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何要搞“滇中引水”
《瞭望东方周刊》:“滇中调水”工程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它有什么必要性?
刘子慧:为何在古代没有提“调水”这个事情?因为云南94%的区域都是山区,贫穷落后,但自然条件和光照好,经济又不发达,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没有凸显。解放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医疗卫生增强,耕地、粮食也跟上去了,缺水问题便出现了。
另一方面,云南有矿产、光热、生物、农业等大量资源。要开发这些资源,炼铁炼钢,需要大量的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了,对水需求增加非常快。
而云南建水利工程的条件差。云南地形独特,水降下后便外流,这就要修水库、建大坝、大库盆,修库盆需要很大的平地,但平地恰恰是老百姓密集、耕地集中的地方。
目前为止,昆明是很难再修大型水库了,也找不到地方修水库,只能想办法从周边的大江大河调。
“滇中引水”,是从昆明西北角引水,通过金沙江自流,穿过整个滇中高原的山脊,抵达滇中地区。当然工程很艰巨,现在总长是800多公里,封闭式输水,其中700多公里是隧洞。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外界有一种质疑,认为昆明、滇中是一边城镇化,一边投入巨额资金搞引水工程,是不是人为制造了缺水危机?
刘子慧:为何要搞“滇中引水”?可以说是把云南省逼上绝路了。云南省平地只有6%,其他地方都是崇山峻岭,只能在(滇中)这些地方发展。昆明现在有300万人口,昆明市政府估计人口不久将会达到500万。
很多人对此质疑,为什么(昆明)没水还要在这个地方发展?他们不在这里发展,就没有其他地方发展。现在有一种生态移民,把山上生活很艰苦的老百姓移民到平地上来,因为在山上交通、供水、通讯以及小孩求学都不方便,政府财政不断扶持,却扶持不起来。
同时,城镇化是大趋势。像玉溪,是在山脊上,平地都是人满为患。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须引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前叫滇中调水,2010年后改为滇中引水,据你了解,为什么要作这种改动。一字之差,凸显的工程内容、性质究竟有何不同?
刘子慧:我们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谈的都是叫调水,因为跨几个流域。从长江流域引水,到珠江、红河、澜沧江,都是跨流域调水。改为“引”字,是云南省认为,滇中地区位于四大流域的分水岭上,调了30多亿方水,虽然是跨流域调水,但是绝大多数水还是在长江流域使用并归于长江流域。
其次,这项工程不涉及跨省的问题,都在云南省内。当时南水北调的中线和东线工程已经开工,环保专家对此颇有微词,当地为了避开这个词,就改“引”水,奔子栏350多亿方,我们引30亿方,不到10%。所以,到2010年以后,就叫引水工程,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瞭望东方周刊》:在规划设计滇中引水工程时,有哪些基础理念?
刘子慧:第一是从工程技术上说,滇中地区虽然缺水,本身自己还是有水,怎样把当地的水和外来水结合,怎么使当地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在供水不足时又能够满足需求。第二是要解决用水的成本和投入问题,老百姓是否用得起。在整个水资源调配时,要让城市工业多用一点调来的水,老百姓用当地便宜的水。另外争取国家支持,比如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这样计算,现在向农业供水可以做到单价两毛多。
引水点移到了奔子栏
《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公布滇中调水是从虎跳峡取水后,引起舆论反弹,质疑声不断。后来,到2010年,滇中引水方案调整取水点为奔子栏。从工程设计上讲,这种调整是怎样考虑的?为什么要选择奔子栏?
