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的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课程对培养体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和作用。
【关键词】职业素养 语文学科 体校生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59-0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在注重基本职业技能的同时,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德、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所以学校应关心学生个人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成长为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一、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体校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生,学训结合的成长模式,注定了体校生要做好学习与训练二者的平衡。而体校生一般思想比较活跃,思维敏捷,但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高,他们在完成三年的中专学业后无论是否升入上一级体院继续深造,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就业做准备。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体校生如何脱颖而出,准确定位自己,落实出路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对未来的期望与迷茫常常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焦虑不安,谁来为他们指点迷津呢?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正是其“人生导师”的不二人选。韩愈在《师说》中有有一句耳熟能详的经典之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为文化生成,语文教师承担的正是这样一项工作,既要完成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又要在教学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使学生能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华丽转身。
二、语文学科在课程的设置上,如何实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功能
1.在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塑造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把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从而培养其优良的职业素养。中专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若整合到一起,就是一本生动的职场教科书。例如《论语》中,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言论中的“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的君子之风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令人喜爱的人;《相信未来》中食指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应该乐观积极;《我与地坛》中表现的顽强坚韧与生命意识;《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提及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支持可能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品质》中的诚信精神、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感情,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无不表达出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这些课文都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沃土和基石,我们的现代职场不正是需要这些精神吗?
2.在写作训练中,使学生掌握基本职业能力
写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现代职场的必备技能之一。好的作品离不开充沛的阅读量,笔者学校里有自己的图书馆,鼓励学生去借书,多读书,读好书,丰富阅读量,为写作积累素材才能让自己的文字更加流畅、有文采。
首先,对于体校学生来说,训练日记是他们能够做到驾轻就熟的写作体例,有的学生剖析自己在训练中的得失很能切中要害,而也有一些学生写得平平淡淡,毫无新意。学生之间可以互评训练日记,反复修改推敲,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再者,我发现近两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学生热衷于在网上写随笔、诗歌,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键盘敲打出来,并发表在微博上跟大家分享。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方式,值得鼓励。另外,学生毕业后终将踏入职场,强化应用文写作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在具体操作中可以突出应用文写作的应用性,以适应毕业生将来就业的需要。
3.在口语交际中,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来愈频繁、密切,内容也更为广泛。语言表达能力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促成良好沟通的基础。没有口才的人是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把口语表达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我国对口才的重视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许多单位的人才招聘都将口试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随着我国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中专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而没有推销自己能力的学生无法在激烈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没有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无法进行人际交流,无法准确沟通工作任务,这样的人往往被看作是缺乏人格魅力的。
体校学生本身日常训练接触到的多是一些专业术语,沟通上主要采取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缺乏更为宽广的语言训练途径,显得随意、不规范,这将不利于他们日后的求职就业。可以看到的是那些成绩出色的优秀运动员不乏口齿伶俐,幽默风趣之人,并且这样的运动员更容易受到大众的喜爱。有记者就曾评价姚明“口才不逊色于球技,智商之高接近于身材”,可见一斑。为此,日常教学中笔者加入了课前演讲部分,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并不定时地就某一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开展课堂小型辩论赛。让学生多多思考,各抒己见。只要敢于开口,勤于开口,一定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学生脑袋里面有“料”了,自然敢于启齿,人也会越来越自信,更加具备职场竞争力。
教育在本质上是普及爱和善良,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更优秀,并因此让未来的社会变得更好,这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初衷!很幸运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可以把这种人文性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在具备基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同时能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希望他们在人生最美丽的年龄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人生智慧,并且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刘正伟.语文教育现代性探索.商务印书馆.2014.
[2]陶继新,王崧舟.语文的文化品格.中华书局.2014.1
[3]梁枫. 职业素养修炼.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5
【关键词】职业素养 语文学科 体校生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59-0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在注重基本职业技能的同时,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德、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所以学校应关心学生个人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成长为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一、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体校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生,学训结合的成长模式,注定了体校生要做好学习与训练二者的平衡。而体校生一般思想比较活跃,思维敏捷,但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高,他们在完成三年的中专学业后无论是否升入上一级体院继续深造,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就业做准备。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体校生如何脱颖而出,准确定位自己,落实出路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对未来的期望与迷茫常常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焦虑不安,谁来为他们指点迷津呢?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正是其“人生导师”的不二人选。韩愈在《师说》中有有一句耳熟能详的经典之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为文化生成,语文教师承担的正是这样一项工作,既要完成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又要在教学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使学生能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华丽转身。
二、语文学科在课程的设置上,如何实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功能
1.在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塑造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把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从而培养其优良的职业素养。中专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若整合到一起,就是一本生动的职场教科书。例如《论语》中,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言论中的“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的君子之风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令人喜爱的人;《相信未来》中食指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应该乐观积极;《我与地坛》中表现的顽强坚韧与生命意识;《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提及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支持可能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品质》中的诚信精神、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感情,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无不表达出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这些课文都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沃土和基石,我们的现代职场不正是需要这些精神吗?
2.在写作训练中,使学生掌握基本职业能力
写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现代职场的必备技能之一。好的作品离不开充沛的阅读量,笔者学校里有自己的图书馆,鼓励学生去借书,多读书,读好书,丰富阅读量,为写作积累素材才能让自己的文字更加流畅、有文采。
首先,对于体校学生来说,训练日记是他们能够做到驾轻就熟的写作体例,有的学生剖析自己在训练中的得失很能切中要害,而也有一些学生写得平平淡淡,毫无新意。学生之间可以互评训练日记,反复修改推敲,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再者,我发现近两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学生热衷于在网上写随笔、诗歌,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键盘敲打出来,并发表在微博上跟大家分享。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方式,值得鼓励。另外,学生毕业后终将踏入职场,强化应用文写作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在具体操作中可以突出应用文写作的应用性,以适应毕业生将来就业的需要。
3.在口语交际中,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来愈频繁、密切,内容也更为广泛。语言表达能力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促成良好沟通的基础。没有口才的人是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把口语表达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我国对口才的重视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许多单位的人才招聘都将口试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随着我国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中专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而没有推销自己能力的学生无法在激烈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没有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无法进行人际交流,无法准确沟通工作任务,这样的人往往被看作是缺乏人格魅力的。
体校学生本身日常训练接触到的多是一些专业术语,沟通上主要采取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缺乏更为宽广的语言训练途径,显得随意、不规范,这将不利于他们日后的求职就业。可以看到的是那些成绩出色的优秀运动员不乏口齿伶俐,幽默风趣之人,并且这样的运动员更容易受到大众的喜爱。有记者就曾评价姚明“口才不逊色于球技,智商之高接近于身材”,可见一斑。为此,日常教学中笔者加入了课前演讲部分,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并不定时地就某一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开展课堂小型辩论赛。让学生多多思考,各抒己见。只要敢于开口,勤于开口,一定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学生脑袋里面有“料”了,自然敢于启齿,人也会越来越自信,更加具备职场竞争力。
教育在本质上是普及爱和善良,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更优秀,并因此让未来的社会变得更好,这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初衷!很幸运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可以把这种人文性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在具备基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同时能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希望他们在人生最美丽的年龄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人生智慧,并且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刘正伟.语文教育现代性探索.商务印书馆.2014.
[2]陶继新,王崧舟.语文的文化品格.中华书局.2014.1
[3]梁枫. 职业素养修炼.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