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微传播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治理成为热点,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即时通讯类网络社交工具,在网络谣言滋生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作用。本文分析了微信朋友圈谣言传播的特点,旨在说明由于突发事件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在微信这样一个兼具私密性和高速传播的自媒体平台中,一定要有健全的法制法规对之进行监管,避免引发大规模负面舆论的扩散。同时,要注重用户媒介素养的重新塑造和持续提升,提高对信息的把控能力和辨别能力,防止自己成为谣言的源头,也防止自己成为虚假消息传播的中介和推动者。
关键词:突发事件;微信朋友圈;谣言
自2011年微信发布起,这六年以来微信用户量呈井喷势增长,成为如今人们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之一。相关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6.97亿,94%的用户每天登录微信,还有61%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甚至有36%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30次。在使用功能方面,朋友圈、收发消息和公众号是排名位于前3,可以说微信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但是,微信在给大家带来海量资讯的同时,也为谣言传播提供了温床。
一、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传播特点
微信朋友圈的谣言,一般指的是微信平台上广为传播的那些未经证实的信息。与传统谣言相比,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谣言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网络传播的特征。比如:传播动机复杂、传播内容多样、传播范围广、传播力度强,所以,在微信朋友圈传播的谣言更具危害性。陈力丹教授认为:“谣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舆论,是公众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的意见表达或情绪倾向。”我们现在每天都在使用的微信,其实就是现实社会关系在虚拟网络中的延伸。微信作为一种强关系社交,会因为用户之间的熟悉度而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同时也增加了朋友之间大面积传谣的可能性。这种私密性较强的社交关系非常容易引发盲目从众的心理,从而导致了一种“沉默的螺旋”效应。除此之外,传播谣言有时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方式,在朋友圈中公众倾向于构筑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在“利他主义”情怀下,受众认为如果发布一些和个人利益紧密相关的信息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无形中也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是基于现实关系的社交工具,用户之间的互动沟通非常密切。这种人际传播暗示了信息可靠度和真实性,于是为谣言扩大了影响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朋友圈中的谣言,经过大家发酵和传播后,往往会产生较大的震动。另一方面,微信具有封闭性和私密性,它不同于微博。微博上官方和意见领袖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真实可信的消息去攻破谣言,而微信限制了意见领袖辟谣的影响力,不实信息会不断地裂变使传播广度无限拓展,使谣言的自我净化能力大大减弱,于是谣言的传播效果增强进而会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
微信朋友圈的用户对信息的接收是信赖不设防的,当用户在朋友圈中接收到信息时,会由个人的经验判断对信息进行处理,对事情发展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缺少理性思考和查证。致使用户被一些看似可信的内容吸引甚至欺骗。并且,再次将谣言转发至自己的朋友圈讓更多用户接收。“熟人圈”中,在不考虑理性因素的情况下,谣言被用户相继转发得到的传播效果极佳。传播条件极度优越为网络谣言的发展提供了温床。熟人关系链的牢固和严密既是微信传播的创新特点,也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桥梁。
二、突发事件中微信朋友圈谣言传播的危害
网络在开放公众话语权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种不加限制的“畅所欲言”的尴尬境地,微信的闭合性决定了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知较为统一,基于熟人的强关系链接网,使人们的喜好和价值观基本保持一致。这就给不法分子创造许多可乘之机,造谣生事者悄无声息地混杂在人群之中。
据调查显示,突发事件中谣言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传播非常之广。朋友圈动态完全出自受众的个人喜好,受众的个人意见可以自由表达,但同时也为谣言等不实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如果媒体不能及时问责,就很容易引发次生舆情。而朋友圈具有受众的广泛性和传播的即时性,为谣言和不实信息大规模的扩散提供了有利环境,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
除此之外,相比较于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空间,朋友圈虽然更加私密,却也更加可信。发布信息的一方都是熟人,这种强关系的链接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再加上空间的闭合性,自净难度非常大,所以辟谣信息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散布开来。这种相对私密性也决定了辟谣的信息在其中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为微信管理团队能够从宏观上进行把控,切断谣言的源头积极辟谣是不现实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谣言滋生的气焰。这些蛊惑人心、扰乱秩序的谣言已经成为比灾难本身更可怕的人祸,严重影响政府的善后工作,也不利于社会大众情绪的稳定。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良好的网络环境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面对突发事件之时,拥有话语权的受众们容易在不经意间成为不实信息的传播者,这极易引发谣言大范围扩散。因此,提高网民自身素质,成为对微信平台进行舆论引导与调控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加强公众的自律与他律,恪守言行底线,不能主观地将事件进行扭曲和过分解读。同时,我国关于网络的法制建设尚待完善,自2011年起,微信发展迅猛,但是有关微信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的领域。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和完善微信法制建设,使得微信平台日渐合法合规,为微信引导舆论提供法律保障。
