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75载守护红军烈士忠魂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ntou_2001_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革命老区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北麓的金寨县,是中国著名的“将军县”,在那血与火的烽火岁月里,从这里先后走出59位共和国将军。
  2011年3月28日下午,在金寨县长岭乡乌凤沟村大别山海拔1300多米的一个山坡上,一座占地800平方米的宏伟石墓前,来自长岭乡附近几个村落的100多名父老乡亲,来此祭祀长眠于此的红军英烈忠魂。祭拜仪式开始后,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是70多年前发生在此地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惨烈战斗……
  
  13岁为烈士终身守墓
  
  1934年隆冬,为钳制和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清剿”,红25军82师师长周世觉率本部和皖西第3路游击师共800余人,奉命突破敌人的封锁线。
  12月5日晚,为解决部队装备给养,周世觉和游击师师长高开文率领战士们在金寨县城突袭土豪劣绅后,携带战利品到达燕子河长岭乡乌凤沟宿营,拟次日返回苏区根据地熊家河。没料到,半夜时,遭到国民党4个团的包围,情况万分危急。周、高两师长沉着指挥军队与10倍于己的敌人英勇奋战至拂晓,红军战士伤亡近1/3。情急之下,周师长命令高开文突围,他仅带领一个班做掩护。打到大亮只剩3个人,弹药全部耗尽。“决不让敌人抓去!”周师长大喝一声,和另外两名战士端起上好刺刀的长枪冲向敌群肉搏。几挺机枪一齐朝周师长射击,周师长及两名站士倒下了,而高开文率领的一部战士突围成功。红军官兵共400多人在此牺牲。
  当年血战发生在距乌凤沟村附近的山坡上,年仅13岁的郑学才恰好在山洞中目睹了红军突围拼杀的壮烈一幕。红军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郑学才天天走过的羊肠小道,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等敌人全部散去,郑学才喊来爷爷及乡亲们含泪将烈士们就近掩埋,在几座山坡松林中垒立起大小近20座坟墓。
  在白色恐怖中,郑学才对英烈的缅怀,只能选在清明和春节的晚上。那时,他偷偷上山逐个墓前摆上祭品,烧点纸钱。解放前,大别山人民生活相当困苦,一家几口人能填饱肚子已很不容易。郑学才面对成天饿得哇哇叫的几个孩子,最大担忧却是清明、春节祭祀英烈没钱买祭品。从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他毅然卷起破被褥,在离家六里多的一个山崖下找了个山洞临时安了家,他要利用农闲烧炭多挣点钱好在上坟时能给烈士们多买些祭品。而一个冬天必须烧出一千多斤木炭,才能到山下换回一两块银元,才能保证给所有烈士买齐400刀黄表纸。郑学才每天天刚亮就上山砍树,挖炭窑,扛木头,直到天黑才回来,一天三顿吃的是白开水泡饭。
  烧炭不仅苦累,还是个技术活,稍有不慎忙活了几天全白搭。烧一窑几百斤木炭,前期准备就得两三天。郑学才最担心的是封顶后遇上大雨,他得整夜守着窑,砍来松枝遮住窑体,否则进了雨将前功尽弃。每当窑炭出炉,他都忍不住对着大山高喊:“100刀纸钱有望了,烈士们,你们有钱花了!”一个冬天,郑学才要在山里干两个多月,才能完成烧炭,然后喊来妻子一篓篓往家背。两人的衣服被树枝刮破被窑火烧烂,黑漆漆像刚从煤堆里爬出来,回到家孩子们都不敢认。
  好不容易熬到六安解放,30多岁的郑学才才敢带着妻儿跪在烈士坟前,高兴得大哭一场,他对妻子说“家中农活交给你,我要把英雄的墓好好修修,让子孙后代记住他们。”说干就干,郑学才卷起铺盖带着马灯,在一个山坡上搭起窝棚,白天抡大锤开采石头,夜里守墓。陪伴他的只有一条狗和一盏马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山里,野兽经常出没,但他不怕:大雪封山,酷暑难耐,也未动摇郑学才的意志。他用两年时间,把大小20个简易墓砌成了石墓。此后,年复一年的清明、春节等节,郑学才都会上山捡拾墓上的枯枝败叶,清除杂草加固墓穴。每一场雨雪过后,他都要上山清扫烈士墓。
  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夏天,山洪暴发,乡亲们紧急转移财物和牲畜,而鄭学才却担心山上烈士墓的安危。他不顾危险,拿铁锹涉过洪水上山检查烈士墓。而他家的一头黄牛、四只羊却被洪水冲走了,泥土屋也裂开一道长缝。郑学才对老伴大声说道:“畜牲没了再养,让我心宽的是,烈士墓完好无损呀!”
  岁月流逝,郑学才渐渐老了。一年中的清明节是郑学才最累最高兴也是最伤心的日子。清明节前后,乡里及周边乡镇的学生们,都会来凭吊先烈,郑学才既当“导游”还做解说员,把1934年自己亲眼看见的那场惨烈战斗讲给人们听。
  现在,每年的清明、春节等节日,当地百姓在郑学才的感染下都会上山祭奠烈士。乌凤沟村20多户山民要到墓前摆上自己舍不得吃喝的猪头、羊肉与瓶装酒,燃响一挂鞭告慰先烈们。他们每家还准备一两桌丰盛饭菜,用来招待陌生的扫墓人,因为全村人已将烈士们当成祖先来敬拜。
  郑学才从30多岁开始在山上搭棚守墓一直到72岁,重症缠身的他每天仍然不忘督促儿子上山巡墓。老人有个心愿:希望烈士墓能有个好归宿,千秋万代让世人敬仰。郑学才73岁那年患了重病,才被乡亲们强行抬下山送进县医院。孰料,老人病情稍稳定,又偷偷跑上山守墓,当他看到自己住了50多年的守墓棚,因山林承包被拆掉,禁不住老泪纵横号啕大哭。他只好恋恋不舍地把修墓、守墓的接力棒正式交给了儿孙。但烈士墓年久失修,他一直不忘重新修缮烈士墓。
  
