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溯艺术的历史长河,自从有了音乐,各民族根据自己的民族特色,创造出各种唱法。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美声唱法、美国的布鲁斯流行唱法,还有我国集各民族之大成而形成的民族唱法。这些唱法,为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甚至付出毕生的精力去学习与研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唱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民通唱法”应运而生。
“民通唱法”的产生
1、“民通唱法”的界定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是在中国声乐界受到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的三种传统唱法。“民通唱法”又是怎样一种唱法呢?从字面看,“民通”应该是以“民”来修饰“通”,指带有民族色彩的通俗唱法,其基本属性应该是通俗唱法。那以民族唱法为主的通俗化演唱是否顺理成章的叫“通民”唱法?问题是,“通民唱法”到目前并未被正式提及,人们已经比较习惯用“民通”来表述。所以,不管是“民通唱法”还是“通民唱法”,都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相互借鉴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声乐表演艺术风格,这里所说的“民通唱法”特指以民族唱法为主的通俗化演唱,也就是说,民族唱法是本体,通俗唱法是借鉴。其主源是民族唱法,是我国民族唱法衍变而来的具有浓郁色彩的一种新的声乐艺术风格。
“民通唱法”其本质是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融入了“通俗唱法”,跟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里有必要对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2、民族唱法
所谓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民族语言为基础创作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吸收了传统戏曲、曲艺和民歌的精华,也吸取了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内容的一种歌唱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洽;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音色甜、脆、直、润、水;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
3、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是在20世纪30至4。年代流行的一种轻柔、多愁善感的唱法,以情取胜,用话筒扩大音响,由舞厅乐队伴奏,称为“低吟唱法”。通俗唱法吐字行腔,靠近口语,一般采用真声演唱,又根据歌曲情绪需要,分别采用柔声、气声、吼声、嘶哑等不同声音来演唱。音域较窄,女声常用音区为C调的1到高音4,男声常用音区为C调的低音7到高音5。
其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虽然音量较小,但共鸣的运用也很重要。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
从技术上看,我国通俗唱法的主要特点是运用纯朴、自然的声音进行演唱,真假声结合,讲究气息的运用,与追求自始至终宏大共鸣音效的美声唱法相比,共鸣相对适中。对嗓音条件的好坏和音域的宽窄没有统一规范的要求,从而使歌手天生的嗓音条件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
从演唱风格上看,通俗唱法极具个性色彩,不同歌手不同作品,或轻柔自然,或高亢有力;或温馨恬静的乡村民谣风格,或震耳欲聋的现代摇滚风格;有的娓娓道来,有的雄壮激烈。通俗唱法十分讲究艺术个性和歌曲的韵味,是全世界目前还在交融发展、感染力最强、普及最广的一种演唱方法。
4、两者的融合
通过对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介绍,不难发现它们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例如,发声上都要求运用气息的支持,口腔打开使声音更通畅;都要求合理运用共鸣;都要求吐字清晰,声情并茂。差异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民族唱法注重音质、音色,讲究声腔和民族风格,因而对歌手的嗓音条件要求较高;通俗唱法则比较轻松自然,风格比较随意。因此,这两种唱法原本是不矛盾的,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之上的,歌唱者只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就能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
“民通唱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融合了“通俗唱法”的一些特点,比如通俗唱法中歌词的易懂性,演唱风格的个性化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声乐的审美观也在逐渐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使得现实音乐生活中的声乐实践活动出现了新的发展,传统的三种唱法有了相互融通的趋势。当单纯的民族唱法和单纯的通俗唱法都有了相当的艺术实践的积累时,当二者都已经不能满足部分歌手的美的追求和部分听众的审美需求时,二者的相互借鉴吸收与融合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民通唱法”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是民族唱法向通俗唱法借鉴的结果。它本身的基本属性是民族唱法的一种,是由民族唱法发展衍变而来,或者说是在民族唱法的大树上嫁接通俗唱法的枝条而长出的新枝。这种融合因手段的不同,母体与客体成份比例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结果。融合后生出的第三种形式,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民通唱法”,所以说,两者的融合并非是在扭曲民歌的本身,也并非是在动摇传统的民族唱法在声乐中的地位,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民通唱法”。
