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bstract: 在新的时代发展中,我国高校在文科课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有着多方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目前,国内高校的文科课程可大致划分为思想教育、思维训练、操作应用、社会研究四类。针对不同类别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结合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形式,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四种基本模式,并表现为多种具体的实施措施。
Key words:高校;文科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9-017-005
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一般而言,自然科学类课程比较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大多设有专门的实验课程,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之不同,大多数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在教学中都有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倾向与现象存在,对学生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当前,多方面的社会形势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加强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已对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有过初步的探讨,但大多重于实践性总结而鲜有理论性分析,其结论亦缺乏一定的普适性。故此,本文拟从理论剖析与实践总结相结合的角度,对高校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措施作进一步探讨。
一、高校文科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高校在文科课程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需。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是在文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上接受的还只是基础性的理论知识教育,尽管这一部分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人才的培养及其健康成长最终要在自身的不断努力和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必须要将理论知识联系于社会实际。因此,在文科课程中展开和加强实践教学,这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所需,而且也符合我国高度教育的办学宗旨与发展方向。
第二,符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中的要求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文科课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真理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实践教学环节肩负重任。同时,借助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对社会的深入了解与认识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技能,才能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娴熟、思想政治素质合格的优秀人才。
第三,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随着科技发展的高速化、经济生活的多元化、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当前社会所期待的高素质人才既需具备渊博的知识素养,又要求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不再如过去那样仅仅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考试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背多分”与“高分低能”式的人才已经没有了需求市场。而知识面广、文理兼通、适应性强、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则在社会上广受欢迎。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这种需求转变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第四,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所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的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文科学生要按专业要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1]据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各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这具有充分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政策依据,符合其文件精神。
第五,为文科课程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所要求。人文学科知识来源于知识创造者的社会时代背景和独特经历,来源于现实生活。“人文学科的知识作为一种反思性的知识或反思性的理论,旨在通过认识者个体对于历史所亲历的价值实践的总体反思呈现出认识者个体对于人生意义的体验。”[2]它包含着一定的行动需求,需要人们去理解,去行动,去实践,通过实地调查和亲身体验来内化知识。因此,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成为学生内化个体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的国内高校中,尽管文科课程开展实践教学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时代发展的紧迫性、学科教学的内在需求性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但是实践教学的开展现状却不尽人意,普遍存有如下问题:一是对实践教学之重要意义的认识不足。在我国,重视纯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视实际的操作技能为“奇技淫巧”,并嗤之以鼻,这是长期左右国民教育的传统观念,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文科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的忽视。二是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这具体表现在对文科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上随意性强;在实践教学的监督评价机制上建设滞后甚至缺失;在设施设备方面管理混乱,流失损坏现象突出;在经费支持上严重不足,收支不清,等等。三是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流于形式。大多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实施模式上单一呆板,在实施过程上应付了事。四是实践教学成效甚微。以上诸多因素最终引致多数高校的文科课程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副实不符,成效甚微。学生难以从实践教学中提高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从中真正得到锻炼。
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状况及其实施效果不仅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影响到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与工作状况及其后续的成长与发展,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所以,探索和总结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一般模式、进一步开展和加强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这极具时代的紧迫性。
