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关注于女性与男性平等地位的获得。这种平等体现在各个方面,教育是关注的重点。女性主义者认为,教育活动应该是没有性别差异的,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有意的性别消除,直接导致教育活动的男女不平等。教材同样也是这样。教材作为学校传达教育思想的文本,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在女性主义者看来,这种价值取向体现了男性的价值观,女性的价值观并不是教材编写者关注的重点。
从选文的选择到练习题的编写,语文教材的每一处细节都能体现教材编写者的价值取向。本文从教材的练习系统入手,试图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高中语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引导逻辑。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文确定研究的对象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5,教材中的练习系统和教师教学用书相对应的参考答案都是本文文本分析的对象。
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决定了本文重点关注的是以女性作为主要人物的选文后所附的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以女性作为主要人物的选文有: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夏衍的《包身工》、《诗经》中的《氓》、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鲁迅的《祝福》、白居易的《琵琶行》、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沈从文的《边城》。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是实物分析的一种。本文以教材中的文本为分析的对象,以此来探求文本作者及作为文本使用者之一的教材编写者的动机与意图。
3.研究过程。具体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对教材中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选文后的练习题进行文本分析(具体示例如下表)。
第二,对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答案进行文本分析,寻找这些答案背后的意义,从而体现出教材编写者的价值观(具体示例如下表)。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文本分析
这里的练习系统仅仅包括课后的练习题,并不包含教材后面的表达交流部分。不同的选文体裁练习题的编写也不同,因此,笔者将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从体裁上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选文包括现代诗歌2首(《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古代诗歌3首(《氓》《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散文1篇(《纪念刘和珍君》),小说3篇(《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戏剧2篇(《窦娥冤》《雷雨》),报告文学1篇(《包身工》)。从题材上看,教材中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选文涉及的题材有:爱情/婚姻悲剧、命运悲剧、歌颂女性、其他等四類。爱情/婚姻悲剧的选文有:《氓》《孔雀东南飞》《边城》《雷雨》;命运悲剧的选文有:《琵琶行》《祝福》《窦娥冤》《包身工》;歌颂女性类的有:《大堰河——我的保姆》《纪念刘和珍君》。在对选文进行题材及体裁分类的基础上,选文的练习题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探讨悲剧来源。在这些题目中,女性的经历直接被定义为悲剧,编写者通过编写这类题目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选文的悲剧性。
试根据以下的提示,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1.窦娥的不幸命运。
2.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
3.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1]
题目是关于窦娥的,但意图中却跟窦娥没有任何关系,最终的落脚点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女性的个人体验完全被忽略。
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类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全班或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2]
对这个问题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提示是“可以说,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3]对学生来说,封建礼教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窦娥冤》《林黛玉进贾府》《孔雀东南飞》《祝福》的主题无一不与封建礼教挂钩。解读的唯一性使得教材违背了课标多元化解读的要求,而唯一性正是产生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女性主义所反对的。
2.对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与总结。这类题目是作为过渡题,编写者的最终目的还是想要学生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总结与分析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与选文的主题。
在《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刘兰芝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4]
教师教学用书中给出的参考答案为:“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头脑清醒,行动坚决,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5]题目与参考答案都给出了这样一个讯息:像刘兰芝这样的女人才是动人的。很显然,这是具有刻板印象化的女性。女性角色并没有立体起来。教材编写者将自己放在道德评价者的地位,认为刘兰芝是这样的一个女性形象,得出的结论是刘兰芝作为被看的一个对象,而不是作为一个女性个体,如此,刘兰芝就是“刘兰芝们”。
3.把握选文主题。教材编写者通过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意图,体味选文的思想感情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这首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 一个普通中国农妇最真诚的颂歌。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6]
这是《大堰河——我的保姆》“研讨与练习”的一道题目。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参考答案为:
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所以诗人才无限深情地唱出了“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7]
教材编写者继承了作者对大堰河的形象定位——母亲的身份,这个母亲“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奉献自己生命中的全部的爱”。千百年来,母亲就是这么一个缺乏个性化性格特征的符号,教材编写者认同作者的这种描写方式,并没有对其他的母亲形象给出相应的引导。最后编写者的情感上升到了更高层次: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也就是说,大堰河只是劳动人民这个符号的具体化,并不是代表具体的个人。由个性上升到共性,是典型的宏大叙事的特点。 4.分析语句背后的含义。此类题目将语句内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起来,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上。以《祝福》为例。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意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8]
对此,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解答为: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说到底,这里的老女人也不过是“符号”,是众多旁观者的一分子。教师教学用书的解读是从作者的用词中得出的,之所以认为这些老女人对祥林嫂不是真心的同情,就是因为鲁迅“满意”一词的使用。不过,很明显,鲁迅在这里过分意淫了女性的心理。教材编写者编写的练习及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答顺从了鲁迅的这一写作意图,放弃了多重解读,只将其中的一种解读作为自己想要在教材中体现的东西,而这种解读恰恰是一种男性视角。
还有一题: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仅从题目上来看,最后是让学生考虑作者的思想感情,很明显这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揣摩。
