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许多山区留守妇女已摆脱了贫穷的困扰,却依然生活在精神的荒原之中,她们精神生活不仅贫乏,且层次较低。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对这一群体精神生活的忽视,也有山区经济文化落后,基层文化建设内容和留守妇女对文化的需求之间的不协调等问题。
关键词:山区;留守妇女;精神生活
中图分类号 C913.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1-04-05
Abstract:In the contemporary,many Left-behind women in mountainous area have got rid of perplex of poverty,but still have lived in the the wilderness of spirit.Their spiritual life is not only lacking,but also is low. The Reason is not ignoring their spiritual life by society,but is backward of economy and culture in mountainous area, and inharmonious of the contentcultural construct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between the demand of the Left-behind women for the cultura.
Key words:Mountainous area;Left-behind women;Spiritual life
“留守妇女”是系指丈夫长期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经营活动而留居农村的已婚妇女。我国目前对留守妇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1)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压力增强;(2)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3)婚姻危机、性压抑和性骚扰;(4)生理健康和疾病的治疗;(5)心里压力;(6)政治参与问题。在本项目组长期跟踪、问卷调查、入户访谈中发现,以上问题随着新生代农民打工收入的增长、社会各界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和留守妇女自身意识的提高,在山区,已经不成为主要问题。如生产、生活压力增强问题,事实上随着城镇化、农村住房用地不断扩展和退耕还林,农民的地愈来愈少。加之男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留守妇女耕种能力的有限和丈夫外出打工收入的提高,农村土地的抛荒和隐性抛荒现象的日益严重,不完全是“衣食不用愁,住着小洋楼。田地不用兴,处处麻将声”。但留守妇女已摆脱了沉重的劳动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至于婚姻危机和性压抑、性骚扰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入户访谈,只有极少数人承认有一点,其他的认为没有任何影响,和丈夫在家一样。生理健康和疾病问题,随着国家每年对农村妇女免费体检和免费给药及全民医保的实现,农村妇女健康意识的增强,这一问题也不突出。就笔者看来,目前留守妇女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其精神生活的缺失。当前,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研究多集中在从普遍意义上的人,或者对青年人的精神生活研究,而广大的山区留守妇女精神生活却长期以来被广大学者和人们忽视。基于以上几点,笔者在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下此文。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全社会对山区留守妇女精神生活的重视与关爱,使她们精神生活充实,快乐幸福。
1 商洛山区留守妇女精神生活缺失现象严重
商洛市位于秦岭山脉主脊南麓,陕西东南部,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就在这样适合人居的地方,当地的人们却因为贫困,没有心情也没有时间来欣赏如画的风光,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常年辛勤劳动,还是不能解决温饱,无奈之下,他们和千千万万农民工一样扛起了行李,离开了优美的家乡,外出务工,却把妻子儿女及老人留在了家里。2011年商洛总人口247.87万,其中男性130.74万人,女性117.13万人,而因丈夫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留守妇女竟然有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3%。据《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报道,我国农村留守妇女人数4 700万,以全国13亿人口计算,我国农村留守妇女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3.62%。相比起来,商洛农村留守妇女人数比例大得惊人,远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所谓精神生活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活动,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理想的选择、道德品质的修养以及兴趣、信念、社交、爱情和对知识的追求与文化娱乐享受等。高长江指出:“农民文化重构的文化政治学思维,即国家的公共政策与公民文化凸显出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其中,‘幸福’与‘公平’尤为重要;农民文化提升的文化人类学思维,即通过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为农民创造幸福生活、提供文化资本;生活环境艺术化的文化生态学思维,即通过引导农民从审美的角度来观察生活、创造生活,使村容村貌艺术化,使农民诗意的栖居[2]。”然而留守妇女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诗意的栖居,也不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生活得幸福与不幸,更不知道未来应该是什么,只是简单而有茫然地生活着。
德谟克利特说过,幸福的居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因此,人对生活的良好感受和深刻的幸福感是與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紧密相连的。它可以通过快乐不快乐、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等来表达。据《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载《留在村里的女人们》,我国目前留守妇女不良情绪现象突出,这种不良情绪直接影响着在她们对幸福的体验。见表1。