刘子慧:真正的第一份正式报告(从虎跳峡取水)是在2008年,当时我们请了10多个中国顶尖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提交的报告照顾了各方面意见。
从虎跳峡引水,就是要在虎跳峡建一个高坝,从这个水库引水。这个地方当时水的净流量约400亿方,我们引30多亿方,我们和水电都沟通好了,水电行业认为有义务给你们供30多亿方水,水电没有意见,水利也高兴,都很顺利。
但当时遇到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虎跳峡要淹盖。整个虎跳峡有190公里的河道,这是金沙江的“干热河谷”地段,温度很高,常年20多度,外界的暖湿气流无法进去,里面人类活动活跃,耕地、口粮和名贵水果都在河谷,如果修虎跳峡(高坝),那就要把近两百公里的河谷淹没,里面老百姓都要搬走。但云南只有6%的平地,问题就大了,没地方搬,也不能搬到山上,几十万人没有地方安置。
2008年,虽然云南省政府求水心切,但这个工程还是搁置了。2009年,云南出现了特大干旱,昆明市后来只能动用污染严重的滇池水。
干旱一直延续。2010年,云南省认为不能再拖,要我们修改规划报告,在2008年的规划报告的基础上修改,引水点移到了奔子栏。奔子栏以上少有人口,但是这样代价很大——往上走190公里,相当于这个工程增加了190公里的输水工程,这也是各方面意见不一的地方。
《瞭望东方周刊》:对滇中引水还有一种质疑,认为从金沙江调水到滇中,输入滇池,然后又将滇池15亿立方米的劣5类水循环出去,排入年径流量为1550亿立方米的金沙江,这会对长江下游流域造成影响。同时,滇中引水要从金沙江截流很大一部分水源出去,形成与长江争水,危及长江中下游。对此两点质疑,应该怎样理解?
刘子慧:滇池有15亿方水,但是易蒸发,经过多年统计,进入滇池的只有5亿多方水,很大一部分就在上游被拦走了,蒸发量为2000毫米,也就是说,水面每年要蒸发两米水深。
现在滇池水质是很差,是属于劣5类,若比这个还差的水就是废水,不属于水资源了。不论滇中是否引水,这5亿方水还是要流下去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做污水处理,第一是大量修建污水处理厂,第二是减少污水、节能减排。 金沙江的水也有不均匀的问题,水量小时,引水会受到影响,但这样的时间较少,金沙江的引水点是雪山,雪山引水均匀。我们做了大量的水文工作,对几十年的来水做了记录。可以在水少的时候,采取引用当地水源的办法,用水资源调配来解决问题,以此来“错峰”,把影响减到最低。
“找不到水,就上不了大项目”
《瞭望东方周刊》:云南争取了近60年的滇中调水工程,中央一直很谨慎。据你分析和观察,这种谨慎态度主要源于哪些考量?为什么三峡工程都上马了,滇中引水却60年没有开花结果,原因在哪里?
刘子慧:三峡工程的论证有90多年,当年由孙中山提出。南水北调也是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都经过很长时间,其实并非只是技术论证,还要等待时机,及经济的合理性。
原来总说滇中地区缺水,但是没有得到社会各方面认可,慢慢地经济发展起来,人口增多了,得到社会各界认可,这个时机就成熟了。
《瞭望东方周刊》:滇中引水的积极意义有哪些,国际上有类似的案例吗?
刘子慧:滇中引水会解决沿线的大城市缺水,从北向南有大理、楚雄、昆明、玉溪,把城市用水问题、工业用水问题基本解决。云南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大目标提出来了,找不到水,就上不了大项目,“滇中引水”对云南省水资源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有重要作用。
国际上最典型的引水工程是在美国的加州,整个加州原本是荒漠,自从加州“北水南调”,从科罗拉多河跨区域调水,几个工程完成后,整个加州经济崛起,旧金山、洛杉矶都是受益者。加州这个工程也超过了当初的设计,收益范围远远大于设计,至今工程仍在扩张,能为沿线城市供水。
《瞭望东方周刊》:滇中调水负面因素如何?
刘子慧:第一是调走30多亿方水,对水源区肯定有些影响,要采取措施加以规避;第二是环境影响,修工程时会有很多弃渣,比方修公路,挖山体会对植被有影响。
云南的植被是很脆弱的,因为降雨不均、温度高,千年形成的草皮植被破坏后将很难恢复。我们没有选择露天渠道送水,是考虑其破坏性更大,如果绕山就要达到1000多公里,所以把总长800公里都放在地底下,少部分暗涵在城市里也能避开对环境的破坏。有些影响一定要避开,比方国家级保护区,比方雪山森林、地质公园,等等,避不开它,我们就采取措施从地下钻,避免对环境景观和生态保护区造成破坏。但是一些矿区则避不开,会占压部分矿区,采矿就要在隧道安全范围的50米或100米外。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东线的工程难度不一定比得上滇中引水。云南属地震多发地,岩石状态较差,经常震动,易破碎和风化,给工程带来了挑战。我们采区隧洞输水,就有个好处,它抗震性能最好,不易受到地震波在地表的影响。
《瞭望东方周刊》:“滇中调水”工程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它有什么必要性?
