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收藏这个事,算是无心插柳。
2014年,此地的收藏家协会成立。吃饭,坐了一桌人。席间,对面一个瘦高,戴着黑框眼镜的人对我尤其客气,频频举杯敬酒。后来才得知,他原在我那里发过稿子,我记得他的那篇文章,写的就是收藏的事情。散了席,他邀请我有空去他那里坐坐。原以为是寻常的场面话,席散了,我也将这事忘了。没想到,过了一两个星期,他果真托人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去他那里坐坐。
这个人叫应敏明,在本地收藏界鼎鼎有名。因为我是门外汉,所以对收藏圈内的人孤陋寡闻。他住桃源路,离我家不远。房子很大,有几千平方米。进了他家院子,道地里放满了盆景,盆景间的空隙,堆放着各种石窗石础。这些东西我是熟悉的,小时,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我一直住在一个大院子里。那原是个地主的老宅,解放后,才做了公房。我印象中,那老院子里就有许多这样的石窗石础。
稍坐片刻,应敏明便带我去看他的藏品。将近一千平方米的空间,放满了各种东西,瓷器、家具、门窗、杂件,堆得满满当当,甚至有些地方,拥挤得都已经无从下脚了。不过,尽管看上去杂乱不堪,每一件东西却是精美有加。原来在我的感觉里,老家具都是脏兮兮的,粘满了泥垢,让人避而远之。但当它们被清洗擦拭干净后,以这样的面目呈现,的确让我很是惊讶。应敏明告诉我,这都是他这几十年零零散散收来的,除了这些,还有许多床这样的大件放在他另外几处仓库里。
那一天,我在应敏明家坐了两三个小时,他跟我讲述他那些收藏古玩的经历,他善讲,我也喜欢听。其间,我又反复几次起身去看那些藏品。越看,越觉得亲近,似乎骨子里我跟它们早就是熟识的,此刻只是久别重逢而已。现在回想起那一刻,房间里的那些东西已经跟我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如果说收藏是一个坑的话,那一刻,我已经临渊而立。
几天后,我回请他到我工作室喝茶。那时,我在柔石公园里有一个很小的工作室。让我意外的是,来时,他还给我带来了一副清代的格子窗。那天,我们就聊了格子窗。他告诉我,格子窗是中国建筑的眼睛。起初我还不理解这句话,等他走后,我将格子窗挂在墙上时,我突然有了种奇怪的感觉,墙上多了这么副木头窗棂,房间里的空气似乎就流动了起来。这是特别奇妙的体验。
接下去,我便慢慢进入了收藏这个行列,应敏明成了我收藏上的师父,也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几乎每天,我都要去他那里坐坐,聊聊古玩的事情。隔三差五,我们还会去各处的市场逛。可以说,因为认识了应敏明,也因为收藏这个事,我惯性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我的爱好,我交往的人,我的那些闲散的时间,几乎全部与收藏发生了关系。心底里,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在恰当的年纪玩起了收藏,而它同写作一样,都是可以相处一辈子的兴致。
二
应敏明送我的那副格子窗成了我收藏的第一件东西。后来,我的工作室搬了地方,我也买了许多副更好的格子窗。但这一副格子窗,始终挂在我工作室最醒目的一个地方。
而我买的第一件家具是个柜子。在很多宁波人的记忆中,早先家里都会有个大大的立柜。宁波柜子用料考究,多用木荷、榉木、花梨、红木,柜子里有隔板,有抽屉,可放衣服杂物,是非常实用的一样家具。我买的是一个全花梨木的立柜,帶一个顶箱厨,各种铜件齐备,很是完整。
对我来说,买那样一个柜子,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情怀。我大舅舅是一位雕花师傅,积攒了许多的连环画作为雕花的素材,那些连环画就藏在他家的一个大柜子里。儿时,每年暑假,我都会去大舅舅家住上一段时间,在那里最大的消遣便是看那些连环画。那柜子的门是木轴的,记忆中每次去拿连环画,开关柜门时,总会有吱吱嘎嘎的声响,每每想起,总是那么悦耳。
说到这个柜子,还得介绍下买柜子的那个地方。那地方叫宁波西站,在宁波的收藏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西站这个名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慈溪三北的河道上有许多人家,住在水泥船上,平日里以收废品营生。随着宁波市区城市化的推进,许多老房子被拆,各式各样的旧家具也因此从各户人家里流散了出来。慈溪的这些三北人察觉到这个商机,便开着水泥船,离开慈溪,沿着水路来到宁波,聚集在宁波汽车西站北面的河边。他们白天走街串巷收购旧家具老物件,晚上则宿在船上。日久天长,西站附近的这个地方便成了宁波旧家具集散地的代名词。后来,这些住在水泥船上的人上了岸,在海曙区龙虚路288号的一块地方做起了堂子生意,但收藏界还是按老习惯称之为“西站”。