民通唱法的代表人物谭晶及其代表作品赏析
1、代表人物之一——谭晶
谭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独唱演员,著名青年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为什么说谭晶是民通唱法的优秀代表之一呢?她在唱法上大胆探索,兼容并蓄,民族与流行相贯通,形成了大气、简约、主流的演唱风格,在歌坛独树一帜。她演唱时音质清丽纯正,音色丰富,情真意厚,高亢嘹亮,穿透力强,极富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被专家、观众誉为“天籁之音”。在接受某杂志的一次访问中,记者问她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开个人演唱会的名字为什么叫“和谐之声”?谭晶回答很明确:“因为音乐本身的特点就是和谐,加上我是把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到一起,所以就决定了叫‘和谐之声’。”
2、代表曲目——《在那东山顶上》
这首作品的歌词其实是改编于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所写下的歌词。要赏析这首作品,先要了解这个故事,因为这首作品就是以此为背景的。这个故事要追溯到300年前,那时的“黄房子”只是个不起眼儿的小酒馆儿。故事的主人公是西藏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人——六世活佛仓央嘉措。仓央嘉措常常走出寺庙深宫,亲自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感受俗家凡民的情感。他奉命寻找度母女神——集所有女性美于一身的神灵——在民间的化身。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仓央嘉措走进一家小酒馆儿时,与一位有月亮般姣美容颜的少女擦身而过。这就是度母女神!仓央嘉措愣住片刻,转身追去,然而,少女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苍凉的月色中。不管这故事是否真实,但仓央嘉措写下的诗歌却真实地流传下来,也就产生了《在那东山顶上》这首歌的原诗:
“在那高高的东山顶上,
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
玛吉阿米那醉人的笑脸,
就冉冉浮现在我心头。”
谭晶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在气息处理上较传统民族声 乐略浅,声音管道口径较小,位置较高,比较注重口腔共鸣,擅长运用气声。
在语言上,能将汉语的咬字归韵与科学发声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以字行腔,吐字清晰、亲切、婉转的特点。
在演唱曲目上,以有浓郁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但作曲技法更加现代的歌曲为主。歌曲因为是采用诗词素材进行改编的,而且从作曲上看,音域跨度较大,融合运用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使作品演唱中带有“民通唱法”的特点,有较强的流传性和普及性。
在表演上,她有较深的舞台表演功力,注重舞台的包装效果,穿戴西藏民族风格服饰和头饰,舞台表演亲切、轻松、深情、奔放,感染力强。
在演唱上,声情并茂、情感真挚,擅长用肢体语言配合演唱,能比较全面的运用各种舞台表演手段传达歌曲情感。
民通唱法未来的发展趋势
令人关注的“民通唱法”在专业界一直存在争议。一些从事民族唱法教育的专业人士认为,民族唱法应该保持纯粹性,歌手更应在保持民歌嗓音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发展个性,而不是通过所谓的“民通唱法”来迎合市场,那样反而会将民歌演唱引入歧途。民族歌手随便碰通俗,搞不好会唱坏自己的嗓音,反而得不偿失。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民通唱法”的出现,人们对音乐的审美不再是单一的模式,他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也更为广泛了。内容多样、形式各异、不同风格的作品蜂拥而至,这必然导致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的多样化。原有的三种唱法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民通唱法应运而生。事实上,歌手只能将一种唱法进行到底的观点已经不合时宜,如今多样化发声系统的训练,已使一批年轻歌手具备了驾驭不同风格甚至跨越歌唱种类发展的可能。
展望“民通唱法”的趋势,相信它会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改变而越来越被欣赏和肯定,技术发展也会因为音乐工作者的探索和不断涌现的优秀代表歌手精彩演绎而越来越成熟。当各方面的条件都成熟的时候,“民通唱法”在声乐界中的地位也会越发巩固。
结语
总之,“民通唱法”并非是音乐工作者和歌唱家凭空创造出来的唱法,它是随着人们对音乐审美观的改变和提高而产生的。“民通唱法”在逆境中起步,伴随着批评甚至指责而发展,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如今,民通唱法已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歌手,也拥有越来越大的受众群体,正沿着健康的道路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著苇,纯民歌生存空间有多大,中国消费报。
