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泼墨薄雾间
随着浓浓的哈气从口中呼之欲出,双手用力地搓了搓,试图用这一点点摩擦带来的热量驱赶周身的寒意。站在堤岸旁,入目的都是皑皑白雪,有点像童话故事里白雪公主迷失方向的神秘森林,晶莹的雪花在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剔透,风一吹,满地的“钻石”碎末随风而起,舞出一曲只有冬天才能上演的绚丽篇章。
吉林是笔者的故乡,从小就在这冰雪的世界中长大,而那时的我却从没有去感慨过它的美丽,似乎这一切美景都因童年的稚嫩而变得寻常起来,二十多年的岁月眨眼而过,而它却成为了所有记忆中不变的背景。穿着棉衣棉裤在雪中嬉戏、用木质的爬犁在堤岸的缓坡上滑行、背着硕大的书包和小朋友们追逐,那一幕幕带有童声的欢声笑语里都有它在衬托。有人说梦里是没有颜色的,当今天我走在它的怀抱中时,对于童年的追忆被它永远不变的白色衬托得仿佛在梦中行走。雪是冰冷的,而它却带给我温暖的回忆。
这就是吉林雾凇,因特有的地貌而打造出的飘渺意境,在一片白色中神奇地制造了视觉分明的层次,丰富的变化只有当你走进它时才能看得清楚,那一粒粒结晶体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一粒依偎一粒形成了我们眼中看似厚重的积雪,压得树枝微微地低下了头。如果你觉得它是厚重的,那你就错了,只需你轻轻一触,瞬间就化作漫天碎末,模糊了你的视线,模糊了你对家乡的思念。
长城两边是故乡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疆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这是一首歌的歌词,小的时候经常哼唱,虽然当时不是很懂得歌词的意思,但因为它描写了这世界著名的奇迹而牢记在心。北国的雪,大而厚重,片片鹅毛般的雪花在空中飞洒,犹如一幅巨大的幕布,而长城却隐约其中,此时它不是影片的主角,只是场景的一部分,前面是数十万劳工,其中参杂着皮鞭声与喝骂声,还有战士们的高声呐喊,这是历史深深地叹息,是未经任何战事而枉死数万人的历史尘埃。远远望去,那烽火台和城墙的箭孔早已深埋雪中,此时已看不见它残酷的一面了,留在我们眼前的只是一座雄伟的建筑。
我最爱冬天的时候来此游玩,当一步一步走过陡峭的台阶后,可以望见万里雪飘的奇景,听见高声呐喊后的飘渺回声。如果你走在人文历史的遗迹中时,感染你的只是现今的奇观么?我想不尽然,它给你的一定还有深深的震撼,那是敲击历史之门的震撼,打开门后,我们是否可以学到什么呢!站在城墙上无论向哪里张望都只是一片盎然景色,如果用知识去做空间的对比,我想此时非彼时,而我更喜欢现在的模样,长城两边是故乡。
淡染苏州
或许是离繁华太近了,苏州这个地方一直都淡淡地保持着那份繁华边缘的安静,在距摩登都市上海这么近的地方,这份安静才是它吸引人们的真正原因,在各种文化信息里都透露着安静的线索。精致的园林、淡雅的小桥流水、精雕细琢的太湖石等,当我站在它们面前时似乎可以听到历史中文人骚客的朗朗读书声。
初雪短暂地覆盖了这份宁静之地,同时也覆盖了都市的那份虚华。信步走在石板路上总能被这里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我尤其喜欢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似乎总是试图通过眼睛和思想去追溯过往的故事,例如我走在断桥上时,会去联想当年这里都有什么人走过,或者又有多少浪漫的爱情故事曾在这里上演。
自古这里就培养了许多文人大师,也留下了太多的珍贵墨宝,只要提起苏州就不能忽略这里的文化。每当我们走进古镇的庭院时,你都会看到篆刻在牌匾上的题字,某某状元及第或者某某名人的题词等,书法中的阴阳顿挫此时真的可以很有韵致地把我们带到“书香”的韵律中。笔者的知识匮乏,要不然真的会吟诗一首以表我的感慨之情。冬天的薄雪覆盖了大地,就像毛茸茸的宣纸,大自然的神笔在此挥洒,把本就秀气的苏州又裹上了一层水墨的情怀,一切都像淡淡的染色般,没有浓烈的北风作衬,也没有刺骨的温度做底,只有一份行云流水的安静而已。
