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本以人为本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uj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不少人不顾实际,一味模仿名家,盲目追求所谓的语文教学创新而背离语文学习之道的错误现象,提出这样的看法:语文教学只有寻根溯源,返朴归真,以文为本,以人为本,才能存真去伪,撷取语文教学的真谛。
  关键词:以丈为本 以人为本 品味语言 解读文本 张扬个性
  
  《庄子·秋水》记载:有一个燕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看到那里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学得不像,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不少人像燕人学步一样,不顾及本身能力、学生实际和教学设备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机械地模仿名家,生搬硬套其教学模式,没有真正领悟其教育教学思想,盲目求新,瞎子摸象,甚至走到迷失自我,丢弃语文学习规律的地步。举几个例子:
  其一,有位老师教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整堂课,他把两首音乐、两幅国画和三幅书法作品拿到课堂上,花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欣赏、讨论,学生终于理解了音乐、绘画和书法中“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其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有位老师选了三首不同节奏的乐曲,配合录音朗读,让学生讨论哪一首乐曲与录音朗读和谐,当学生最后悟得文章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融时,下课铃声也响了。
  其三,有位老师用CAI课件上课,从头到尾都在忙着点击鼠标,操作电脑,教师的论说读写基本没有。
  以上的语文课,教法、学法似乎符合当今教改的精神,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感悟。但是,它们一是艺术课,一是音乐课,一为电脑课,绝对不是语文课。因为,学习语文离不开学习语言。语文教学如果离开文章语言,一味追求新颖。必如缘木求鱼,怎得其道?只有以文为本,以人为本,才能存真去伪,获得语文教学的真谛。
  1、以文为本,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汉语是表意文字,是祖先们对事物深刻认识的产物。比如一个“旦”字,就把早晨太阳升起在地平线上的美好景象拙绘了下来,让人浮想联翩。因此,汉语语言就具有丰富的蕴涵,体现着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品味。鲁迅在《祝福》中写四婶对祥林嫂摆放祭品这事,说了三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三句话看似无多大区别,但是,它们体现出的人物(四嫂)心理却各不相同,或紧张,或不满,或愤怒,品读起来,很有滋味。孙犁的《荷花淀》描写水生嫂在优美的月色下劳作的情景,富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浸透着人物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而水生嫂与水生的简洁对话反映出他们微妙又复杂的心理和崇高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汉语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蕴涵和作者才情。教师要顺应语言的特点,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吟咏诵读、比较改写等各种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变,只是教法、学法形式变化,而不能脱离文本,舍本它顾。为此,语文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1.1 吃透教材,放飞思想。自2002年新课标、新教材公布和实施以来,不少人都对它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过,还提出一些有见地的看法。这种钻研精神对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影响。语文教学就是要做到吃透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紧扣文本.又放飞思想;关照客观,而且灵活变通。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多义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个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德育工作和作品的多义性有机统一起来,不能为了德育而死搬教参或限制学生的理解空间,应该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放飞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作品,各抒己见。比如我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学生的理解就远远超出了教参的解答。有的学生同情、怜悯杜十娘,为她的不幸;鸣不平:有的赞扬她具有敢于追求婚姻幸福,以死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有的认为她缺乏洞察力,没有发现李甲的真面目,并不聪明;有的甚至批评她过于依赖男子,在看清李甲的真面目后,还要投水自尽,做无谓的牺牲,不值的赞扬;有的还说她痛骂李甲,决心求死时,应该把百宝箱里的财富分给岸上的老百姓,让百姓受益,不应扔到江中。
  语文教学有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扩充或压缩教学内容。因为不同的地区,学生的文化素质有高有低,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学生,他们的水平也有参差不齐的情况,这就靠教师在使用同一教材的时候,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时候,如果要实施单元教学,又要把知识的系统性和技能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如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演讲词单元所选文章各具特色:或叙述、议论、抒情紧密结合;或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性;或运用许多排比句式,激情澎湃;或论述严密,情感深沉。教师在单元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这些突出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演讲词的不同风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且训练他们写作,使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就会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达到这个程度,才可以说真正领会到了新课标的精神,了解了新教材的特点。
  1.2 品味语言,解读文本。语文教学要突出语言学习。怎样才能引领学生学好语言,这是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因而,语文教学要抓住整句整段的语言材料,通过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解读语言的语境意义和语言的使用,突出语感教学。如孙犁的《山地回忆》中有一段话是“我”和“妞儿”的。“妞儿”的整个性格特点、优秀品质在这段话中都得到体现。而且,这段人物语言能够很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抗日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的环境下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淡淡的生活情趣。要让学生体会这些深层的韵味,只有通过指导他们分角色去朗读,从朗读中引导他们品味、揣摩人物对话,才能做到。如果带领学生去分析它的思想内容利形式,那就偏离了学习语言的方向,学生也感悟不到语言的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优美。如对月光下荷花的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荷花人的姿态、情感和生命活力,写出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点儿呢?可采取比较文句的方法,用一般的描写“层层的叶予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饱满盛开的,有含苞待放的”,与原旬进行比较。这就是学习语言。经常如此训练,学生能积累丰富的语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能提高很快。
  2、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语文教学如果以同一思想模式教育人,就会限制人的个性发展,扼杀人的创造精神。早在二千年前的孔子就深谙此道。据《论语》记载,孔子与子路、冉有等弟子座谈志向,他鼓励弟子们各抒己见,自己犹如一个忠实的朋友倾心聆听,而没有把自己的理想标准强加给弟子。正是这样的教育,使他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他们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方面各有极高的建树,声名闻达于诸侯。
  从孔子一路看来,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教育实实在在 培养出不少杰出的人才。比如封建社会私学和民办官助的书院教育、近代思想开放的北大教育等,就培养和造就了诸如战国诸子百家、司马迁、朱熹、唐宋八大散文家、“苏门四弟子”、李贽、王国维、闻一多、李大钊、毛泽东等许许多多文化和政治名人。他们有的大胆超越前人,另辟学说,自成思想体系;有的不惜以宝贵的生命、一生的荣华富贵标榜文化个性,甚至与封建正统思想对抗和投身民族救亡运动,参加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韩愈曾说过一句精彩的话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如是而已。”(宋·韩愈《师说》)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我爱我师柏拉图,但我更爱真理。我想,这些话语,就是对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教育的很好总结。因此,语文教学要做到以下两点:
