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历史素养,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认识和总结过去的过程中累积历史经验教训,善于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历史素养培养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注重历史知识的消化,要关注其是否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的提升,把握每个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利用真实的历史和科学的系统创造具有强烈历史感的氛围,促进学生知识的消化。[1]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知识传授;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作为中学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向我们传递的不仅是古今中外的运动轨迹,更能教会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升人文和历史素养。如今,人们越来越熟悉“历史素养”、“人文学科”这些被纳入课程标准的概念,而“历史素养”在考试大纲中提出了明确的考察要求,将真实的落实在中学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切身利益和教学成果紧紧联系在一起。历史素养,蕴含丰富的人文素材,学生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获得历史知识和能力,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普遍情况中,似乎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因为学校对历史在教和学两个方面缺少重视,教学内容偏向简单的结论性描述,学习方式也只是死记硬背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有一种是中学历史教学界似乎普遍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轻视课本知识,认为历史基础知识是辅助于思维能力的,处于次要地位。因此,为通过知识传授来全面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历史素养,应该辩证的看待“知识”和“能力”两大方面。[2]
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历史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课改中强调教师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反对只注重历史知识传授。有的教师在反思自己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病时就片面的认为历史知识基础会对思维能力产生限制,而轻视了课本知识,专注于能力的培养。这是僵化了对知识与能力的理解,有些矫枉过正。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将基础知识放置于次要位置,更不是要脱离历史基础知识来培养历史素养。中学历史教育的三大任务:历史知识的传授、思想道德的教育、思维能力的培养,三者虽独立存在,却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密不可分。[3]
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就必须强化历史基础知识。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描述性历史知识,指的是历史概念或现象,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丝绸之路、五四运动等对历史基本的发展有大致的轮廓,但较为混乱,不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二是規律性的历史知识,是指众多历史现象背后的普遍性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和理论、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作用等,通过展现复杂的历史现象中的内在联系,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后一个是策略性知识,就是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够独立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学以致用,鉴往知来。
一般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大部分都是描述性历史知识,规律和策略性历史知识大部分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出来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学会对不同性质的历史知识运用不同的传授方式。对描述性知识依然采用灌输和记忆的学习方式,而规律和策略性知识需要师生形成高效的双边互动,进行加工训练,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提升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培养,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弱,对历史材料题的理解就变得困难,所以首先要用好教材,学会抓住关键词,利用关键词句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记忆和联想,归纳材料要点,寻找主旨,领会历史材料中的本质内容。《明朝那些事儿》、《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系列报导》等课外历史题材书籍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拓宽历史知识面,打好历史知识基础。[4]
2.找准人文情怀教育点,凸显人文意识
中学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素材中的人文关注点,优良高尚的思想品德、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等等都是人文意识的主要表现。教师要立足于人文教育,将家长和学生心目中死记硬背的历史学科转变为学生终身的习惯和兴趣。如教授《华夏之祖》让学生们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并深入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教授《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让学生明白伟人和普通人一样都会犯错,要有明辨是非,知错能改的信念和决心。除了让学生掌握历史的人物事件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应在此基础上鉴别历史发展特征,解释其规律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结合史实,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科意识
在历史知识传授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意识,将史实相结合有助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讲述真实的历史,更注重历史事态的发展过程。教学中直接探究历史的进程,是培养历史素养的最有效方法。教师应在授课时鼓励学生多思考和分析史料,这些材料是何时何地何人,因为什么做的,如何做的,有怎么样的结果,其有什么可靠的证据,作者对该事件又是什么看法,你自己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形象生动的场景和画面,不必完全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和考试分数的放松心态,增强历史学习氛围,使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实现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最终提高历史的阐释能力。[5]
参考文献:
[1]吴伟.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历史素养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8):101-107.
[2]马文燕.立足学生发展 提高历史素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1(04):48-49.
[3]田华.历史教学与历史素养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6(06):206.
