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
是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首席教授、空军科技领军人才,为了战机“心脏”的强健,创建了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军队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运用工程及其与等离子体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在新型战机发动机高原适应性与监控诊断、激光冲击强化与延寿、机动飞行适用性与等离子流动控制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为战机飞行安全和高原使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就是空军工程大学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飞机推进系统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专业技术少将李应红教授。
战机发动机高原起动和
监控诊断研究取得突出成就
1963年,李应红出生于重庆奉节县的山区,艰苦的生活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1978年,15岁的他考入空军工程学院航空发动机专业,很快便因虚心好学、刻苦用功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
那个年代,我国飞机发动机故障诊断主要依靠人的经验判断,准确性差、效率低且费时费力,导致一些战机长期待在“机窝”里。大学期间李应红参加了故障诊断研究,提出采用新兴的模糊数学诊断飞机发动机故障,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国内第一篇用模糊数学对航空发动机进行故障论断的研究论文,他们的研究被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评价为模糊数学在中国应用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之一。
本科毕业时由于部队人才稀缺,空军统一规定本届毕业生不允许报考研究生。再加上院校缺乏青年教师,李应红服从组织安排,走上三尺讲台成了一名普通军校教员,一边教学一边继续从事发动机监控诊断研究。期间,由于深感知识的不足,他申请了三次,最终获准到南京理工大学攻读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硕士学位。不同专业的学习给李应红的科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监控诊断领域,他参与编著的我国第一本航空发动机监控与诊断原理的研究生教材,被多所高校选用;带领学生提出的故障图理论,被誉为具有原创性;出版的《支持向量机的工程应用》一书是我国第一本面向工程应用的支持向量机著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引进新一代战机,但发动机故障多、性能调整困难。时任发动机教研室领导的李应红,带领同事们在缺乏技术资料、没有样机参照的条件下,不到半年便改建成某引进发动机试车台,比工业部门修建的试车台早了三年,创造了花费少、建设速度快的奇迹。试车台在该型发动机故障诊断、性能调整、检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李应红领导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和性能调整等研究工作,为我国新一代发动机研制提供了有益借鉴。
90年代中期,我国需要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机场装备使用新型战机,但如同人有高原反应一样,飞机到了高原也有“高原病”。当时从俄罗斯引进的两种新型战机就存在飞机起降速度超过轮胎强度限制、4000米以上禁止放起落架、发动机不能起动和状态监控困难以及飞行模拟器和检测设备缺乏等一系列高原使用问题。引进谈判时我国曾提出高原使用需求,但未获得满足。俄专家认为:发动机高原起动,必须要更大功率起动机。不少人断言,以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短期内研制不出更大功率的起动机,解决问题还为时尚早。
作为飞机与发动机工程系主任,李应红被任命为先进战机高原作战工程研究技术总负责人,他带领课题组多次奔赴青藏高原,克服无资料、无设备及工作环境恶劣等困难,经过刻苦攻关,完成引进第三代战机高原性能改进、试飞及设备研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用行动回应了外界的质疑。他组织研制的移动式试车系统,在不同海拔高度机场进行发动机试验,克服了没有高原试验设备的困难。他提出的发动机高原起动液压卸压及脉冲调宽升压控制方法,解决了起动机功率下降导致发动机不能起动的关键问题,主持研制的控制器在高原作战训练飞机上批量使用。
在故障智能诊断研究的基础上,李应红还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和遗传规划的发动机起动建模计算和状态监控预测方法,能通过有限的高原机场实验数据获得发动机起动特性和状态监控规律,还被用于航空发动机起动仿真设计软件研制。先进战机高原作战工程研究成果使我国战机作战范围首次覆盖到青藏高原全边境,李应红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空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一等奖,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
2008年,他又被确定为国产某型新型战机高原试飞及其配套科研的发动机技术负责人,解决了世界上海拔最高机场发动机起动超温和状态监控诊断问题,提出的起动超温控制方法还解决了我国第一型三代发动机平原地区高温季节起动超温的难题。
此外,针对航空发动机起动过程建模和状态监控诊断面临的高維大数据量、多分类、多元回归和不完备故障集下的新样本学习难题,李应红提出了“一类一类认识”而非“一对一分类”的覆盖点集机器学习概念,带领学生建立了覆盖机器学习理论,解决了支持向量机只能一对一分类和单一参数预测等问题。该理论用于高原起动建模和监控诊断效果优于支持向量机,被编入美国《数据挖掘与存储百科全书》(第二版)。该书主编评价称:“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挖掘学习模式,做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李应红等著《航空发动机的智能诊断、建模与预测方法》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航空发动机部件激光冲击强化和延寿研究获得突出成果
