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水在各个方面的作用更是不能小觑。但是水的污染严重问题日益严重。江河湖海水的污染严重超过了其自身的净化能力,工业生产、生活废水的排出量也是很大,尤其是水的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所以,健全水质管理机制,加强水质检测标准,保证水质对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倡导绿色文明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饮用水;水质检测;问题
中图分类号:U26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42-01
前言
下文主要就我国饮用水水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供参考。
一、我国饮用水水质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1.饮用水水质检测中心分布不均
我国具有权威性的水质检测中心一般设置在省会城市、直辖市和经济特区,这些检测中心设备齐全,水质检测能力较强。据资料表明发达城市的供水厂具备106项指标检测的能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具备新“标准”中40-80项水质指标的检测能力;地级市水质检测中心规模较小,一般可开展30-60项水质指标的检测;由于国家对县级市、县和农村的饮用水水质检测重视力度小,相应的水质检测中心数量少,检测能力有限,部分农村地区甚至没有水质检测中心。城镇水质检测中心分布不均的现状导致部分地区不能及时掌握水质变化信息,当出现突发污染事件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
2.饮用水水质检测采样点设置不合理
饮用水水质检测采样点主要用于监测从水源到用户各涉水环节的水质变化情况,为供水厂提供保障安全制水的根据,采样点的设置应遵循代表性、均匀性、便于采集的原则,一般应设置在水源取水口、水厂出厂水、二次供水点、管网末梢水、单位自备水、农村集中式供水及井水等处。然而,大部分城镇仅仅注重水源点和出厂水的水质检测,忽略了二次供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检测,甚至对单位自备水、农村集中式供水和水井水基本没有设置定期的检测采样点。这种对饮用水水质检测采样点设置的忽视,造成供水系统不能全面监测从水源到龙头各点的制水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反映水质污染的环节,致使用户安全饮水受到威胁。
3.缺乏先进检测仪器
“标准”中污染物指标数量由《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35项增至106项,这对检测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部分指标在检测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仪器,但这类仪器大多购置价格昂贵且维护费用高,我国大部分水质检测中心无法配置,致使该类水质指标无法检测,造成部分地区的水质检测中心不能及时准确掌握饮用水水质的污染情况。
4.缺乏高级检测技术人才
我国水质检测中心的人员配置较不合理,普遍存在检测人员数量少和学历低的问题,尤其是三线城市以及村镇地区。检测人员数量少的水质检测中心,仅能满足常规水质检测的需求,当遇到突发污染事件时,很难负担高强度、多数据、快速准确的检测要求;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的水质检测中心,非专业毕业或学历较低的检测人员占较大比例,这类人员不具备准确掌握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先进检测技术的水平,因此导致检测效率低、检测精度差等问题。
5.缺乏检测信息公开共享制度
我国针对水质检测中心的信息公开及共享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供水系统每年提交的关于水质和水源的信息报告和年度总结报告,不能及时公布于众。并且,对于从源头到龙头的各涉水环节,没有统一的检测项目编码体系和评价体系,由于各水质检测中心之间缺乏有序的信息传递方法,致使水质检测信息不能及时公开共享,出现水质检测信息滞后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引起信息传输通道受阻。
二、完善我国饮用水水质检测体系的建议
1.分区域优化配置水质检测中心
1)根据行政区域合理设置检测中心数量和级别。根据水源类型相同且地区临近的原则,合理设置区域水质检测中心数量和级别。2)根据水源水质差异设置检测中心重点污染物检测名单。合理优化检测项目。根据水源特征划分污染区域,制定各污染区域的重点检测污染物名单,并针对名单内容为区域内的检测中心配置检测设备。合理优化检测频率。根据水源水质污染程度,合理优化检测频率,对污染较严重区域,增加污染物检测次数,并定期向省级检测中心送样,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对,动态调整检测污染物的种类和频率,达到及时跟踪、有效监控预警的目的。合理优化水质检测项目和频率,使区域检测目标明确,检测工作有针对性,节省了长期进行106项指标全分析时所需的仪器使用和维护费用。
2.提高水质检测技术水平
1)优化设置水样采集点。根据水样采集应具备代表性、均匀性、便于采集的原则,针对所有涉水环节,在水源取水口、水厂出水口、二次供水点、管网末梢及农村集中式供水点等区域设置采样点,考虑水质污染程度确定采样点的数量,明确规定各采样点的编号和责任单位。优化设置水样采集点有利于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便于及时处理突发污染事件。2)改善现有传统检测技术。根据水质检测技术应精度高、耗时短以及成本低的原则,引进国外先进水质检测技术,改善现有落后水质检测技术。3)利用污染物组群技术提高检测效率。