二、高校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与一般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设置的文科课程众多。各门课程在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总而视之,以研究内容和教学目的为标准,众多的文科课程大致可分为思想教育性课程、思维训练性课程、操作应用性课程、社会研究性课程四大类。其中,思想教育性课程研究的是人在思想道德方面发展的规律,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政治觉悟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觉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思维训练性课程主要研究人的思维活动规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思维规律的学习与掌握,进一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操作应用性课程主要研究如何从社会生活现象中总结概括出各种知识理论以及如何进一步将之运用于社会实际,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能力。社会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主要是研究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高校文科课程的这种划分意味着,在各自的实践教学主要模式与具体措施上,不同类别的文科课程教学都有某些不同的侧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就本文的论域而言,文科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主要指把以理论知识形态存在的主观思想观念联系于客观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形式,其实质在于以一种感性的活动形式运用理论知识,进而在运用中深化理论知识。故此,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开展必须依赖人的各种感性认识形式,并表现为各种感性活动。人有眼、耳、口、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形式。与此相应,文科课程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必要充分地调动人的上述感官,并以几类感觉形式把理论知识与客观的物质世界联系起来。我们认为,这就是文科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和开展的总体思路。
根据这一总体思路,实践教学活动可设计为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几类基本模式。其中,视觉模式可以有参观、实地考察、资料观看等形式;听觉模式可以有访谈、倾听等形式;味觉模式有鼻闻和口尝等形式;触觉模式有身触与手摸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案时,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四类感觉形式的区分仅仅是相对的,不可能被单独地运用,而常常是复合性地运用,只不过某种形式占主导而已。例如,参观考察形式的实践活动以视觉为主而以听觉和触觉为辅,访谈与倾听形式的实践活动则以听觉为主而以视觉为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高校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根据前述对高校文科课程性质的初步分类以及实践教学设计的总体构思,我们认为在展开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所侧重地采取以下一些具体措施:
(一)思想教育性课程的实践教学措施
在当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思想教育性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公共课程,也包括如伦理学、美学等专业性课程。由于该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政治觉悟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觉悟,最终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其实践教学的实施原则是,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主题性的讨论、辩论与演讲。这既以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进行资料查阅、搜集与分析概括能力,又可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声情并茂的论辩与演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听觉性的感性认识,对其服之以理,动之以情。二是影音资料展播。影音资料借助于现代化的设备与手段,在有限的课堂时空范围内,通过对课堂之外的声音与画面的展示和再现而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冲击与震撼,充分调动其情感,增强其感性认识,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是实地参观与调研。这主要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深入社会生活实际,通过身临其境与耳闻目睹,以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进一步验证理论知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更深刻地受教育的教学目的。四是现实模拟。现实模拟是在课内或课外以现有理论知识为依据,将之模仿式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模仿活动中进一步验证和深化理论知识,并使自身受到教育。五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导学生在课外对已有理论知识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运用活动,这最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思维训练性课程的实践教学措施
思维训练性课程主要研究人的思维活动规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思维规律的学习与掌握,进一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其典型地体现为哲学、逻辑学之类课程。因此,该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实践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强的逻辑概括与抽象能力。一般而言,思维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专题讨论与辩论活动。这要求学生以某问题为核心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逻辑清楚地展现出来。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二是案例性实践。该实践形式的突出优点是能够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在近于亲身体验式的活动场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实战中训练其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水平。
(三)操作应用性课程的实践教学措施
操作应用性课程主要研究如何从社会生活现象中总结概括出各种知识理论以及如何进一步将之运用于社会实际,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能力。该类课程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大多应用性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均属此类,具体涉及法学专业、管理专业、新闻传播专业、旅游专业、经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师范教育专业、语言学专业等等。我们认为,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是小组性的项目活动。这是指教师根据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设计具体的活动场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过程,以项目完成的形式在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实践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实现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基本目标,还能够培养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其协作能力。二是课堂实验。实验课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为辅助性的技术手段,对专业的知识理论进行检测与验证,让学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中,似乎只有理工类的课程才有实验课程教学。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当前有部分文科课程也需要开设相应的实验课,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运营管理、心理分析与咨询等课程。三是见习试做与实习实训。所谓见习,是指在自己动手对某种实践活动进行操作前,先对熟练者的操作方法进行观摩的活动过程。而实习实训或试做则是学习者自己动手尝试性地进行操作与练习,即亲自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见习试做与实习实训不仅对师范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适用,而且也适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其他课程。四是现身说法与经验交流。这种方法一般是邀请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具有亲身经历和丰富经验的人士向广大学生讲述自己的经验得失,以为后者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与启示。通过这种现身说法和经验交流,学生也能够从与讲述者的交流中获得感性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五是体验性活动。这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某些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这种实践方式较适于语言类课程和艺术专业类课程的实践教学
(四)社会研究性课程的实践教学措施
