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君劢(1887~1969年),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人。近现代学者,中国民主社会党主席。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1946年担任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主持起草了《中华民国宪法》,被台湾学者尊称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1969年2月23日,在美国旧金山病逝。
1906年,张君劢19岁时,在家乡嘉定与沈氏结婚,这是他的第一次婚姻。但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洋赴日本求学去了。此后,他为了求学和国事,经年在外。本来,他就是遵父母之命与沈氏结婚的,夫妇之间缺少共同语言和兴趣,没有多少感情可言,加上又殊少相处,常年不在一起生活,其婚姻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名义而已。
当然,和普通人一样,张君劢也食人间烟火,也需要爱情和家庭。因此,当1923年在北京筹备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的招待会上,经友人郭梦亮和黄庐瘾(即黄英,庐瘾是其笔名)的介绍,认识了来自福州、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系的王世瑛后,不禁萌发了爱慕之情。翌年6月,王世瑛率领福建女师学生到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参观访问,俩人终于获得相处了解的机会。当时,正值国立自治学院经费遭受否决而需要张君劢全力争取之际,尽管他特别忙,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但每日与王世瑛的约会是不能取消的。经过十几天的相处,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后,福州、上海两地的情书往返不断,年届不惑的张君劢终于品尝到了恋爱的滋味。在一封信中他写道:“以孔德、帕格森、倭伊铿、爱因斯坦为例,颇希望有贤内助。世瑛,世瑛,我所思所书,得与君一一讲习讨论,我之幸运为何如哉!”也许是因为爱情的作用,向来不善于作诗的张君劢竟也突然作起诗来了。1925年,在张君劢与原配夫人沈氏正式离婚后,王世瑛接受了张君劢的求婚,婚礼在福州举行。这年张君劢39岁,新娘王世瑛26岁。
婚后,张君劢和新夫人的感情甚笃,王世瑛除主持家务外,还如张君劢所期望的那样,在文字和思想上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张君劢在后来不久出版的译著《政治典范》的译者侧言中曾这样写道:“译书之苦,在译者拘于原文字句,不欲稍有出入,而读者转觉其意义晦塞,文字生涩。本书每章译成,请内子释因(王世瑛的笔名)先读,认为文义不显豁者即加笔削,赖氏(指《政治典范》原作者赖斯几)于序中声明得夫人之助,我亦之然。”为了感谢夫人的“校稿之劳”,他在《政治典范》译本的扉页上特写了“谨以此书献于释因女士”几个大字。
王世瑛不仅是“贤妻”,也是“良母”,她一共给张君劢生了5个孩子。由于张君劢一生忙于政治和学问,不是活跃于政坛,就是埋首于书斋,几乎没有时间管教子女,据张君劢三女儿敦华回忆,她们小时候和父亲说话的机会都很少,所以管教子女的任务基本上是由王世瑛一人承担的。她教育子女很有方法,疼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苛求。除老五早夭外,其余几个孩子后来都学有专长,成了社会的有用之才。
张君劢夫妇俩共同生活了20年。1945年王世瑛因难产在重庆去世。是时张君劢正在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得知夫人去世的噩耗,他伤心欲绝,为失去这样一位于自己“非徒夫妇,实谊兼朋友”的“贤内助”而痛苦不已。1946年底,王世瑛的灵柩自重庆运回上海,安葬于真知。张君劢写了一篇感情真挚的《亡室王夫人告窆述略》,来悼念自己去世的夫人。
此后,张君劢没有再娶,满怀对亡夫人的无限思念而孤独地度完了余生。
(摘自商务印书馆《张君劢传》 作者:郑大华)
1906年,张君劢19岁时,在家乡嘉定与沈氏结婚,这是他的第一次婚姻。但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洋赴日本求学去了。此后,他为了求学和国事,经年在外。本来,他就是遵父母之命与沈氏结婚的,夫妇之间缺少共同语言和兴趣,没有多少感情可言,加上又殊少相处,常年不在一起生活,其婚姻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名义而已。
当然,和普通人一样,张君劢也食人间烟火,也需要爱情和家庭。因此,当1923年在北京筹备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的招待会上,经友人郭梦亮和黄庐瘾(即黄英,庐瘾是其笔名)的介绍,认识了来自福州、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系的王世瑛后,不禁萌发了爱慕之情。翌年6月,王世瑛率领福建女师学生到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参观访问,俩人终于获得相处了解的机会。当时,正值国立自治学院经费遭受否决而需要张君劢全力争取之际,尽管他特别忙,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但每日与王世瑛的约会是不能取消的。经过十几天的相处,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后,福州、上海两地的情书往返不断,年届不惑的张君劢终于品尝到了恋爱的滋味。在一封信中他写道:“以孔德、帕格森、倭伊铿、爱因斯坦为例,颇希望有贤内助。世瑛,世瑛,我所思所书,得与君一一讲习讨论,我之幸运为何如哉!”也许是因为爱情的作用,向来不善于作诗的张君劢竟也突然作起诗来了。1925年,在张君劢与原配夫人沈氏正式离婚后,王世瑛接受了张君劢的求婚,婚礼在福州举行。这年张君劢39岁,新娘王世瑛26岁。
婚后,张君劢和新夫人的感情甚笃,王世瑛除主持家务外,还如张君劢所期望的那样,在文字和思想上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张君劢在后来不久出版的译著《政治典范》的译者侧言中曾这样写道:“译书之苦,在译者拘于原文字句,不欲稍有出入,而读者转觉其意义晦塞,文字生涩。本书每章译成,请内子释因(王世瑛的笔名)先读,认为文义不显豁者即加笔削,赖氏(指《政治典范》原作者赖斯几)于序中声明得夫人之助,我亦之然。”为了感谢夫人的“校稿之劳”,他在《政治典范》译本的扉页上特写了“谨以此书献于释因女士”几个大字。
王世瑛不仅是“贤妻”,也是“良母”,她一共给张君劢生了5个孩子。由于张君劢一生忙于政治和学问,不是活跃于政坛,就是埋首于书斋,几乎没有时间管教子女,据张君劢三女儿敦华回忆,她们小时候和父亲说话的机会都很少,所以管教子女的任务基本上是由王世瑛一人承担的。她教育子女很有方法,疼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苛求。除老五早夭外,其余几个孩子后来都学有专长,成了社会的有用之才。
张君劢夫妇俩共同生活了20年。1945年王世瑛因难产在重庆去世。是时张君劢正在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得知夫人去世的噩耗,他伤心欲绝,为失去这样一位于自己“非徒夫妇,实谊兼朋友”的“贤内助”而痛苦不已。1946年底,王世瑛的灵柩自重庆运回上海,安葬于真知。张君劢写了一篇感情真挚的《亡室王夫人告窆述略》,来悼念自己去世的夫人。
此后,张君劢没有再娶,满怀对亡夫人的无限思念而孤独地度完了余生。
(摘自商务印书馆《张君劢传》 作者:郑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