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情形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极低的自我满意度以及复杂的难两全心态等,要想贫困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就必须学校、社会与家庭共同为其提供社会支持,树立社会性别的意识、破除经济方面的压力、培训心理调试的能力以及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等提升和完善其心理素质。
关键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性别意识,心理调试能力
文章所说的贫困女大学生主要是指家庭经济异常困难的在校女大学生,该群体长期处于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差、自我满意度低、不良情绪严重以及处于经济与心理的双困境中。
一、研究缘起
经过调查发现,家庭贫困的学生和家庭优越的学生产生心理疾患的比例明显不同,显然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更高,而若把基数缩小——在贫困女大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比就更高了,尤其是女生对自己的否定和认同感是明显低于男性的。原因是区别对待男女生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特别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若社会公众还在一定程度上区别对待男女生,那么在女性群体中自然而然会产生自我认同感变低的趋势,这无疑加剧女性的心理负担。具体来讲,一方面,女生本来就不是很自信的生活在一个受到传统男尊女卑文化影响的社会中,会产生矛盾的心理,这种矛盾必然会加剧其内心的冲突,以至于不知如何更好的面对社会的挑战;另一个方面,社会文化在不断的变迁,观念也在更新,她们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挣脱各种羁绊,愿意用更多的精力进入社会参与竞争。这当然会造成女生心理压力的增加,心理矛盾也就增多。由此形成的心理矛盾就变得复杂多样,相对男生来讲,就会异常强烈。矛盾失衡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对未来产生影响。鉴于此,文章深入探索贫困女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原因和解决策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剖析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受到家庭坏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等影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会呈现出不同的情形。
(一)强烈的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是一种关于群体行为的理论。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认为自己本应该获得的利益却没有得到,存在一种被他人或社会“剥夺”了的主观心理感受,是自认为没有得到公平待遇后的不满与积怨的结合,这是一种否定性感受,它来自于贫困女大学生对自身经济利益得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
(二)极低的自我满意度
极低的自我满意度可能产生以下几个结果:首先,由于自我满足度极低而使自己陷人自卑中;其次,把这种自我满足度极低转移发泄于周围同学中。从而产生矛盾纠纷;再次,表现身体上的疾病,即所谓的“心理问题躯体化”;最后,加倍努力,多出成绩增加对自己满意度,但这种努力的结果有可能使她们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研究发现,有59.7%的贫困女大学生“因为争强好胜而常常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因此,极低的自我满意度不仅影响到本人,而且会影响周边的同学。
(三)复杂的难两全心态
贫困女大学生的矛盾、冲突最集中地表现在经济与学习的矛盾上。贫困女大学生时刻背负着双重的角色,既要为“经济危机”而想方设法挣钱,又要“以学为主”做一个好学生。但由于时间、精力的原因,现实中常常难以两全。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这种冲突在一部分上进心很强的贫困女大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强烈。
贫困女大学生不仅要承担经济贫困的压力,还要面对传统观念、性别偏见所可能带来的影响,现实中,不少贫困女大学生为此感到苦恼。特别是由于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同班同寝室里的一些人盲目的追求高消费并相互攀比。于是在贫困女大学生心中的价值天平上,便会产生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之间的冲突。有些贫困女大学生,为了不失“面子”,以免被人看不起也卷入物质消费攀比中,她们想在校外挣钱来装点“门面”。结果是钱没挣多少,学习却耽搁了。
三、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喜欢自己、悦纳自己,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客观的评价,是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的保证。
(一)树立社会性别的意识是基础
社会性别意识是全方位争取男女平等,建立新型男女伙伴关系的意识。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她们的性别角色定位及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影响很大。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克服性别角色刻板化的消极影响,勇于超越传统的社会性别的角色认同,打破传统的、僵化的、不平等的性别角色分工对两性的束缚和制约,使贫困女大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和成才的动机和目标,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二)破除经济方面的压力是关键
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压力源。在给予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帮助的同时,注重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会对缓解其心理压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为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定期跟踪调查并分析整理,采用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助学金、减免学杂费等形式,健全贫困女大学生帮扶工作体系。同时,鼓励女大学生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社交和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有效地缓解其经济压力。
(三)培训心理调试的能力是途径
高校可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和对策,培训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从而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可以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增强女大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通过心理教育课程,让女大学生们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让她们学会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组织贫困女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如各种学术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以及一些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活动,如巧手大赛、宿舍评比、烹饪比赛等,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提供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强她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学会人际交往,在活动中提高其才干,愉悦其身心,这一点对于那些自我封闭性强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四)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是核心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女生多的高校可设立专门的女生心理咨询机构,来帮助女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减轻内心的矛盾冲突,开发她们的潜能,使她们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容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第二,正面、积极地引导和关心贫困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她们发奋学习,锻炼自我,引导他们从思想上“脱贫”,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她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增强她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融入学习和生活。
总之,要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特点,为她们创造一个充满友爱、温暖、尊重、信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才能真正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参考文献
[1]董林.精准资助视阈下福建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资助问题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06):84-89+110.
[2]王雷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
[3]冷娟.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D].大连海事大学, 2009.
