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媒业带来了巨大变革。相比于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台,城市台受区域性、政策性等影响更大,也存在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局限性问题。因此,找准媒体定位、把握市场脉搏,根据受众需求推广差异化战略,才能在媒介变革中不断强大自己、立稳脚跟。
【关键词】广播电视 媒体定位 差异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网络电视、数字广播、微博等新媒体突飞猛进,不断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受众市场。广播电视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夹击。在新的时代变革中,广播电视如何适应受众和客户的需求变化,在保有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扩大生存空间,是媒体人,特别是城市广播电视媒体人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
近年来,泉州广播电视台不断凝聚内力,争先创优,将打造海峡西岸强势传媒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追求节目精品化、本土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办台风格,打造出一个传播乡土风情的大舞台。
一、立足本土,服务闽台
立足本土,首先源于我们对泉州优秀文化资源的认同。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又获评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美称。泉州有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是著名的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更是闽台交流的前沿,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在两岸交流中有极佳的地缘优势。泉州作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着雄厚的经济后盾,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泉州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聚集了众多的民营企业,经济地位突出。泉州地处闽南金三角,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更是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漫步于泉州市井,红砖骑楼、南音绕耳、万国宗教并存……一代代泉州人打造出的特色文化,诠释着泉州人的文化追求。
优秀的文化资源是泉州广播电视台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立足本土,根据受众的心理需求,在挖掘、保护、传承、宣传闽南文化中,服务和满足闽台受众的文化情怀,是泉州台始终坚持努力的方向之一。
为此,泉州广播电视台开设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全天候采用闽南语播出的地方综合频道——闽南语频道。该频道以泉州方言为主,结合闽南人文特色,推出了《泉州讲古》《泉州美食》《新闻相拍报》等节目,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触发回忆,传承乡土风情。其中谈话类栏目《泉州第一炮》,更是将泉州市民喜欢三五好友聚集泡茶聊天的习惯搬上荧屏,主持人嘉宾喝茶聊天间“讲天叻皇帝,练仙打嘴鼓”,通过一例例发生在市民身边的生动故事来阐释闽南俚语,使节目成为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载体。
泉州广播电视台位于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窗口,在两岸交流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亲和力和地域亲近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闽台,我们推出了FM105.9刺桐之声频率,通过集合新闻、服务、娱乐等服务信息,介绍闽南乡情,反映两岸交流交往现状,并突出了闽台文缘的特色,得到了在闽台商的喜爱。泉州广播电视台还与台湾广播界联合举办活动,扩大泉州广播电视台的影响力。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星选拔赛”,总能吸引上千名两岸青年报名参加,大大提高了泉州广播电视台的知名度和受关注度。
二、新闻立台,顺应全资讯时代
近年来,传统媒体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但是其主流媒体的地位仍难以撼动。城市广播电视台作为地市党政机关的耳目喉舌,不仅担负着传达政令、反映民情的责任,更是主流舆论的宣传阵地。因此,“新闻立台”成为许多城市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共识。相对于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台而言,城市台在新闻资源方面优势不足,新闻策划能力和新闻热点解读高度不够。但是城市台也有自身优势:更容易接触基层一线,反映信息快速等。近年来,泉州广播电视台不断强化“新闻立台”意识,在新闻改革道路上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