社会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主要是研究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为此,该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一是从社会发展实际中发现和总结新的内在规律,形成新的理论;二是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巩固已有理论知识。社会研究性课程在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中主要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课程。该类课程可采取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方式:
一是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接触、认识社会,从多角度看待、分析社会现象。学生在亲身展开社会调查的过程中,直接面对人民大众,深入日常生活,直接观察社会现象,这样有利于其更全面地认识社会现象,并在其中发现问题,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化学习到的相关理论知识。二是参观了解。以宗教学为例,其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宗教学基础理论,还需要学生善于分析宗教性的仪式、活动、艺术等社会现象。所以,宗教学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就近参观宗教活动场所、体会宗教氛围、了解宗教文化的方式。三是考察考证。考证方法侧重于“证”,主要是在课堂之外,通过亲临现场并亲自动手以实际存在的事物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的实践活动。例如,历史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对历史遗迹或遗物的进一步考察与考证来完成对相关史料的检验和对史实的证明。这种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辨别能力和对史实的考证能力。考察方法主要侧重于“察”,即通过亲临现场直接观察和感悟具体的社会现象与事件。对政治学这类课程而言,考察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的政治理论去现场或实地观察某种政治活动或某类政治现象,从中展开理论思考,一方面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政治活动现象,进而深化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从政治活动与现象中进一步研究和发现新的内在规律,得出新的理论知识。四是资料查阅与搜集。对于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内容的学科与课程来说,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都常常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课程教学必须贴近社会。而这种贴近的最好方法就是及时指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理论为基础,对社会中的热点现象与问题进行资料查阅与搜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全面掌握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来巩固其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例如,对于新出现的政治现象、社会问题等,让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充分搜集并了解相关信息及评论,通过纵向与横向(即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分析思考,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实现对社会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升华的目的。
言而总之,在当前国内高校文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功能互补的。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与延伸;理论教学深化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巩固着理论教学。在新的时代发展中,本着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高校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和不断总结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与新举措。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 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3/82/FCA303EA272571258BEA9319EF7BFE58_0.HTML.
[2] 彭虹斌,袁慧芳.高校人文社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的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06,7(2):66-70.
Key words:高校;文科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9-017-005
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一般而言,自然科学类课程比较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大多设有专门的实验课程,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之不同,大多数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在教学中都有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倾向与现象存在,对学生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当前,多方面的社会形势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加强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已对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有过初步的探讨,但大多重于实践性总结而鲜有理论性分析,其结论亦缺乏一定的普适性。故此,本文拟从理论剖析与实践总结相结合的角度,对高校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措施作进一步探讨。
一、高校文科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高校在文科课程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需。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是在文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上接受的还只是基础性的理论知识教育,尽管这一部分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人才的培养及其健康成长最终要在自身的不断努力和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必须要将理论知识联系于社会实际。因此,在文科课程中展开和加强实践教学,这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所需,而且也符合我国高度教育的办学宗旨与发展方向。
第二,符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中的要求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文科课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真理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实践教学环节肩负重任。同时,借助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对社会的深入了解与认识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技能,才能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娴熟、思想政治素质合格的优秀人才。
第三,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随着科技发展的高速化、经济生活的多元化、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当前社会所期待的高素质人才既需具备渊博的知识素养,又要求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不再如过去那样仅仅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考试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背多分”与“高分低能”式的人才已经没有了需求市场。而知识面广、文理兼通、适应性强、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则在社会上广受欢迎。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这种需求转变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第四,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所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的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文科学生要按专业要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1]据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各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这具有充分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政策依据,符合其文件精神。