[2]汪毓和,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交流及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人民音乐,2000,5。
[3]伍斌,“民通”唱法:争议中赢得掌声,解放日报,2003,12,29。
“民通唱法”的产生
1、“民通唱法”的界定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是在中国声乐界受到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的三种传统唱法。“民通唱法”又是怎样一种唱法呢?从字面看,“民通”应该是以“民”来修饰“通”,指带有民族色彩的通俗唱法,其基本属性应该是通俗唱法。那以民族唱法为主的通俗化演唱是否顺理成章的叫“通民”唱法?问题是,“通民唱法”到目前并未被正式提及,人们已经比较习惯用“民通”来表述。所以,不管是“民通唱法”还是“通民唱法”,都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相互借鉴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声乐表演艺术风格,这里所说的“民通唱法”特指以民族唱法为主的通俗化演唱,也就是说,民族唱法是本体,通俗唱法是借鉴。其主源是民族唱法,是我国民族唱法衍变而来的具有浓郁色彩的一种新的声乐艺术风格。
“民通唱法”其本质是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融入了“通俗唱法”,跟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里有必要对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2、民族唱法
所谓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民族语言为基础创作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吸收了传统戏曲、曲艺和民歌的精华,也吸取了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内容的一种歌唱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洽;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音色甜、脆、直、润、水;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
3、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是在20世纪30至4。年代流行的一种轻柔、多愁善感的唱法,以情取胜,用话筒扩大音响,由舞厅乐队伴奏,称为“低吟唱法”。通俗唱法吐字行腔,靠近口语,一般采用真声演唱,又根据歌曲情绪需要,分别采用柔声、气声、吼声、嘶哑等不同声音来演唱。音域较窄,女声常用音区为C调的1到高音4,男声常用音区为C调的低音7到高音5。
其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虽然音量较小,但共鸣的运用也很重要。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
从技术上看,我国通俗唱法的主要特点是运用纯朴、自然的声音进行演唱,真假声结合,讲究气息的运用,与追求自始至终宏大共鸣音效的美声唱法相比,共鸣相对适中。对嗓音条件的好坏和音域的宽窄没有统一规范的要求,从而使歌手天生的嗓音条件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
从演唱风格上看,通俗唱法极具个性色彩,不同歌手不同作品,或轻柔自然,或高亢有力;或温馨恬静的乡村民谣风格,或震耳欲聋的现代摇滚风格;有的娓娓道来,有的雄壮激烈。通俗唱法十分讲究艺术个性和歌曲的韵味,是全世界目前还在交融发展、感染力最强、普及最广的一种演唱方法。
4、两者的融合
通过对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介绍,不难发现它们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例如,发声上都要求运用气息的支持,口腔打开使声音更通畅;都要求合理运用共鸣;都要求吐字清晰,声情并茂。差异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民族唱法注重音质、音色,讲究声腔和民族风格,因而对歌手的嗓音条件要求较高;通俗唱法则比较轻松自然,风格比较随意。因此,这两种唱法原本是不矛盾的,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之上的,歌唱者只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就能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
“民通唱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融合了“通俗唱法”的一些特点,比如通俗唱法中歌词的易懂性,演唱风格的个性化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声乐的审美观也在逐渐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使得现实音乐生活中的声乐实践活动出现了新的发展,传统的三种唱法有了相互融通的趋势。当单纯的民族唱法和单纯的通俗唱法都有了相当的艺术实践的积累时,当二者都已经不能满足部分歌手的美的追求和部分听众的审美需求时,二者的相互借鉴吸收与融合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民通唱法”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是民族唱法向通俗唱法借鉴的结果。它本身的基本属性是民族唱法的一种,是由民族唱法发展衍变而来,或者说是在民族唱法的大树上嫁接通俗唱法的枝条而长出的新枝。这种融合因手段的不同,母体与客体成份比例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结果。融合后生出的第三种形式,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民通唱法”,所以说,两者的融合并非是在扭曲民歌的本身,也并非是在动摇传统的民族唱法在声乐中的地位,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民通唱法”。