改革开放初期,因财力有限,我军一些装备不得不延寿使用。90年代初,我军一批主战飞机因发动机涡轮叶片断裂接连发生事故,数百架正在训练的战机面临停飞危险。90年代中期时,我国四种型号发动机大修日历寿命到期,一批战机将面临无发动机可用的局面。面对部队的需求,李应红果断从监控诊断研究转入航空发动机延寿和预防叶片断裂研究,提出使用寿命可靠分析和训练状态降负荷实施方法,在团队共同努力下将某两型发动机寿命延长了一倍,并解决了涡轮叶片断裂问题。他提出“环境类比决断法”,将四种型号发动机大修期限延长了一倍,保证了部队使用需求,并节约大修经费数亿元。该项成果成功应用于1000多台发动机,李应红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但他并未就此满足:“革命尚未成功,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带着这样的认识,他又踏上了新的研究征程。 军用航空发动机部件因振动出现高周疲劳断裂,是世界上公认的航空技术难题,我军各型战机也曾因此出现过重大事故和大面积停飞。在先进战机高原使用成果庆功会上,首长嘱咐李应红:“部队飞机发动机叶片老是断裂,你是搞发动机的著名专家,得想想办法啊!”李应红为此寝食难安,立即着手调研。他发现,激光冲击强化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该问题,但当时只有美国实现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国内此方面研究远未成熟,没有突破。
面对美国人的技术封锁、设备禁运和国内的多项技术空白,李应红带领团队从机理、工艺、设备和疲劳设计方面展开系统研究,自主突破了这一关键技术,于2008年建成我国第一条激光冲击强化工程应用示范线,解决了薄叶片、孔边、修复构件强化等一系列工艺技术问题,将激光冲击强化率先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部件,解决了某系列发动机导管断裂、某型发动机涡轮叶片断裂等难题。同时他提出的焊接和激光冲击强化组合修理方法,还有效解决了某型发动机叶片修复强度不够、某系列发动机作动筒裂纹难修理等问题。激光冲击强化技术还用于新一代战机发动机研制,以及燃气轮机、自行车赛车等民用领域。
国际上曾普遍认为,激光冲击强化的机制是产生残余压应力,且会在高温下释放。因此,美国规范规定只适宜对538℃以内使用的镍基高温合金部件激光冲击强化,但这显然不能满足航空发动机涡轮部件强化需要。李应红分析认为,美国要解决的主要是在“海湾战争”等环境中因沙漠地区沙粒打伤压气机和风扇叶片造成的叶片疲劳断裂问题,可高温涡轮叶片不存在这类问题。而我国高温涡轮叶片因材料、工艺等问题疲劳断裂多,急需实施强化。
于是,李应红从材料专家对表面纳米化的研究中得到启示,带领团队进行激光冲击表面纳米化研究,提出了激光冲击表面纳米化工艺方法和参数、激光冲击表面纳米化与残余应力复合强化机制,并研究了表面纳米化在相对高温下的稳定性和对疲劳强度提升的作用,突破了美国规范限制,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实际用于高温涡轮叶片。著名表面工程和再制造技术专家徐滨士院士评价说:“他们的研究拓宽了激光冲击强化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并发展了表面纳米化方法。”
在该领域研究上,李应红出版了《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专著,获得近20项发明专利及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杜祥琬院士在《创新工程技术支撑科学发展》一文中评论:“我国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可实现该项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国家”。美、英、俄等国有关期刊中也高度评论:“对中国研制强健的飞机发动机、解决飞机‘心脏病’问题有重要意义。”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与发动机适用性研究不断开拓创新
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前夕,受阅的空军某型飞机在飞行训练中发动机发生了喘振,即飞机机动飞行时发动机气动不稳定。据悉,这种因飞行过程中发动机进气不均匀、不顺畅造成的类似人的“哮喘”的问题,严重时可导致飞机空中停车和结构损伤。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任务又落到李应红手中,他依旧不负众望地化解了难题。
这是航空发动机使用和研制中的疑难问题,即使是航空技术发达的美国也在这个问题上遭遇过重大挫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除了气动设计外,还在于如何在地面对进气道和发动机流场匹配进行定量评定。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新一代战斗机和发动机研制,李应红和团队着手进气道/发动机流场匹配试验研究,在老一辈专家指导下,研制了国内第一个插板式进气压力畸变试验装置,进行了进气畸变条件下发动机稳定性定量评定试验研究,掌握了核心技术,已编入有关国家军用标准。他们研制的设备以及李应红提出的发动机近失稳特征信号检测方法等,用于多种型号研制试验和解决某型发动机压气机叶片断裂问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谁具有战略眼光,谁就能引领潮流。解决我国飞机‘心脏病’问题不能只是跟随,必须自主创新,提出和采用新的技术途径。”2002年以来,李应红把目光投向了新兴的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前沿研究,这是交叉了空气动力技术与等离子体技术的研究,对于改善飞行器与发动机内外流特性,提高航空装备气动性能、动力效能等具有重大价值。2009年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将其评为十项航空前沿技术之一。李应红主持了“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项目,他成为该领域两个“973”项目首席专家。从连续激励到脉冲激励,从微秒脉冲到纳秒脉冲,从外流到内流,从低速到高速……李应红领导的团队走在了该技术发展的前沿,成为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领头方阵。
