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既是一个热度高的理论研究课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现实任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集群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通过在理论层面探析产业集群的真谛,并以此为基础,以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为例,探究当今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期冀为决策职能部门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也为企业界提供理论导引。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南京;产业分工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3-0030-03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之背景
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有的经济现象,围绕这一现象开展研究,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理论。换言之,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890年)中提出的“外部规模经济”,到阿尔费雷德·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中阐述的“产业区位理论”;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20世纪20年代),到弗朗素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20世纪50年代),都是产业集群理论不断丰富和变革的佐证。诚然,20世纪后半叶率先提出全球经济下产业集群理论的迈克尔·波特对产业集群理论的贡献是标志性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经济学者针对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中小企业集群的迅速发展,从区域经济、产权制度、制度变迁、企业网络以及地理邻近、社会根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成果,为全球产业集群理论贡献了中国智慧。
梳理发现,在上述理论成果中探讨最多的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關系”。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成正相关的实例,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竞相出现,这引起了经济学者、企业家及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是时代之需、企业之需、政府之需,当然也是经济学者的天职。其二,由于对产业集群本质的理解、把握不同,甚至出现误解,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在不少国家、地区也出现了类似“企业扎堆”就是产业集群的“弯路”,导致了所谓的产业集群并未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负效应。这引起了经济学者的高度关切与研究,因为理论的清醒是实践正确的先导和基石。其三,近年来,出现了个别国家“经济逆全球化”现象,加之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及重大全球突发事件等因素叠加,世界呈现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这一大变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随之也出现了诸多新变量,对此加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陡升。特别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深入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拟用解剖麻雀的办法,以我国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为蓝本进行探究。
二、当前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2019年2月,南京市正式出台了《南京市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地标行动计划》,明确以江北的高新区命名为“一核”,江宁开发区、南京经济开发区为“两翼”的江苏集成电路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确立“抓紧抢抓我省集成电路技术产业发展新一轮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打造成为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我省集成电路技术产业发展地标”。①截至2020年11月,南京市江北新区已经成功聚集了上百家台湾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将以台湾台积电为主要龙头企业,围绕台积电的芯片代工生产能力共同打造一个高端电子产业链新生态。同时,台积电与南京市政府签订了战略投资合作协议书,将共同斥资30亿美元在南京市建立一个台积电(南京)有限公司,并在其下设一座12石晶硅电圆厂以及一个电子设计技术服务研发中心。该测试项目已经开始实施,台积电有限公司高级总经理罗镇球在2020年8月世界移动半导体产业大会上介绍说,台积电5纳米系列产品已经进入了最大批量生产测试阶段,而3纳米系列产品将于2021年开始进行批量面市,并于2022年正式开始进行大批量生产。
三、对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
(一)分析策略与思路