关键词:突发事件;微信朋友圈;谣言
自2011年微信发布起,这六年以来微信用户量呈井喷势增长,成为如今人们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之一。相关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6.97亿,94%的用户每天登录微信,还有61%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甚至有36%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30次。在使用功能方面,朋友圈、收发消息和公众号是排名位于前3,可以说微信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但是,微信在给大家带来海量资讯的同时,也为谣言传播提供了温床。
一、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传播特点
微信朋友圈的谣言,一般指的是微信平台上广为传播的那些未经证实的信息。与传统谣言相比,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谣言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网络传播的特征。比如:传播动机复杂、传播内容多样、传播范围广、传播力度强,所以,在微信朋友圈传播的谣言更具危害性。陈力丹教授认为:“谣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舆论,是公众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的意见表达或情绪倾向。”我们现在每天都在使用的微信,其实就是现实社会关系在虚拟网络中的延伸。微信作为一种强关系社交,会因为用户之间的熟悉度而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同时也增加了朋友之间大面积传谣的可能性。这种私密性较强的社交关系非常容易引发盲目从众的心理,从而导致了一种“沉默的螺旋”效应。除此之外,传播谣言有时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方式,在朋友圈中公众倾向于构筑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在“利他主义”情怀下,受众认为如果发布一些和个人利益紧密相关的信息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无形中也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是基于现实关系的社交工具,用户之间的互动沟通非常密切。这种人际传播暗示了信息可靠度和真实性,于是为谣言扩大了影响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朋友圈中的谣言,经过大家发酵和传播后,往往会产生较大的震动。另一方面,微信具有封闭性和私密性,它不同于微博。微博上官方和意见领袖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真实可信的消息去攻破谣言,而微信限制了意见领袖辟谣的影响力,不实信息会不断地裂变使传播广度无限拓展,使谣言的自我净化能力大大减弱,于是谣言的传播效果增强进而会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
微信朋友圈的用户对信息的接收是信赖不设防的,当用户在朋友圈中接收到信息时,会由个人的经验判断对信息进行处理,对事情发展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缺少理性思考和查证。致使用户被一些看似可信的内容吸引甚至欺骗。并且,再次将谣言转发至自己的朋友圈讓更多用户接收。“熟人圈”中,在不考虑理性因素的情况下,谣言被用户相继转发得到的传播效果极佳。传播条件极度优越为网络谣言的发展提供了温床。熟人关系链的牢固和严密既是微信传播的创新特点,也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桥梁。
二、突发事件中微信朋友圈谣言传播的危害
网络在开放公众话语权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种不加限制的“畅所欲言”的尴尬境地,微信的闭合性决定了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知较为统一,基于熟人的强关系链接网,使人们的喜好和价值观基本保持一致。这就给不法分子创造许多可乘之机,造谣生事者悄无声息地混杂在人群之中。
据调查显示,突发事件中谣言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传播非常之广。朋友圈动态完全出自受众的个人喜好,受众的个人意见可以自由表达,但同时也为谣言等不实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如果媒体不能及时问责,就很容易引发次生舆情。而朋友圈具有受众的广泛性和传播的即时性,为谣言和不实信息大规模的扩散提供了有利环境,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
除此之外,相比较于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空间,朋友圈虽然更加私密,却也更加可信。发布信息的一方都是熟人,这种强关系的链接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再加上空间的闭合性,自净难度非常大,所以辟谣信息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散布开来。这种相对私密性也决定了辟谣的信息在其中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为微信管理团队能够从宏观上进行把控,切断谣言的源头积极辟谣是不现实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谣言滋生的气焰。这些蛊惑人心、扰乱秩序的谣言已经成为比灾难本身更可怕的人祸,严重影响政府的善后工作,也不利于社会大众情绪的稳定。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良好的网络环境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面对突发事件之时,拥有话语权的受众们容易在不经意间成为不实信息的传播者,这极易引发谣言大范围扩散。因此,提高网民自身素质,成为对微信平台进行舆论引导与调控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加强公众的自律与他律,恪守言行底线,不能主观地将事件进行扭曲和过分解读。同时,我国关于网络的法制建设尚待完善,自2011年起,微信发展迅猛,但是有关微信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的领域。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和完善微信法制建设,使得微信平台日渐合法合规,为微信引导舆论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