第五,为文科课程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所要求。人文学科知识来源于知识创造者的社会时代背景和独特经历,来源于现实生活。“人文学科的知识作为一种反思性的知识或反思性的理论,旨在通过认识者个体对于历史所亲历的价值实践的总体反思呈现出认识者个体对于人生意义的体验。”[2]它包含着一定的行动需求,需要人们去理解,去行动,去实践,通过实地调查和亲身体验来内化知识。因此,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成为学生内化个体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的国内高校中,尽管文科课程开展实践教学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时代发展的紧迫性、学科教学的内在需求性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但是实践教学的开展现状却不尽人意,普遍存有如下问题:一是对实践教学之重要意义的认识不足。在我国,重视纯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视实际的操作技能为“奇技淫巧”,并嗤之以鼻,这是长期左右国民教育的传统观念,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文科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的忽视。二是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这具体表现在对文科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上随意性强;在实践教学的监督评价机制上建设滞后甚至缺失;在设施设备方面管理混乱,流失损坏现象突出;在经费支持上严重不足,收支不清,等等。三是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流于形式。大多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实施模式上单一呆板,在实施过程上应付了事。四是实践教学成效甚微。以上诸多因素最终引致多数高校的文科课程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副实不符,成效甚微。学生难以从实践教学中提高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从中真正得到锻炼。
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状况及其实施效果不仅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影响到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与工作状况及其后续的成长与发展,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所以,探索和总结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一般模式、进一步开展和加强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这极具时代的紧迫性。
二、高校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与一般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设置的文科课程众多。各门课程在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总而视之,以研究内容和教学目的为标准,众多的文科课程大致可分为思想教育性课程、思维训练性课程、操作应用性课程、社会研究性课程四大类。其中,思想教育性课程研究的是人在思想道德方面发展的规律,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政治觉悟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觉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思维训练性课程主要研究人的思维活动规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思维规律的学习与掌握,进一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操作应用性课程主要研究如何从社会生活现象中总结概括出各种知识理论以及如何进一步将之运用于社会实际,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能力。社会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主要是研究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高校文科课程的这种划分意味着,在各自的实践教学主要模式与具体措施上,不同类别的文科课程教学都有某些不同的侧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就本文的论域而言,文科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主要指把以理论知识形态存在的主观思想观念联系于客观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形式,其实质在于以一种感性的活动形式运用理论知识,进而在运用中深化理论知识。故此,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开展必须依赖人的各种感性认识形式,并表现为各种感性活动。人有眼、耳、口、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形式。与此相应,文科课程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必要充分地调动人的上述感官,并以几类感觉形式把理论知识与客观的物质世界联系起来。我们认为,这就是文科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和开展的总体思路。
根据这一总体思路,实践教学活动可设计为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几类基本模式。其中,视觉模式可以有参观、实地考察、资料观看等形式;听觉模式可以有访谈、倾听等形式;味觉模式有鼻闻和口尝等形式;触觉模式有身触与手摸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案时,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四类感觉形式的区分仅仅是相对的,不可能被单独地运用,而常常是复合性地运用,只不过某种形式占主导而已。例如,参观考察形式的实践活动以视觉为主而以听觉和触觉为辅,访谈与倾听形式的实践活动则以听觉为主而以视觉为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高校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根据前述对高校文科课程性质的初步分类以及实践教学设计的总体构思,我们认为在展开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所侧重地采取以下一些具体措施:
(一)思想教育性课程的实践教学措施
在当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思想教育性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公共课程,也包括如伦理学、美学等专业性课程。由于该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政治觉悟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觉悟,最终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其实践教学的实施原则是,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主题性的讨论、辩论与演讲。这既以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进行资料查阅、搜集与分析概括能力,又可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声情并茂的论辩与演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听觉性的感性认识,对其服之以理,动之以情。二是影音资料展播。影音资料借助于现代化的设备与手段,在有限的课堂时空范围内,通过对课堂之外的声音与画面的展示和再现而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冲击与震撼,充分调动其情感,增强其感性认识,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是实地参观与调研。这主要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深入社会生活实际,通过身临其境与耳闻目睹,以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进一步验证理论知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更深刻地受教育的教学目的。四是现实模拟。现实模拟是在课内或课外以现有理论知识为依据,将之模仿式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模仿活动中进一步验证和深化理论知识,并使自身受到教育。五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导学生在课外对已有理论知识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运用活动,这最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思维训练性课程的实践教学措施