新闻轮盘以“时效第一、内容为王、滚动更新、实时互动”的理念,成为广播新闻频率的改革目标,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新闻广播的通行做法。目前中国大陆仅有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上海东方新闻广播、陕西电台新闻广播、江苏电台新闻广播等部分中央级、省级新闻广播实现了新闻轮盘式播出,城市电台新闻广播则几乎为空白。为此,泉州广播电视台迎难而上,整合资源,推出全国地市级新闻广播首个新闻轮盘——《泉新闻》。“泉新闻”谐音“全新闻”,每天11:00~17:00播出,每半小时一轮盘滚动更新,内容涵盖了本地新闻、国内外资讯等内容;轮盘中设有“热线追追追”“今日主笔”“国际风云”“财经观察”等栏目,以适应移动人群的收听状态和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泉新闻》在信息筛选上注重短平快,特别是派出大批记者对实时新闻进行及时连线播报。轮盘内容以民生新闻为主导,在安全播出的前提下,与民众实现全方位互动,收集、反映民意并回应民意,并从互动中获得生动的新闻素材,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及时插播突发新闻,有突发重大新闻则打破常规,全程直播,节目编排上充分体现了广播交互性、伴随性的特点,代表了现代城市新闻广播的发展方向。《泉新闻》开播以来,受众群体不断扩大,不少听众称其为“地方的权威媒体”。这样一档新闻轮盘,让地方广播新闻拥有了广度、速度和深度,2014年,《泉新闻》更获得了福建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广播新闻)一等奖。
三、创立品牌,节目强台
媒体要想发展壮大,就需要打出自己的品牌。在群雄并起的媒体行业中,只有具有自主标志和个性的广播电视才能牢牢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当下打开电视,想看娱乐节目,很容易想到湖南卫视,想看电视剧作品,会不由自主地搜索安徽卫视,这就是它们从众多省级卫视中脱颖而出的品牌个性。所以,实行差异化品牌战略经营,形成一个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标志就显得尤为重要。品牌是企业的灵魂,节目质量关乎媒体的生命。近年来,泉州广播电视台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力量,特别是通过创新节目形式,推出一批品牌栏目,渐渐打造出“为百姓代言”的品牌形象。 《百姓热线》是泉州广播电视台一档热线类栏目,更是泉州本土的广播类王牌栏目之一,主要关注市民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民生问题。赛立信媒介研究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百姓热线》栏目收听率保持在0.9%~1.5%之间,占据同一时段20%左右的市场份额,位居泉州落地广播节目的前列,备受移动群体的青睐。而其品牌优势的建立,在于其节目形式的创新:《百姓热线》栏目是在直播状态下运作,接听群众问题投诉、主播当场解答,主播或现场导播无法解答的,马上连线相关职能部门,给予解释或处理,当时不能作出解释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马上联动记者进行现场追踪,并将追踪的内容在《泉新闻》新闻轮盘以及其他栏目中及时报道,最终反馈给听众。这种“三方通话(或多方通话)”的全新直播模式,将问题提出、解决、反馈过程通过直播完整呈现,并将职能部门的反应、处理、服务态度、后续完善均置于受众监督之下,其高效的热线运作模式,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广播的一大优势——“快”。也正是这种没有排练的真实“对话”,得到市民的关注和喜爱。同时,这种节目形式考验着栏目的资源储备,主播、导播的现场组织和应变能力,也向市民展示了泉州广播电视台的传媒实力。如今,《百姓热线》已经成为泉州广播电视台FM88.9新闻频率的一张名片,先后获得“福建新闻名专栏”称号和“福建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四、求生发展,做“新媒体”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数字化终端的发展,人们单一的媒介接触状态发生了转变,多元化的媒介接触平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受方式,传统媒体开始面临受众锐减的困局。为了应对这种转变,泉州广播电视台及时把握新趋势,积极拥抱数字化媒体,并将实现“多媒体”发展目标纳入企业文化构建当中,设立了新媒体拓展部,从技术、传播方式等方面向多媒体转型。
首先,在电视方面建立了“泉视界”视频网站,及时上传电视4个频道的节目和新闻,让那些错过电视播出的观众能够在视频网站上观看到相应的节目。广播方面也创立了泉州广播网—网络电视频道,手机广播互动系统App,突破了广播终端只能是收音机的局限,使得用互联网、手机听广播成为可能。另外,各频率频道还设立了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使传统广播实现了有图、有文字的“可视化”传播。2014年4月,泉州889新闻频率接到一条微信求助信息,反映大田县吴山乡梓溪村有18万公斤莴菜滞销,农民面临血本无归的困境。得知这个消息后,记者立即赶往梓溪村,现场确定情况属实后,立即通过本台微信平台传播了此条消息。而在当天的《泉新闻》新闻轮盘中,广播节目也持续连线报道了梓溪村现场以及泉州企业认购莴笋的爱心义举,微信平台上也实时发布记者现场发回的照片。可以说,这次微信与传统广播的结合,是泉州广播电视台借助新媒体的一次成功范例。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
参考文献
1.周子辉 《传媒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载《企业研究》2010年第20期。