刘子慧:为何在古代没有提“调水”这个事情?因为云南94%的区域都是山区,贫穷落后,但自然条件和光照好,经济又不发达,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没有凸显。解放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医疗卫生增强,耕地、粮食也跟上去了,缺水问题便出现了。
另一方面,云南有矿产、光热、生物、农业等大量资源。要开发这些资源,炼铁炼钢,需要大量的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了,对水需求增加非常快。
而云南建水利工程的条件差。云南地形独特,水降下后便外流,这就要修水库、建大坝、大库盆,修库盆需要很大的平地,但平地恰恰是老百姓密集、耕地集中的地方。
目前为止,昆明是很难再修大型水库了,也找不到地方修水库,只能想办法从周边的大江大河调。
“滇中引水”,是从昆明西北角引水,通过金沙江自流,穿过整个滇中高原的山脊,抵达滇中地区。当然工程很艰巨,现在总长是800多公里,封闭式输水,其中700多公里是隧洞。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外界有一种质疑,认为昆明、滇中是一边城镇化,一边投入巨额资金搞引水工程,是不是人为制造了缺水危机?
刘子慧:为何要搞“滇中引水”?可以说是把云南省逼上绝路了。云南省平地只有6%,其他地方都是崇山峻岭,只能在(滇中)这些地方发展。昆明现在有300万人口,昆明市政府估计人口不久将会达到500万。
很多人对此质疑,为什么(昆明)没水还要在这个地方发展?他们不在这里发展,就没有其他地方发展。现在有一种生态移民,把山上生活很艰苦的老百姓移民到平地上来,因为在山上交通、供水、通讯以及小孩求学都不方便,政府财政不断扶持,却扶持不起来。
同时,城镇化是大趋势。像玉溪,是在山脊上,平地都是人满为患。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须引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前叫滇中调水,2010年后改为滇中引水,据你了解,为什么要作这种改动。一字之差,凸显的工程内容、性质究竟有何不同?
刘子慧:我们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谈的都是叫调水,因为跨几个流域。从长江流域引水,到珠江、红河、澜沧江,都是跨流域调水。改为“引”字,是云南省认为,滇中地区位于四大流域的分水岭上,调了30多亿方水,虽然是跨流域调水,但是绝大多数水还是在长江流域使用并归于长江流域。
其次,这项工程不涉及跨省的问题,都在云南省内。当时南水北调的中线和东线工程已经开工,环保专家对此颇有微词,当地为了避开这个词,就改“引”水,奔子栏350多亿方,我们引30亿方,不到10%。所以,到2010年以后,就叫引水工程,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瞭望东方周刊》:在规划设计滇中引水工程时,有哪些基础理念?
刘子慧:第一是从工程技术上说,滇中地区虽然缺水,本身自己还是有水,怎样把当地的水和外来水结合,怎么使当地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在供水不足时又能够满足需求。第二是要解决用水的成本和投入问题,老百姓是否用得起。在整个水资源调配时,要让城市工业多用一点调来的水,老百姓用当地便宜的水。另外争取国家支持,比如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这样计算,现在向农业供水可以做到单价两毛多。
引水点移到了奔子栏
《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公布滇中调水是从虎跳峡取水后,引起舆论反弹,质疑声不断。后来,到2010年,滇中引水方案调整取水点为奔子栏。从工程设计上讲,这种调整是怎样考虑的?为什么要选择奔子栏?