在项目组问卷调查中,“在您感觉幸福吗?”一问中,回答一般有229人,占82%;不太幸福22人,占7.7%;很不幸福的不到6人,非常幸福的只有4人。比较幸福的10人。非常幸福的4个人,都集中在商洛市丹凤县龙驹寨东河村。东河村紧邻县城,交通便利,靠丹江漂流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农民家庭普遍比较富裕。这4户留守妇女家庭,每家都有几层楼,现代化的家电一应俱有,妇女穿着比较时髦,丈夫又在西安打工,离家较近,交通便利,逢年过节丈夫也能按时回家,家里有急事丈夫也能及时赶回。老人还都在45岁左右,能帮家里干活,身体健康。留守妇女年龄24岁左右,每天的家务就是照顾年幼的孩子。其中3个妇女只有1个小孩,只有1个妇女有2个小孩。在比较幸福的10人中,大都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且丈夫每年回家次数普遍在5次以上。很不幸福的六位,这六位妇女家庭经济情况都相当好,丈夫因有手艺,务工收入较高,妇女穿金戴银的,且都只有1个孩子。她们在家除过照顾小孩外,也不干其它家务。她们觉得除过照看孩子,内心很空虚,而且丈夫常年在外,夫妻感情也日渐淡漠,心理感到很恐慌有不知道如何面对,很痛苦。大多数感觉一般的,都集中在偏远地带,且经济情况一般。当我们在访谈中问起她们为什么感到幸福或不幸时,没有1个人能够回答上来,说她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知道什么叫做快乐,什么叫做不快乐,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只是我们问起,才说而已。她们的要求仅只是不愁吃穿,日子平定。 在项目组对W镇W村30位留守妇女进行了入户访谈中,没有一个觉得她们生活得很开心,她们只会用“闷”“急”来表达她们的感受。一位43岁的李大嫂道出了留守妇女们的心声,“闲得在家無事干,学驴叫”;“急,急得头上像盖了一口锅”;“把人困在家里,急瞎了”。就连低层次的愉悦性的精神生活如通过什么方式来缓解压力、消除疲劳、放松身心乃至纯粹娱乐或享受,留守妇女们想也未想过,处于无意识状态。她们缓解苦闷的方式除聊天外,就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如十字绣、纳鞋底等,以打发无聊的时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如对知识的追求、对道德的恪守、对美的需求、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对理想信念的向往等更谈不上。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中,没有1个留守妇女知道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也很模糊,集体观念淡漠。她们也从来不读书、不看报,更谈不上写作、绘画、发明等发展、超越型休闲娱乐活动。这些即便有,也是少的可怜,不是她们有意识的去追求,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1999年,时任中共商洛市L县的县委书记就在他的《当前农民心态调查》一文中指出“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个别群众精神空虚,红白喜事攀比愈演愈烈。由于农村生活枯燥,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无处去,造成赌博、酗酒、打架现象等屡屡发生,家庭不和,邻里不睦,影响了农村社会风气。群众希望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同时指出,地方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基层文化建设。时隔11a,我们在建设着,但我们的留守妇女依然生活在精神的荒漠之中。“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仍是许多偏远山区留守妇女除看电视外,真实生活的写照。目前,农村留守妇女的闲暇生活基本以看电视、聊天串门、走亲戚、打麻将为主,明显缺乏有意义的文体活动。“生活条件的困乏,生存的压力和农村人文教育的滞后,使农村妇女生活在一片精神的沙漠中[3]。”
2 经济文化落后是造成商洛留守妇女精神生活缺失的根源
商洛市是以低山为主的土石山区,其中山和川原丘陵的比重分别为16.3%,70.8%和12.9%,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农业人口人均647m2,只及全省的53.4%,为全省最低水平。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与林地多,耕地少的土地资源结构很不协调。商洛市贫困面积大,全市总面积19 292km2,辖6县1区,126个镇办,1 823个村(社区)。经国务院批准,商洛的商州、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6县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洛南县被列入陕西省人民政府重点扶持贫困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边远高寒区,连片开发困难,加之信息比较闭塞,交通相对不便,人口素质低。在“您希望妇联能为您做点什么?”一问的回答中,76.9%的妇女回答提供致富信息,4%左右的妇女希望提供组织技能培训。在“是否希望丈夫外出务工”时,81.9%的留守妇女回答不赞成。
经济落后,造成了留守成为山区妇女唯一的选择。经济落后,使得当地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上的投资很少。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乡镇、村干部都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因为缺乏资金,很多活动无法开展。据W镇所在的D县妇联主席所讲,妇联通过在基层建妇女之家来关爱妇女。妇女之家的硬件要求,必须要有活动器材、健身场所、场地,这些各地已配置齐备。妇女之家的活动,包括组织培训、文艺活动的开展、矛盾调解、心里调适、妇女儿童的权益维护、志愿者活动等。这些都让妇女很快乐,找到一个诉说地点和对象。姐妹们在这里学习、聊天。这样,打麻将的少了,吵架的、闹矛盾的少了,说是非的少了,然后大家心里就健康快乐了。同时还对留守妇女提供互帮互助,今天晚上谁没来,是不是生病了,去看看。无疑妇女之家是留守妇女精神生活和互帮互助的主要场地和组织,但是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的280名留守妇女中,除2个村上的妇代会主任说知道有此组织,妇女之家的场地从未开放过,也从未自发组织过任何活动,仅有的活动都是镇上要求搞的。其余278名根本就不知道有此组织。县妇联主席也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妇女之家由各村妇代会主任管理,但妇代会主任没有工资,工作没有热情,没有积极性。大部分还季节性的外出务工,基本上不怎么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开展活动能力有限。而基层的妇代会主任则抱怨,除自己没有工资,义务劳动辛苦外,活动无经费,群众参与不积极,活动过程中还会得罪人,工作难做,导致农村文化活动非常少,内容单一。“在您们村组织集体文化活动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只有1个人回答经常,这位妇女在镇上居住,娱乐活动相对多一些。偶尔组织有15人,从未组织23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3.21%。在我们入户访谈了解到,前些年村上从未搞过任何活动,近2a来县文化馆派专业人士下乡给村民教广场舞,还有几个人跳。就我们在W镇所见到,每天晚上,在村委会的门前小广场上是有妇女在跳舞,人数也不多,经我们询问后才知,跳舞的全为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几乎没有留守妇女。在一旁观看的倒是有十几个,是因为在家实在无事可做。当我们问起为何不参加时,回答都不会,学还怕人笑话,也不喜欢。