西站是个神奇的地方,作为宁波旧家具老物件的一个集散地,曾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比如一张一万元收来的黄花梨大床,最后在拍卖场上拍了一千多万元。一个十元钱买来的玉成窑笔筒,一转手就卖了几十万元。像这样的故事,几十年光阴里,比比皆是。宁波各处的老家具老物件成千上万地汇集到此,也由此地重新流向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和商人手里,甚至还有些漂洋过海去了美国欧州日本台湾等地。那时的西站,几乎天天都有好东西出现,如同一个美好的传说。虽然我没有经历过西站最辉煌的那个阶段,但我也算赶了个尾巴,从中买到了几件不错的东西。
重新回到那个柜子。我从西站买回那个花梨木柜子后,转天,店主便用皮卡运了过来。那时,我还和父母同住在大房子里。柜子送到时,母亲正在跟后门邻居聊天,见我突然弄来这么个柜子,有些莫名其妙。邻居们热心,七手八脚帮忙搬运,一边搬一边打听价格,间或还议论着这东西好不好,值不值之类的闲话。母亲听了,有些不高兴。等邻居散了后,她就说了我一通,说你搬这么个破东西来做什么,赶紧拿走。母亲这么说,我也没办法。这柜子从后门刚搬进来没多久,便又从前门被搬了出去。
第一次采办老家具就这样被扼杀了,但我不死心。痛定思痛,我也有了对策。首先,不要买特别大的家具,起码是可以装进我那辆车子里头的。这样,就算运回来,也没人看见。其次,不能在白天搬进家,要等夜晚,大家都睡了,再不声不响地搬出来。
就这样,几天后,我又手痒买了一张半桌。晚上,等家人都入睡了,我便将半桌从后备厢拿出,小心翼翼地搬到二楼。二楼的卫生间里有个浴缸,我在浴缸里将半桌用碱水刷洗,再用清水冲净,擦干。最后,搬进书房,寻一个最合适的位置摆放。实践证明,我的策略是有效的。老家具不像新家具,它不讨巧。因为太长时间没有清理使用,是一副蓬头垢面的模样。但一旦梳妆打扮一番,那种气场和韵味,是新家具远远不能及的。就这样,我做贼般地将一件一件的茶几、花几、半桌搬进了我的书房。 家具处理干净,摆放得也合适,放在那里,谁看见都会觉得顺眼。母亲见那些东西好看,我也是真喜欢,便也随了我,没有再多说什么。后来我就越买越多,家里摆不下,便又寻了一个更大的工作室。工作室不够用,又借放到朋友那里,很是折腾。但越折腾,我反而越是沉浸其中,乐此不疲。此时,我已经明白,收藏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走上了,便是没办法回头的。
三
刚进入收藏这个行当的人,总难免要吃些苦头。古玩行的术语叫吃药。良药苦口,这种苦味也构成了收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收藏新人有个奇怪的共性,走进一家古玩店,琳琅满目的东西,他最先看中的,往往是里面的一件新仿品。因为新人喜欢完美,不易容忍缺陷,所以完美无缺的新品总是最先入他法眼的。当然,最好的古董,肯定是越完美越好,所谓宝物如新,就是说真正的好古董总是完美得如同新做的一样。只是新的和像新的,在行家眼里是天上人间,但在新人眼中,这简直就是个悖论,难以理解。我刚玩古玩时,就差点因为这个原因吃了大亏。
我记得那一次是去厦门的一个古玩城,也是跟应敏明同去。逛来逛去,我们逛到了一家专卖佛像的古玩店里。看了老板摆在外面的那些佛像后,我问老板店里还有没有更好的东西。老板说有一件,因为正准备送拍,所以就没拿出来。随后,他弯腰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精致的包装盒,打开来,里头安放着一尊清代的檀香释迦牟尼雕像。
几乎是在这个老板打开包装的一刹那,我就喜欢上了这尊佛像。无论是开脸、衣着、皮壳,样样都好,几乎没有一处损伤,用行话讲,生辣。上手看了一阵,我问老板什么价格。老板开价二十六万。我听了心里有些打咯噔,东西好,但这个价格更好。这个价格是突破我的预算的。
虽然心里打咯噔,觉得价格贵,但我的手却始终诚实地将佛像拿在手中,舍不得放下。越看越喜欢,看到最后我竟然头脑一热,跟老板还了一个价格,我说你十五万卖不卖。按照古玩行的规矩,还价真买主。如果我还的价他答应了,那我就得付钱。老板听了我的价格,有些犹豫,看架势,是想给我开一个新价格。正在这个时候,与我同行的应敏明开口打了个圆场,他跟老板说,你先放回去,我们到别处看看再来。说着,他就将我拉出了店。