刘子慧:真正的第一份正式报告(从虎跳峡取水)是在2008年,当时我们请了10多个中国顶尖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提交的报告照顾了各方面意见。
从虎跳峡引水,就是要在虎跳峡建一个高坝,从这个水库引水。这个地方当时水的净流量约400亿方,我们引30多亿方,我们和水电都沟通好了,水电行业认为有义务给你们供30多亿方水,水电没有意见,水利也高兴,都很顺利。
但当时遇到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虎跳峡要淹盖。整个虎跳峡有190公里的河道,这是金沙江的“干热河谷”地段,温度很高,常年20多度,外界的暖湿气流无法进去,里面人类活动活跃,耕地、口粮和名贵水果都在河谷,如果修虎跳峡(高坝),那就要把近两百公里的河谷淹没,里面老百姓都要搬走。但云南只有6%的平地,问题就大了,没地方搬,也不能搬到山上,几十万人没有地方安置。
2008年,虽然云南省政府求水心切,但这个工程还是搁置了。2009年,云南出现了特大干旱,昆明市后来只能动用污染严重的滇池水。
干旱一直延续。2010年,云南省认为不能再拖,要我们修改规划报告,在2008年的规划报告的基础上修改,引水点移到了奔子栏。奔子栏以上少有人口,但是这样代价很大——往上走190公里,相当于这个工程增加了190公里的输水工程,这也是各方面意见不一的地方。
《瞭望东方周刊》:对滇中引水还有一种质疑,认为从金沙江调水到滇中,输入滇池,然后又将滇池15亿立方米的劣5类水循环出去,排入年径流量为1550亿立方米的金沙江,这会对长江下游流域造成影响。同时,滇中引水要从金沙江截流很大一部分水源出去,形成与长江争水,危及长江中下游。对此两点质疑,应该怎样理解?
刘子慧:滇池有15亿方水,但是易蒸发,经过多年统计,进入滇池的只有5亿多方水,很大一部分就在上游被拦走了,蒸发量为2000毫米,也就是说,水面每年要蒸发两米水深。
现在滇池水质是很差,是属于劣5类,若比这个还差的水就是废水,不属于水资源了。不论滇中是否引水,这5亿方水还是要流下去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做污水处理,第一是大量修建污水处理厂,第二是减少污水、节能减排。 金沙江的水也有不均匀的问题,水量小时,引水会受到影响,但这样的时间较少,金沙江的引水点是雪山,雪山引水均匀。我们做了大量的水文工作,对几十年的来水做了记录。可以在水少的时候,采取引用当地水源的办法,用水资源调配来解决问题,以此来“错峰”,把影响减到最低。
“找不到水,就上不了大项目”
《瞭望东方周刊》:云南争取了近60年的滇中调水工程,中央一直很谨慎。据你分析和观察,这种谨慎态度主要源于哪些考量?为什么三峡工程都上马了,滇中引水却60年没有开花结果,原因在哪里?
刘子慧:三峡工程的论证有90多年,当年由孙中山提出。南水北调也是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都经过很长时间,其实并非只是技术论证,还要等待时机,及经济的合理性。
原来总说滇中地区缺水,但是没有得到社会各方面认可,慢慢地经济发展起来,人口增多了,得到社会各界认可,这个时机就成熟了。
《瞭望东方周刊》:滇中引水的积极意义有哪些,国际上有类似的案例吗?
刘子慧:滇中引水会解决沿线的大城市缺水,从北向南有大理、楚雄、昆明、玉溪,把城市用水问题、工业用水问题基本解决。云南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大目标提出来了,找不到水,就上不了大项目,“滇中引水”对云南省水资源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有重要作用。
国际上最典型的引水工程是在美国的加州,整个加州原本是荒漠,自从加州“北水南调”,从科罗拉多河跨区域调水,几个工程完成后,整个加州经济崛起,旧金山、洛杉矶都是受益者。加州这个工程也超过了当初的设计,收益范围远远大于设计,至今工程仍在扩张,能为沿线城市供水。
《瞭望东方周刊》:滇中调水负面因素如何?
刘子慧:第一是调走30多亿方水,对水源区肯定有些影响,要采取措施加以规避;第二是环境影响,修工程时会有很多弃渣,比方修公路,挖山体会对植被有影响。
云南的植被是很脆弱的,因为降雨不均、温度高,千年形成的草皮植被破坏后将很难恢复。我们没有选择露天渠道送水,是考虑其破坏性更大,如果绕山就要达到1000多公里,所以把总长800公里都放在地底下,少部分暗涵在城市里也能避开对环境的破坏。有些影响一定要避开,比方国家级保护区,比方雪山森林、地质公园,等等,避不开它,我们就采取措施从地下钻,避免对环境景观和生态保护区造成破坏。但是一些矿区则避不开,会占压部分矿区,采矿就要在隧道安全范围的50米或100米外。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东线的工程难度不一定比得上滇中引水。云南属地震多发地,岩石状态较差,经常震动,易破碎和风化,给工程带来了挑战。我们采区隧洞输水,就有个好处,它抗震性能最好,不易受到地震波在地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