  感动老将军
  
  郑学才的孙子郑为栋知道,修缮烈士墓的费用不菲。金寨是六安最穷的国家级贫困县,政府财力拮据爱莫能助。爷爷日暮年垂等不及呀,要是他老人家有生之年看不到修缮一新的烈士墓,岂不是做晚辈最大的不孝呀!最后,郑为栋选择了自费。
  乡亲们在老人事迹和心愿的感召下,表示愿无偿随时出工出力。在郑学才的组织下,烈士墓修缮工程于2002年春节后启动。乡亲们从山下运来水泥等材料,男女老少齐上阵。
  为保证工程质量,砌墓的石头每块小则50多公斤,大的有1吨多重,这样用水泥垒砌起来坚固异常。除掉刮风下雨下雪天无法作业,工程耗去乌凤沟乡亲们400多个工时,石料数千方,所有重物乡亲们全部肩挑手抬。令郑为栋感动的是,修墓初期他曾建议买薄大理石砌墓体,这样自己虽然多花点钱,可乡亲们可少流汗,但乡亲们不答应,认为不能为少流汗而怠慢英烈们。令人感动的是,全村76人除去婴儿及生病老人外,68名村民全上过工地。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座占地近700平方米的四阶次主墓,乡亲们仅用了不到5个月就建好了。
  那年夏天,恰逢健在的金寨籍开国老红军洪学智上将返乡省亲,得知郑家三代70多年为烈士守墓的感人事迹后,回北京手书“红军烈士墓”5仑碑字寄给郑学才。郑学才接到后彻夜未眠,他告诉儿孙们:“我们郑家好大的面子啊,这几个字是无价国宝。”老将军的鼓励,激励着郑家一定要办好隆重的烈士墓竖碑仪式。
  