对此,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答是:
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情。[9]
作为文本主体的祥林嫂被忽视了,我们无从知道祥林嫂的悲哀到底为何。除了被男权控制,祥林嫂自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教材编写者在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中没有任何引导。
在女性形象作为主要人物的选文中,“研讨与练习”中不乏以女性为主的题目,但很可惜,即使教材编写者注意到了这些女性,教师教学用书的引导仍然停留在思想层面,对于女性自身的探讨没有进行引导,这是教师教学用书編写的缺憾之处。
三、结论
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选文练习以及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答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用书的引导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具体体现在:女性形象刻板化,文本解读宏大叙事化以及参考答案理性化。
1.女性形象刻板印象化。大部分进入教材的女性形象受到了教材编写者的赞美,遗憾的是,这些赞美之词的堆砌并没有塑造出一个立体的女性,女性形象仍然非常单薄。每一个女性形象都代表了一类女性,然而女性在选文中并没有真正独立,而是仍然依附于男性教材编写者的解读。女性的气质与价值观被局限在“温柔”与“善良”上,并成为教材编写者重点强调的内容。
2.文本解读宏大叙事化。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用书对文本主题的解读上。教材选文的练习题必有关于文章主题解读的题目,其形式可能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主题进行理解。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研讨与练习”的参考答案,原则是“一切为主题思想服务”,参考答案最终落脚到选文主题思想的解读上,这种解读具有宏大叙事的特点。正如前文所说,女性主义反对宏大叙事,因为宏大叙事所标榜的普遍性和性质中立实际上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女性仍然被忽视与忽略。
3.参考答案理性化。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的理性是与“非理性”相对的,同时也是被男性价值观所认同。后现代主义所反对的现代性将理性与权力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理性获得的真理具有权威。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答案的唯一性体现了这种特点。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是一种权威。为了体现权威,教材编写者需要从诸多价值观中选择一种从而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权威性的参考。这种价值观必须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现阶段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男性价值观,理性化自然也成为教师教学用书的一个特点,具体体现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就是总是试图寻找一种普遍性的解释。
教师教学用书的上述引导逻辑违背了课标多元化解读的要求,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4(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4.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语文3(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7.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5.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语文2(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0.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
[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语文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3.
[8]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5.
[9]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语文3(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8.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
从选文的选择到练习题的编写,语文教材的每一处细节都能体现教材编写者的价值取向。本文从教材的练习系统入手,试图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高中语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引导逻辑。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文确定研究的对象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5,教材中的练习系统和教师教学用书相对应的参考答案都是本文文本分析的对象。
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决定了本文重点关注的是以女性作为主要人物的选文后所附的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以女性作为主要人物的选文有: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夏衍的《包身工》、《诗经》中的《氓》、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鲁迅的《祝福》、白居易的《琵琶行》、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沈从文的《边城》。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是实物分析的一种。本文以教材中的文本为分析的对象,以此来探求文本作者及作为文本使用者之一的教材编写者的动机与意图。
3.研究过程。具体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对教材中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选文后的练习题进行文本分析(具体示例如下表)。
第二,对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答案进行文本分析,寻找这些答案背后的意义,从而体现出教材编写者的价值观(具体示例如下表)。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文本分析
这里的练习系统仅仅包括课后的练习题,并不包含教材后面的表达交流部分。不同的选文体裁练习题的编写也不同,因此,笔者将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从体裁上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选文包括现代诗歌2首(《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古代诗歌3首(《氓》《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散文1篇(《纪念刘和珍君》),小说3篇(《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戏剧2篇(《窦娥冤》《雷雨》),报告文学1篇(《包身工》)。从题材上看,教材中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选文涉及的题材有:爱情/婚姻悲剧、命运悲剧、歌颂女性、其他等四類。爱情/婚姻悲剧的选文有:《氓》《孔雀东南飞》《边城》《雷雨》;命运悲剧的选文有:《琵琶行》《祝福》《窦娥冤》《包身工》;歌颂女性类的有:《大堰河——我的保姆》《纪念刘和珍君》。在对选文进行题材及体裁分类的基础上,选文的练习题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探讨悲剧来源。在这些题目中,女性的经历直接被定义为悲剧,编写者通过编写这类题目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选文的悲剧性。
试根据以下的提示,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1.窦娥的不幸命运。
2.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
3.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1]
题目是关于窦娥的,但意图中却跟窦娥没有任何关系,最终的落脚点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女性的个人体验完全被忽略。
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类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全班或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2]
