,翌日,重新平地,以树干为中心,修1 m见方的树盘,再将1 m2左右的地膜套过树干,平铺到树盘上。
套袋。定干后用长30 cm、宽6~8 cm的长筒形塑料薄膜袋套在苗干上,下端用皮筋固定在树干上,可防止剪口失水,防虫,促进萌芽[1]。待萌芽成活后,于阴天或早晚及时将塑料薄膜袋剪破,趁势翻向苗根部并将其固定在苗根部,起到保护树干的作用[2]。
3 林药间作措施
果园内间作北药,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产,增加收益,又能保持水土,减少冲蚀,抑制杂草。锦绣海棠与北药间作高效栽培模式,可利用果林行间土地栽培白藓、北苍术、桔梗等中草药。本文以间作桔梗为例。
3.1 间作形式
在锦绣海棠的幼树行间种植桔梗。
3.2 间作地选择
桔梗喜光、喜温和湿润凉爽环境,要求微酸性至中性(pH 6.5~7)、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土壤条件与锦绣海棠适合。又因成龄果树,干粗枝多冠大,荫蔽严重,间作作物受光差,光合效率低,作物产量品质会受到影响。因此,桔梗间作地可以选择土壤条件好、树矮小、透光好的林果幼树行间。
3.3 整地、施肥
林果间作桔梗以春季种植为宜。一般每667 m2用腐熟的优质农家肥2 500 kg,加过磷酸钙20 kg均匀撒于土内,然后翻耕,深度在25~30 cm,做到平、净、细、碎,消除杂草等。整地时,要注意果树5 cm以上的根要保留。锦绣海棠株行距为2 m×5 m,在其行间作5垄桔梗,垄宽65 cm,垄高18 cm,与锦绣海棠距离85 cm,以免采挖时伤其根部。
3.4 选种
选择2年生以上非陈年的桔梗种子,每667 m2用种量1~1.5 kg。
桔梗种植前种子用40~50 ℃的温水浸泡10 h,将种子捞出,沥干水分,置于布上,拌上湿沙,在25 ℃左右的温度下催芽,注意及时翻动喷水,4~6 d即可发芽。
3.5 播种时间
林果间作以春季种植为宜。鸡西地区春季播种应在5月上旬,在地温达到15 ℃以上时播种。
3.6 田间管理
林果间作主要是采用人工除草。生长期内要适时除草松土,雨季做好田间排水。在生长盛期,可适当对桔梗追施农家肥。施肥时注意不能施加尿素,否则会影响锦绣海棠果的品质。
3.7 有害生物防治
锦绣海棠的病虫害种类大体与当地金红苹果(123)相同,主要有天幕毛虫、苹果小卷蛾、红蜘蛛、桃小食心虫、苹果锈病、白粉病等。如有害虫发生,可人工捕捉或喷施90%敌百虫800倍液。叶部发生霜霉病时,可喷施甲基托布津800倍液。
桔梗自身体内含有芳香保护萜类等成分,可起到拒避作用,病虫害较少,一般不需防治。主要病害有煤烟病和牛藓病,虫害有水曲柳巢蛾、四点象天牛、灰盔蜡蚧等。
种间影响。因病虫害寄主不同,且使用防治药剂相同,施药时不会使林、药之间产生相互危害,降低林果、林药产量。
3.8 采收
桔梗播种后若水肥管理得当,1 a可采收,也可播后2~3 a再收获。霜降后,用长锄挖起,去净茎、叶、泥土,用碗片或竹片刮去外皮,刮皮要趁鲜,最好刨后同时进行,时间拖长,根皮难剥。根皮刮得净,干燥较快,再洗净晒干,除去芦头,润透切片晒干[3]。
参考文献:
[1] 王宝侠,王淑霞,李磊.塞外红苹果(锦绣海棠)建园技术[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3,39(2):62-63
[2] 宋晓刚,杜树垚.建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影响因子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3,39(2):47-48,63
[3] 薛小玲.商洛桔梗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J].中国现代中药,2008,10(12):18-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