山区留守妇女普遍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在她们的世界里,没有精神生活的概念,更不知我们所说的精神生活的所谓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理想的选择、道德品质的修养以及兴趣、信念、社交、爱情和对知识的追求与文化娱乐享受等。她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来自潜意识,从她们的言语中,表达不出快乐或不快乐。在我们访谈的30位留守妇女中,她们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快乐,只知道每天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没事时与人聊聊天,看看电视,对于少的可怜的群众性娱乐活动绝大部分抱着有也可,没有也无所谓的态度。她们对于外界似乎一切都可有可无。但从与她们的交谈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她们也迫切希望改变目前的状况。
精神生活是幸福的重要内容, 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是人的幸福的源泉。人们的幸福感不只来自物质生活的享受,更多来自于精神生活方面。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就是幸福。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忽视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只把物质享受当作幸福,那么,这种幸福仅仅是动物水平的幸福。对于人类来说,物质生活条件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 精神生活才是物质生活的升华。虽然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首先满足肉体存在的需要,但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得以实现后,人对幸福的体验依赖物质生活的程度就会减少,物质生活起间接的作用,精神生活起直接作用。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微博上讲“肉体缺了营养会羸弱,灵魂失去营养也会变得干瘪,没有神采。”因为文化娱乐活动的稀少和文化程度较低,山区留守妇女们只生活在她们各自相对与世隔绝的世界里,她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片未开发的土地,谈不上什么神彩。 3 基层文化建设内容与群众需要之间的不和谐是造成留守妇女精神生活缺失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来,我们的地方政府忙于抓扶贫攻坚、产业开发、生态农业、工业企业、商贸旅游、科教兴商、基础建设、党建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精神文明上是如何将农民教育成四有新人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对农民个体精神生活关注几乎没有,更没有去关注这些更需要关注的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问题。尽管基层文化建设喊了十几年,农村文化生活依然很单调。吴理财在《当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调查》一书中指出:“农民私性文化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衰弱。例如农民私性文化资源丰富,以电视和电话(手机)居多,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文化需求;农民私性文化单一,传统的民间公共文化活动有所‘复兴’;基层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稀少,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政府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农民不满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4]这反映了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山区,除过农民私性文化看电视外,手机仅用于通话,用于文化上的几乎没有。
农村公共文化主要是农家书屋、电影、戏剧下乡。“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2007年3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六部委联合下发“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通知。为相应号召,各地纷纷建立了农家书屋,截至2011年2月,商洛市已经实现了全市所有村农家书屋的建设。
报告中指出“农家书屋”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努力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文化消费需要。“农家书屋”工程现阶段着力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通过在农村建立自管自用的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促进农民读书用书,开启智慧,活跃和丰富文化生活,净化农村出版物市场,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在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实际产生的效果与预期之间差距很大,就笔者来看,有的地方农家书屋形同虚设。