到了外面,我有些莫名其妙,正在谈价格,为什么要拉我出来?应敏明告诉我,玩古玩,有两句话一定要记牢。第一,碰到太完美的东西,首先要打一个问号。就像店里的这尊佛像,品相实在太完美了。福建一带,漆水作旧,技术一流。第二,这尊东西虽然看着是老的,但我总有种说不出的味道,觉得怪怪的。一样东西,如果你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可以买。如果只有百分之五十,就放弃,千万不要舍不得放手。当然,也有可能我看错了,但没必要冒风险,特别是这么高价格的风险。
应敏明这番话说得我心服口服,当即我便冷静下来,放弃了购买这尊佛像的念头。我至今感谢他的那番话,因为如果我买了,佛像又是新的,那我吃了那么重的一剂药,我想我可能以后就再也不会玩古玩了。
現在回想,为什么我当时会那么冲动想买那尊佛像,可能还有占有欲在作祟。新手往往占有欲要更强一些,因为刚进这行,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什么都好,看见什么都想要。
除了占有欲,还有一个容易让人犯错的因素就是捡漏,捡漏就是利用对方认识上的缺失,用小钱买到宝贝。收藏的人一旦有了捡漏的念头,一双眼睛就会被蒙上一层纱。这苦头,我也同样吃过。
有一次,我去杭州出差,间隙,便去附近的通宝城逛一逛。逛来逛去,最后在一家店铺里看见了一只非常漂亮的铜手炉。我问老板价格,老板说九千。他说价格的时候,我心里就一动。这样的手炉一般都会在两万朝上,他卖这个价格,难道是新的?我将手炉从橱窗里拿出来上手看,仔细看,确认是老的,心里便有了喜悦,这老板是外行,今天有个小漏可以捡了。于是,我就装模作样地跟他还价,最后七千块钱把手炉买了。付完钱,拿回宾馆,再拿出来看,我一眼就看出了这个手炉的毛病,东西是老的不假,但那盖子却是后配的。其实这并不难看,可为什么我在店里看不出,到了宾馆,却一眼能看出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在店里,因为我有了捡漏的念头,以为捡到了宝,想着趁老板反悔前赶紧买下。拿到宾馆,没了这样的顾虑,人冷静了,一眼看去,就真相毕露了。
像这样的情况,几乎每个玩古玩的人都会碰到。说到底,不管我们赋予古玩什么意义,它终究还是一件物。它摆放在那里,不会思考,不会说话,不会挑拨,真正麻烦的是人本身,各种欲望支配着你对物的判断。这是起因,也是结果。
四
到现在,我玩收藏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了。起初,我玩古玩没什么目标,只要看见喜欢就买,瓷器、家具、雕件、文房,什么都有。后来一位朋友建议我,收藏应该有体系,有了体系以后,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收藏的价值。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在琢磨什么专项收藏适合我。但想来想去,却始终没有头绪。虽然收藏的门类众多,但藏者如云,根本没有什么空白领域留给我。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碰到了一种叫小插人的雕件。
小插人也称吉子、插案、人头子,是床、花轿、台阁上的一种木雕装饰品。床上题材多为亭台楼阁、戏曲人物等吉祥如意题材,花轿台阁则以和合二仙、罗汉戏金蟾、魁星点状元等传说故事为主。去年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镇馆之宝是一顶朱金万工轿,这顶轿子周身上下便遍布着数百个小插人,成为它最重要的装饰品。可以想象,这样一顶万工轿,如果没有了这些小插人,那它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我看见的第一个小插人也是在应敏明家。那次,我像往常一样去他家喝茶,忽然从他的桌子上看见了一个小雕件,雕的是一男一女的戏曲题材。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样一个方寸之间,居然雕刻了这么精彩的场景人物,就如同微型的戏台一般,特别有趣可爱。问了应敏明才知道,这个东西叫小插人。而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现在收藏床上雕板的人很多,收藏床的人也很多,但却还没人专项收藏过小插人。 从那天起,我便动了心思,要专门搜集小插人。