残留的西风烈
我们记忆中的陕北是红红的小辣椒,是白巾裹头的农民老汉,是“信天游”下结队的羊群,这一切都是残留在信息符号中的陕北。而冬天的黄土高原正如电影《西风烈》里表现的那样,凛冽的西北风刮过后带起阵阵的黄烟,百里也难看到一户人家,肃然得有些过于冰冷。黄河水慢慢地流过千年,这里积淀的是永远也解读不尽的民族情。抓一把黄土,用力地碾碎,捧到鼻尖细细地闻一闻,那种干干的黄土味儿真的可以唤起你内心的某种东西,至于是什么,却因人而异……几年前曾多次踏足这方土地,游走于黄河那几字型的弯弯转转中,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领略了西北汉子的开朗与质朴,也看到了那幅著名油画《父亲》里的诸多人物原型,黑黑的皮肤下似乎可以看到金灿灿的反光,那是劳动与收获的真正结合,直到此时我才真正地被那幅作品所感染,而不是沉寂在画家流畅的表现手法里。此时我不禁有一种回到父亲身边的感觉,内心是淡淡的平静,是一种被保护、被照顾的感觉,风虽烈,情却浓。
大家都知道黄土高原是比较干旱的地区,除了在黄河周围有湿地外,其余地方都是非常缺水的,所以这里的雪并不是很多,而是薄薄的一小层,随着风而轻轻地飘移着。远远地看见一缕炊烟,却不见房屋,只因它藏在黄土的沟壑里,只有这样才能躲避横扫而过的西北风。低头一看,有时是几户人家,有时却只有一户,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如何生活,而柴米油盐又从何处所得?答案只有两个字:劳动。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甚至那些在我们的生活里早已经成为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辅料。在现代化进程如此快的大环境里,我只能说它是少数“残留”的文化果实。
雪崩与雨崩
“你属羊么?”答案对于我来说“非也”,而此时在我面前的梅里雪山却有一个神的隐喻—水羊。2003年是藏历水羊年,迎来了最大的一次转山活动,近20万藏教信徒虔诚地来此念经,一边念一边围着高耸的卡瓦博格雪山转起来,浩浩荡荡的队伍,只有在非常虔诚的信念驱动下才能达到如此空前的盛况。而今天我站在雪山面前时,只能听见雪层崩塌的声响,和眼里一片神奇的景象—黑与白的水墨世界。
雨崩村,是一个很有趣的名字,我能知道它完全是因为上述那次转山的盛况,是在我搜索转山路线时偶然得知的。一直以来我都喜欢冒险,而地图上显示要是想到达此地,需要徒步翻越海拔3800米的垭口,在隆冬季节,这样的举动对我来说还是有些挑战性的。转过一个山脚,再爬过一个山坡,不停出现在我眼中的是隐约在云雾中的梅里雪山。这就有点像吸毒,一点点地侵占着你的神经,总是希望可以在下一秒一睹她的伟岸身姿。在经历几个小时的折磨后,我终于从高处看到了这座神山的底部,不巧的是它大部分山体被云雾遮挡,如果用一个比较流行的网络词来形容,那就是我RP(人品)有问题!几秒钟的自我嘲笑后,雨崩村那藏式的村落建筑进入我的视野。说它像城堡有些牵强,说它是民居又有些过分,只有当你明白民族风俗和地域特征后才能清楚地知道为何造型如此,这也是旅行中重要的一部分—学习。
这里太安静了,侧耳细细地听也只能听到远山深处传来的雪崩声,轰隆隆的时断时续。在雨崩村里听雪崩的声音,不禁觉得有趣,大自然本就神奇,再加上人类的智慧,使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有点措手不及,或许虔诚二字才能解除我心中的疑惑。外面的世界如此喧嚣,而这里却格外安静,这不是虔诚的力量是什么呢?如果是我,早已经飞出这座大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了,而他们却依然在,我知道这是一个复杂的解读过程,既然过于复杂我们就不要纠缠于此了,就像这里的人们思考问题一样,一切都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就好,何必太多的庸人自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