李应红始终坚持从问题出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做前人未做之事。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流动分离只能在低速下起作用的问题,是制约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应用的“瓶颈”。他从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研究中得到启示,认为高功率脉冲激光产生的等离子体冲击波可以使材料表面改性,如果给流场施加等离子体冲击波,就可以提高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强度和抑制失速分离的能力。他据此提出冲击波激励概念和冲击流动控制原理,带领团队以大量实验和仿真研究为基础,建立了“等离子体冲击流动控制”理论,大大提高了抑制流动分离的速度上限。项目专家组欣喜地称这是一项“难得的创新性成果”。
他和团队获得的等离子体扩大压气机稳定性等发明专利比美国GE公司、波音公司等类似专利早两年,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其中包括国际上第一篇压气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论文,应邀为国际上两本专著撰写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章节,为国际流动控制杂志(英文)撰写综述。李应红团队不但引领国内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挺进该领域的“高地”,也让我国新型飞机和发动机的设计有了新的技术选择。
29岁那年,李应红因“多余度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计算与优化”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同年升任副教授,33岁时成为教授,先后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12项,授权发明专利37项,出版著作3部,应邀参编国外著作4部,19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任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局多个航空动力专业委员會和专业组专家,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培养的研究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军队优秀论文4篇,学科建设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辛勤耕耘数十载,李应红将一腔拳拳爱国之心化作献身飞机“心脏”科研的不竭动力,以坚定的步履和“亮剑”精神向人们展示:落后不可怕,创新无止境,贵在行健自强,勇于进取的崇高品质。
责编/刘荣
是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首席教授、空军科技领军人才,为了战机“心脏”的强健,创建了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军队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运用工程及其与等离子体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在新型战机发动机高原适应性与监控诊断、激光冲击强化与延寿、机动飞行适用性与等离子流动控制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为战机飞行安全和高原使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就是空军工程大学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飞机推进系统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专业技术少将李应红教授。
战机发动机高原起动和
监控诊断研究取得突出成就
1963年,李应红出生于重庆奉节县的山区,艰苦的生活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1978年,15岁的他考入空军工程学院航空发动机专业,很快便因虚心好学、刻苦用功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
那个年代,我国飞机发动机故障诊断主要依靠人的经验判断,准确性差、效率低且费时费力,导致一些战机长期待在“机窝”里。大学期间李应红参加了故障诊断研究,提出采用新兴的模糊数学诊断飞机发动机故障,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国内第一篇用模糊数学对航空发动机进行故障论断的研究论文,他们的研究被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评价为模糊数学在中国应用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之一。
本科毕业时由于部队人才稀缺,空军统一规定本届毕业生不允许报考研究生。再加上院校缺乏青年教师,李应红服从组织安排,走上三尺讲台成了一名普通军校教员,一边教学一边继续从事发动机监控诊断研究。期间,由于深感知识的不足,他申请了三次,最终获准到南京理工大学攻读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硕士学位。不同专业的学习给李应红的科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监控诊断领域,他参与编著的我国第一本航空发动机监控与诊断原理的研究生教材,被多所高校选用;带领学生提出的故障图理论,被誉为具有原创性;出版的《支持向量机的工程应用》一书是我国第一本面向工程应用的支持向量机著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引进新一代战机,但发动机故障多、性能调整困难。时任发动机教研室领导的李应红,带领同事们在缺乏技术资料、没有样机参照的条件下,不到半年便改建成某引进发动机试车台,比工业部门修建的试车台早了三年,创造了花费少、建设速度快的奇迹。试车台在该型发动机故障诊断、性能调整、检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李应红领导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和性能调整等研究工作,为我国新一代发动机研制提供了有益借鉴。