2012年10月11日,阿勒泰市图书馆党支部马玉英在网上发表了《关于农家书屋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在报告中指出:“农家书屋存在5个问题,其中2项分别是重建轻管和平均借阅率很低。认为有的书屋建成交付使用后,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没有纳入年度政府目标考核,甚至于有些镇、村干部对农家书屋重视不够,没有落实专人负责,图书不编号、不登记造册,常年放在书柜里不对外借阅;有些村庄把农家书屋当做“盆景”,只有领导视察时才开门。对其日常的运行缺乏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影响其作用的发挥。书籍借阅率低。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缺乏阅读习惯,加上宣传工作不到位,书屋虽然建起来了,图书借阅率偏低,情况好些的,平均每天3~5人,差的平均3~5d只有1个人。大部分的图书还处于闲置状态。” [8]这不是阿勒泰市独有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据W镇副党委王书记和一位村的赵支书告诉我们,自从2011年全镇13个村建设农家书屋后,书籍从未更新过,借书的人除过老头,借一些通俗的文学书籍外,其他书籍从未有人问津,99%的书还是新的,静静地躺在书柜里。从我们调查和访谈的280名对象中,只有2个妇代会主任知道有,但从未开放过,其她的没有一人知道农家书屋的存在,一位李姓大嫂的话:“农家书屋,不知道,哪个见过书,谁知道书在哪儿,谁见过书皮是啥样。”是对农家书屋使用情况的真实写照。
农家书屋书籍门类齐全,有科技、法律、政治、军事、经济、管理、文化教育、少儿、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学、医学、农业科技、工业技术、音像电子设备。就笔者所见,很多书籍并不适合群众阅读,如文学类有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等,对于只有初中乃至于小学文化程度,理解能力有限,没有阅读习惯的留守妇女来说,实在是有些曲高和寡。
基层公共文化的另一方式电影下乡成了政府行为。我们所取的280个样本中,都知道村上放电影,但去看的很少,能坚持到电影演完的几乎没有。据W镇党委王书记告诉我们,电影每月按时放1次,但群众看得很少,来的人中大部分转了一圈就回去了。我们访谈中了解到,妇女们不愿去看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露天播放,冬冷夏热,又有蚊虫叮咬,时或刮风下雨,不如在家看电视;(2)播放前奏太多,不是先宣传科技知识,就是先宣传党的政策,法律知识,然后再播放,群众不喜欢,也等不及;(3)电影题材不符合农村胃口,不喜欢看。(4)绝大部分留守妇女留在家主要是照顾未成年子女,孩子晚上要做作业,第二天也要上学,不能去看。她们谈到看电影时说:“不管有没有人看,电影都在那儿放,一直放完。”
相反深受广大村民喜爱的传统节目如60~70年代活跃于田间地头的小品、相声、秧歌、舞狮、耍龙、戲曲已因各种原因基本绝迹。商洛市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是豫、鄂、陕革命老区,是秦岭山区正在开发的一块宝地。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是一片文化绿洲。50年代的商洛花鼓小戏《夫妻观灯》,60年代初的《一文钱》,70~80年代的《屠夫状元》、《六斤县长》及《小官小贩小教师》等一批剧目和作品曾在全省及全国有一定的影响,为我们商洛地区赢得了“戏剧之乡”美誉。近年来,又创作出了一批格调高,艺术性强,有一定生活深度的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以《山魂》《大云寺风情》《情系鸳鸯楼》《商君开山》《月亮光光》。但这些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现在只用于商业演出,很少再到田间地头为群众演出。过去村民吃不饱,但可以经常看到电影和演大戏,而且还不要钱。每个生产队都有戏楼、大场地,演员从村民中挑选。村民们将农闲时间的精力转移到排戏、演戏、看戏上,少了彼此之间的说闲话和制造是非。这些戏曲内容比较接近农民真实生活,农民易从戏曲中接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现在戏楼早已被拆除,连基址都种上了庄稼。 W镇党委在2013年7月,组织了全镇13个村的文艺比赛,形式不限。有秧歌、小品、现代舞、戏曲、相声这些节目,群众观看热情高涨,影响超出了镇党委的预期。大部分群众早早的从十里八村赶到镇上,在露天下烈日下看了3h还意犹未尽。一位姓黄妇女形容当时的情形,“《婆婆就是妈》这个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真好看。晒,直接晒,快晒死啦,多远人都来看,大太阳底下”;“人多,几乎全镇的人都去了”。当我们问起是否还想举办类似的活动,几乎都说想。但当我们就此事和镇党委及各村妇代会主任谈起时,他们认为他们也从活动中看出群众喜欢这类活动,但限于资金和人力的短缺,经常搞不可能。一方面是做着群众不喜欢和不接受的面子工程,另一方面是无力承办群众喜爱的文化建设,不知何时这种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有心理学研究者采用量化的心理量表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女性”在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6个因子上的分值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抑郁;这说明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11]。心里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山区留守妇女精神生活的缺失无疑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与中国的重建不可避免地关联在一起,而中国思想与中国政治的成熟无疑是中国重建的最为重要的2个方面,天下思想在这个重建过程中必将自身展现为一个深邃广袤的远景思想空间。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将目光向广大的山区留守妇女投上一瞥,让这些生活在精神荒原之中的妇女,让这些精神生活严重缺失的姐妹们在风光旖旎的家乡能够真正“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朱潼欣.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学刊,20011(9).
[2]高长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维[J].长白学刊,2007(4).
[3]康琼.中国农村妇女自杀问题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2002(3).
[4]吳理财.当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调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5]陈立旭,潘捷军.乡风文明:新农村文化建设-基于浙江实践的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代俊兰,史艳红.当代中国农民精神生活质量解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6).
[7]何晓红.挣扎与弥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怀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8]马玉英.关于农家书屋建设情况调研报告,阿勒泰市人民政府.www.alt.gov.cn/Articl.2012/10/11.
[9]李雪峰.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偏远山区妇女素质[J].河北农业科学,2009(12).
