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面临着通缩风险,但程度并不严重,通缩长期持续的可能性也不大。2009年下半年中国或将走出通缩周期,逐步进入温和通胀阶段。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已几无悬念,存在争议的是经济增速下降的幅度和恢复的时间。判断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则是通货膨胀——新的一年,宏观经济是继续同比通胀率不断下降但大于零的反通胀阶段,还是进入通胀率低于零的通货紧缩。
更多观点认为,中国正面临着通缩风险,但程度并不严重,通缩长期持续的可能性也不大。当4万亿元经济拯救开始显效,政府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结构性地改善消费、投资和流动性增长,2009年下半年中国或将走出通缩周期,逐步进入温和通胀阶段。
通缩趋势显现
2008年11月宏观经济数据相继发布,PPI(工业品价格指数)涨幅连创新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持续回落,工业增加值大幅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增速年内首度出现下降,出口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继续回落等等,让外界嗅到了中国将出现通缩迹象的浓重意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P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上月回落4.6个百分点,创近31个月新低,幅度之大远超此前市场2.3%至5%的预期。11月CPI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是2008年以来连续第七个月回落。
有分析指,12月PPI涨幅将跌破2.0%,已是明显的通缩信号。PPI急跌除与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有关外,还清晰显示了国内企业生产正在明显放缓,工业需求下滑,这将直接影响企业业绩。四季度宏观数据可能降至最低点,呈通缩趋势。
同时,从月环比看,CPI总水平比10月下降0.8%,这是自8月以来,连续4个月CPI经季节调整后的环比趋势为负,这意味着国内已出现真正意义的通缩。由于同比数据有滞后性,春节后也会见到负增长,2009年通缩会继续加深。
数据还显示,11月工业增加值继续大幅放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增加值增速放缓至5.4%,回落11.9个百分点,远低于10月的8.2%,创2001年末以来新低,彰显经济恶化幅度超出市场预期。
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90.8亿元,同比增长20.8%。与9月和10月22%的增幅相比,下降1.2个百分点。就全年来看,月度增速首度出现下降。如果居民对未来普遍持有谨慎预期,消费持续减少,对于外需急剧减少的中国经济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11月进出口总额1898.9亿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是7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进口749亿美元,下降17.9%。显示内需和外需均有减弱的迹象。出口增长率急剧下降的原因是外需的持续走低,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的居民消费需求持续下滑,失业率不断攀升,实体经济还在继续恶化。
楼市低迷与调整影响经济。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2%,涨幅比10月低1.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其中,90平方米及以下新建住房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
经济加速下滑推动了M2增速继续回落。11月M2增速从10月的15.0%继续放缓至14.8%,连续6个月下行,创下2005年以来新低,限制了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企业利润恶化使M1(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下降至6.8%,为1997年以来最低点。M2与M1增速“剪刀差”也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继续对资本市场流动性带来负面影响。
日前,摩根士丹利已在其宏观经济报告中预测,2009年上半年中国将出现通缩迹象,并可能在下半年及之后演变成持续通缩,并将对明年中国CPI的预测从1.5%修改为-0.8%。
需求下降带来“坏的通缩”
温和通胀伴随着经济平稳增长,被认为是最理性的状态,高通胀则基本对应的是经济停滞或衰退,而通缩并不意味着经济一定陷入萧条。有观点认为,通缩可以分为“好的通缩”和“坏的通缩”。
前者指总需求大幅下降时,价格下跌和产出减少导致通缩。它引起严重的周期性衰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且通过预期的恶化不断增强。后者指需求不变,由供给冲击引发的通缩,价格下降但产出更高。它可能由各种因素导致,如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的贸易条件改善,及对政治经济长期稳定的预期增强等。它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速仍然平稳增长或轻微衰退。
对于中国而言,在外部环境影响下,难免通缩来临的情形: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对物价产生影响。此外,出口下降和热钱撤离推动通缩进一步发展。同时,2008年下半年以来,需求和流动性都出现快速萎缩。
从供给角度来看,早前猪肉价格上涨及补贴生产的政策,已经诱导出强有力的供给反应,近期食品价格趋于稳定并开始下降,应被视为“好的通缩”。同时,国际商品价格泡沫的破灭,使中国进口石油等原材料价格急剧下降,这意味着贸易条件改善,尽管拖累了物价,但对中国这样的制造国是有利的,可以在更低的成本下创造更多的产出。这构成了“好的通缩”。
但必须意识到,原材料价格的下跌是因全球需求的大幅下降,中国的成本降低了,而出口增速进一步放缓,发电量大幅下降,显示中国面临的仍是需求下降带来的“坏的通缩”,原材料价格下降带来的好处无法弥补需求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需求方面看,经济波动由出口、投资(可分解为房地产、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消费和库存共同决定。国泰君安分析报告预计,2009年尽管中国出口面临零增长,但顺差将增长7.2%,能拉动GDP上升0.46个百分点;消费保持在12%左右的增长,投资2009年增长7%-10%左右,GDP平减指数为零;但由于PPI面临负增长,去库存化将导致库存负增长10%,从而拉动GDP增速下滑3个百分点。2009年GDP增长应在6.5%-7.8%,而对应投资增速为7%-10%。