随后的差不多两年时间里,我总共搜集了上千个小插人,而越搜集,我就越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首先是好玩,一般的小插人都会在一块长宽不过五六厘米的木头上雕刻出一个传统故事,比如西厢,比如隋唐,有人物,也有场景。我尤其喜欢里头反映出来的那种人物关系。这个很像小说,好的工匠,雕刻的人物间能看出联系,对话。不好的工匠,雕出的人物都是各管各的,虽然雕在一起,却像是陌生人一般。其次是工艺,浙东地区,东阳、嵊州、宁波、台州一带的雕刻手艺,在全国来说都是一流的,而插人这种形式,只有浙东地区有,因此能见到许多精品。一個小插人,是古代工匠用刀铲在一块整木中硬生生挖出来的,这是极难的手艺活儿。在雕刻的行当里,认为圆雕要比浮雕难,而在我看来,小插人的工艺难度还要远胜于圆雕。它的尺寸极小,除了人物,还要在方寸间营造出房舍田园的背景。其中工艺最复杂的是一种亭台楼阁的插人。工匠要雕刻出一个房子,还要在房间里雕刻出某种生活场景,其间还有三四个人在里头活动。因为整个都是镂空的,因此雕花师傅下刀特别困难。我买过一些亭台楼阁的插人,发现背后总有一扇窗,这扇窗还可以拆卸。起初我以为这窗仅是装饰作用,后来我才明白,这窗不仅是装饰,更重要的是为了从后面开口子下刀。雕刻完毕后,觉得开的口子不美观,才再安一个窗子装饰。
对于以前的雕花匠来说,所有的工艺都需手工完成,可用的工具也就是圆凿、平凿、三角凿这些。要完成一个插人,困难可想而知。如今,随着机器雕刻的使用,以前的那些难度已经不再成为难度了。再烦琐的东西,机器也能做出来,而且快速,规范。但奇怪的是,机器做的东西再好,总是缺少一种味道。就好比家具上的线条。以前的家具因为手工的关系,上面的线条不可能笔直得分毫不差。机器生产,肯定要比手工更完美。但尽管如此,看手工的那根线条就是要比机器的那条舒服。因为机器拉出的线是死的,而用手拉出的线则是活的,它有变化,有人的情感在里面,这是机器所永远无法替代的。
五
除了收藏小插人,其实我还有意无意地专门收藏了春凳和仿竹茶几。收藏春凳,起先是源于我想写一个春凳的小说。想着这个小说到时出书时,可以用一条春凳的照片做封面。结果,小说到现在还没写,春凳倒买了几十条。
仿竹茶几或者花几,是我开始收藏时便喜欢的。中国古人一直都喜欢竹子,但竹子并不是做家具的好材料,它易霉蛀,不能受重,而且不能形成板材。但古人聪明,不能直接用竹子做家具,他们就以木仿竹,这样,既回避了竹子原材料的缺点,又能在家具上充分展示竹子特有的美好。
我收了将近二十个仿竹做的茶几或者花几,其中最好的是一个清代的楠木花几。这个花几全身雕刻竹节,腿部做成竹根,四个插角雕竹鞭龙,整个花几就如同真竹子做成一般,极为素雅文气。说起这个花几,还有一段故事。大概二十年前,我一个朋友在宁海城关的一户人家中看见过这只花几,但每次去买,对方都不肯答应,心中一直念念不忘。直到后来,因为赶上拆迁,主人才将这个花几卖给了一个古玩商。而那天古玩商刚将东西拿到店里时,正好又被我赶上,这才落在了我的手里。朋友感慨,他几十年里见过无数的仿竹茶几和花几,这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他盯梢盯了几十年,却不想最后被我给买来了。他说我是一个好运气的人。
收藏讲的运气,其实更准确的一个词,是叫物缘。我也觉得我是个有物缘的人。记得有一次,我买了个嘉庆的青花罐用来装茶叶,可惜的是,青花罐缺个盖子。隔天去天台,路上我突然跟朋友说,最好今天能配个盖子。朋友说,盖子很难配的,基本不可能。可到了天台,刚走进一家古玩店,我就看见了一个锡制的老盖子。买回家后在青花罐上一放,不大不小,刚刚合适。还有一次,新房装修,我想买一对好一点的半月桌。半月桌就是半圆桌,两张放在一起,可组成一张圆桌用来吃饭。拆开来,放玄关,放书房,都好看。朋友告诉我,好的半月桌很难找,他几十年玩下来,也就买过一对榉木桌子。结果几天后,我们去宁波,就碰到了一对特别完整的半月桌。这对半月桌是清代的,紫花梨材质,三弯腿,霸王枨,中间黄杨开窗。卖的人告诉我,他收了几十年家具,还是第一次碰到这么好的半月桌。虽然最后价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算,但我还是将它买了下来,这是缘分嘛,自然要珍惜。
当然,物缘这个词语还是玄学的成分多,更重要的,还是真心的喜爱。喜爱了,就有了某种必然。就像开头所说,我玩收藏是无心插柳,是一个偶然,但反过来想,那或许是一种必然,因为我骨子里是喜欢这些东西的,和它们碰面,只是时机的问题。就像那个电影里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人是如此,物或许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 张晓红】