[10]赵胜.农村留守妇女的“双压力"问题与应对策略[J].社科纵横,2012(10).
[11]朱桂琴.农村“留守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J].天中学刊,2006(8).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山区;留守妇女;精神生活
中图分类号 C913.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1-04-05
Abstract:In the contemporary,many Left-behind women in mountainous area have got rid of perplex of poverty,but still have lived in the the wilderness of spirit.Their spiritual life is not only lacking,but also is low. The Reason is not ignoring their spiritual life by society,but is backward of economy and culture in mountainous area, and inharmonious of the contentcultural construct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between the demand of the Left-behind women for the cultura.
Key words:Mountainous area;Left-behind women;Spiritual life
“留守妇女”是系指丈夫长期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经营活动而留居农村的已婚妇女。我国目前对留守妇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1)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压力增强;(2)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3)婚姻危机、性压抑和性骚扰;(4)生理健康和疾病的治疗;(5)心里压力;(6)政治参与问题。在本项目组长期跟踪、问卷调查、入户访谈中发现,以上问题随着新生代农民打工收入的增长、社会各界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和留守妇女自身意识的提高,在山区,已经不成为主要问题。如生产、生活压力增强问题,事实上随着城镇化、农村住房用地不断扩展和退耕还林,农民的地愈来愈少。加之男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留守妇女耕种能力的有限和丈夫外出打工收入的提高,农村土地的抛荒和隐性抛荒现象的日益严重,不完全是“衣食不用愁,住着小洋楼。田地不用兴,处处麻将声”。但留守妇女已摆脱了沉重的劳动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至于婚姻危机和性压抑、性骚扰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入户访谈,只有极少数人承认有一点,其他的认为没有任何影响,和丈夫在家一样。生理健康和疾病问题,随着国家每年对农村妇女免费体检和免费给药及全民医保的实现,农村妇女健康意识的增强,这一问题也不突出。就笔者看来,目前留守妇女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其精神生活的缺失。当前,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研究多集中在从普遍意义上的人,或者对青年人的精神生活研究,而广大的山区留守妇女精神生活却长期以来被广大学者和人们忽视。基于以上几点,笔者在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下此文。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全社会对山区留守妇女精神生活的重视与关爱,使她们精神生活充实,快乐幸福。
1 商洛山区留守妇女精神生活缺失现象严重
商洛市位于秦岭山脉主脊南麓,陕西东南部,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就在这样适合人居的地方,当地的人们却因为贫困,没有心情也没有时间来欣赏如画的风光,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常年辛勤劳动,还是不能解决温饱,无奈之下,他们和千千万万农民工一样扛起了行李,离开了优美的家乡,外出务工,却把妻子儿女及老人留在了家里。2011年商洛总人口247.87万,其中男性130.74万人,女性117.13万人,而因丈夫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留守妇女竟然有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3%。据《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报道,我国农村留守妇女人数4 700万,以全国13亿人口计算,我国农村留守妇女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3.62%。相比起来,商洛农村留守妇女人数比例大得惊人,远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所谓精神生活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活动,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理想的选择、道德品质的修养以及兴趣、信念、社交、爱情和对知识的追求与文化娱乐享受等。高长江指出:“农民文化重构的文化政治学思维,即国家的公共政策与公民文化凸显出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其中,‘幸福’与‘公平’尤为重要;农民文化提升的文化人类学思维,即通过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为农民创造幸福生活、提供文化资本;生活环境艺术化的文化生态学思维,即通过引导农民从审美的角度来观察生活、创造生活,使村容村貌艺术化,使农民诗意的栖居[2]。”然而留守妇女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诗意的栖居,也不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生活得幸福与不幸,更不知道未来应该是什么,只是简单而有茫然地生活着。
德谟克利特说过,幸福的居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因此,人对生活的良好感受和深刻的幸福感是與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紧密相连的。它可以通过快乐不快乐、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等来表达。据《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载《留在村里的女人们》,我国目前留守妇女不良情绪现象突出,这种不良情绪直接影响着在她们对幸福的体验。见表1。
