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了解本区居民主要死因、死亡构成及其分布。方法:确定死亡人数和死亡者名单,以卫生部规定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为原始调查表调查死因,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死因编码和根本死因的推断,计算死亡人数、死亡构成等指标。结果:男性死亡人数445人,死亡率为269.50/10万;女性死亡人数206人,死亡率为183.73/10万;男女死亡率性别比为1.47:1。主要死因及顺位前5位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前3位的主要死因是肺癌、肝癌和胃癌。结论:为了社区居民自身健康利益,要加大慢性病的防治力度,针对结果中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的特点,对男性群体要进行心理、生活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正确辅导。
【关键词】 居民死因; 死亡人数; 死因统计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51
居民死因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摸清本区人口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对正确制定疾病控制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保护人民健康,现对651例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区 本区近几年上报的死亡人数。
1.2 调查内容 收集本区近几年户籍人口中死亡者的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年龄、死者生前工作单位、职业、发病日期、死亡日期及死亡原因等。
1.3 统计分析 临床医生按照要求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资料采用ICD-10进行编码。
2 结果
2.1 男女死亡情况 户籍总人口数277 238例,其中男性165 118例,女性112 120例。总死亡人数651例,总死亡率为234.82/10万;男性死亡人数445例,死亡率为269.50 /10万;女性死亡人数206例,死亡率为183.73/10万。
2.2 主要死因及顺位 前5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见表1。
表1 煤电公司死因回顾调查三大类疾病死亡率及构成
死因 男(例) 女(例) 合计(例) 顺位 构成比(%)
循环系统疾病 147 84 231 1 35.48
肿瘤 128 52 180 2 27.65
呼吸系统疾病 74 29 103 3 15.82
损伤和中毒 56 17 73 4 11.21
消化系统疾病 14 8 22 5 3.38
泌尿系统系统 12 4 16 6 2.46
内分泌疾病 8 7 15 7 2.30
不明原因 5 5 10 8 1.54
神经系统疾病 1 0 1 9 0.15
2.3 居民恶性肿瘤统计分析为,肺癌死亡59例,男43例,女16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一位;肝癌死亡32例,男23例,女9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二位;胃癌死亡16例,男13例,女3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三位;其次依次为肠癌死亡12例,男7例,女5例;卵巢、宫颈癌、乳腺癌死亡10例;食道癌/食管癌及胰腺癌死亡分别为8例和7例,均为男性;胆管癌死亡5例,男3例,女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死亡5例,也均为男性;其他死亡26例,男19例,女7例。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接触致癌因子机会较多有关。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和期望寿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经济负担。
3 讨论
3.1 提高男性公民的健康水平 从医院死亡病例性别分布结果可以看出,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在社会上所从事的职业社交活动比较多、生活压力比较大同时又有抽烟和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对男性公民要合理疏导心理,缓解生活压力,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疾病,及时进行治疗[1]。
3.2 加大慢性病的防治力度 本文资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力劳动减少,社会人口老龄化,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活动、宣传防病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要对民众进行定期健康体检,保护高危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2]。
3.3 提高安全意识,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损伤和中毒是病例死亡的第4位死因,进一步统计表明,其中主要是交通事故、自杀和意外伤害[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由伤害造成的死亡也有所增加[4]。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机动车的不断增加,再加上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违章违规行为的增加,使得交通事故频发,其中又以男性为主。要广泛开展交通安全的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驾驶员杜绝酒后驾驶,疲劳驾驶,提交交通工具的安全性能,降低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发病率[5]。
参考文献
[1] 孙晓凯,刘荣海,李峰.盐城市居民主要死因及其疾病负担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1):15-18.
[2] 徐忠琴,张爱红.2010年如东县居民主要死因减寿年数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6):55-56.
[3] 周金意,武鸣,周明浩,等.江苏省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21(5):70-71.
[4] 袁晓翔.1997-2006年某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7):356-357.
[5] 潘妍,童思未,陈洁.宁波市海曙区2003-2009年居民伤害死因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5):236-238.
(收稿日期:2012-02-07) (本文编辑:车艳)
【关键词】 居民死因; 死亡人数; 死因统计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51
居民死因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摸清本区人口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对正确制定疾病控制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保护人民健康,现对651例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区 本区近几年上报的死亡人数。
1.2 调查内容 收集本区近几年户籍人口中死亡者的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年龄、死者生前工作单位、职业、发病日期、死亡日期及死亡原因等。
1.3 统计分析 临床医生按照要求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资料采用ICD-10进行编码。
2 结果
2.1 男女死亡情况 户籍总人口数277 238例,其中男性165 118例,女性112 120例。总死亡人数651例,总死亡率为234.82/10万;男性死亡人数445例,死亡率为269.50 /10万;女性死亡人数206例,死亡率为183.73/10万。
2.2 主要死因及顺位 前5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见表1。
表1 煤电公司死因回顾调查三大类疾病死亡率及构成
死因 男(例) 女(例) 合计(例) 顺位 构成比(%)
循环系统疾病 147 84 231 1 35.48
肿瘤 128 52 180 2 27.65
呼吸系统疾病 74 29 103 3 15.82
损伤和中毒 56 17 73 4 11.21
消化系统疾病 14 8 22 5 3.38
泌尿系统系统 12 4 16 6 2.46
内分泌疾病 8 7 15 7 2.30
不明原因 5 5 10 8 1.54
神经系统疾病 1 0 1 9 0.15
2.3 居民恶性肿瘤统计分析为,肺癌死亡59例,男43例,女16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一位;肝癌死亡32例,男23例,女9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二位;胃癌死亡16例,男13例,女3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三位;其次依次为肠癌死亡12例,男7例,女5例;卵巢、宫颈癌、乳腺癌死亡10例;食道癌/食管癌及胰腺癌死亡分别为8例和7例,均为男性;胆管癌死亡5例,男3例,女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死亡5例,也均为男性;其他死亡26例,男19例,女7例。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接触致癌因子机会较多有关。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和期望寿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经济负担。
3 讨论
3.1 提高男性公民的健康水平 从医院死亡病例性别分布结果可以看出,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在社会上所从事的职业社交活动比较多、生活压力比较大同时又有抽烟和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对男性公民要合理疏导心理,缓解生活压力,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疾病,及时进行治疗[1]。
3.2 加大慢性病的防治力度 本文资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力劳动减少,社会人口老龄化,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活动、宣传防病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要对民众进行定期健康体检,保护高危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2]。
3.3 提高安全意识,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损伤和中毒是病例死亡的第4位死因,进一步统计表明,其中主要是交通事故、自杀和意外伤害[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由伤害造成的死亡也有所增加[4]。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机动车的不断增加,再加上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违章违规行为的增加,使得交通事故频发,其中又以男性为主。要广泛开展交通安全的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驾驶员杜绝酒后驾驶,疲劳驾驶,提交交通工具的安全性能,降低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发病率[5]。
参考文献
[1] 孙晓凯,刘荣海,李峰.盐城市居民主要死因及其疾病负担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1):15-18.
[2] 徐忠琴,张爱红.2010年如东县居民主要死因减寿年数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6):55-56.
[3] 周金意,武鸣,周明浩,等.江苏省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21(5):70-71.
[4] 袁晓翔.1997-2006年某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7):356-357.
[5] 潘妍,童思未,陈洁.宁波市海曙区2003-2009年居民伤害死因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5):236-238.
(收稿日期:2012-02-07) (本文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