收藏这个事,算是无心插柳。
2014年,此地的收藏家协会成立。吃饭,坐了一桌人。席间,对面一个瘦高,戴着黑框眼镜的人对我尤其客气,频频举杯敬酒。后来才得知,他原在我那里发过稿子,我记得他的那篇文章,写的就是收藏的事情。散了席,他邀请我有空去他那里坐坐。原以为是寻常的场面话,席散了,我也将这事忘了。没想到,过了一两个星期,他果真托人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去他那里坐坐。
这个人叫应敏明,在本地收藏界鼎鼎有名。因为我是门外汉,所以对收藏圈内的人孤陋寡闻。他住桃源路,离我家不远。房子很大,有几千平方米。进了他家院子,道地里放满了盆景,盆景间的空隙,堆放着各种石窗石础。这些东西我是熟悉的,小时,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我一直住在一个大院子里。那原是个地主的老宅,解放后,才做了公房。我印象中,那老院子里就有许多这样的石窗石础。
稍坐片刻,应敏明便带我去看他的藏品。将近一千平方米的空间,放满了各种东西,瓷器、家具、门窗、杂件,堆得满满当当,甚至有些地方,拥挤得都已经无从下脚了。不过,尽管看上去杂乱不堪,每一件东西却是精美有加。原来在我的感觉里,老家具都是脏兮兮的,粘满了泥垢,让人避而远之。但当它们被清洗擦拭干净后,以这样的面目呈现,的确让我很是惊讶。应敏明告诉我,这都是他这几十年零零散散收来的,除了这些,还有许多床这样的大件放在他另外几处仓库里。
那一天,我在应敏明家坐了两三个小时,他跟我讲述他那些收藏古玩的经历,他善讲,我也喜欢听。其间,我又反复几次起身去看那些藏品。越看,越觉得亲近,似乎骨子里我跟它们早就是熟识的,此刻只是久别重逢而已。现在回想起那一刻,房间里的那些东西已经跟我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如果说收藏是一个坑的话,那一刻,我已经临渊而立。
几天后,我回请他到我工作室喝茶。那时,我在柔石公园里有一个很小的工作室。让我意外的是,来时,他还给我带来了一副清代的格子窗。那天,我们就聊了格子窗。他告诉我,格子窗是中国建筑的眼睛。起初我还不理解这句话,等他走后,我将格子窗挂在墙上时,我突然有了种奇怪的感觉,墙上多了这么副木头窗棂,房间里的空气似乎就流动了起来。这是特别奇妙的体验。
接下去,我便慢慢进入了收藏这个行列,应敏明成了我收藏上的师父,也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几乎每天,我都要去他那里坐坐,聊聊古玩的事情。隔三差五,我们还会去各处的市场逛。可以说,因为认识了应敏明,也因为收藏这个事,我惯性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我的爱好,我交往的人,我的那些闲散的时间,几乎全部与收藏发生了关系。心底里,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在恰当的年纪玩起了收藏,而它同写作一样,都是可以相处一辈子的兴致。
二
应敏明送我的那副格子窗成了我收藏的第一件东西。后来,我的工作室搬了地方,我也买了许多副更好的格子窗。但这一副格子窗,始终挂在我工作室最醒目的一个地方。
而我买的第一件家具是个柜子。在很多宁波人的记忆中,早先家里都会有个大大的立柜。宁波柜子用料考究,多用木荷、榉木、花梨、红木,柜子里有隔板,有抽屉,可放衣服杂物,是非常实用的一样家具。我买的是一个全花梨木的立柜,帶一个顶箱厨,各种铜件齐备,很是完整。
对我来说,买那样一个柜子,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情怀。我大舅舅是一位雕花师傅,积攒了许多的连环画作为雕花的素材,那些连环画就藏在他家的一个大柜子里。儿时,每年暑假,我都会去大舅舅家住上一段时间,在那里最大的消遣便是看那些连环画。那柜子的门是木轴的,记忆中每次去拿连环画,开关柜门时,总会有吱吱嘎嘎的声响,每每想起,总是那么悦耳。
说到这个柜子,还得介绍下买柜子的那个地方。那地方叫宁波西站,在宁波的收藏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西站这个名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慈溪三北的河道上有许多人家,住在水泥船上,平日里以收废品营生。随着宁波市区城市化的推进,许多老房子被拆,各式各样的旧家具也因此从各户人家里流散了出来。慈溪的这些三北人察觉到这个商机,便开着水泥船,离开慈溪,沿着水路来到宁波,聚集在宁波汽车西站北面的河边。他们白天走街串巷收购旧家具老物件,晚上则宿在船上。日久天长,西站附近的这个地方便成了宁波旧家具集散地的代名词。后来,这些住在水泥船上的人上了岸,在海曙区龙虚路288号的一块地方做起了堂子生意,但收藏界还是按老习惯称之为“西站”。