一个产业集群内部经济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不仅是其内在的本质的经济规律之反映,而且还体现了其经济规模愈来愈大、经济收益将不断递增的宏观经济发展特征。对整个产业集群与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而言,产业集群所直接带来的效益以及外溢效益、规模效益不仅仅作用于单个的服务企业,而且还可以体现在整个一条龙的行业之中。除此之外,富有创新的产业集群在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大概率会产生正相关效应。一个产业集群的快速产生与规模化发展,既决定于市场自身的调节,也同样需要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法规上的调整、扶持与支撑。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是否表明当下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规律?这是探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首先可从其效率的源头在于内部的合理分工与相互协作来阐释。马克思认为,“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比分散生产节约占用空间,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①。”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区域化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经济规模从而获得高收益的一种方法,而产业集群内的合理分工与相互合作是其内在的本质与核心。依据马歇尔的理论,合作与分工可以创造外部的规模经济效益,而外部经济规模效益与其生产的区域是息息相关的。机器化大生产的历史表明,当生产规模越大时,生产分工就越精细,就更易于专业化生产的实现。而规模收益的实现既可以来源于企业内的交易(即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效益),也可由企业之间的交易来实现(即企业外部规模经济效益)。比起前者,笔者认为后者的非一体化措施往往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其次,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由于技术的进步,许多产品已无法被单一机器所制造,需要不同的专业化生产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技术的要求更加多样化、精细化,上中下游的不同企业各司其职能够提高制造的专业性和效率。除了技术多样化的因素,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促使企业选择分工协作。当市场需求难以预测时,企业往往更倾向于追求稳定而将风险分担给其承包商,这就自然地形成了企业的相互协作。再者,通过企业分工在生产中可以提高规模效益。当生产产品具有规模效益时,最优的生产规模为恰恰满足多个下游企业的需求之和。企业的相互合作能使最优生产规模更易于控制与实现,同时企业的运行相对更具专一性与稳定性,从而达成节约成本的效果。以上述几个因素为分析策略,笔者下面将对“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是否对当下南京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 (二)基于分析策略的分析结果
分析“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是否对当下南京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现实课题。笔者认为,南京市最新的“一核两翼”正是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事例。作为江北新区的“一核”,它已经汇聚了上百家集成电路企业,其中我国大陆的十强芯片企业有一半落户江北新区。为什么江北新区对企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笔者认为,这正缘于江北新区的产业集群能够满足技术分工、风险分担和规模效益这三个现代化企业的特性。江北新区的产业并不是一家企业鹤立鸡群,而是由台积电为龙头产业涵盖上中下游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以江北新区的芯片产业为例,IP、EDA芯片设计部分有华为、海思等这样的上游顶层设计者,中游制造类企业则有以台积电为核心的世界顶尖制造企业,而下游使用则以华为这样的集设计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将一件件产品推向市场。对于中游的台积电,它充分展现了技术分工中对芯片晶圆体代工专业化的精益求精。台积电晶圆体代工就是为其他芯片设计公司制造芯片,这就好比建一栋房子,芯片开发商充当设计师出图纸,而台积电负责后面从原料到施工的步骤。台积电不用创意设计也不用处理后续的市场营销,这就是合理分工协作带来的产业集群正效应。35年来,台积电一直专注于制造工艺的进步与创新。有人把台积电的成就都归功于其将光刻机的使用达到了某种让人钦佩的高度,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台积电的成功有一部分的确是归功于其拥有十几台最先进的光刻机,但对于芯片代工企业而言,要想在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绝对不只是靠光刻机来加工芯片那么简单。台积电之所以能够如此之牛,离不开自身在芯片加工制造技术上不断精益求精、突破物理极限的努力。正是产业集群的分工合作,让台积电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技术进步,从而达到了专业化的技术垄断。当台积电的代工技术达到技术垄断后,它便拥有了控制生产规模的能力,从而达到了规模效益,使企业更加行稳致远,这便是企业合理分工并相互协作的力量。此外,依笔者之见,台积电积极参加江北新区“一核”的项目,正是看中了江北新区产业集群的优势条件,再加上江北新区产业集群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境内外企业纷纷投资,使该产业上中下游的不同企业汇聚于此,形成了产业要素共享和产业链互补,而这些正是产业集群所必备的灵魂要素。概言之,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是符合产业集群共识理论的,除发生巨大的不可抗力外,它将大概率地促进南京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论与对策
当下的南京市政府在原有的“一谷两园”的基础上,提出并正在实施“一核两翼”的新发展格局。笔者认为,这是很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举措,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是一个颇具必然性的趋势和状态。习近平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①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的开放发展战略。在这样一个大战略下,我国应以培育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产业鏈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作用。
针对我国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是千方百计招纳高精尖科技人才,并以事业、待遇、情感“三位一体”用好人才。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将面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迫切任务,而最关键的任务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科技自立自强,而科技自立自强的命脉是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缺乏人才的产业集群就不是真正的产业集群。随着国家区域一体化重大战略的加速实施,人才竞争将逐步回归理性,这个理性表现为事业居首,待遇权重愈来愈大,情感需求不可或缺。因此,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应更加注重人才与产业的契合度,以满足人才对事业居首之求。当然,对人才待遇的匹配度越高,则人才作用的绩效也会成正相关效应。作为产业集群所在地的政府在招纳和用好人才方面可作为、可提升的空间很大。比如,实施人才税收优惠、赋予人才特有的金融属性,将“人才有价”评价体系与金融体系联动挂钩。再如,政府参与引导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实施人力资本配置多元化,构建充满内生动力和文化魅力的人才生态圈等。