对这个问题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提示是“可以说,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3]对学生来说,封建礼教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窦娥冤》《林黛玉进贾府》《孔雀东南飞》《祝福》的主题无一不与封建礼教挂钩。解读的唯一性使得教材违背了课标多元化解读的要求,而唯一性正是产生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女性主义所反对的。
2.对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与总结。这类题目是作为过渡题,编写者的最终目的还是想要学生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总结与分析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与选文的主题。
在《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刘兰芝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4]
教师教学用书中给出的参考答案为:“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头脑清醒,行动坚决,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5]题目与参考答案都给出了这样一个讯息:像刘兰芝这样的女人才是动人的。很显然,这是具有刻板印象化的女性。女性角色并没有立体起来。教材编写者将自己放在道德评价者的地位,认为刘兰芝是这样的一个女性形象,得出的结论是刘兰芝作为被看的一个对象,而不是作为一个女性个体,如此,刘兰芝就是“刘兰芝们”。
3.把握选文主题。教材编写者通过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意图,体味选文的思想感情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这首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 一个普通中国农妇最真诚的颂歌。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6]
这是《大堰河——我的保姆》“研讨与练习”的一道题目。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参考答案为:
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所以诗人才无限深情地唱出了“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7]
教材编写者继承了作者对大堰河的形象定位——母亲的身份,这个母亲“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奉献自己生命中的全部的爱”。千百年来,母亲就是这么一个缺乏个性化性格特征的符号,教材编写者认同作者的这种描写方式,并没有对其他的母亲形象给出相应的引导。最后编写者的情感上升到了更高层次: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也就是说,大堰河只是劳动人民这个符号的具体化,并不是代表具体的个人。由个性上升到共性,是典型的宏大叙事的特点。 4.分析语句背后的含义。此类题目将语句内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起来,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上。以《祝福》为例。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意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8]
对此,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解答为: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说到底,这里的老女人也不过是“符号”,是众多旁观者的一分子。教师教学用书的解读是从作者的用词中得出的,之所以认为这些老女人对祥林嫂不是真心的同情,就是因为鲁迅“满意”一词的使用。不过,很明显,鲁迅在这里过分意淫了女性的心理。教材编写者编写的练习及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答顺从了鲁迅的这一写作意图,放弃了多重解读,只将其中的一种解读作为自己想要在教材中体现的东西,而这种解读恰恰是一种男性视角。
还有一题: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仅从题目上来看,最后是让学生考虑作者的思想感情,很明显这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揣摩。
对此,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答是:
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情。[9]
作为文本主体的祥林嫂被忽视了,我们无从知道祥林嫂的悲哀到底为何。除了被男权控制,祥林嫂自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教材编写者在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中没有任何引导。
在女性形象作为主要人物的选文中,“研讨与练习”中不乏以女性为主的题目,但很可惜,即使教材编写者注意到了这些女性,教师教学用书的引导仍然停留在思想层面,对于女性自身的探讨没有进行引导,这是教师教学用书編写的缺憾之处。
三、结论
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选文练习以及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答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用书的引导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具体体现在:女性形象刻板化,文本解读宏大叙事化以及参考答案理性化。
1.女性形象刻板印象化。大部分进入教材的女性形象受到了教材编写者的赞美,遗憾的是,这些赞美之词的堆砌并没有塑造出一个立体的女性,女性形象仍然非常单薄。每一个女性形象都代表了一类女性,然而女性在选文中并没有真正独立,而是仍然依附于男性教材编写者的解读。女性的气质与价值观被局限在“温柔”与“善良”上,并成为教材编写者重点强调的内容。
2.文本解读宏大叙事化。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用书对文本主题的解读上。教材选文的练习题必有关于文章主题解读的题目,其形式可能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主题进行理解。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研讨与练习”的参考答案,原则是“一切为主题思想服务”,参考答案最终落脚到选文主题思想的解读上,这种解读具有宏大叙事的特点。正如前文所说,女性主义反对宏大叙事,因为宏大叙事所标榜的普遍性和性质中立实际上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女性仍然被忽视与忽略。
3.参考答案理性化。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的理性是与“非理性”相对的,同时也是被男性价值观所认同。后现代主义所反对的现代性将理性与权力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理性获得的真理具有权威。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答案的唯一性体现了这种特点。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是一种权威。为了体现权威,教材编写者需要从诸多价值观中选择一种从而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权威性的参考。这种价值观必须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现阶段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男性价值观,理性化自然也成为教师教学用书的一个特点,具体体现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就是总是试图寻找一种普遍性的解释。
教师教学用书的上述引导逻辑违背了课标多元化解读的要求,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4(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4.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语文3(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7.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5.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语文2(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0.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
[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语文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3.
[8]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5.
[9]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语文3(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8.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