作者:母元红(1985年生—),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
基金:广东省高等學校党的建设研究会项目(2020GZ054/2019GZ042);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YJW2016-09/YJJ2016-0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18JKDY08/2019JKDJ029);广东省质量工程教改项目(GDJG2019061)。
关键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性别意识,心理调试能力
文章所说的贫困女大学生主要是指家庭经济异常困难的在校女大学生,该群体长期处于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差、自我满意度低、不良情绪严重以及处于经济与心理的双困境中。
一、研究缘起
经过调查发现,家庭贫困的学生和家庭优越的学生产生心理疾患的比例明显不同,显然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更高,而若把基数缩小——在贫困女大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比就更高了,尤其是女生对自己的否定和认同感是明显低于男性的。原因是区别对待男女生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特别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若社会公众还在一定程度上区别对待男女生,那么在女性群体中自然而然会产生自我认同感变低的趋势,这无疑加剧女性的心理负担。具体来讲,一方面,女生本来就不是很自信的生活在一个受到传统男尊女卑文化影响的社会中,会产生矛盾的心理,这种矛盾必然会加剧其内心的冲突,以至于不知如何更好的面对社会的挑战;另一个方面,社会文化在不断的变迁,观念也在更新,她们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挣脱各种羁绊,愿意用更多的精力进入社会参与竞争。这当然会造成女生心理压力的增加,心理矛盾也就增多。由此形成的心理矛盾就变得复杂多样,相对男生来讲,就会异常强烈。矛盾失衡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对未来产生影响。鉴于此,文章深入探索贫困女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原因和解决策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剖析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受到家庭坏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等影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会呈现出不同的情形。
(一)强烈的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是一种关于群体行为的理论。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认为自己本应该获得的利益却没有得到,存在一种被他人或社会“剥夺”了的主观心理感受,是自认为没有得到公平待遇后的不满与积怨的结合,这是一种否定性感受,它来自于贫困女大学生对自身经济利益得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
(二)极低的自我满意度
极低的自我满意度可能产生以下几个结果:首先,由于自我满足度极低而使自己陷人自卑中;其次,把这种自我满足度极低转移发泄于周围同学中。从而产生矛盾纠纷;再次,表现身体上的疾病,即所谓的“心理问题躯体化”;最后,加倍努力,多出成绩增加对自己满意度,但这种努力的结果有可能使她们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研究发现,有59.7%的贫困女大学生“因为争强好胜而常常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因此,极低的自我满意度不仅影响到本人,而且会影响周边的同学。
(三)复杂的难两全心态
贫困女大学生的矛盾、冲突最集中地表现在经济与学习的矛盾上。贫困女大学生时刻背负着双重的角色,既要为“经济危机”而想方设法挣钱,又要“以学为主”做一个好学生。但由于时间、精力的原因,现实中常常难以两全。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这种冲突在一部分上进心很强的贫困女大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强烈。
贫困女大学生不仅要承担经济贫困的压力,还要面对传统观念、性别偏见所可能带来的影响,现实中,不少贫困女大学生为此感到苦恼。特别是由于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同班同寝室里的一些人盲目的追求高消费并相互攀比。于是在贫困女大学生心中的价值天平上,便会产生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之间的冲突。有些贫困女大学生,为了不失“面子”,以免被人看不起也卷入物质消费攀比中,她们想在校外挣钱来装点“门面”。结果是钱没挣多少,学习却耽搁了。
三、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喜欢自己、悦纳自己,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客观的评价,是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的保证。
(一)树立社会性别的意识是基础
社会性别意识是全方位争取男女平等,建立新型男女伙伴关系的意识。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她们的性别角色定位及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影响很大。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克服性别角色刻板化的消极影响,勇于超越传统的社会性别的角色认同,打破传统的、僵化的、不平等的性别角色分工对两性的束缚和制约,使贫困女大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和成才的动机和目标,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二)破除经济方面的压力是关键
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压力源。在给予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帮助的同时,注重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会对缓解其心理压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为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定期跟踪调查并分析整理,采用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助学金、减免学杂费等形式,健全贫困女大学生帮扶工作体系。同时,鼓励女大学生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社交和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有效地缓解其经济压力。
(三)培训心理调试的能力是途径
高校可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和对策,培训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从而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可以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增强女大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通过心理教育课程,让女大学生们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让她们学会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组织贫困女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如各种学术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以及一些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活动,如巧手大赛、宿舍评比、烹饪比赛等,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提供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强她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学会人际交往,在活动中提高其才干,愉悦其身心,这一点对于那些自我封闭性强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四)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是核心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女生多的高校可设立专门的女生心理咨询机构,来帮助女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减轻内心的矛盾冲突,开发她们的潜能,使她们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容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第二,正面、积极地引导和关心贫困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她们发奋学习,锻炼自我,引导他们从思想上“脱贫”,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她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增强她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融入学习和生活。
总之,要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特点,为她们创造一个充满友爱、温暖、尊重、信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才能真正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参考文献
[1]董林.精准资助视阈下福建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资助问题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06):84-89+110.
[2]王雷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
[3]冷娟.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D].大连海事大学, 2009.
作者:母元红(1985年生—),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
基金:广东省高等學校党的建设研究会项目(2020GZ054/2019GZ042);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YJW2016-09/YJJ2016-0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18JKDY08/2019JKDJ029);广东省质量工程教改项目(GDJG2019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