西站是个神奇的地方,作为宁波旧家具老物件的一个集散地,曾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比如一张一万元收来的黄花梨大床,最后在拍卖场上拍了一千多万元。一个十元钱买来的玉成窑笔筒,一转手就卖了几十万元。像这样的故事,几十年光阴里,比比皆是。宁波各处的老家具老物件成千上万地汇集到此,也由此地重新流向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和商人手里,甚至还有些漂洋过海去了美国欧州日本台湾等地。那时的西站,几乎天天都有好东西出现,如同一个美好的传说。虽然我没有经历过西站最辉煌的那个阶段,但我也算赶了个尾巴,从中买到了几件不错的东西。
重新回到那个柜子。我从西站买回那个花梨木柜子后,转天,店主便用皮卡运了过来。那时,我还和父母同住在大房子里。柜子送到时,母亲正在跟后门邻居聊天,见我突然弄来这么个柜子,有些莫名其妙。邻居们热心,七手八脚帮忙搬运,一边搬一边打听价格,间或还议论着这东西好不好,值不值之类的闲话。母亲听了,有些不高兴。等邻居散了后,她就说了我一通,说你搬这么个破东西来做什么,赶紧拿走。母亲这么说,我也没办法。这柜子从后门刚搬进来没多久,便又从前门被搬了出去。
第一次采办老家具就这样被扼杀了,但我不死心。痛定思痛,我也有了对策。首先,不要买特别大的家具,起码是可以装进我那辆车子里头的。这样,就算运回来,也没人看见。其次,不能在白天搬进家,要等夜晚,大家都睡了,再不声不响地搬出来。
就这样,几天后,我又手痒买了一张半桌。晚上,等家人都入睡了,我便将半桌从后备厢拿出,小心翼翼地搬到二楼。二楼的卫生间里有个浴缸,我在浴缸里将半桌用碱水刷洗,再用清水冲净,擦干。最后,搬进书房,寻一个最合适的位置摆放。实践证明,我的策略是有效的。老家具不像新家具,它不讨巧。因为太长时间没有清理使用,是一副蓬头垢面的模样。但一旦梳妆打扮一番,那种气场和韵味,是新家具远远不能及的。就这样,我做贼般地将一件一件的茶几、花几、半桌搬进了我的书房。 家具处理干净,摆放得也合适,放在那里,谁看见都会觉得顺眼。母亲见那些东西好看,我也是真喜欢,便也随了我,没有再多说什么。后来我就越买越多,家里摆不下,便又寻了一个更大的工作室。工作室不够用,又借放到朋友那里,很是折腾。但越折腾,我反而越是沉浸其中,乐此不疲。此时,我已经明白,收藏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走上了,便是没办法回头的。
三
刚进入收藏这个行当的人,总难免要吃些苦头。古玩行的术语叫吃药。良药苦口,这种苦味也构成了收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收藏新人有个奇怪的共性,走进一家古玩店,琳琅满目的东西,他最先看中的,往往是里面的一件新仿品。因为新人喜欢完美,不易容忍缺陷,所以完美无缺的新品总是最先入他法眼的。当然,最好的古董,肯定是越完美越好,所谓宝物如新,就是说真正的好古董总是完美得如同新做的一样。只是新的和像新的,在行家眼里是天上人间,但在新人眼中,这简直就是个悖论,难以理解。我刚玩古玩时,就差点因为这个原因吃了大亏。
我记得那一次是去厦门的一个古玩城,也是跟应敏明同去。逛来逛去,我们逛到了一家专卖佛像的古玩店里。看了老板摆在外面的那些佛像后,我问老板店里还有没有更好的东西。老板说有一件,因为正准备送拍,所以就没拿出来。随后,他弯腰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精致的包装盒,打开来,里头安放着一尊清代的檀香释迦牟尼雕像。
几乎是在这个老板打开包装的一刹那,我就喜欢上了这尊佛像。无论是开脸、衣着、皮壳,样样都好,几乎没有一处损伤,用行话讲,生辣。上手看了一阵,我问老板什么价格。老板开价二十六万。我听了心里有些打咯噔,东西好,但这个价格更好。这个价格是突破我的预算的。
虽然心里打咯噔,觉得价格贵,但我的手却始终诚实地将佛像拿在手中,舍不得放下。越看越喜欢,看到最后我竟然头脑一热,跟老板还了一个价格,我说你十五万卖不卖。按照古玩行的规矩,还价真买主。如果我还的价他答应了,那我就得付钱。老板听了我的价格,有些犹豫,看架势,是想给我开一个新价格。正在这个时候,与我同行的应敏明开口打了个圆场,他跟老板说,你先放回去,我们到别处看看再来。说着,他就将我拉出了店。