  守墓接力棒传给儿孙
  
  2002年11月26日上午,寂静的乌凤沟大山里响起了鞭炮声,1000多乡亲赶来参加新建烈士墓落成仪式。郑学才老人激动得一夜未眠,一大早起来由3个壮汉轮换背他上山到了墓前。老人一见气派雄伟的主墓,几十年梦想成真,禁不住双膝跪地号啕大哭:“先烈们,后人看你们来了,你们的血没有白流哇……”修建这座新墓,郑学才花掉1万多元,而当年人均年收入还不足两千元。
  墓修好后不到5个月,老人病情恶化,他让孙子背他去乡党委交完最后一次党费,仍牵挂乌凤沟山坡上还有零星的红军遗骨。在得到孙子“一定再修一座烈士墓”的承诺后,老人含笑辞世。
  为了完成老人的遗愿,郑家后人于2006年再次启动第二项修墓工程。到2007年5月,第二座占地800余平方米的墓终于竣工落成。为修建这座墓,郑家子孙掏光了所有积蓄。2007年秋,这两座红军烈士墓被金寨县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郑为栋在烈士墓旁盖了两间小房作纪念馆。从2008年开始,市县乡各级政府,先后投入十几万元对烈士墓进行重修扩建,还准备建一个英雄纪念塔。
其他文献
棉纺品从国内带品牌货在意买  对于一些棉质的休闲服可以在国内多准备一些,因为棉纺织品实在找不到比中国卖得更便宜的了。  西装套服正装皮鞋之类的东西也可以准备一套,但不需要多带。意大利大学校园里很少看见西装笔挺的学生走来走去,偶尔看见一个牛仔裤上没有破洞的已经算是很稀罕了。如果实在不习惯邋遢颓废,可以准备一些绒质材质和棉布材质的休闲款衬衣和外套。正装只要准备一套能够应急之需。  如果要买品牌货,我建
期刊
到达凤凰城是—个烟雨朦胧的午后。细雨中,古老的小城犹如—个云袖半掩的女子。极目远眺,青葱翠绿的树林间,一片乌鸦鸦的藏青色八角屋顶若隐若现。或许是雨季来临,沱江水波涛滚滚,不时激起白色的浪花。江面上,一条条竹筏在江水中惬意地来来往往。我摇下车窗,雨丝斜飞而入,风雨中的凤凰城竟然隐隐地透着几分水上威尼斯的韵味。  车队缓缓驶入城中心,从来没见过—个古城好像凤凰一样前卫时尚,从来没见过一个景区好像凤凰一
期刊
1923年的一天,孙中山命令胡汉民以大元帅的名义发出手令,到广州市政厅提款20万元,作为军饷发给滇、桂军,让他们出发攻取惠州的陈炯明。  那天早晨,胡汉民让孙中山的侍卫副官张猛亲持手令到市政厅提款。张猛8时半赶到市政厅,一直等到11时整,才见市长孙科登楼入办公室。张猛赶快将提款手令面交孙科。孙科接过手令看了一眼,非常生气:“我不会印银纸,哪有这么多钱?”说罢,随即将手令撕得粉碎,投进废纸篓,下楼坐
期刊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
期刊
1.国内转到美国大学  与国内大学有所不同,在美国大学,转学校、转专业是非常普遍的。所以选择赴美读本科转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国内生来讲,一般都是已经在国内高等院校读了两年或三年,修了一定的学分。而美国采用的是学分制,如果转学成功的话,你在国内高校所修的部分学分是可以转到美国院校的。这样不仅节省了你在国外读书的时间和费用,而且还可以帮你拿到含金量较高的“洋文凭”。  2.通过美中桥梁课程USPP转
期刊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忆起我中学时代的同桌崔春花,每当想起她,我的心里就隐隐有些伤痛,我会拿出一支钢笔,摆在她那张唯一的照片前……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70年的春天,学校的篱笆墙边,开满了淡淡的黄花,那是迎春花。那一年,我和春花也像初春的花朵,刚满15岁,正在读初中二年级。有一天去上学时,我的心情像盛开的迎春花般灿烂,我的脚步像蝴蝶般欢快,因为那一天,我有了一支新钢笔,是父亲得的—个什么奖品,他
期刊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期刊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开始移民海外,在这里提醒计划移民人士:移民是~辈子的选择,选择一个移民国家就意味着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因此,有意移民者应从自身的情况特点去考虑,在移民之前好好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移民?  其实各人有各自的移民理由。来坐移民监或是留学镀金,来扎根或者半扎根,是为了孩子教育,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更便捷通行全球的身份,亦或是为了更多的商机?这是很关键的。
期刊
在沈阳新民市,有一颗横跨政界和企业界的明星,她就是沈阳市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新民市政协委员、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沈阳金海隆兴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鸿雁。  郭鸿雁是个地道的新民人,典型的知识女性。她梳着一头时尚的短发,白皙的脸庞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郭鸿雁言谈举止中透着娴淑文静、自信端庄、柔中有刚、达观大气。  郭鸿雁二十几岁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她和丈夫双双下海。经过多番考察,他们认为农村
期刊
(接上期)  旅居朝鲜的华侨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日帝统治时期,华侨身在国外,生活贫困,但仍想方设法让儿女读书识字。华侨们亲身体会到不识字的苦,总想在居住地能创办自己民族的学校。虽然日本人在朝鲜各地都设立了日本学校,但作为中国人华侨不愿把子女送到日本学校,因此当时各地华侨迫切要求创办华侨子弟学校,特别是华侨较多的城市。  所以各城市的华侨商会根据广大华侨的迫切要求,动员各行各业的华侨自愿捐款,多少不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