在库存消化告一段落,美元开始贬值进而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下降带动出口和基建投资2009年下半年集中上马的刺激下,2009年三季度将是中国宏观经济步入U型底部的时机。而后随着美国经济在2009年四季度触底,外需将逐渐恢复并和美元贬值构成对中国出口的刺激。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表示,通缩是2009年经济增长的首要风险,重要的是拉动内需和避免通缩预期的形成。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亦指,中国因此需要有更富刺激性的政策出台。
流动性博弈
面对通缩的严峻形势,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金融30条”),提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争取2009全年M2增长17%左右;追加政策性银行2008年度贷款规模1000亿元,使当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4万亿元以上;等等。
而市场各方对于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预期也有所加强。瑞银预计,中国在未来几个月将进一步降息,2009年6月底前降息81个基点,年底前降息108个基点。摩根士丹利称,为保证经济增长目标完成,2009年中国央行将大幅度降息162个基点,降息很可能在上半年完成。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指,到2009年末,一年定存基准利率可能下调至1.17%-1.44%,主要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下调至10%-12%。
有分析认为,中国流动性的增量主要由贷款和外汇储备贡献;此外,央行的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也相当程度上影响流动性的走势。当前央行的调控空间较早前更大,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4%,且国外的利率大都低于中国,降息和准备金率下调幅度将加大。2009年贷款和外储的增速低于2008年,央行必须不断地投入流动性,才能保持适当的M2增速,以弥补持续下降的货币流动速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货币结构畸形,实体经济的流动性仍不宽裕,企业存款继续定期化,M1和M2增速的差距扩大,直到2009年二季度美元贬值后才可能开始回暖。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对于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松预期保持谨慎。该观点指,虽然短期内可能出现通缩,但较长期依然面临通胀压力。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表示,随着扩大内需政策落实,加大财政方面的大量投资,中国经济可能会在3-5个月内有所恢复。到时,物价又会出现新态势。特别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宽松,银行利率降到历史低点,市场将重现大量的流动性,资产价格与物价水平都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会存在通胀压力,而不是通缩。因此,央行在2008年第三季度报告中指出,货币政策短期内在防止通缩,长期则在防止通胀。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已几无悬念,存在争议的是经济增速下降的幅度和恢复的时间。判断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则是通货膨胀——新的一年,宏观经济是继续同比通胀率不断下降但大于零的反通胀阶段,还是进入通胀率低于零的通货紧缩。
更多观点认为,中国正面临着通缩风险,但程度并不严重,通缩长期持续的可能性也不大。当4万亿元经济拯救开始显效,政府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结构性地改善消费、投资和流动性增长,2009年下半年中国或将走出通缩周期,逐步进入温和通胀阶段。
通缩趋势显现
2008年11月宏观经济数据相继发布,PPI(工业品价格指数)涨幅连创新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持续回落,工业增加值大幅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增速年内首度出现下降,出口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继续回落等等,让外界嗅到了中国将出现通缩迹象的浓重意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P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上月回落4.6个百分点,创近31个月新低,幅度之大远超此前市场2.3%至5%的预期。11月CPI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是2008年以来连续第七个月回落。
有分析指,12月PPI涨幅将跌破2.0%,已是明显的通缩信号。PPI急跌除与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有关外,还清晰显示了国内企业生产正在明显放缓,工业需求下滑,这将直接影响企业业绩。四季度宏观数据可能降至最低点,呈通缩趋势。
同时,从月环比看,CPI总水平比10月下降0.8%,这是自8月以来,连续4个月CPI经季节调整后的环比趋势为负,这意味着国内已出现真正意义的通缩。由于同比数据有滞后性,春节后也会见到负增长,2009年通缩会继续加深。
数据还显示,11月工业增加值继续大幅放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增加值增速放缓至5.4%,回落11.9个百分点,远低于10月的8.2%,创2001年末以来新低,彰显经济恶化幅度超出市场预期。
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90.8亿元,同比增长20.8%。与9月和10月22%的增幅相比,下降1.2个百分点。就全年来看,月度增速首度出现下降。如果居民对未来普遍持有谨慎预期,消费持续减少,对于外需急剧减少的中国经济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11月进出口总额1898.9亿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是7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进口749亿美元,下降17.9%。显示内需和外需均有减弱的迹象。出口增长率急剧下降的原因是外需的持续走低,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的居民消费需求持续下滑,失业率不断攀升,实体经济还在继续恶化。
