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高效课堂改革柳暗花明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ysj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呈现百花竞放的局面。地方上从追求有效课堂的理念,已过渡到追求高效课堂的理念,“导学单”模式替代了传统的“讲练”模式。但是网上对“杜郎口神话的破灭”传闻虽已闹得沸沸扬扬,跟风赶潮的人流趋势却欲刮欲劲,原因是某些地方已经将“杜郎口模式”推广开来,并以此作为衡量一线教师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
  四面是黑板,我们来表演,教师哪里去,一旁当导演。
  而众所周知,教师的主主价值与学生的主体价值,课堂上都要得到体现。厚此薄彼,显然有些偏激。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本无知识基础,又无是非判断能力,这种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地位,淡化教师的主体地位的作法,必然会造成质量滑坡的恶果。
  课内学习为表演,课前预习当课上,课外自习当课讲,加上教师的备课、学案和导学案的设计,耗时耗功,加重了师生的工作量与学习负担,何谈高效?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中,如果把语文课搞成一个普遍的课堂模式,那就脱离了语文学习的正确轨道,语文的学养性、人文性、情意性的丰厚内涵也就无法显现出来。教的做作,学的虚假,必然影响语文的教学效率。
  就实际观察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脱离文本。一教师在执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奇怪现象,他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激光图片图片加以展示,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诱导到了对北极南极气象特点探究的议题上,使得教学方向大为偏离,弄巧成拙。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交流;又要给学生扩散思维,放飞想象,张扬个性的机会,使得课堂充满互动生成的活力。信息技术是个好帮手,但不可无原则、无节制的滥用,它和传统教具一样,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媒介而已。语文教学的重心,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诵读、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等,而不是花哨的演戏。
  2.随意拓展。阅读教学,能够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着感染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语言的目的,我们可以令阅读教学丰富多彩,呈现多态模式。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一位教师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总结全文时问学生:你觉得天上的街市上除了牛郎织女,还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孙悟空,当了齐天大圣,成了天宫的主人。”
  “许仙和白娘子,打死了法海,他们到了天宫。”
  “丑小鸭,变成了黑天鹅,飞到了天上。”
  “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没有被冻死,跟着祖母飞到了天堂。”
  ……甚至还有人答一些游戏中的帅哥美女之类,丧失了拓展的意义,走入了误区。
  如让孩子说说“假如牛郎织女生活在今天,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就有可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化与提升对问题本身的探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一致性。
  3.泛化个感悟和体验。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感悟与体验,很多老师缺少耐心的推敲和细致的设计,在实践操作上极易走向形式化与简单化。比如有教师在教学《赵普》一文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听后回答,“本文将了关于赵普的那些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向他学习什么?”学生把有些词句还没有读准确通顺,何谈感悟与体验?
  时下,教师被要求剔除“泛读、讲解、品析”,要求采用“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个性体验”等。殊不知,深入阅读文本,是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借助与教师的引导和示范,讲解与评析,否则,学生是很难在一节课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条有理的把握的。
  在学校,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上生活,学生的时光也大都在课堂上度过。新课改呼唤“新课堂”。我们要通过构建语文“新课堂”,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1.要凸显师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构成,除了学生,还有老师,都是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在一堂课中,只有师生双边协调活动,才能构成课堂的生命场。厚此薄彼,忽略教师的主体地位,只会害人害己,受害的最终使学生。
  2.要重视是抓纲务本。语文教学着力点应放在课本上。要深入文本,探求真伪,学习知识,启迪智慧,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唯有吃透教材,才能设计出好的教学过程;唯有吃透教材,课堂上才能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唯有吃透教材,教师才能应对学生各种疑难问题;唯有吃透教材,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突显风格。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既要重视教师间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也要重视教师个人的孜孜以求的探索钻研。
  3.要重视教师的情感感染。语文课本是情的载体,浓浓的亲情血浓于水,无私的友情胜于手足,热爱祖国之情至高无上。我们要发掘语文素材的情感蕴含,也要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适当的感情个性化的解读文本,用激情引导学生丰富情感,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体验,外显于他的言行举止,用语言、用表情,用眼神传递给学生,展示一个内心丰富的自我,感染学生融入文本之中,得到生命的启迪。
  4.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自觉锻炼与培养。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语文教师,依靠和发挥自己的学养和机智,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诱发学生参与到学习知识的思维与探究之中,乐学乐教,与学生共同提高。
  5.要重视发掘本土人文资源。我们倡导 “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在社会调查、参与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学用语文。在学习、实践与写作中,能够了解、观察与调查家庭、村镇等区域的风土人情与文化遗存,丰富语文素材,培养民族情感,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和时代。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语文高效课堂改革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反对以单一模式辖制课堂形式,我们应当鼓励一线教师大胆尝试适合本土教情学情的模式,让课改呈现“百花争艳”的大好局面。
其他文献
【摘要】关于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要从“课程表”入手。课程表问题既是一个小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大问题。之所以说其小,主要是因为它的规格确实小,它的表现形式就是一张小小的表格,而且是学校中最寻常不过的,这半学期或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了,它也就完成了使命。如此平凡的一张课程表,却决定着师生每日在校的生活节奏。更重要的是,课程表只是课程计划具体实施的手段,它的背后却隐含着课程决策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