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邦德在他的时代做了一些令人难忘的事情,从躲避太空站的激光爆炸到驾驶一辆隐形汽车穿越冰川。然而,有一件事他没有做,那就是关停一只携带原子弹穿过曼哈顿下水道的机器鲨鱼。但他差一点就做到了。
1976年,一部邦德电影的剧本正在编写:故事情节围绕着一群由人遥控载有核弹的机器鲨鱼而展开。剧本标题是《弹头》,三位编剧之一正是最初登上大银幕的007扮演者康纳利。
另一位编剧是麦克罗里,他早在1958年就经人介绍认识了邦德系列小说的作者弗莱明,当时这些小说还没有被拍成电影。他几乎和弗莱明本人一样都是邦德般的角色。弗莱明是一位周游世界的前英国海军情报官员,对香烟和酒精有惊人的兴趣。
麦克罗里是一位英俊的爱尔兰花花公子,曾在英国商船队服役,还曾与好莱坞女明星伊丽莎白·泰勒有过婚约。他还创作、制作和导演了一部电影《男孩与桥》。所以当他问弗莱明是否能拍出史上第一部邦德电影时,弗莱明觉得麦克罗里是这份工作的理想人选。
他们希望《霹雳弹》成为他们的第四部邦德电影,于是和麦克罗里达成交易,麦克罗里将作为制片人,并且有权在10年后重拍《霹雳弹》:可能他们指望公众或麦克罗里在10年内失去对007的兴趣。
他们这两个指望都落了空。《霹雳弹》在1965年上映,1975年考虑再次推出时,麦克罗里宣布他的翻拍版不再由布洛克利和萨尔茨曼担任制片人。他甚至选择了一个与这个角色的电影化身相称的名字:《特勤局的詹姆斯·邦德》。
如果这还不够挑衅的话,他招募了两位曾与自己在意昂公司的竞争对手保持友好关系的合著者,以此嘲弄竞争对手。第一位是戴顿,他的三部小说都被拍成了由萨尔茨曼制作,由迈克尔·凯恩主演的电影:《伊普克雷斯档案》、《柏林葬礼》和《亿万头脑》。
第二位合著者就是康纳利,他在1971年拍完《007之金刚钻》后,就把自己的瓦尔特 PPK手枪和防水假发挂了起来(译注:《金刚钻》是康纳利出演的最后一部007电影)。康纳利此前从未写过剧本,或者此后他也再没有写过剧本,但这并不是重点。塞勒斯所著的权威纪实文学《邦德之战》描述了弗莱明、麦克罗里和意昂公司的法庭传奇故事,他认为,麦克罗里的“真正动机是让康纳利的名字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与他的邦德计划绑在一起”。
无论康纳利做出的贡献有多少,有他参与的剧本都足以说服派拉蒙公司支持这部现在更名为《弹头》的电影。这当然是诱人的。尽管这三位编剧遵循了《霹雳弹》的大致轮廓,但他们有时也会走自己的路,偶尔也会转向对《王牌大贱谍》风格的拙劣模仿。有位邦女郎叫勒芙斯特。(“她是邦女郎吗?”我们的英雄必然会问。) 还有一个滑稽的场景,邦德和布拉什(Fatima Blush)(实际上是幽灵党特工)上床时,他的清洁女工艾菲(也是幽灵党特工)正躲在床底下。紧接着,有两个人闯进了007在贝尔格拉维亚区(Belgravia,伦敦的上流住宅区)的公寓,但邦德送给他们一招空手道的劈砍,并一脚踢到他们的腹股沟,结果发现他们其实一直是自己人。邦德在军情六处(MI6)总部被告知,这些人“有些愤怒”。
《霹雳弹》和《弹头》的另一个区别是后者在纽约的高潮段落中疯狂的精彩表演:邦德在下水道里与机械鲨鱼搏斗,然后乘滑翔伞飞到自由女神像的头上,与幽灵党的暴徒展开残酷的搏斗。(剧本写道:“鲜血像眼泪一样从自由女神像的脸颊上流下。”)令人惊讶的是,《弹头》和那时意昂公司正在筹拍的邦德电影有许多是相同之处。在由摩尔主演的《007之海底城》中,反派角色的水下巢穴与戴顿和他的同伴在《弹头》剧本中描述的“一个巨大的、从海中升起的未来主义的白色管状结构”疑似非常相近。邦德在豪华逃生舱上的最后一击也可以在《弹头》剧本中找到。考虑到鲨鱼和偷来的核武器,《弹头》和《007之海底城》的相似之处会让任何人都像摩尔一样,惊讶地瞪大眼睛。
麦克罗里的反应更为极端。他对意昂公司的电影申请了禁制令,但意昂公司也已经率先对他的电影采取了同样行动,所以双方现在都声称对方摄取了他们的素材。由于担心陷入法律纠纷,康纳利和派拉蒙公司退出了这个项目。《007之海底城》继续拍摄。《弹头》则胎死腹中。
并不是麦克罗里放弃了。1983年,他和另一位制片人施瓦茨曼完成了一部不那么雄心勃勃、没有机械鲨鱼的《霹雳弹》翻拍版,《007外传之巡弋飞弹》,并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了第三版,《弹头2000》。但那时,外界质疑声非常强烈,不容忽视:在意昂公司已经如此成功时,谁还需要另一部邦德系列电影呢?