二是政策支持,对产业集群中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使之发展壮大,这是带有规律性的做法。硅谷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采购基金的政策性资金融入,使硅谷一跃而成为极富前瞻性的航天工业和电子工业中心,并由此而孵化出了之后的半导体工业、计算机工业及软件产业等,成为引领世界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地。英国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集群化的政策支持由来已久。例如,苏格兰企业网络计划中优先支持四大产业集群,即生物技术、半导体、石油和天然气、食品,并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先后创设了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产业集群基金”、“地区创新基金”等。除美英外,意大利、荷兰、日本等国也对产业集群中的高新技术企业予以可持续的政策支持,这些做法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三是加强技术分工中的核心技术创新,加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加强关键性的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世界上之所以没有永远兴盛的产业集群,归根到底,核心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源泉和根本动力。核心技术创新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是诸多因素迭代发展之果,其中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是关键因素之一。基础和应用研究既包括纯科学研究,又包括将基础研究具体化,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应用原理和方法。科技发展史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核心科学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基础和应用研究。以生物工程为例,若没有华特森、克利克的DNA双重螺旋结构的发现,根本就不会有今天的遗传工程产业。所以,加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加强关键性的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这是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必由之路,也是产业集群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华正伟.中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兴 华]
收稿日期:2021-01-21
作者简介:张尔豪(2001-),男,北京人,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①南京市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地标行动计划,2019年2月.
①马克思.郭大力,王亚南译.资本论.上海三联书店,2013.
①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4月10日.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南京;产业分工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3-0030-03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之背景
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有的经济现象,围绕这一现象开展研究,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理论。换言之,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890年)中提出的“外部规模经济”,到阿尔费雷德·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中阐述的“产业区位理论”;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20世纪20年代),到弗朗素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20世纪50年代),都是产业集群理论不断丰富和变革的佐证。诚然,20世纪后半叶率先提出全球经济下产业集群理论的迈克尔·波特对产业集群理论的贡献是标志性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经济学者针对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中小企业集群的迅速发展,从区域经济、产权制度、制度变迁、企业网络以及地理邻近、社会根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成果,为全球产业集群理论贡献了中国智慧。
梳理发现,在上述理论成果中探讨最多的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關系”。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成正相关的实例,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竞相出现,这引起了经济学者、企业家及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是时代之需、企业之需、政府之需,当然也是经济学者的天职。其二,由于对产业集群本质的理解、把握不同,甚至出现误解,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在不少国家、地区也出现了类似“企业扎堆”就是产业集群的“弯路”,导致了所谓的产业集群并未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负效应。这引起了经济学者的高度关切与研究,因为理论的清醒是实践正确的先导和基石。其三,近年来,出现了个别国家“经济逆全球化”现象,加之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及重大全球突发事件等因素叠加,世界呈现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这一大变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随之也出现了诸多新变量,对此加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陡升。特别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深入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拟用解剖麻雀的办法,以我国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为蓝本进行探究。
