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班主任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班级管理中,让学生真正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班级管理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全面性、“学习” 性等原则。
[关键词]班级管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6-008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主流意识形态,班主任应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班级管理中,让学生真正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一、全面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核心价值观从内容上看,二十四个字既涵盖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又涵盖了公民个人層面的要求,所以不分主次,要全面践行。从对象上来看,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公民,每个个体都是教育的对象,价值观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功能。从践行方式上看,不能单一说教,要多措并举,多线递进,全方位完成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任务。
二、个性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原则
学校是由一个个学生组成的,个体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必然形成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追求形式、内容和方法上的共性,更要重视个性的教育。
三、策略性原则
在学生管理上,既要遵循班级管理的规律,也要遵循德育的规律。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还得讲究策略性原则。一是在践行方式和过程中要体现科学性策略,教学要体现符合教育规律的特点,计划、安排、落实、总结要有科学性。二是方式方法上要遵循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世界观形成于学生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要抛弃那种灌输的手段,结合学生的生活点滴,逐渐地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实质、从认知到实践,最终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有效价值观的形成必须保持常态化过程。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短、平、快能解决的事。在长期的过程中,让学生反复地去感知、体验、判断、认同,还要经常性地在班级管理中开展活动,才能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方向。
四、“学习” 性原则
在班级管理中,对于学生要始终以学习的方式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性原则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方式上,要求学生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模式,预习、讨论、对比、举例、明辨是非,同时让学生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指导、评价自己的行为。学生学习的方式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有效方式,也是在思想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五、针对性原则
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针对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教师首先要将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准讲清楚,引导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值得肯定,什么必须反对,切实增强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课程渗透要有针对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政治、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各门课程之中,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地进行宣传阐释,让广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育人环境要有针对性。当代青少年的生活较之以往更加纷繁复杂,特别是信息网络化,让广大青少年接触外部知识和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多。由于人生经验不足、思想不够成熟、缺乏社会实践,一些青少年对错误思潮和信息的甄别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迷失和价值困惑。教育时间要有针对性,青少年时期,不仅是长身体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萌芽并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就难以明事理、辨是非,将来也难担重任。
六、知行合一的原则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注重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确立和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定位,而且要注重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形成。对学生来说,践行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爱国”就是要把爱国精神落实到发奋读书、勤奋学习上,落实到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学校,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上。“敬业”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勤奋读书,学有所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诚信”就是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友善”就是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不文明、不守纪、不规范的行为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坚决抵制。学校广泛开展的实践活动,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七、自觉性原则
在价值观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将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化”为个体的需要,再“外化”为个体的行为。而这种过程是他人无法替代的过程。如果我们的价值观教育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仅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传递、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偏离了初衷。
八、实效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与传统的德育教育一脉相承的。针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层面的培育和践行中,是层次有差异、内容有递进的整体。首先是区别年龄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不同、认识接受能力有别,教师需要在构建各自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各学段学生的特点,有重点地开展教育。如果教育没有实效,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学生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我们要取得的一种很现实的成效。
九、统一性原则
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理想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可分为最高理想和近期目标。最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分阶段、分步骤实现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没有了理想,学生就没有了精神动力。而理想教育要以现实为基础,它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分不开的,体现在学习生活的点点小事上。
在班级管理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坚持正确的原则,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他们培养成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特约编辑 于 泽)
[关键词]班级管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6-008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主流意识形态,班主任应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班级管理中,让学生真正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一、全面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核心价值观从内容上看,二十四个字既涵盖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又涵盖了公民个人層面的要求,所以不分主次,要全面践行。从对象上来看,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公民,每个个体都是教育的对象,价值观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功能。从践行方式上看,不能单一说教,要多措并举,多线递进,全方位完成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任务。
二、个性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原则
学校是由一个个学生组成的,个体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必然形成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追求形式、内容和方法上的共性,更要重视个性的教育。
三、策略性原则
在学生管理上,既要遵循班级管理的规律,也要遵循德育的规律。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还得讲究策略性原则。一是在践行方式和过程中要体现科学性策略,教学要体现符合教育规律的特点,计划、安排、落实、总结要有科学性。二是方式方法上要遵循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世界观形成于学生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要抛弃那种灌输的手段,结合学生的生活点滴,逐渐地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实质、从认知到实践,最终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有效价值观的形成必须保持常态化过程。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短、平、快能解决的事。在长期的过程中,让学生反复地去感知、体验、判断、认同,还要经常性地在班级管理中开展活动,才能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方向。
四、“学习” 性原则
在班级管理中,对于学生要始终以学习的方式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性原则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方式上,要求学生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模式,预习、讨论、对比、举例、明辨是非,同时让学生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指导、评价自己的行为。学生学习的方式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有效方式,也是在思想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五、针对性原则
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针对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教师首先要将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准讲清楚,引导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值得肯定,什么必须反对,切实增强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课程渗透要有针对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政治、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各门课程之中,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地进行宣传阐释,让广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育人环境要有针对性。当代青少年的生活较之以往更加纷繁复杂,特别是信息网络化,让广大青少年接触外部知识和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多。由于人生经验不足、思想不够成熟、缺乏社会实践,一些青少年对错误思潮和信息的甄别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迷失和价值困惑。教育时间要有针对性,青少年时期,不仅是长身体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萌芽并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就难以明事理、辨是非,将来也难担重任。
六、知行合一的原则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注重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确立和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定位,而且要注重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形成。对学生来说,践行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爱国”就是要把爱国精神落实到发奋读书、勤奋学习上,落实到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学校,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上。“敬业”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勤奋读书,学有所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诚信”就是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友善”就是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不文明、不守纪、不规范的行为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坚决抵制。学校广泛开展的实践活动,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七、自觉性原则
在价值观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将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化”为个体的需要,再“外化”为个体的行为。而这种过程是他人无法替代的过程。如果我们的价值观教育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仅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传递、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偏离了初衷。
八、实效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与传统的德育教育一脉相承的。针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层面的培育和践行中,是层次有差异、内容有递进的整体。首先是区别年龄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不同、认识接受能力有别,教师需要在构建各自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各学段学生的特点,有重点地开展教育。如果教育没有实效,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学生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我们要取得的一种很现实的成效。
九、统一性原则
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理想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可分为最高理想和近期目标。最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分阶段、分步骤实现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没有了理想,学生就没有了精神动力。而理想教育要以现实为基础,它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分不开的,体现在学习生活的点点小事上。
在班级管理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坚持正确的原则,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他们培养成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特约编辑 于 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