在项目组问卷调查中,“在您感觉幸福吗?”一问中,回答一般有229人,占82%;不太幸福22人,占7.7%;很不幸福的不到6人,非常幸福的只有4人。比较幸福的10人。非常幸福的4个人,都集中在商洛市丹凤县龙驹寨东河村。东河村紧邻县城,交通便利,靠丹江漂流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农民家庭普遍比较富裕。这4户留守妇女家庭,每家都有几层楼,现代化的家电一应俱有,妇女穿着比较时髦,丈夫又在西安打工,离家较近,交通便利,逢年过节丈夫也能按时回家,家里有急事丈夫也能及时赶回。老人还都在45岁左右,能帮家里干活,身体健康。留守妇女年龄24岁左右,每天的家务就是照顾年幼的孩子。其中3个妇女只有1个小孩,只有1个妇女有2个小孩。在比较幸福的10人中,大都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且丈夫每年回家次数普遍在5次以上。很不幸福的六位,这六位妇女家庭经济情况都相当好,丈夫因有手艺,务工收入较高,妇女穿金戴银的,且都只有1个孩子。她们在家除过照顾小孩外,也不干其它家务。她们觉得除过照看孩子,内心很空虚,而且丈夫常年在外,夫妻感情也日渐淡漠,心理感到很恐慌有不知道如何面对,很痛苦。大多数感觉一般的,都集中在偏远地带,且经济情况一般。当我们在访谈中问起她们为什么感到幸福或不幸时,没有1个人能够回答上来,说她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知道什么叫做快乐,什么叫做不快乐,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只是我们问起,才说而已。她们的要求仅只是不愁吃穿,日子平定。 在项目组对W镇W村30位留守妇女进行了入户访谈中,没有一个觉得她们生活得很开心,她们只会用“闷”“急”来表达她们的感受。一位43岁的李大嫂道出了留守妇女们的心声,“闲得在家無事干,学驴叫”;“急,急得头上像盖了一口锅”;“把人困在家里,急瞎了”。就连低层次的愉悦性的精神生活如通过什么方式来缓解压力、消除疲劳、放松身心乃至纯粹娱乐或享受,留守妇女们想也未想过,处于无意识状态。她们缓解苦闷的方式除聊天外,就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如十字绣、纳鞋底等,以打发无聊的时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如对知识的追求、对道德的恪守、对美的需求、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对理想信念的向往等更谈不上。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中,没有1个留守妇女知道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也很模糊,集体观念淡漠。她们也从来不读书、不看报,更谈不上写作、绘画、发明等发展、超越型休闲娱乐活动。这些即便有,也是少的可怜,不是她们有意识的去追求,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1999年,时任中共商洛市L县的县委书记就在他的《当前农民心态调查》一文中指出“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个别群众精神空虚,红白喜事攀比愈演愈烈。由于农村生活枯燥,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无处去,造成赌博、酗酒、打架现象等屡屡发生,家庭不和,邻里不睦,影响了农村社会风气。群众希望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同时指出,地方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基层文化建设。时隔11a,我们在建设着,但我们的留守妇女依然生活在精神的荒漠之中。“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仍是许多偏远山区留守妇女除看电视外,真实生活的写照。目前,农村留守妇女的闲暇生活基本以看电视、聊天串门、走亲戚、打麻将为主,明显缺乏有意义的文体活动。“生活条件的困乏,生存的压力和农村人文教育的滞后,使农村妇女生活在一片精神的沙漠中[3]。”
2 经济文化落后是造成商洛留守妇女精神生活缺失的根源
商洛市是以低山为主的土石山区,其中山和川原丘陵的比重分别为16.3%,70.8%和12.9%,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农业人口人均647m2,只及全省的53.4%,为全省最低水平。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与林地多,耕地少的土地资源结构很不协调。商洛市贫困面积大,全市总面积19 292km2,辖6县1区,126个镇办,1 823个村(社区)。经国务院批准,商洛的商州、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6县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洛南县被列入陕西省人民政府重点扶持贫困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边远高寒区,连片开发困难,加之信息比较闭塞,交通相对不便,人口素质低。在“您希望妇联能为您做点什么?”一问的回答中,76.9%的妇女回答提供致富信息,4%左右的妇女希望提供组织技能培训。在“是否希望丈夫外出务工”时,81.9%的留守妇女回答不赞成。
经济落后,造成了留守成为山区妇女唯一的选择。经济落后,使得当地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上的投资很少。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乡镇、村干部都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因为缺乏资金,很多活动无法开展。据W镇所在的D县妇联主席所讲,妇联通过在基层建妇女之家来关爱妇女。妇女之家的硬件要求,必须要有活动器材、健身场所、场地,这些各地已配置齐备。妇女之家的活动,包括组织培训、文艺活动的开展、矛盾调解、心里调适、妇女儿童的权益维护、志愿者活动等。这些都让妇女很快乐,找到一个诉说地点和对象。姐妹们在这里学习、聊天。这样,打麻将的少了,吵架的、闹矛盾的少了,说是非的少了,然后大家心里就健康快乐了。同时还对留守妇女提供互帮互助,今天晚上谁没来,是不是生病了,去看看。无疑妇女之家是留守妇女精神生活和互帮互助的主要场地和组织,但是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的280名留守妇女中,除2个村上的妇代会主任说知道有此组织,妇女之家的场地从未开放过,也从未自发组织过任何活动,仅有的活动都是镇上要求搞的。其余278名根本就不知道有此组织。县妇联主席也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妇女之家由各村妇代会主任管理,但妇代会主任没有工资,工作没有热情,没有积极性。大部分还季节性的外出务工,基本上不怎么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开展活动能力有限。而基层的妇代会主任则抱怨,除自己没有工资,义务劳动辛苦外,活动无经费,群众参与不积极,活动过程中还会得罪人,工作难做,导致农村文化活动非常少,内容单一。“在您们村组织集体文化活动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只有1个人回答经常,这位妇女在镇上居住,娱乐活动相对多一些。偶尔组织有15人,从未组织23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3.21%。在我们入户访谈了解到,前些年村上从未搞过任何活动,近2a来县文化馆派专业人士下乡给村民教广场舞,还有几个人跳。就我们在W镇所见到,每天晚上,在村委会的门前小广场上是有妇女在跳舞,人数也不多,经我们询问后才知,跳舞的全为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几乎没有留守妇女。在一旁观看的倒是有十几个,是因为在家实在无事可做。当我们问起为何不参加时,回答都不会,学还怕人笑话,也不喜欢。