二、当前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2019年2月,南京市正式出台了《南京市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地标行动计划》,明确以江北的高新区命名为“一核”,江宁开发区、南京经济开发区为“两翼”的江苏集成电路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确立“抓紧抢抓我省集成电路技术产业发展新一轮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打造成为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我省集成电路技术产业发展地标”。①截至2020年11月,南京市江北新区已经成功聚集了上百家台湾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将以台湾台积电为主要龙头企业,围绕台积电的芯片代工生产能力共同打造一个高端电子产业链新生态。同时,台积电与南京市政府签订了战略投资合作协议书,将共同斥资30亿美元在南京市建立一个台积电(南京)有限公司,并在其下设一座12石晶硅电圆厂以及一个电子设计技术服务研发中心。该测试项目已经开始实施,台积电有限公司高级总经理罗镇球在2020年8月世界移动半导体产业大会上介绍说,台积电5纳米系列产品已经进入了最大批量生产测试阶段,而3纳米系列产品将于2021年开始进行批量面市,并于2022年正式开始进行大批量生产。
三、对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
(一)分析策略与思路
一个产业集群内部经济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不仅是其内在的本质的经济规律之反映,而且还体现了其经济规模愈来愈大、经济收益将不断递增的宏观经济发展特征。对整个产业集群与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而言,产业集群所直接带来的效益以及外溢效益、规模效益不仅仅作用于单个的服务企业,而且还可以体现在整个一条龙的行业之中。除此之外,富有创新的产业集群在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大概率会产生正相关效应。一个产业集群的快速产生与规模化发展,既决定于市场自身的调节,也同样需要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法规上的调整、扶持与支撑。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是否表明当下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规律?这是探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首先可从其效率的源头在于内部的合理分工与相互协作来阐释。马克思认为,“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比分散生产节约占用空间,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①。”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区域化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经济规模从而获得高收益的一种方法,而产业集群内的合理分工与相互合作是其内在的本质与核心。依据马歇尔的理论,合作与分工可以创造外部的规模经济效益,而外部经济规模效益与其生产的区域是息息相关的。机器化大生产的历史表明,当生产规模越大时,生产分工就越精细,就更易于专业化生产的实现。而规模收益的实现既可以来源于企业内的交易(即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效益),也可由企业之间的交易来实现(即企业外部规模经济效益)。比起前者,笔者认为后者的非一体化措施往往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其次,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由于技术的进步,许多产品已无法被单一机器所制造,需要不同的专业化生产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技术的要求更加多样化、精细化,上中下游的不同企业各司其职能够提高制造的专业性和效率。除了技术多样化的因素,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促使企业选择分工协作。当市场需求难以预测时,企业往往更倾向于追求稳定而将风险分担给其承包商,这就自然地形成了企业的相互协作。再者,通过企业分工在生产中可以提高规模效益。当生产产品具有规模效益时,最优的生产规模为恰恰满足多个下游企业的需求之和。企业的相互合作能使最优生产规模更易于控制与实现,同时企业的运行相对更具专一性与稳定性,从而达成节约成本的效果。以上述几个因素为分析策略,笔者下面将对“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是否对当下南京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 (二)基于分析策略的分析结果
分析“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是否对当下南京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现实课题。笔者认为,南京市最新的“一核两翼”正是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事例。作为江北新区的“一核”,它已经汇聚了上百家集成电路企业,其中我国大陆的十强芯片企业有一半落户江北新区。为什么江北新区对企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笔者认为,这正缘于江北新区的产业集群能够满足技术分工、风险分担和规模效益这三个现代化企业的特性。江北新区的产业并不是一家企业鹤立鸡群,而是由台积电为龙头产业涵盖上中下游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以江北新区的芯片产业为例,IP、EDA芯片设计部分有华为、海思等这样的上游顶层设计者,中游制造类企业则有以台积电为核心的世界顶尖制造企业,而下游使用则以华为这样的集设计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将一件件产品推向市场。对于中游的台积电,它充分展现了技术分工中对芯片晶圆体代工专业化的精益求精。台积电晶圆体代工就是为其他芯片设计公司制造芯片,这就好比建一栋房子,芯片开发商充当设计师出图纸,而台积电负责后面从原料到施工的步骤。台积电不用创意设计也不用处理后续的市场营销,这就是合理分工协作带来的产业集群正效应。35年来,台积电一直专注于制造工艺的进步与创新。