尽管如此,你很难在想起麦克罗里时没有一丝同情心,尤其是当你在看《007之海底城》时,这个滑稽的高科技海洋狂想曲,和他与戴顿、康纳利当年编写剧本的设想所差无几。听到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没有人能做得更好》时,我们很难不怀疑他在意昂公司的竞争对手是否在向他传递一种挑衅嘲讽的信息:“没有人能比我们做得更好”。(摘自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编辑/诺伊克)
1976年,一部邦德电影的剧本正在编写:故事情节围绕着一群由人遥控载有核弹的机器鲨鱼而展开。剧本标题是《弹头》,三位编剧之一正是最初登上大银幕的007扮演者康纳利。
另一位编剧是麦克罗里,他早在1958年就经人介绍认识了邦德系列小说的作者弗莱明,当时这些小说还没有被拍成电影。他几乎和弗莱明本人一样都是邦德般的角色。弗莱明是一位周游世界的前英国海军情报官员,对香烟和酒精有惊人的兴趣。
麦克罗里是一位英俊的爱尔兰花花公子,曾在英国商船队服役,还曾与好莱坞女明星伊丽莎白·泰勒有过婚约。他还创作、制作和导演了一部电影《男孩与桥》。所以当他问弗莱明是否能拍出史上第一部邦德电影时,弗莱明觉得麦克罗里是这份工作的理想人选。
他们希望《霹雳弹》成为他们的第四部邦德电影,于是和麦克罗里达成交易,麦克罗里将作为制片人,并且有权在10年后重拍《霹雳弹》:可能他们指望公众或麦克罗里在10年内失去对007的兴趣。
他们这两个指望都落了空。《霹雳弹》在1965年上映,1975年考虑再次推出时,麦克罗里宣布他的翻拍版不再由布洛克利和萨尔茨曼担任制片人。他甚至选择了一个与这个角色的电影化身相称的名字:《特勤局的詹姆斯·邦德》。
如果这还不够挑衅的话,他招募了两位曾与自己在意昂公司的竞争对手保持友好关系的合著者,以此嘲弄竞争对手。第一位是戴顿,他的三部小说都被拍成了由萨尔茨曼制作,由迈克尔·凯恩主演的电影:《伊普克雷斯档案》、《柏林葬礼》和《亿万头脑》。
第二位合著者就是康纳利,他在1971年拍完《007之金刚钻》后,就把自己的瓦尔特 PPK手枪和防水假发挂了起来(译注:《金刚钻》是康纳利出演的最后一部007电影)。康纳利此前从未写过剧本,或者此后他也再没有写过剧本,但这并不是重点。塞勒斯所著的权威纪实文学《邦德之战》描述了弗莱明、麦克罗里和意昂公司的法庭传奇故事,他认为,麦克罗里的“真正动机是让康纳利的名字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与他的邦德计划绑在一起”。
无论康纳利做出的贡献有多少,有他参与的剧本都足以说服派拉蒙公司支持这部现在更名为《弹头》的电影。这当然是诱人的。尽管这三位编剧遵循了《霹雳弹》的大致轮廓,但他们有时也会走自己的路,偶尔也会转向对《王牌大贱谍》风格的拙劣模仿。有位邦女郎叫勒芙斯特。(“她是邦女郎吗?”我们的英雄必然会问。) 还有一个滑稽的场景,邦德和布拉什(Fatima Blush)(实际上是幽灵党特工)上床时,他的清洁女工艾菲(也是幽灵党特工)正躲在床底下。紧接着,有两个人闯进了007在贝尔格拉维亚区(Belgravia,伦敦的上流住宅区)的公寓,但邦德送给他们一招空手道的劈砍,并一脚踢到他们的腹股沟,结果发现他们其实一直是自己人。邦德在军情六处(MI6)总部被告知,这些人“有些愤怒”。
《霹雳弹》和《弹头》的另一个区别是后者在纽约的高潮段落中疯狂的精彩表演:邦德在下水道里与机械鲨鱼搏斗,然后乘滑翔伞飞到自由女神像的头上,与幽灵党的暴徒展开残酷的搏斗。(剧本写道:“鲜血像眼泪一样从自由女神像的脸颊上流下。”)令人惊讶的是,《弹头》和那时意昂公司正在筹拍的邦德电影有许多是相同之处。在由摩尔主演的《007之海底城》中,反派角色的水下巢穴与戴顿和他的同伴在《弹头》剧本中描述的“一个巨大的、从海中升起的未来主义的白色管状结构”疑似非常相近。邦德在豪华逃生舱上的最后一击也可以在《弹头》剧本中找到。考虑到鲨鱼和偷来的核武器,《弹头》和《007之海底城》的相似之处会让任何人都像摩尔一样,惊讶地瞪大眼睛。
麦克罗里的反应更为极端。他对意昂公司的电影申请了禁制令,但意昂公司也已经率先对他的电影采取了同样行动,所以双方现在都声称对方摄取了他们的素材。由于担心陷入法律纠纷,康纳利和派拉蒙公司退出了这个项目。《007之海底城》继续拍摄。《弹头》则胎死腹中。
并不是麦克罗里放弃了。1983年,他和另一位制片人施瓦茨曼完成了一部不那么雄心勃勃、没有机械鲨鱼的《霹雳弹》翻拍版,《007外传之巡弋飞弹》,并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了第三版,《弹头2000》。但那时,外界质疑声非常强烈,不容忽视:在意昂公司已经如此成功时,谁还需要另一部邦德系列电影呢?
尽管如此,你很难在想起麦克罗里时没有一丝同情心,尤其是当你在看《007之海底城》时,这个滑稽的高科技海洋狂想曲,和他与戴顿、康纳利当年编写剧本的设想所差无几。听到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没有人能做得更好》时,我们很难不怀疑他在意昂公司的竞争对手是否在向他传递一种挑衅嘲讽的信息:“没有人能比我们做得更好”。(摘自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编辑/诺伊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