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来源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cat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形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作为主导者的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仍需继续加大力度。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高效而又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路径;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400600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这是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科学概括。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深入领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手段,努力实现好、保障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题中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又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把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强化公共文化信息传输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更趋复杂、更加多元化,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处于迷茫状态。面对这种思想状况,只有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主阵地,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才能以文化的力量,凝聚共同理想、培育精神文明,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是整个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它与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这无疑给文化的内容、风格、样式、品种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只有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公共文化事业,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才能确保所有人平等地享有参与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造、享受文化福利的机会,实现文化领域的公平正义。
  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要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当前,广大城乡居民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基本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已对政府管理文化的传统手段提出越来越大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要求面前,只有通过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二、当前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
  加快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步伐,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刻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更加多样,文化传播形式内容和受众的选择更加多元,各种思想文化互动交融多变和复杂交织的态势更加凸显。这些都影响着文化建设环境,改变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内容、方式。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一定要创新理念,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效能,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高效而又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主要内容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真正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
  当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仍然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和正确的政绩观,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事业”、“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等错误的思想观念,文化自觉意识不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构建覆盖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人为本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力。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文化发展的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的文化需求,以实现人的文化权益为根本。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文化权利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在公民权利中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公民权利的实现上,经济权利是基础,政治权力是保证,文化权利是目标。文化权利不是可有可无或可多可少的装饰品,而是公民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权利,因此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的基本文化需求,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正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判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我们一定要提高各类文化服务机构的影响力、凝聚力、亲和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工具及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激发人民群众公共文化参与的巨大热情和强烈主人翁精神,让一切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成为人民群众的共有精神家园,才能确保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成为提升和谐生活与幸福指数的制度杠杆。
  2强化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主导地位。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公共事业的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政府行政理念的创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定位中日益突出,基层政府尤其如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领域的社会公益性服务体系,其构建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本质要求,因此,在这一体系的构建中,政府作为核心主体,责无旁贷。具体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坚持政策规划推动。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并将其作为评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是要坚持公共投资带动,提供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费投入增幅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公共文化设施主要靠政府提供,文化经营服务要靠政府引导。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台,用科学、健康、文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文化部门要履行职责,加强辅导和培训,强化优质服务,尽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
  三是要履行市场培育和市场监管的职责。从广义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含繁荣和管理两大体系,文化市场繁荣了,必须要加强管理。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引导通过文化市场消费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新观念,鼓励多生产文化产品,多开展文化活动。
  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创新,应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似乎正逐渐陷入政府单向投入、公众“被服务”的怪圈,鲜见市场的力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是主体,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点可能形成共识,但社会力量是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应确立政府为主导,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村居)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协商和对话的“交互理性”的制度框架,从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的多元化,优质高效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政府文化事业单位等部门向社会系统地提供了文化政策、监督管理乃至具体文化节目等服务,为丰富广大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体国民精神文明素质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在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下,政府不能也不可能长期包办公共文化事务。目前我国文化事业领域由相对单一的政府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唱主角的局面必然导致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上存在局限性,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文化运行机制的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公共文化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关系,在文化事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使企业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竞争参与主体。
  企业应当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体结构的主体,是因为企业有着强大的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在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某些具体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具备着比政府、文化事业单位及非政府组织更多的优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补充与延伸,有助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和高效运转。
  非政府组织,即NGO,是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并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在当前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非政府组织不仅可以承担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还可以承接政府的部分公共文化管理的职能。在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求,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回应公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成为以政府为核心的网络化公共文化服务构架中的重要主体。
  最后,社区(村居)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主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受益对象从空间上划分,就是农民和居民。相应的,社区和村居也自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主体。
  4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必须进一步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目前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瓶颈”,我们要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育方法。建设一整套吸引人才、帮助人才创出业绩的良好的人才制度,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吸收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充实专职文化队伍,开辟“绿色通道”引进文化专才。大力发展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和文化义工队伍。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人才:专业人才。要努力培养名理论家、名艺术家、名作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播音员等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公共文化水平。管理人才。要走专业化的道路,既要有管理经验也要有专业知识,专业的眼光,经营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需要文化事业发展,也需要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产业支撑与资金支持,二者都要有优秀的经营人才发挥作用,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5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一,普惠加特惠原则,实行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充分依靠现有一般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弱势群体服务,同时根据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出台一系列特惠型的政策措施。第二,在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过程中,以专业化为基本导向,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满意度为考量依据,突破以往“政府办社会”、“政府包揽一切”的惯性思维,使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专业化的道路。第三,坚持服务为本的逻辑,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弱势群体民意表达机制与参与机制。第四,鉴于弱势群体经济上的贫困现状,地方政府应创新文化惠民的手段和方式,首先向残疾人、老人等生理性弱势群体发放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第五,积极推进公共环境无障碍改造,实施对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公共体育场馆、影院、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的无障碍改造。
  参考文献:
  [1] 牛华、安俊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其社会价值探析[J].北方经济,2009(16).
  [2] 李卫东.论幸福的社会属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 鄂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现状与保障[C].文化研究论坛,2011.
  [4] 孔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府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0.
  [5] 荣跃明.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态和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3).
  [6] 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3).
  编辑:龚万达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政治协商的民主政治范式,成功运作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创了世界协商民主和民主政治之先河.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
同心思想的提出具有深厚的文化、思想、政治和实践基础,它的实践需要共同的“德”来规范,需要用共同的“向”来指引,更需要一起“同行”来巩固.在本轮学习贯彻同心思想的过程
本文选择从法经济学视角解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从法经济学的角度,管中窥豹地运用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推进这项国策的时间节点和空间节点进行探讨.法经济学内
2010-20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经济形势的不同判断和对调控手段的不同侧重,揭示出接下去一段时间经济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刚闭幕的2012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强调提升内需,坚持
摘 要:西方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在世界范围影响广泛,中国政党制度选择也曾受其影响。今天我们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不能消极回避西方政党制度的话语霸权,必须克服其消极影响,打破其话语遮蔽。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西方政党制度;打破遮蔽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2)01001104     西方政党制度话语体系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梦,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之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梦的实现为正在崛起的新的社会阶层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