山区留守妇女普遍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在她们的世界里,没有精神生活的概念,更不知我们所说的精神生活的所谓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理想的选择、道德品质的修养以及兴趣、信念、社交、爱情和对知识的追求与文化娱乐享受等。她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来自潜意识,从她们的言语中,表达不出快乐或不快乐。在我们访谈的30位留守妇女中,她们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快乐,只知道每天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没事时与人聊聊天,看看电视,对于少的可怜的群众性娱乐活动绝大部分抱着有也可,没有也无所谓的态度。她们对于外界似乎一切都可有可无。但从与她们的交谈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她们也迫切希望改变目前的状况。
精神生活是幸福的重要内容, 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是人的幸福的源泉。人们的幸福感不只来自物质生活的享受,更多来自于精神生活方面。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就是幸福。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忽视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只把物质享受当作幸福,那么,这种幸福仅仅是动物水平的幸福。对于人类来说,物质生活条件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 精神生活才是物质生活的升华。虽然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首先满足肉体存在的需要,但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得以实现后,人对幸福的体验依赖物质生活的程度就会减少,物质生活起间接的作用,精神生活起直接作用。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微博上讲“肉体缺了营养会羸弱,灵魂失去营养也会变得干瘪,没有神采。”因为文化娱乐活动的稀少和文化程度较低,山区留守妇女们只生活在她们各自相对与世隔绝的世界里,她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片未开发的土地,谈不上什么神彩。 3 基层文化建设内容与群众需要之间的不和谐是造成留守妇女精神生活缺失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来,我们的地方政府忙于抓扶贫攻坚、产业开发、生态农业、工业企业、商贸旅游、科教兴商、基础建设、党建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精神文明上是如何将农民教育成四有新人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对农民个体精神生活关注几乎没有,更没有去关注这些更需要关注的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问题。尽管基层文化建设喊了十几年,农村文化生活依然很单调。吴理财在《当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调查》一书中指出:“农民私性文化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衰弱。例如农民私性文化资源丰富,以电视和电话(手机)居多,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文化需求;农民私性文化单一,传统的民间公共文化活动有所‘复兴’;基层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稀少,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政府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农民不满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4]这反映了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山区,除过农民私性文化看电视外,手机仅用于通话,用于文化上的几乎没有。
农村公共文化主要是农家书屋、电影、戏剧下乡。“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2007年3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六部委联合下发“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通知。为相应号召,各地纷纷建立了农家书屋,截至2011年2月,商洛市已经实现了全市所有村农家书屋的建设。
报告中指出“农家书屋”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努力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文化消费需要。“农家书屋”工程现阶段着力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通过在农村建立自管自用的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促进农民读书用书,开启智慧,活跃和丰富文化生活,净化农村出版物市场,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在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实际产生的效果与预期之间差距很大,就笔者来看,有的地方农家书屋形同虚设。
2012年10月11日,阿勒泰市图书馆党支部马玉英在网上发表了《关于农家书屋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在报告中指出:“农家书屋存在5个问题,其中2项分别是重建轻管和平均借阅率很低。认为有的书屋建成交付使用后,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没有纳入年度政府目标考核,甚至于有些镇、村干部对农家书屋重视不够,没有落实专人负责,图书不编号、不登记造册,常年放在书柜里不对外借阅;有些村庄把农家书屋当做“盆景”,只有领导视察时才开门。对其日常的运行缺乏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影响其作用的发挥。书籍借阅率低。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缺乏阅读习惯,加上宣传工作不到位,书屋虽然建起来了,图书借阅率偏低,情况好些的,平均每天3~5人,差的平均3~5d只有1个人。大部分的图书还处于闲置状态。” [8]这不是阿勒泰市独有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据W镇副党委王书记和一位村的赵支书告诉我们,自从2011年全镇13个村建设农家书屋后,书籍从未更新过,借书的人除过老头,借一些通俗的文学书籍外,其他书籍从未有人问津,99%的书还是新的,静静地躺在书柜里。从我们调查和访谈的280名对象中,只有2个妇代会主任知道有,但从未开放过,其她的没有一人知道农家书屋的存在,一位李姓大嫂的话:“农家书屋,不知道,哪个见过书,谁知道书在哪儿,谁见过书皮是啥样。”是对农家书屋使用情况的真实写照。