思维训练性课程主要研究人的思维活动规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思维规律的学习与掌握,进一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其典型地体现为哲学、逻辑学之类课程。因此,该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实践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强的逻辑概括与抽象能力。一般而言,思维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专题讨论与辩论活动。这要求学生以某问题为核心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逻辑清楚地展现出来。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二是案例性实践。该实践形式的突出优点是能够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在近于亲身体验式的活动场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实战中训练其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水平。
(三)操作应用性课程的实践教学措施
操作应用性课程主要研究如何从社会生活现象中总结概括出各种知识理论以及如何进一步将之运用于社会实际,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能力。该类课程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大多应用性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均属此类,具体涉及法学专业、管理专业、新闻传播专业、旅游专业、经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师范教育专业、语言学专业等等。我们认为,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是小组性的项目活动。这是指教师根据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设计具体的活动场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过程,以项目完成的形式在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实践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实现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基本目标,还能够培养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其协作能力。二是课堂实验。实验课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为辅助性的技术手段,对专业的知识理论进行检测与验证,让学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中,似乎只有理工类的课程才有实验课程教学。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当前有部分文科课程也需要开设相应的实验课,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运营管理、心理分析与咨询等课程。三是见习试做与实习实训。所谓见习,是指在自己动手对某种实践活动进行操作前,先对熟练者的操作方法进行观摩的活动过程。而实习实训或试做则是学习者自己动手尝试性地进行操作与练习,即亲自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见习试做与实习实训不仅对师范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适用,而且也适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其他课程。四是现身说法与经验交流。这种方法一般是邀请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具有亲身经历和丰富经验的人士向广大学生讲述自己的经验得失,以为后者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与启示。通过这种现身说法和经验交流,学生也能够从与讲述者的交流中获得感性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五是体验性活动。这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某些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这种实践方式较适于语言类课程和艺术专业类课程的实践教学
(四)社会研究性课程的实践教学措施
社会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主要是研究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为此,该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一是从社会发展实际中发现和总结新的内在规律,形成新的理论;二是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巩固已有理论知识。社会研究性课程在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中主要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课程。该类课程可采取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方式:
一是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接触、认识社会,从多角度看待、分析社会现象。学生在亲身展开社会调查的过程中,直接面对人民大众,深入日常生活,直接观察社会现象,这样有利于其更全面地认识社会现象,并在其中发现问题,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化学习到的相关理论知识。二是参观了解。以宗教学为例,其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宗教学基础理论,还需要学生善于分析宗教性的仪式、活动、艺术等社会现象。所以,宗教学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就近参观宗教活动场所、体会宗教氛围、了解宗教文化的方式。三是考察考证。考证方法侧重于“证”,主要是在课堂之外,通过亲临现场并亲自动手以实际存在的事物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的实践活动。例如,历史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对历史遗迹或遗物的进一步考察与考证来完成对相关史料的检验和对史实的证明。这种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辨别能力和对史实的考证能力。考察方法主要侧重于“察”,即通过亲临现场直接观察和感悟具体的社会现象与事件。对政治学这类课程而言,考察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的政治理论去现场或实地观察某种政治活动或某类政治现象,从中展开理论思考,一方面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政治活动现象,进而深化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从政治活动与现象中进一步研究和发现新的内在规律,得出新的理论知识。四是资料查阅与搜集。对于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内容的学科与课程来说,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都常常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课程教学必须贴近社会。而这种贴近的最好方法就是及时指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理论为基础,对社会中的热点现象与问题进行资料查阅与搜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全面掌握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来巩固其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例如,对于新出现的政治现象、社会问题等,让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充分搜集并了解相关信息及评论,通过纵向与横向(即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分析思考,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实现对社会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升华的目的。
言而总之,在当前国内高校文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功能互补的。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与延伸;理论教学深化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巩固着理论教学。在新的时代发展中,本着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高校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和不断总结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与新举措。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 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3/82/FCA303EA272571258BEA9319EF7BFE58_0.HTML.
[2] 彭虹斌,袁慧芳.高校人文社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的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06,7(2):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