到了外面,我有些莫名其妙,正在谈价格,为什么要拉我出来?应敏明告诉我,玩古玩,有两句话一定要记牢。第一,碰到太完美的东西,首先要打一个问号。就像店里的这尊佛像,品相实在太完美了。福建一带,漆水作旧,技术一流。第二,这尊东西虽然看着是老的,但我总有种说不出的味道,觉得怪怪的。一样东西,如果你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可以买。如果只有百分之五十,就放弃,千万不要舍不得放手。当然,也有可能我看错了,但没必要冒风险,特别是这么高价格的风险。
应敏明这番话说得我心服口服,当即我便冷静下来,放弃了购买这尊佛像的念头。我至今感谢他的那番话,因为如果我买了,佛像又是新的,那我吃了那么重的一剂药,我想我可能以后就再也不会玩古玩了。
現在回想,为什么我当时会那么冲动想买那尊佛像,可能还有占有欲在作祟。新手往往占有欲要更强一些,因为刚进这行,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什么都好,看见什么都想要。
除了占有欲,还有一个容易让人犯错的因素就是捡漏,捡漏就是利用对方认识上的缺失,用小钱买到宝贝。收藏的人一旦有了捡漏的念头,一双眼睛就会被蒙上一层纱。这苦头,我也同样吃过。
有一次,我去杭州出差,间隙,便去附近的通宝城逛一逛。逛来逛去,最后在一家店铺里看见了一只非常漂亮的铜手炉。我问老板价格,老板说九千。他说价格的时候,我心里就一动。这样的手炉一般都会在两万朝上,他卖这个价格,难道是新的?我将手炉从橱窗里拿出来上手看,仔细看,确认是老的,心里便有了喜悦,这老板是外行,今天有个小漏可以捡了。于是,我就装模作样地跟他还价,最后七千块钱把手炉买了。付完钱,拿回宾馆,再拿出来看,我一眼就看出了这个手炉的毛病,东西是老的不假,但那盖子却是后配的。其实这并不难看,可为什么我在店里看不出,到了宾馆,却一眼能看出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在店里,因为我有了捡漏的念头,以为捡到了宝,想着趁老板反悔前赶紧买下。拿到宾馆,没了这样的顾虑,人冷静了,一眼看去,就真相毕露了。
像这样的情况,几乎每个玩古玩的人都会碰到。说到底,不管我们赋予古玩什么意义,它终究还是一件物。它摆放在那里,不会思考,不会说话,不会挑拨,真正麻烦的是人本身,各种欲望支配着你对物的判断。这是起因,也是结果。
四
到现在,我玩收藏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了。起初,我玩古玩没什么目标,只要看见喜欢就买,瓷器、家具、雕件、文房,什么都有。后来一位朋友建议我,收藏应该有体系,有了体系以后,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收藏的价值。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在琢磨什么专项收藏适合我。但想来想去,却始终没有头绪。虽然收藏的门类众多,但藏者如云,根本没有什么空白领域留给我。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碰到了一种叫小插人的雕件。
小插人也称吉子、插案、人头子,是床、花轿、台阁上的一种木雕装饰品。床上题材多为亭台楼阁、戏曲人物等吉祥如意题材,花轿台阁则以和合二仙、罗汉戏金蟾、魁星点状元等传说故事为主。去年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镇馆之宝是一顶朱金万工轿,这顶轿子周身上下便遍布着数百个小插人,成为它最重要的装饰品。可以想象,这样一顶万工轿,如果没有了这些小插人,那它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我看见的第一个小插人也是在应敏明家。那次,我像往常一样去他家喝茶,忽然从他的桌子上看见了一个小雕件,雕的是一男一女的戏曲题材。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样一个方寸之间,居然雕刻了这么精彩的场景人物,就如同微型的戏台一般,特别有趣可爱。问了应敏明才知道,这个东西叫小插人。而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现在收藏床上雕板的人很多,收藏床的人也很多,但却还没人专项收藏过小插人。 从那天起,我便动了心思,要专门搜集小插人。随后的差不多两年时间里,我总共搜集了上千个小插人,而越搜集,我就越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首先是好玩,一般的小插人都会在一块长宽不过五六厘米的木头上雕刻出一个传统故事,比如西厢,比如隋唐,有人物,也有场景。