2.黄冰 《传媒需要塑造个性化的企业灵魂——国内部分知名传媒企业文化建设考察录》,载《新闻窗》2012第4期。
3.常颖 林茅 《广电业发展新媒体的五大关键要素》,载《中国广电聚焦》2013年第9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 媒体定位 差异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网络电视、数字广播、微博等新媒体突飞猛进,不断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受众市场。广播电视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夹击。在新的时代变革中,广播电视如何适应受众和客户的需求变化,在保有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扩大生存空间,是媒体人,特别是城市广播电视媒体人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
近年来,泉州广播电视台不断凝聚内力,争先创优,将打造海峡西岸强势传媒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追求节目精品化、本土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办台风格,打造出一个传播乡土风情的大舞台。
一、立足本土,服务闽台
立足本土,首先源于我们对泉州优秀文化资源的认同。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又获评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美称。泉州有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是著名的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更是闽台交流的前沿,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在两岸交流中有极佳的地缘优势。泉州作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着雄厚的经济后盾,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泉州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聚集了众多的民营企业,经济地位突出。泉州地处闽南金三角,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更是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漫步于泉州市井,红砖骑楼、南音绕耳、万国宗教并存……一代代泉州人打造出的特色文化,诠释着泉州人的文化追求。
优秀的文化资源是泉州广播电视台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立足本土,根据受众的心理需求,在挖掘、保护、传承、宣传闽南文化中,服务和满足闽台受众的文化情怀,是泉州台始终坚持努力的方向之一。
为此,泉州广播电视台开设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全天候采用闽南语播出的地方综合频道——闽南语频道。该频道以泉州方言为主,结合闽南人文特色,推出了《泉州讲古》《泉州美食》《新闻相拍报》等节目,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触发回忆,传承乡土风情。其中谈话类栏目《泉州第一炮》,更是将泉州市民喜欢三五好友聚集泡茶聊天的习惯搬上荧屏,主持人嘉宾喝茶聊天间“讲天叻皇帝,练仙打嘴鼓”,通过一例例发生在市民身边的生动故事来阐释闽南俚语,使节目成为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载体。
泉州广播电视台位于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窗口,在两岸交流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亲和力和地域亲近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闽台,我们推出了FM105.9刺桐之声频率,通过集合新闻、服务、娱乐等服务信息,介绍闽南乡情,反映两岸交流交往现状,并突出了闽台文缘的特色,得到了在闽台商的喜爱。泉州广播电视台还与台湾广播界联合举办活动,扩大泉州广播电视台的影响力。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星选拔赛”,总能吸引上千名两岸青年报名参加,大大提高了泉州广播电视台的知名度和受关注度。
二、新闻立台,顺应全资讯时代
近年来,传统媒体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但是其主流媒体的地位仍难以撼动。城市广播电视台作为地市党政机关的耳目喉舌,不仅担负着传达政令、反映民情的责任,更是主流舆论的宣传阵地。因此,“新闻立台”成为许多城市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共识。相对于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台而言,城市台在新闻资源方面优势不足,新闻策划能力和新闻热点解读高度不够。但是城市台也有自身优势:更容易接触基层一线,反映信息快速等。近年来,泉州广播电视台不断强化“新闻立台”意识,在新闻改革道路上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