90年代中期,我国需要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机场装备使用新型战机,但如同人有高原反应一样,飞机到了高原也有“高原病”。当时从俄罗斯引进的两种新型战机就存在飞机起降速度超过轮胎强度限制、4000米以上禁止放起落架、发动机不能起动和状态监控困难以及飞行模拟器和检测设备缺乏等一系列高原使用问题。引进谈判时我国曾提出高原使用需求,但未获得满足。俄专家认为:发动机高原起动,必须要更大功率起动机。不少人断言,以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短期内研制不出更大功率的起动机,解决问题还为时尚早。
作为飞机与发动机工程系主任,李应红被任命为先进战机高原作战工程研究技术总负责人,他带领课题组多次奔赴青藏高原,克服无资料、无设备及工作环境恶劣等困难,经过刻苦攻关,完成引进第三代战机高原性能改进、试飞及设备研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用行动回应了外界的质疑。他组织研制的移动式试车系统,在不同海拔高度机场进行发动机试验,克服了没有高原试验设备的困难。他提出的发动机高原起动液压卸压及脉冲调宽升压控制方法,解决了起动机功率下降导致发动机不能起动的关键问题,主持研制的控制器在高原作战训练飞机上批量使用。
在故障智能诊断研究的基础上,李应红还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和遗传规划的发动机起动建模计算和状态监控预测方法,能通过有限的高原机场实验数据获得发动机起动特性和状态监控规律,还被用于航空发动机起动仿真设计软件研制。先进战机高原作战工程研究成果使我国战机作战范围首次覆盖到青藏高原全边境,李应红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空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一等奖,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
2008年,他又被确定为国产某型新型战机高原试飞及其配套科研的发动机技术负责人,解决了世界上海拔最高机场发动机起动超温和状态监控诊断问题,提出的起动超温控制方法还解决了我国第一型三代发动机平原地区高温季节起动超温的难题。
此外,针对航空发动机起动过程建模和状态监控诊断面临的高維大数据量、多分类、多元回归和不完备故障集下的新样本学习难题,李应红提出了“一类一类认识”而非“一对一分类”的覆盖点集机器学习概念,带领学生建立了覆盖机器学习理论,解决了支持向量机只能一对一分类和单一参数预测等问题。该理论用于高原起动建模和监控诊断效果优于支持向量机,被编入美国《数据挖掘与存储百科全书》(第二版)。该书主编评价称:“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挖掘学习模式,做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李应红等著《航空发动机的智能诊断、建模与预测方法》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航空发动机部件激光冲击强化和延寿研究获得突出成果
改革开放初期,因财力有限,我军一些装备不得不延寿使用。90年代初,我军一批主战飞机因发动机涡轮叶片断裂接连发生事故,数百架正在训练的战机面临停飞危险。90年代中期时,我国四种型号发动机大修日历寿命到期,一批战机将面临无发动机可用的局面。面对部队的需求,李应红果断从监控诊断研究转入航空发动机延寿和预防叶片断裂研究,提出使用寿命可靠分析和训练状态降负荷实施方法,在团队共同努力下将某两型发动机寿命延长了一倍,并解决了涡轮叶片断裂问题。他提出“环境类比决断法”,将四种型号发动机大修期限延长了一倍,保证了部队使用需求,并节约大修经费数亿元。该项成果成功应用于1000多台发动机,李应红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但他并未就此满足:“革命尚未成功,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带着这样的认识,他又踏上了新的研究征程。 军用航空发动机部件因振动出现高周疲劳断裂,是世界上公认的航空技术难题,我军各型战机也曾因此出现过重大事故和大面积停飞。在先进战机高原使用成果庆功会上,首长嘱咐李应红:“部队飞机发动机叶片老是断裂,你是搞发动机的著名专家,得想想办法啊!”李应红为此寝食难安,立即着手调研。他发现,激光冲击强化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该问题,但当时只有美国实现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国内此方面研究远未成熟,没有突破。
面对美国人的技术封锁、设备禁运和国内的多项技术空白,李应红带领团队从机理、工艺、设备和疲劳设计方面展开系统研究,自主突破了这一关键技术,于2008年建成我国第一条激光冲击强化工程应用示范线,解决了薄叶片、孔边、修复构件强化等一系列工艺技术问题,将激光冲击强化率先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部件,解决了某系列发动机导管断裂、某型发动机涡轮叶片断裂等难题。同时他提出的焊接和激光冲击强化组合修理方法,还有效解决了某型发动机叶片修复强度不够、某系列发动机作动筒裂纹难修理等问题。激光冲击强化技术还用于新一代战机发动机研制,以及燃气轮机、自行车赛车等民用领域。
国际上曾普遍认为,激光冲击强化的机制是产生残余压应力,且会在高温下释放。因此,美国规范规定只适宜对538℃以内使用的镍基高温合金部件激光冲击强化,但这显然不能满足航空发动机涡轮部件强化需要。李应红分析认为,美国要解决的主要是在“海湾战争”等环境中因沙漠地区沙粒打伤压气机和风扇叶片造成的叶片疲劳断裂问题,可高温涡轮叶片不存在这类问题。而我国高温涡轮叶片因材料、工艺等问题疲劳断裂多,急需实施强化。
于是,李应红从材料专家对表面纳米化的研究中得到启示,带领团队进行激光冲击表面纳米化研究,提出了激光冲击表面纳米化工艺方法和参数、激光冲击表面纳米化与残余应力复合强化机制,并研究了表面纳米化在相对高温下的稳定性和对疲劳强度提升的作用,突破了美国规范限制,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实际用于高温涡轮叶片。著名表面工程和再制造技术专家徐滨士院士评价说:“他们的研究拓宽了激光冲击强化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并发展了表面纳米化方法。”