我尤其喜欢里头反映出来的那种人物关系。这个很像小说,好的工匠,雕刻的人物间能看出联系,对话。不好的工匠,雕出的人物都是各管各的,虽然雕在一起,却像是陌生人一般。其次是工艺,浙东地区,东阳、嵊州、宁波、台州一带的雕刻手艺,在全国来说都是一流的,而插人这种形式,只有浙东地区有,因此能见到许多精品。一個小插人,是古代工匠用刀铲在一块整木中硬生生挖出来的,这是极难的手艺活儿。在雕刻的行当里,认为圆雕要比浮雕难,而在我看来,小插人的工艺难度还要远胜于圆雕。它的尺寸极小,除了人物,还要在方寸间营造出房舍田园的背景。其中工艺最复杂的是一种亭台楼阁的插人。工匠要雕刻出一个房子,还要在房间里雕刻出某种生活场景,其间还有三四个人在里头活动。因为整个都是镂空的,因此雕花师傅下刀特别困难。我买过一些亭台楼阁的插人,发现背后总有一扇窗,这扇窗还可以拆卸。起初我以为这窗仅是装饰作用,后来我才明白,这窗不仅是装饰,更重要的是为了从后面开口子下刀。雕刻完毕后,觉得开的口子不美观,才再安一个窗子装饰。
对于以前的雕花匠来说,所有的工艺都需手工完成,可用的工具也就是圆凿、平凿、三角凿这些。要完成一个插人,困难可想而知。如今,随着机器雕刻的使用,以前的那些难度已经不再成为难度了。再烦琐的东西,机器也能做出来,而且快速,规范。但奇怪的是,机器做的东西再好,总是缺少一种味道。就好比家具上的线条。以前的家具因为手工的关系,上面的线条不可能笔直得分毫不差。机器生产,肯定要比手工更完美。但尽管如此,看手工的那根线条就是要比机器的那条舒服。因为机器拉出的线是死的,而用手拉出的线则是活的,它有变化,有人的情感在里面,这是机器所永远无法替代的。
五
除了收藏小插人,其实我还有意无意地专门收藏了春凳和仿竹茶几。收藏春凳,起先是源于我想写一个春凳的小说。想着这个小说到时出书时,可以用一条春凳的照片做封面。结果,小说到现在还没写,春凳倒买了几十条。
仿竹茶几或者花几,是我开始收藏时便喜欢的。中国古人一直都喜欢竹子,但竹子并不是做家具的好材料,它易霉蛀,不能受重,而且不能形成板材。但古人聪明,不能直接用竹子做家具,他们就以木仿竹,这样,既回避了竹子原材料的缺点,又能在家具上充分展示竹子特有的美好。
我收了将近二十个仿竹做的茶几或者花几,其中最好的是一个清代的楠木花几。这个花几全身雕刻竹节,腿部做成竹根,四个插角雕竹鞭龙,整个花几就如同真竹子做成一般,极为素雅文气。说起这个花几,还有一段故事。大概二十年前,我一个朋友在宁海城关的一户人家中看见过这只花几,但每次去买,对方都不肯答应,心中一直念念不忘。直到后来,因为赶上拆迁,主人才将这个花几卖给了一个古玩商。而那天古玩商刚将东西拿到店里时,正好又被我赶上,这才落在了我的手里。朋友感慨,他几十年里见过无数的仿竹茶几和花几,这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他盯梢盯了几十年,却不想最后被我给买来了。他说我是一个好运气的人。
收藏讲的运气,其实更准确的一个词,是叫物缘。我也觉得我是个有物缘的人。记得有一次,我买了个嘉庆的青花罐用来装茶叶,可惜的是,青花罐缺个盖子。隔天去天台,路上我突然跟朋友说,最好今天能配个盖子。朋友说,盖子很难配的,基本不可能。可到了天台,刚走进一家古玩店,我就看见了一个锡制的老盖子。买回家后在青花罐上一放,不大不小,刚刚合适。还有一次,新房装修,我想买一对好一点的半月桌。半月桌就是半圆桌,两张放在一起,可组成一张圆桌用来吃饭。拆开来,放玄关,放书房,都好看。朋友告诉我,好的半月桌很难找,他几十年玩下来,也就买过一对榉木桌子。结果几天后,我们去宁波,就碰到了一对特别完整的半月桌。这对半月桌是清代的,紫花梨材质,三弯腿,霸王枨,中间黄杨开窗。卖的人告诉我,他收了几十年家具,还是第一次碰到这么好的半月桌。虽然最后价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算,但我还是将它买了下来,这是缘分嘛,自然要珍惜。
当然,物缘这个词语还是玄学的成分多,更重要的,还是真心的喜爱。喜爱了,就有了某种必然。就像开头所说,我玩收藏是无心插柳,是一个偶然,但反过来想,那或许是一种必然,因为我骨子里是喜欢这些东西的,和它们碰面,只是时机的问题。就像那个电影里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人是如此,物或许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 张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