楼市低迷与调整影响经济。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2%,涨幅比10月低1.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其中,90平方米及以下新建住房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
经济加速下滑推动了M2增速继续回落。11月M2增速从10月的15.0%继续放缓至14.8%,连续6个月下行,创下2005年以来新低,限制了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企业利润恶化使M1(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下降至6.8%,为1997年以来最低点。M2与M1增速“剪刀差”也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继续对资本市场流动性带来负面影响。
日前,摩根士丹利已在其宏观经济报告中预测,2009年上半年中国将出现通缩迹象,并可能在下半年及之后演变成持续通缩,并将对明年中国CPI的预测从1.5%修改为-0.8%。
需求下降带来“坏的通缩”
温和通胀伴随着经济平稳增长,被认为是最理性的状态,高通胀则基本对应的是经济停滞或衰退,而通缩并不意味着经济一定陷入萧条。有观点认为,通缩可以分为“好的通缩”和“坏的通缩”。
前者指总需求大幅下降时,价格下跌和产出减少导致通缩。它引起严重的周期性衰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且通过预期的恶化不断增强。后者指需求不变,由供给冲击引发的通缩,价格下降但产出更高。它可能由各种因素导致,如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的贸易条件改善,及对政治经济长期稳定的预期增强等。它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速仍然平稳增长或轻微衰退。
对于中国而言,在外部环境影响下,难免通缩来临的情形: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对物价产生影响。此外,出口下降和热钱撤离推动通缩进一步发展。同时,2008年下半年以来,需求和流动性都出现快速萎缩。
从供给角度来看,早前猪肉价格上涨及补贴生产的政策,已经诱导出强有力的供给反应,近期食品价格趋于稳定并开始下降,应被视为“好的通缩”。同时,国际商品价格泡沫的破灭,使中国进口石油等原材料价格急剧下降,这意味着贸易条件改善,尽管拖累了物价,但对中国这样的制造国是有利的,可以在更低的成本下创造更多的产出。这构成了“好的通缩”。
但必须意识到,原材料价格的下跌是因全球需求的大幅下降,中国的成本降低了,而出口增速进一步放缓,发电量大幅下降,显示中国面临的仍是需求下降带来的“坏的通缩”,原材料价格下降带来的好处无法弥补需求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需求方面看,经济波动由出口、投资(可分解为房地产、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消费和库存共同决定。国泰君安分析报告预计,2009年尽管中国出口面临零增长,但顺差将增长7.2%,能拉动GDP上升0.46个百分点;消费保持在12%左右的增长,投资2009年增长7%-10%左右,GDP平减指数为零;但由于PPI面临负增长,去库存化将导致库存负增长10%,从而拉动GDP增速下滑3个百分点。2009年GDP增长应在6.5%-7.8%,而对应投资增速为7%-10%。
在库存消化告一段落,美元开始贬值进而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下降带动出口和基建投资2009年下半年集中上马的刺激下,2009年三季度将是中国宏观经济步入U型底部的时机。而后随着美国经济在2009年四季度触底,外需将逐渐恢复并和美元贬值构成对中国出口的刺激。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表示,通缩是2009年经济增长的首要风险,重要的是拉动内需和避免通缩预期的形成。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亦指,中国因此需要有更富刺激性的政策出台。
流动性博弈
面对通缩的严峻形势,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金融30条”),提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争取2009全年M2增长17%左右;追加政策性银行2008年度贷款规模1000亿元,使当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4万亿元以上;等等。
而市场各方对于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预期也有所加强。瑞银预计,中国在未来几个月将进一步降息,2009年6月底前降息81个基点,年底前降息108个基点。摩根士丹利称,为保证经济增长目标完成,2009年中国央行将大幅度降息162个基点,降息很可能在上半年完成。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指,到2009年末,一年定存基准利率可能下调至1.17%-1.44%,主要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下调至10%-12%。
有分析认为,中国流动性的增量主要由贷款和外汇储备贡献;此外,央行的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也相当程度上影响流动性的走势。当前央行的调控空间较早前更大,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4%,且国外的利率大都低于中国,降息和准备金率下调幅度将加大。2009年贷款和外储的增速低于2008年,央行必须不断地投入流动性,才能保持适当的M2增速,以弥补持续下降的货币流动速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货币结构畸形,实体经济的流动性仍不宽裕,企业存款继续定期化,M1和M2增速的差距扩大,直到2009年二季度美元贬值后才可能开始回暖。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对于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松预期保持谨慎。该观点指,虽然短期内可能出现通缩,但较长期依然面临通胀压力。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表示,随着扩大内需政策落实,加大财政方面的大量投资,中国经济可能会在3-5个月内有所恢复。到时,物价又会出现新态势。特别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宽松,银行利率降到历史低点,市场将重现大量的流动性,资产价格与物价水平都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会存在通胀压力,而不是通缩。因此,央行在2008年第三季度报告中指出,货币政策短期内在防止通缩,长期则在防止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