在该领域研究上,李应红出版了《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专著,获得近20项发明专利及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杜祥琬院士在《创新工程技术支撑科学发展》一文中评论:“我国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可实现该项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国家”。美、英、俄等国有关期刊中也高度评论:“对中国研制强健的飞机发动机、解决飞机‘心脏病’问题有重要意义。”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与发动机适用性研究不断开拓创新
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前夕,受阅的空军某型飞机在飞行训练中发动机发生了喘振,即飞机机动飞行时发动机气动不稳定。据悉,这种因飞行过程中发动机进气不均匀、不顺畅造成的类似人的“哮喘”的问题,严重时可导致飞机空中停车和结构损伤。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任务又落到李应红手中,他依旧不负众望地化解了难题。
这是航空发动机使用和研制中的疑难问题,即使是航空技术发达的美国也在这个问题上遭遇过重大挫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除了气动设计外,还在于如何在地面对进气道和发动机流场匹配进行定量评定。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新一代战斗机和发动机研制,李应红和团队着手进气道/发动机流场匹配试验研究,在老一辈专家指导下,研制了国内第一个插板式进气压力畸变试验装置,进行了进气畸变条件下发动机稳定性定量评定试验研究,掌握了核心技术,已编入有关国家军用标准。他们研制的设备以及李应红提出的发动机近失稳特征信号检测方法等,用于多种型号研制试验和解决某型发动机压气机叶片断裂问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谁具有战略眼光,谁就能引领潮流。解决我国飞机‘心脏病’问题不能只是跟随,必须自主创新,提出和采用新的技术途径。”2002年以来,李应红把目光投向了新兴的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前沿研究,这是交叉了空气动力技术与等离子体技术的研究,对于改善飞行器与发动机内外流特性,提高航空装备气动性能、动力效能等具有重大价值。2009年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将其评为十项航空前沿技术之一。李应红主持了“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项目,他成为该领域两个“973”项目首席专家。从连续激励到脉冲激励,从微秒脉冲到纳秒脉冲,从外流到内流,从低速到高速……李应红领导的团队走在了该技术发展的前沿,成为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领头方阵。
李应红始终坚持从问题出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做前人未做之事。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流动分离只能在低速下起作用的问题,是制约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应用的“瓶颈”。他从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研究中得到启示,认为高功率脉冲激光产生的等离子体冲击波可以使材料表面改性,如果给流场施加等离子体冲击波,就可以提高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强度和抑制失速分离的能力。他据此提出冲击波激励概念和冲击流动控制原理,带领团队以大量实验和仿真研究为基础,建立了“等离子体冲击流动控制”理论,大大提高了抑制流动分离的速度上限。项目专家组欣喜地称这是一项“难得的创新性成果”。
他和团队获得的等离子体扩大压气机稳定性等发明专利比美国GE公司、波音公司等类似专利早两年,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其中包括国际上第一篇压气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论文,应邀为国际上两本专著撰写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章节,为国际流动控制杂志(英文)撰写综述。李应红团队不但引领国内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挺进该领域的“高地”,也让我国新型飞机和发动机的设计有了新的技术选择。
29岁那年,李应红因“多余度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计算与优化”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同年升任副教授,33岁时成为教授,先后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12项,授权发明专利37项,出版著作3部,应邀参编国外著作4部,19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任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局多个航空动力专业委员會和专业组专家,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培养的研究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军队优秀论文4篇,学科建设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辛勤耕耘数十载,李应红将一腔拳拳爱国之心化作献身飞机“心脏”科研的不竭动力,以坚定的步履和“亮剑”精神向人们展示:落后不可怕,创新无止境,贵在行健自强,勇于进取的崇高品质。
责编/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