民通唱法的代表人物谭晶及其代表作品赏析
1、代表人物之一——谭晶
谭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独唱演员,著名青年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为什么说谭晶是民通唱法的优秀代表之一呢?她在唱法上大胆探索,兼容并蓄,民族与流行相贯通,形成了大气、简约、主流的演唱风格,在歌坛独树一帜。她演唱时音质清丽纯正,音色丰富,情真意厚,高亢嘹亮,穿透力强,极富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被专家、观众誉为“天籁之音”。在接受某杂志的一次访问中,记者问她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开个人演唱会的名字为什么叫“和谐之声”?谭晶回答很明确:“因为音乐本身的特点就是和谐,加上我是把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到一起,所以就决定了叫‘和谐之声’。”
2、代表曲目——《在那东山顶上》
这首作品的歌词其实是改编于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所写下的歌词。要赏析这首作品,先要了解这个故事,因为这首作品就是以此为背景的。这个故事要追溯到300年前,那时的“黄房子”只是个不起眼儿的小酒馆儿。故事的主人公是西藏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人——六世活佛仓央嘉措。仓央嘉措常常走出寺庙深宫,亲自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感受俗家凡民的情感。他奉命寻找度母女神——集所有女性美于一身的神灵——在民间的化身。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仓央嘉措走进一家小酒馆儿时,与一位有月亮般姣美容颜的少女擦身而过。这就是度母女神!仓央嘉措愣住片刻,转身追去,然而,少女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苍凉的月色中。不管这故事是否真实,但仓央嘉措写下的诗歌却真实地流传下来,也就产生了《在那东山顶上》这首歌的原诗:
“在那高高的东山顶上,
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
玛吉阿米那醉人的笑脸,
就冉冉浮现在我心头。”
谭晶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在气息处理上较传统民族声 乐略浅,声音管道口径较小,位置较高,比较注重口腔共鸣,擅长运用气声。
在语言上,能将汉语的咬字归韵与科学发声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以字行腔,吐字清晰、亲切、婉转的特点。
在演唱曲目上,以有浓郁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但作曲技法更加现代的歌曲为主。歌曲因为是采用诗词素材进行改编的,而且从作曲上看,音域跨度较大,融合运用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使作品演唱中带有“民通唱法”的特点,有较强的流传性和普及性。
在表演上,她有较深的舞台表演功力,注重舞台的包装效果,穿戴西藏民族风格服饰和头饰,舞台表演亲切、轻松、深情、奔放,感染力强。
在演唱上,声情并茂、情感真挚,擅长用肢体语言配合演唱,能比较全面的运用各种舞台表演手段传达歌曲情感。
民通唱法未来的发展趋势
令人关注的“民通唱法”在专业界一直存在争议。一些从事民族唱法教育的专业人士认为,民族唱法应该保持纯粹性,歌手更应在保持民歌嗓音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发展个性,而不是通过所谓的“民通唱法”来迎合市场,那样反而会将民歌演唱引入歧途。民族歌手随便碰通俗,搞不好会唱坏自己的嗓音,反而得不偿失。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民通唱法”的出现,人们对音乐的审美不再是单一的模式,他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也更为广泛了。内容多样、形式各异、不同风格的作品蜂拥而至,这必然导致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的多样化。原有的三种唱法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民通唱法应运而生。事实上,歌手只能将一种唱法进行到底的观点已经不合时宜,如今多样化发声系统的训练,已使一批年轻歌手具备了驾驭不同风格甚至跨越歌唱种类发展的可能。
展望“民通唱法”的趋势,相信它会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改变而越来越被欣赏和肯定,技术发展也会因为音乐工作者的探索和不断涌现的优秀代表歌手精彩演绎而越来越成熟。当各方面的条件都成熟的时候,“民通唱法”在声乐界中的地位也会越发巩固。
结语
总之,“民通唱法”并非是音乐工作者和歌唱家凭空创造出来的唱法,它是随着人们对音乐审美观的改变和提高而产生的。“民通唱法”在逆境中起步,伴随着批评甚至指责而发展,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如今,民通唱法已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歌手,也拥有越来越大的受众群体,正沿着健康的道路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著苇,纯民歌生存空间有多大,中国消费报。
[2]汪毓和,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交流及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人民音乐,2000,5。
[3]伍斌,“民通”唱法:争议中赢得掌声,解放日报,200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