  2.1 指导学法,张扬学生的个性。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能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习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许多人早就认识到这点儿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陶行知先生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国外的一位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儿,教师必须重视学法指导,张扬学生的个性。当代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洪镇涛等人就深明其中道理。魏书生的“民主与科学”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不仅运用于学校与班级管理,还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构建了著名的“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种管理思想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真正做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即使魏老师长期外出讲学、开会,也不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洪镇涛老师的“五步课堂教学结构”也很成功,即提示、设问,阅读、思考,讨论、切磋,归纳、总结,练读、练写。它把学、思、辨、用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很快。
  2.2 注重教法,张扬教师的个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要努力形成教学风格”,“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现在,虽然有许多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CAI课件,但它们是无法取代教师的言传身教的。因为,语文教学的成功还依赖师生之问的情感交流与共鸣。于漪的“情境教学法”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也有人说,我们可以模仿名家的教学风格。可是,事实证明,许多名家的教学风格难于模仿,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得丁点儿凤毛麟爪,因为他们的教学具有极强的个性,而这种个性是他们人格修养和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别人是模仿不了的。我们只有深刻领会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它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有所作为。
  总之,当今的语文教学,不管教学辅助手段多么先进,教学模式多么新颖,都要围绕“以文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创新。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于漪、魏书生、钱梦龙、洪镇涛等许多当代语文教育改革家正是深悟此道,才取得巨大成功的。我们要学习他们,就要谨记“燕人学步”的教训,抛开模式阴影对眼睛的蒙蔽,深刻领会教育教学改革的真谛,创造出自己的新天地。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的美术欣赏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吸收时代精神,改变传统美术欣赏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美术欣赏 改变 传统教学方法 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通过欣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课程。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以课本为主导将美术作品介
期刊
摘要:在体学教学中,我们体育教师不能老是习惯于让学生仅通过身体训练来掌握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而应让学生端正锻炼态度,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把体育锻炼转化为自觉行为,受益终生。  关键词:态度 兴趣 习惯    1、转变观念,提高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
期刊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但初中数学教学仍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钩,无效教学还普遍存在。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有必要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解、分析,探讨其应对策略,最终达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 学生    新课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是数学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眼、脑并用,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本文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作
期刊
摘要: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要使创新思想在美术教学中得以全面贯彻,真正迭到润物无声的佳境,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师要转变角色,准确定位。②教学过程中重在点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习热情。④多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感受艺术的博大精深。⑤运用多媒体,营造艺术情景。在和学生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轻轻地为他们推开一扇窗,让万千世界的缤纷在创新思想的引领
期刊
摘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歌咏队的组建、选歌、排练、指挥、演唱、伴奏等谈校园歌咏活动的组织。  关键词:校园歌咏队 组建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深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途径之一一的艺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在诸多的艺术形式中,歌咏以其特有的规模和气势而具有较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如何组织好校园歌咏活动,本人从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几点经验。  1、组建。  1.1 “知之者不如好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写作兴趣,就写不出好文章。即使叫学生硬着头皮写下去,也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而已。要写好作文,就得使学生感兴趣,而写作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1、降低难度,激发兴趣。有些学生平时说话滔滔不绝,口
期刊
中职女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5-18岁之间,此阶段正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特征变化明显,她们对体育课普遍存在不愿动及害羞等现象,只有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增强她们的自信心,才能改变这些不良的状况。  1、兴趣的提高。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动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重要的。  1.1 平中创新,引发兴趣。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而课始应扣紧教材设计,创新教学手段和方
期刊
摘要:随着和谐社会思想的深入普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和谐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必然。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和谐施教,创设和谐的体育课堂,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生体育认知水平,使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帮助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方式。研究表明,影响体育教学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教材、练习方法、教学评价和学生自身因素,而场地、器材、环境以及天气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体育教师
期刊
摘要:阅读能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阅读能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为他们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阅读能力较差,这主要与他们缺乏阅读的兴趣有关。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 课外阅读 兴趣    1、激发语文课外阅读兴趣,选择运用合适的方法。激发阅读兴趣就是开发课外阅读的原动力,其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