3.优化配置水质检测仪器
1)淘汰落后检测仪器,增设高精度检测仪器。各检测中心按照所在地区等级和水质污染特征的需求配备相应的先进检测设备种类和数量,即可购置国外先进检测仪器。2)完善仪器设备管理维修制度。建立检测仪器管理数据库,将仪器类别、型号、功能、所属部门、管理人员等信息进行统一编排,设置于网络平台,便于资源共享和优化管理;对高精度大型设备或维护要求高的设备,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责任者负有维修保养的职责,加强清洁、润滑、紧固等日常维护,使仪器使用寿命得以延长;设备供应厂商技术人员应定期进行专项维护保养,校核仪器准确度,保证数据的精确性。
4.优化分配水质检测人员
1)根据水质检测中心等级,合理配置检测人员数量。考虑省级、市级、县级水质检测中心的规模以及水质检测的日工作量,按照各级水质检测中心的需求,建立水质检测人员数量要求的标准线。2)加强水质检测人员的培训。扩大水质检测相关专业的本、硕、博招生数量,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储备。
5.建立信息公开共享制度
1)建立水质检测信息公开制度。各级水质检测中心针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和管网末梢水建立水质分析报表制度。各水质检测中心将水质检测资料以周报、月报、年报形式进行公开。水质分析表中包括每天各采样点检测到的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物浓度,建立水质分析报表制度,有利于信息公开。避免用户饮用不安全水。2)建立水质检测信息共享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各级水质检测中心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各涉水环节水质检测网络。针对不同水源、地区水质变化的监控情况进行信息共享,各省市针对各地区的重点检测污染物名单、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的数量和型号、检测人员的数量和学历、水质检测分析报表建立水质检测资料数据库。方便各单位在网络上及时沟通,资源共享。
结语
根据我国目前饮用水水质检测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分区域优化配置水质检测中心、提高水质检测技术水平、优化配置水质检测仪器和检测人员以及信息公开共享制度等建议。以求逐步完善我国饮用水水质检测体系。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有效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封立伟.如何保证水质检测结果的正确性[J].北方环境.2011.
[2]罗玮.浅谈污水水质检测[J].环境科学.2012.
[关键词]饮用水;水质检测;问题
中图分类号:U26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42-01
前言
下文主要就我国饮用水水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供参考。
一、我国饮用水水质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1.饮用水水质检测中心分布不均
我国具有权威性的水质检测中心一般设置在省会城市、直辖市和经济特区,这些检测中心设备齐全,水质检测能力较强。据资料表明发达城市的供水厂具备106项指标检测的能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具备新“标准”中40-80项水质指标的检测能力;地级市水质检测中心规模较小,一般可开展30-60项水质指标的检测;由于国家对县级市、县和农村的饮用水水质检测重视力度小,相应的水质检测中心数量少,检测能力有限,部分农村地区甚至没有水质检测中心。城镇水质检测中心分布不均的现状导致部分地区不能及时掌握水质变化信息,当出现突发污染事件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
2.饮用水水质检测采样点设置不合理
饮用水水质检测采样点主要用于监测从水源到用户各涉水环节的水质变化情况,为供水厂提供保障安全制水的根据,采样点的设置应遵循代表性、均匀性、便于采集的原则,一般应设置在水源取水口、水厂出厂水、二次供水点、管网末梢水、单位自备水、农村集中式供水及井水等处。然而,大部分城镇仅仅注重水源点和出厂水的水质检测,忽略了二次供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检测,甚至对单位自备水、农村集中式供水和水井水基本没有设置定期的检测采样点。这种对饮用水水质检测采样点设置的忽视,造成供水系统不能全面监测从水源到龙头各点的制水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反映水质污染的环节,致使用户安全饮水受到威胁。
3.缺乏先进检测仪器
“标准”中污染物指标数量由《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35项增至106项,这对检测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部分指标在检测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仪器,但这类仪器大多购置价格昂贵且维护费用高,我国大部分水质检测中心无法配置,致使该类水质指标无法检测,造成部分地区的水质检测中心不能及时准确掌握饮用水水质的污染情况。