[4]刘玉红.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0):112-113.
[5]杨恩义.中学历史教学的感悟——浅谈学生历史素养的栽培[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3):14-15.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知识传授;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作为中学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向我们传递的不仅是古今中外的运动轨迹,更能教会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升人文和历史素养。如今,人们越来越熟悉“历史素养”、“人文学科”这些被纳入课程标准的概念,而“历史素养”在考试大纲中提出了明确的考察要求,将真实的落实在中学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切身利益和教学成果紧紧联系在一起。历史素养,蕴含丰富的人文素材,学生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获得历史知识和能力,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普遍情况中,似乎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因为学校对历史在教和学两个方面缺少重视,教学内容偏向简单的结论性描述,学习方式也只是死记硬背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有一种是中学历史教学界似乎普遍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轻视课本知识,认为历史基础知识是辅助于思维能力的,处于次要地位。因此,为通过知识传授来全面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历史素养,应该辩证的看待“知识”和“能力”两大方面。[2]
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历史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课改中强调教师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反对只注重历史知识传授。有的教师在反思自己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病时就片面的认为历史知识基础会对思维能力产生限制,而轻视了课本知识,专注于能力的培养。这是僵化了对知识与能力的理解,有些矫枉过正。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将基础知识放置于次要位置,更不是要脱离历史基础知识来培养历史素养。中学历史教育的三大任务:历史知识的传授、思想道德的教育、思维能力的培养,三者虽独立存在,却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密不可分。[3]
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就必须强化历史基础知识。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描述性历史知识,指的是历史概念或现象,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丝绸之路、五四运动等对历史基本的发展有大致的轮廓,但较为混乱,不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二是規律性的历史知识,是指众多历史现象背后的普遍性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和理论、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作用等,通过展现复杂的历史现象中的内在联系,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后一个是策略性知识,就是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够独立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学以致用,鉴往知来。
一般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大部分都是描述性历史知识,规律和策略性历史知识大部分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出来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学会对不同性质的历史知识运用不同的传授方式。对描述性知识依然采用灌输和记忆的学习方式,而规律和策略性知识需要师生形成高效的双边互动,进行加工训练,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提升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培养,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弱,对历史材料题的理解就变得困难,所以首先要用好教材,学会抓住关键词,利用关键词句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记忆和联想,归纳材料要点,寻找主旨,领会历史材料中的本质内容。《明朝那些事儿》、《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系列报导》等课外历史题材书籍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拓宽历史知识面,打好历史知识基础。[4]
2.找准人文情怀教育点,凸显人文意识
中学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素材中的人文关注点,优良高尚的思想品德、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等等都是人文意识的主要表现。教师要立足于人文教育,将家长和学生心目中死记硬背的历史学科转变为学生终身的习惯和兴趣。如教授《华夏之祖》让学生们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并深入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教授《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让学生明白伟人和普通人一样都会犯错,要有明辨是非,知错能改的信念和决心。除了让学生掌握历史的人物事件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应在此基础上鉴别历史发展特征,解释其规律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结合史实,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科意识
在历史知识传授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意识,将史实相结合有助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讲述真实的历史,更注重历史事态的发展过程。教学中直接探究历史的进程,是培养历史素养的最有效方法。教师应在授课时鼓励学生多思考和分析史料,这些材料是何时何地何人,因为什么做的,如何做的,有怎么样的结果,其有什么可靠的证据,作者对该事件又是什么看法,你自己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形象生动的场景和画面,不必完全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和考试分数的放松心态,增强历史学习氛围,使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实现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最终提高历史的阐释能力。[5]
参考文献:
[1]吴伟.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历史素养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8):101-107.
[2]马文燕.立足学生发展 提高历史素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1(04):48-49.
[3]田华.历史教学与历史素养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6(06):206.
[4]刘玉红.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0):112-113.
[5]杨恩义.中学历史教学的感悟——浅谈学生历史素养的栽培[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