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手机课堂”与有效教学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今日湖北·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两年,有关大学生课堂玩手机影响教学的报道频出,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面对庞大的高校课堂“低头族”,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倡导“无手机课堂”以给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提供保障。然而,对高校课堂教学来说,是不是杜绝了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现象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无手机课堂”与有效教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无手机课堂” 有效教学 相关性
  一、引言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68亿,且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大学生是手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在给大学生提供查询资讯、了解社会、扩大视野的平台同时,也引发了他们诸多行为的变化,其中课堂行为的变化是最大的。
  大学生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较强的自控能力。他们不同于中小学生,命令式的课堂管理模式显然不适用,因为即便他们课堂接触不到手机,也不意味着他们会全神贯注于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的行为不是简单的盲目跟风或是单纯的娱乐消遣,而是因为课堂教学不如手机有吸引力。本文试图以实证研究的方式论证“无手机课堂”的落实状况是否与课堂的有效教学正相关,从而为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对于高等教育要“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毋庸置疑,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然而,有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会在课堂使用手机上网,究其原因,42.8%的学生认为课程太枯燥乏味、没有价值。
  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课堂玩手机行为是由于教学“失效”或“无效”导致。因此,笔者试图对“无手机课堂”与有效教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即是否“无手机课堂”贯彻落实的越好,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越好。
  三、实验设计
  实验对象是来自武昌理工学院某专业两个平行班级的学生。首先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被记录第一节课上课玩手机的人数与时长,其结果用于了解“无手机课堂”的贯彻落实情况。两个班所授课程相同,授课教师为同一人,主要讲解知识性的内容,教师教授为主。然后在被试不知测试目的的情况下,在第二堂课上随堂测试第一节课所学内容。测试结束后运用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无手机课堂”监控结果与分析
  笔者通过教师监控录像对两个班各63名被试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进行了记录,结果分析如下:
  A班中,完全没有使用手机的人数为8人,占总人数的12.7%,偶尔使用手机的38人,占60.3%,经常使用手机(超过课堂教学一半时间)的学生有17人,所占比例为27.0%。
  B班中,完全没有使用手机的人数为14人,占22.2%,偶尔使用手机的有45人,比例为71.4%,经常使用手机(超过课堂教学一半时间)的学生4人,所占比例为6.4%。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A班的课堂手机使用情况远比B班严重。
  (二)听力理解测试结果与分析
  在第一堂课结束后,对本堂课教师所讲内容进行随堂测试,以60分以上的分数为样本,得到了课堂手机使用频率高、中、低三个段内,随堂测试达到60及以上分数的人数。
  A班在第一堂课上完全没有使用手机的8名学生中,随堂测试在60分及以上的人数为2人,比例仅为25%;偶尔使用手机的38名学生中,随堂测试得到60分及以上的人数为24,所占比例为63.16%;经常使用手机的17人中,有7人在随堂测试中获得60及以上的分数,比例为41.18%。
  B班在第一堂课上完全没有使用手机的14名学生中,随堂测试在60分及以上的人数为2人,比例仅为14.29%;偶尔使用手机的45名学生中,随堂测试得到60分及以上的人数为16,所占比例为35.56%;经常使用手机的4人中,有2人在随堂测试中获得60及以上的分数,比例为50%。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随堂测试的分数情况是B班不及A班,A班60分以上的人数高于B班。各分数段中,60分及以上的人数比例也显示出,上课完全不使用手机的学生中,随堂测试较好的比例反而是最低的,因而可以说并不是课堂不使用手机,教学效果就越好。
  (三)“无手机课堂”与有效教学的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证明上述结论,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
  A班的课堂手机使用情况与随堂测试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158,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215,大于0.1,不能通过检验,说明两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B班的课堂手机使用情况与随堂测试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051,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694,大于0.1,不能通过检验,说明两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把A班和B班的样本合并为“无手机课堂”落实情况的样本,对应的A班测试结果和B班测试结果为教学成效的样本,做相关分析后发现“无手机课堂”落实情况与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04,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657,大于0.1,不能通过检验,说明两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五、结论
  针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这一普遍问题,目前对解决对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行为和行政监管方面。但是,个别行为会受到主体客体的影响难以监管,行政行为会存在“抓时紧,放时松”的弊端,因此,急需探讨如何建立高校“无手机课堂”的长效保障机制。笔者认为,一味地通过强制措施和行政手段打造“无手机课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模式不科学、教学内容无亮点、师生之间无互动……即使学生课堂上不使用手机,我们的有效教学也依旧难以实现。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高校无手机课堂现状调查及其长效保障机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4B302)
其他文献
期刊
我们对外界的观察和感知,以及对自身的体察和认知,都来自于一扇独特的窗口——注意,它是记忆与思考的必经之路。然而,我们可能不断尝试着追求注意的高度集中,却从未摆脱分心和走神的困扰。为什么集中精力就那么难?是什么让我们不断地分心、走神?又是什么让我们能专心致志呢?  注意究竟是什么  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注意是众多跨学科科研项目研究的主题,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关于注意的科研成果出现。每天,神经生物学
期刊
临床医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以及疾病相应预后的学科,目的是提高临床医疗水平,促进人们的健康.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从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和临床医学教育方法的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如何确保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当前课堂教学研究领域较为受教育人士关注的重要课题。而我认为确立判断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具体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问题类型  以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参照,依据问题的思维价值水平,将其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认知水平较低的课堂提问,学生在面对这种提问时,只需通过简单回忆和知识重现,即可回答,起到了知识检查的作用。虽然这类问
期刊
名刊开卷,顿觉心旷神怡;美文读罢,如遇朱子临风.回望不留遗憾,过往皆为序章,盘点既是检阅,更为重整行装再踏征程.rn眼看即或不实,一鉴立分高下,看鉴并用,点面方可一致;神形兼
期刊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专业受到社会瞩目,本文首先对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概述,接着,从创新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不足等角度,阐述了当前计算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经历了历史的考验,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其中的精华部分,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管理思想的同时,也应该把我们自己的思想运用起来,古学今用,让传统绽放出不同的
俗话说“远水救不了近火”.遇到火灾时,群众若看见火光再拨打“119”,待消防车赶到,前后至少需要十几分钟,不仅会错失黄金救援时间,还可能由小火酿成大祸.为此,杭州江干区将
期刊
反思我们以往的教育改革,提的最多的也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每次改革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体作用仅仅是教师的一种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策略而设置的,体现在教学的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中小企业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影响,因此需要政府从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