4.缺乏高级检测技术人才
我国水质检测中心的人员配置较不合理,普遍存在检测人员数量少和学历低的问题,尤其是三线城市以及村镇地区。检测人员数量少的水质检测中心,仅能满足常规水质检测的需求,当遇到突发污染事件时,很难负担高强度、多数据、快速准确的检测要求;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的水质检测中心,非专业毕业或学历较低的检测人员占较大比例,这类人员不具备准确掌握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先进检测技术的水平,因此导致检测效率低、检测精度差等问题。
5.缺乏检测信息公开共享制度
我国针对水质检测中心的信息公开及共享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供水系统每年提交的关于水质和水源的信息报告和年度总结报告,不能及时公布于众。并且,对于从源头到龙头的各涉水环节,没有统一的检测项目编码体系和评价体系,由于各水质检测中心之间缺乏有序的信息传递方法,致使水质检测信息不能及时公开共享,出现水质检测信息滞后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引起信息传输通道受阻。
二、完善我国饮用水水质检测体系的建议
1.分区域优化配置水质检测中心
1)根据行政区域合理设置检测中心数量和级别。根据水源类型相同且地区临近的原则,合理设置区域水质检测中心数量和级别。2)根据水源水质差异设置检测中心重点污染物检测名单。合理优化检测项目。根据水源特征划分污染区域,制定各污染区域的重点检测污染物名单,并针对名单内容为区域内的检测中心配置检测设备。合理优化检测频率。根据水源水质污染程度,合理优化检测频率,对污染较严重区域,增加污染物检测次数,并定期向省级检测中心送样,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对,动态调整检测污染物的种类和频率,达到及时跟踪、有效监控预警的目的。合理优化水质检测项目和频率,使区域检测目标明确,检测工作有针对性,节省了长期进行106项指标全分析时所需的仪器使用和维护费用。
2.提高水质检测技术水平
1)优化设置水样采集点。根据水样采集应具备代表性、均匀性、便于采集的原则,针对所有涉水环节,在水源取水口、水厂出水口、二次供水点、管网末梢及农村集中式供水点等区域设置采样点,考虑水质污染程度确定采样点的数量,明确规定各采样点的编号和责任单位。优化设置水样采集点有利于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便于及时处理突发污染事件。2)改善现有传统检测技术。根据水质检测技术应精度高、耗时短以及成本低的原则,引进国外先进水质检测技术,改善现有落后水质检测技术。3)利用污染物组群技术提高检测效率。
3.优化配置水质检测仪器
1)淘汰落后检测仪器,增设高精度检测仪器。各检测中心按照所在地区等级和水质污染特征的需求配备相应的先进检测设备种类和数量,即可购置国外先进检测仪器。2)完善仪器设备管理维修制度。建立检测仪器管理数据库,将仪器类别、型号、功能、所属部门、管理人员等信息进行统一编排,设置于网络平台,便于资源共享和优化管理;对高精度大型设备或维护要求高的设备,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责任者负有维修保养的职责,加强清洁、润滑、紧固等日常维护,使仪器使用寿命得以延长;设备供应厂商技术人员应定期进行专项维护保养,校核仪器准确度,保证数据的精确性。
4.优化分配水质检测人员
1)根据水质检测中心等级,合理配置检测人员数量。考虑省级、市级、县级水质检测中心的规模以及水质检测的日工作量,按照各级水质检测中心的需求,建立水质检测人员数量要求的标准线。2)加强水质检测人员的培训。扩大水质检测相关专业的本、硕、博招生数量,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储备。
5.建立信息公开共享制度
1)建立水质检测信息公开制度。各级水质检测中心针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和管网末梢水建立水质分析报表制度。各水质检测中心将水质检测资料以周报、月报、年报形式进行公开。水质分析表中包括每天各采样点检测到的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物浓度,建立水质分析报表制度,有利于信息公开。避免用户饮用不安全水。2)建立水质检测信息共享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各级水质检测中心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各涉水环节水质检测网络。针对不同水源、地区水质变化的监控情况进行信息共享,各省市针对各地区的重点检测污染物名单、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的数量和型号、检测人员的数量和学历、水质检测分析报表建立水质检测资料数据库。方便各单位在网络上及时沟通,资源共享。
结语
根据我国目前饮用水水质检测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分区域优化配置水质检测中心、提高水质检测技术水平、优化配置水质检测仪器和检测人员以及信息公开共享制度等建议。以求逐步完善我国饮用水水质检测体系。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有效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封立伟.如何保证水质检测结果的正确性[J].北方环境.2011.
[2]罗玮.浅谈污水水质检测[J].环境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