新闻轮盘以“时效第一、内容为王、滚动更新、实时互动”的理念,成为广播新闻频率的改革目标,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新闻广播的通行做法。目前中国大陆仅有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上海东方新闻广播、陕西电台新闻广播、江苏电台新闻广播等部分中央级、省级新闻广播实现了新闻轮盘式播出,城市电台新闻广播则几乎为空白。为此,泉州广播电视台迎难而上,整合资源,推出全国地市级新闻广播首个新闻轮盘——《泉新闻》。“泉新闻”谐音“全新闻”,每天11:00~17:00播出,每半小时一轮盘滚动更新,内容涵盖了本地新闻、国内外资讯等内容;轮盘中设有“热线追追追”“今日主笔”“国际风云”“财经观察”等栏目,以适应移动人群的收听状态和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泉新闻》在信息筛选上注重短平快,特别是派出大批记者对实时新闻进行及时连线播报。轮盘内容以民生新闻为主导,在安全播出的前提下,与民众实现全方位互动,收集、反映民意并回应民意,并从互动中获得生动的新闻素材,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及时插播突发新闻,有突发重大新闻则打破常规,全程直播,节目编排上充分体现了广播交互性、伴随性的特点,代表了现代城市新闻广播的发展方向。《泉新闻》开播以来,受众群体不断扩大,不少听众称其为“地方的权威媒体”。这样一档新闻轮盘,让地方广播新闻拥有了广度、速度和深度,2014年,《泉新闻》更获得了福建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广播新闻)一等奖。
三、创立品牌,节目强台
媒体要想发展壮大,就需要打出自己的品牌。在群雄并起的媒体行业中,只有具有自主标志和个性的广播电视才能牢牢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当下打开电视,想看娱乐节目,很容易想到湖南卫视,想看电视剧作品,会不由自主地搜索安徽卫视,这就是它们从众多省级卫视中脱颖而出的品牌个性。所以,实行差异化品牌战略经营,形成一个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标志就显得尤为重要。品牌是企业的灵魂,节目质量关乎媒体的生命。近年来,泉州广播电视台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力量,特别是通过创新节目形式,推出一批品牌栏目,渐渐打造出“为百姓代言”的品牌形象。 《百姓热线》是泉州广播电视台一档热线类栏目,更是泉州本土的广播类王牌栏目之一,主要关注市民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民生问题。赛立信媒介研究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百姓热线》栏目收听率保持在0.9%~1.5%之间,占据同一时段20%左右的市场份额,位居泉州落地广播节目的前列,备受移动群体的青睐。而其品牌优势的建立,在于其节目形式的创新:《百姓热线》栏目是在直播状态下运作,接听群众问题投诉、主播当场解答,主播或现场导播无法解答的,马上连线相关职能部门,给予解释或处理,当时不能作出解释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马上联动记者进行现场追踪,并将追踪的内容在《泉新闻》新闻轮盘以及其他栏目中及时报道,最终反馈给听众。这种“三方通话(或多方通话)”的全新直播模式,将问题提出、解决、反馈过程通过直播完整呈现,并将职能部门的反应、处理、服务态度、后续完善均置于受众监督之下,其高效的热线运作模式,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广播的一大优势——“快”。也正是这种没有排练的真实“对话”,得到市民的关注和喜爱。同时,这种节目形式考验着栏目的资源储备,主播、导播的现场组织和应变能力,也向市民展示了泉州广播电视台的传媒实力。如今,《百姓热线》已经成为泉州广播电视台FM88.9新闻频率的一张名片,先后获得“福建新闻名专栏”称号和“福建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四、求生发展,做“新媒体”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数字化终端的发展,人们单一的媒介接触状态发生了转变,多元化的媒介接触平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受方式,传统媒体开始面临受众锐减的困局。为了应对这种转变,泉州广播电视台及时把握新趋势,积极拥抱数字化媒体,并将实现“多媒体”发展目标纳入企业文化构建当中,设立了新媒体拓展部,从技术、传播方式等方面向多媒体转型。
首先,在电视方面建立了“泉视界”视频网站,及时上传电视4个频道的节目和新闻,让那些错过电视播出的观众能够在视频网站上观看到相应的节目。广播方面也创立了泉州广播网—网络电视频道,手机广播互动系统App,突破了广播终端只能是收音机的局限,使得用互联网、手机听广播成为可能。另外,各频率频道还设立了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使传统广播实现了有图、有文字的“可视化”传播。2014年4月,泉州889新闻频率接到一条微信求助信息,反映大田县吴山乡梓溪村有18万公斤莴菜滞销,农民面临血本无归的困境。得知这个消息后,记者立即赶往梓溪村,现场确定情况属实后,立即通过本台微信平台传播了此条消息。而在当天的《泉新闻》新闻轮盘中,广播节目也持续连线报道了梓溪村现场以及泉州企业认购莴笋的爱心义举,微信平台上也实时发布记者现场发回的照片。可以说,这次微信与传统广播的结合,是泉州广播电视台借助新媒体的一次成功范例。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
参考文献
1.周子辉 《传媒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载《企业研究》2010年第20期。
2.黄冰 《传媒需要塑造个性化的企业灵魂——国内部分知名传媒企业文化建设考察录》,载《新闻窗》2012第4期。
3.常颖 林茅 《广电业发展新媒体的五大关键要素》,载《中国广电聚焦》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