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离婚率很低,因为离婚就意味着要得罪太多的熟人,离婚的不是两个人,而是根系混杂的两帮人,阻碍太大。
记者在四川泸州跟人第一次见面,很自然地摸出名片夹:“来,咱们交换一下名片吧。”可往往是,名片递出去就没有了下文。事实上,泸州之行,记者把自己的名片发光了,别人的名片却一张也没收回来。因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熟人社会,虽然生活在一个像模像样的城市里,但大家都不需要名片,熟人本身就是名片。
在地级市碰见“熟人”的概率有多大?记者到了四川泸州,中午,在一条深巷里,看到一个卖手工面的摊子。那摊子上的面很别致,外面套着用毛笔写的土商标:“柯希友古蔺手工面”,使人印象深刻。摊主可能在屋内午休,所以没有看到人。过了两个小时,记者转过了几条街,拐进一个菜市场,这时,听到背后喇叭里传出“古蔺面——”的吆喝录音声。回头一看,一个人推着那辆卖“柯希友古蔺手工面”的车子走了过来,推车的人,想必就是柯希友了。傍晚时分,记者在泸州最繁华的街区,第三次碰到此人此车。这样,一个下午之内,碰到一个叫柯希友的卖面的人三次,那天下午,记者还碰到一个卖鸡毛毽子的提篮老大娘两次,一个卖手工布鞋的背筐女士两次。
中国有两句老话,一是有钱好办事,一是熟人好办事。地级市的人们,运气好一点的两者兼而得之,运气稍差的尽管没有钱但总归有熟人在,起码的安全感还是有的,不像在大城市里,如果没钱,简直就是惶惶不可终日。
人头熟的便利在地级市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找工作多是通过熟人,在推荐基础上才进行有限度的竞争。泸州保险公司一中层干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的父亲是保险公司员工,在父亲推荐下,他来到公司应试,与另外四个人一起竞争一个职位。其他四个竞争者的父亲或母亲,也是这个保险公司的员工。父辈的关系在熟人社会的年轻人求职过程中,仍然十分有效。
连地级市的婚姻也是熟人网络促成的结果,夫妻双方父母以前就互相认识,曾是单位同事或者邻居的情况并不罕见。熟人社会甚至起到了婚姻保护伞的作用,记者在山东临沂市了解到,该城市离婚率较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离婚的人际成本太高,离婚就意味着要得罪太多的熟人,离婚的不是两个人,而是根系混杂的两帮人,阻碍太大。
一个人在熟人社会立身,很可能要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品德验证”。所以人们“不太好意思做坏事”,因为很可能做了一次坏事,这个城市里的熟人就都知道了,更何况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可能会天天和你见面。在这种积极的道德自律下,人们之间的关系总体上会向和谐方向发展。这个和谐,也体现在治安和婚姻上。
地级市熟人的关系还意味着信贷额度。在浙江台州市,熟人合伙做生意极其普遍,亲朋好友可以合资办厂,可以合资一人购半间商铺凑个整数,一个有信誉的熟人几天内就能够筹集上百万的资金,熟人就是担保,熟人就是金钱网络。
事实上,地级市的幸福感与熟人社会的关联千丝万缕。《中国新闻周刊》与新浪文化所做的地级市民调查显示,有38%的人通过熟人介绍成婚,超过五分之二的人把熟人办事方便列为地级市生活便利原因的首位,在熟人社会里,有90%的人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很和谐,仅有4.6%的人没有安全感。
幸福学研究专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席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中心主任奚恺元(Christopher Hsee)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人际社会中,人们的关系是否和睦,有无好的朋友,不开心的时候是否能够找到人倾诉,这些看似很难量化的指标事实上是决定人们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
北京资深心理咨询师胡凡则认为,熟人社会办事容易成功,成功后人们容易从心理上产生积极的情绪,容易感到幸福。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关信平另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一个人生活在社会当中,需要社会网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城市人更多的是工具性的交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频度大,但是深度不够,不容易建立像地级市那样亲密、深入和稳定的社会关系。而现如今单位的功能已经弱化了,不再是一个小社会功能,在大城市,人们下班回到不同的社区,无法像地级市这样进行人际沟通,被钢筋和水泥分隔着,大城市的人们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关信平说。
对于许多地级市民而言,在享有城市生活的物质便利后,还保有熟人社会里农耕文化流传下来的和谐的人际资源,可能是让他们幸福感油然而生的根源所在。