有人把台积电的成就都归功于其将光刻机的使用达到了某种让人钦佩的高度,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台积电的成功有一部分的确是归功于其拥有十几台最先进的光刻机,但对于芯片代工企业而言,要想在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绝对不只是靠光刻机来加工芯片那么简单。台积电之所以能够如此之牛,离不开自身在芯片加工制造技术上不断精益求精、突破物理极限的努力。正是产业集群的分工合作,让台积电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技术进步,从而达到了专业化的技术垄断。当台积电的代工技术达到技术垄断后,它便拥有了控制生产规模的能力,从而达到了规模效益,使企业更加行稳致远,这便是企业合理分工并相互协作的力量。此外,依笔者之见,台积电积极参加江北新区“一核”的项目,正是看中了江北新区产业集群的优势条件,再加上江北新区产业集群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境内外企业纷纷投资,使该产业上中下游的不同企业汇聚于此,形成了产业要素共享和产业链互补,而这些正是产业集群所必备的灵魂要素。概言之,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是符合产业集群共识理论的,除发生巨大的不可抗力外,它将大概率地促进南京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论与对策
当下的南京市政府在原有的“一谷两园”的基础上,提出并正在实施“一核两翼”的新发展格局。笔者认为,这是很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举措,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是一个颇具必然性的趋势和状态。习近平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①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的开放发展战略。在这样一个大战略下,我国应以培育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产业鏈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作用。
针对我国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是千方百计招纳高精尖科技人才,并以事业、待遇、情感“三位一体”用好人才。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将面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迫切任务,而最关键的任务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科技自立自强,而科技自立自强的命脉是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缺乏人才的产业集群就不是真正的产业集群。随着国家区域一体化重大战略的加速实施,人才竞争将逐步回归理性,这个理性表现为事业居首,待遇权重愈来愈大,情感需求不可或缺。因此,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应更加注重人才与产业的契合度,以满足人才对事业居首之求。当然,对人才待遇的匹配度越高,则人才作用的绩效也会成正相关效应。作为产业集群所在地的政府在招纳和用好人才方面可作为、可提升的空间很大。比如,实施人才税收优惠、赋予人才特有的金融属性,将“人才有价”评价体系与金融体系联动挂钩。再如,政府参与引导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实施人力资本配置多元化,构建充满内生动力和文化魅力的人才生态圈等。
二是政策支持,对产业集群中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使之发展壮大,这是带有规律性的做法。硅谷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采购基金的政策性资金融入,使硅谷一跃而成为极富前瞻性的航天工业和电子工业中心,并由此而孵化出了之后的半导体工业、计算机工业及软件产业等,成为引领世界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地。英国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集群化的政策支持由来已久。例如,苏格兰企业网络计划中优先支持四大产业集群,即生物技术、半导体、石油和天然气、食品,并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先后创设了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产业集群基金”、“地区创新基金”等。除美英外,意大利、荷兰、日本等国也对产业集群中的高新技术企业予以可持续的政策支持,这些做法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三是加强技术分工中的核心技术创新,加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加强关键性的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世界上之所以没有永远兴盛的产业集群,归根到底,核心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源泉和根本动力。核心技术创新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是诸多因素迭代发展之果,其中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是关键因素之一。基础和应用研究既包括纯科学研究,又包括将基础研究具体化,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应用原理和方法。科技发展史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核心科学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基础和应用研究。以生物工程为例,若没有华特森、克利克的DNA双重螺旋结构的发现,根本就不会有今天的遗传工程产业。所以,加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加强关键性的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这是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必由之路,也是产业集群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华正伟.中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兴 华]
收稿日期:2021-01-21
作者简介:张尔豪(2001-),男,北京人,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①南京市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地标行动计划,2019年2月.
①马克思.郭大力,王亚南译.资本论.上海三联书店,2013.
①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