农家书屋书籍门类齐全,有科技、法律、政治、军事、经济、管理、文化教育、少儿、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学、医学、农业科技、工业技术、音像电子设备。就笔者所见,很多书籍并不适合群众阅读,如文学类有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等,对于只有初中乃至于小学文化程度,理解能力有限,没有阅读习惯的留守妇女来说,实在是有些曲高和寡。
基层公共文化的另一方式电影下乡成了政府行为。我们所取的280个样本中,都知道村上放电影,但去看的很少,能坚持到电影演完的几乎没有。据W镇党委王书记告诉我们,电影每月按时放1次,但群众看得很少,来的人中大部分转了一圈就回去了。我们访谈中了解到,妇女们不愿去看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露天播放,冬冷夏热,又有蚊虫叮咬,时或刮风下雨,不如在家看电视;(2)播放前奏太多,不是先宣传科技知识,就是先宣传党的政策,法律知识,然后再播放,群众不喜欢,也等不及;(3)电影题材不符合农村胃口,不喜欢看。(4)绝大部分留守妇女留在家主要是照顾未成年子女,孩子晚上要做作业,第二天也要上学,不能去看。她们谈到看电影时说:“不管有没有人看,电影都在那儿放,一直放完。”
相反深受广大村民喜爱的传统节目如60~70年代活跃于田间地头的小品、相声、秧歌、舞狮、耍龙、戲曲已因各种原因基本绝迹。商洛市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是豫、鄂、陕革命老区,是秦岭山区正在开发的一块宝地。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是一片文化绿洲。50年代的商洛花鼓小戏《夫妻观灯》,60年代初的《一文钱》,70~80年代的《屠夫状元》、《六斤县长》及《小官小贩小教师》等一批剧目和作品曾在全省及全国有一定的影响,为我们商洛地区赢得了“戏剧之乡”美誉。近年来,又创作出了一批格调高,艺术性强,有一定生活深度的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以《山魂》《大云寺风情》《情系鸳鸯楼》《商君开山》《月亮光光》。但这些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现在只用于商业演出,很少再到田间地头为群众演出。过去村民吃不饱,但可以经常看到电影和演大戏,而且还不要钱。每个生产队都有戏楼、大场地,演员从村民中挑选。村民们将农闲时间的精力转移到排戏、演戏、看戏上,少了彼此之间的说闲话和制造是非。这些戏曲内容比较接近农民真实生活,农民易从戏曲中接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现在戏楼早已被拆除,连基址都种上了庄稼。 W镇党委在2013年7月,组织了全镇13个村的文艺比赛,形式不限。有秧歌、小品、现代舞、戏曲、相声这些节目,群众观看热情高涨,影响超出了镇党委的预期。大部分群众早早的从十里八村赶到镇上,在露天下烈日下看了3h还意犹未尽。一位姓黄妇女形容当时的情形,“《婆婆就是妈》这个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真好看。晒,直接晒,快晒死啦,多远人都来看,大太阳底下”;“人多,几乎全镇的人都去了”。当我们问起是否还想举办类似的活动,几乎都说想。但当我们就此事和镇党委及各村妇代会主任谈起时,他们认为他们也从活动中看出群众喜欢这类活动,但限于资金和人力的短缺,经常搞不可能。一方面是做着群众不喜欢和不接受的面子工程,另一方面是无力承办群众喜爱的文化建设,不知何时这种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有心理学研究者采用量化的心理量表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女性”在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6个因子上的分值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抑郁;这说明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11]。心里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山区留守妇女精神生活的缺失无疑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与中国的重建不可避免地关联在一起,而中国思想与中国政治的成熟无疑是中国重建的最为重要的2个方面,天下思想在这个重建过程中必将自身展现为一个深邃广袤的远景思想空间。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将目光向广大的山区留守妇女投上一瞥,让这些生活在精神荒原之中的妇女,让这些精神生活严重缺失的姐妹们在风光旖旎的家乡能够真正“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朱潼欣.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学刊,20011(9).
[2]高长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维[J].长白学刊,2007(4).
[3]康琼.中国农村妇女自杀问题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2002(3).
[4]吳理财.当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调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5]陈立旭,潘捷军.乡风文明:新农村文化建设-基于浙江实践的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代俊兰,史艳红.当代中国农民精神生活质量解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6).
[7]何晓红.挣扎与弥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怀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8]马玉英.关于农家书屋建设情况调研报告,阿勒泰市人民政府.www.alt.gov.cn/Articl.2012/10/11.
[9]李雪峰.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偏远山区妇女素质[J].河北农业科学,2009(12).
[10]赵胜.农村留守妇女的“双压力"问题与应对策略[J].社科纵横,2012(10).
[11]朱桂琴.农村“留守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J].天中学刊,2006(8).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