记者在四川泸州跟人第一次见面,很自然地摸出名片夹:“来,咱们交换一下名片吧。”可往往是,名片递出去就没有了下文。事实上,泸州之行,记者把自己的名片发光了,别人的名片却一张也没收回来。因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熟人社会,虽然生活在一个像模像样的城市里,但大家都不需要名片,熟人本身就是名片。
在地级市碰见“熟人”的概率有多大?记者到了四川泸州,中午,在一条深巷里,看到一个卖手工面的摊子。那摊子上的面很别致,外面套着用毛笔写的土商标:“柯希友古蔺手工面”,使人印象深刻。摊主可能在屋内午休,所以没有看到人。过了两个小时,记者转过了几条街,拐进一个菜市场,这时,听到背后喇叭里传出“古蔺面——”的吆喝录音声。回头一看,一个人推着那辆卖“柯希友古蔺手工面”的车子走了过来,推车的人,想必就是柯希友了。傍晚时分,记者在泸州最繁华的街区,第三次碰到此人此车。这样,一个下午之内,碰到一个叫柯希友的卖面的人三次,那天下午,记者还碰到一个卖鸡毛毽子的提篮老大娘两次,一个卖手工布鞋的背筐女士两次。
中国有两句老话,一是有钱好办事,一是熟人好办事。地级市的人们,运气好一点的两者兼而得之,运气稍差的尽管没有钱但总归有熟人在,起码的安全感还是有的,不像在大城市里,如果没钱,简直就是惶惶不可终日。
人头熟的便利在地级市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找工作多是通过熟人,在推荐基础上才进行有限度的竞争。泸州保险公司一中层干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的父亲是保险公司员工,在父亲推荐下,他来到公司应试,与另外四个人一起竞争一个职位。其他四个竞争者的父亲或母亲,也是这个保险公司的员工。父辈的关系在熟人社会的年轻人求职过程中,仍然十分有效。
连地级市的婚姻也是熟人网络促成的结果,夫妻双方父母以前就互相认识,曾是单位同事或者邻居的情况并不罕见。熟人社会甚至起到了婚姻保护伞的作用,记者在山东临沂市了解到,该城市离婚率较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离婚的人际成本太高,离婚就意味着要得罪太多的熟人,离婚的不是两个人,而是根系混杂的两帮人,阻碍太大。
一个人在熟人社会立身,很可能要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品德验证”。所以人们“不太好意思做坏事”,因为很可能做了一次坏事,这个城市里的熟人就都知道了,更何况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可能会天天和你见面。在这种积极的道德自律下,人们之间的关系总体上会向和谐方向发展。这个和谐,也体现在治安和婚姻上。
地级市熟人的关系还意味着信贷额度。在浙江台州市,熟人合伙做生意极其普遍,亲朋好友可以合资办厂,可以合资一人购半间商铺凑个整数,一个有信誉的熟人几天内就能够筹集上百万的资金,熟人就是担保,熟人就是金钱网络。
事实上,地级市的幸福感与熟人社会的关联千丝万缕。《中国新闻周刊》与新浪文化所做的地级市民调查显示,有38%的人通过熟人介绍成婚,超过五分之二的人把熟人办事方便列为地级市生活便利原因的首位,在熟人社会里,有90%的人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很和谐,仅有4.6%的人没有安全感。
幸福学研究专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席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中心主任奚恺元(Christopher Hsee)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人际社会中,人们的关系是否和睦,有无好的朋友,不开心的时候是否能够找到人倾诉,这些看似很难量化的指标事实上是决定人们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
北京资深心理咨询师胡凡则认为,熟人社会办事容易成功,成功后人们容易从心理上产生积极的情绪,容易感到幸福。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关信平另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一个人生活在社会当中,需要社会网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城市人更多的是工具性的交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频度大,但是深度不够,不容易建立像地级市那样亲密、深入和稳定的社会关系。而现如今单位的功能已经弱化了,不再是一个小社会功能,在大城市,人们下班回到不同的社区,无法像地级市这样进行人际沟通,被钢筋和水泥分隔着,大城市的人们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关信平说。
对于许多地级市民而言,在享有城市生活的物质便利后,还保有熟人社会里农耕文化流传下来的和谐的人际资源,可能是让他们幸福感油然而生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