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既继承了西方哲学的传统,又集中表现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同时也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黑格尔哲学仍然是德国古典哲学最积极的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本文在简要分析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历史哲学传统的基础上,着重从理性统治着世界历史、理性的狡计以及自由的实现三个方面来探析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关键词:历史哲学;理性;自由
黑格尔继承了康德、赫尔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历史哲学的大致脉络,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运用超凡的思辨才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历史哲学体系。作为德国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使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达到它前所未有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历史理论的最高成就。
一、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历史哲学
在西方哲学的历史上,直到17世纪才有人开始对历史哲学进行专门研究。因为在这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的事物、人的存在、思想等,被看做是稳定的,有规律可以遵循的。至于历史的运动则是另一番景象,人们大都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捉摸不定、变化莫测的东西,找不到其内在规律。所以,要想让历史哲学成为一种可能,让历史成为一种可以研究的现象,那么就必须将其放在一个稳定的基础上。而只有到了西方近代历史,文明社会形成以后,才能找到这样的磐石。因为文明的世界就是一个有“法度”的世界,为了这样的世界去寻找基础和规律便是以后人们追求的目标。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对于历史哲学的研究才会逐渐成为可能,成为可以实现的目标。在这种意义上说,“一部历史哲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把那寻常的叙述因素,同那尊严的思辨因素,形成这种艺术的结合。”
如果说要追溯西方历史哲学的源头的话,可能要上溯到很久远的时期,如,奥古斯丁,甚至是《圣经》时代,但一般认为,伏尔泰才是近代历史哲学的奠基人。他在1756年的《论各民族风俗与精神》一书中使用了这一概念,1765年又写了《历史哲学》一书。赫尔德所著的《历史哲学大纲》是关于历史哲学的一次比较系统论述。他从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无数的否定和扬弃共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相统一的过程。但真正将历史与哲学相结合的是维柯,他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个民族世界的确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它的面貌必须在人类心灵本身的变化中找出。”维柯认为,如果谁创造了历史,那么就由谁来叙述历史,这样的历史才是最真实的。既然人类社会和历史是由人创造的,那么人类对历史就是可以认识的,可以有所研究的。
维柯首次提出了历史是人按照“天意”创造的思想。在他看来,“天意”只是这一过程的指导因素,而最重要的是“创造”本身这一关键因素。这一观点就将神的意志留在了天国,彻底揭开了人类历史的神秘主义面纱。所以说,维柯非常坚定地认为全部人类历史只能从创造历史的人本身得到说明。这也就否定了将历史看作是一连串偶然事件集合的观点,第一次将历史奠基在了人的理性基础之上,这也为历史哲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可以说西方哲学就进入了德国人的时代。当然,历史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的哲学运动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康德从人类理性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虽然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其差异性,存在诸多不同,但是在理性的指导下,人类最终有可能走向永久的和平。席勒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哲学具有特殊的贡献。他认为,历史事件不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偶然事件的串联,而是一个连续的互相关联的链条,但是同时,他又认为要完全地认识这个链条,需要无限的理智,而人的理智则是有限的,所以,真实的历史与人们认识中的历史还是有差距的,无法做到完全还原历史的本真状态。费希特纯粹先验地提出了一个历史的发展序列,他提出的历史哲学是一个排斥一切经验、排斥现实历史的先验历史哲学。谢林从康德和费希特出发,继续把历史中的自由问题、必然问题作为历史哲学的中心问题,而且他把历史的主体是一种“绝对”的精神实体,而不是人类,把历史看作是“绝对”自我启示、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这也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说”奠定了基础。
然而,他们提出的这些关于历史哲学的观点,都是散见于其哲学著作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互相之间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而对历史哲学进行比较全面的、系统的研究的哲学家就是黑格尔,他对历史的研究已经不是那种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编纂,或是对历史现象的研究,而是上升到了对世界历史的哲学思考。他认为,要想考察人类历史只有通过理性这一途径。
二、理性统治着世界历史
黑格尔认为,我们要认识历史的理性和作为历史本质的理性是同一个东西,因此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理性的发展。而历史哲学的任务,也就在于揭示这个作为历史本质的理性或精神是什么以及如何发展的。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本命题是“理性向来统治着世界,现在依然统治着世界,因此也就同样统治着世界历史。”这也是他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黑格尔认为,理性就是历史的本质,如果没有理性,那么也就没有世界历史可言。其实,黑格尔所讲的理性就是指“绝对精神”、“宇宙精神”。这种理性是主宰世界万物的,构成了万物的本质,同时又超越了我们的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意识。因此,一方面理性所统治的“世界历史是在精神性的基地上进行的”;另一方面,“我们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考察精神,精神在这个舞台上具有其最具体的现实性”。但从精神的抽象规定来讲,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性可以从与它完全对立的东西上看出。我们把精神置于物质的对立面。就像重力是物质的实体一样,我们也必须说自由是精神的实体”。在他看来,精神正是自己建立自己的,不依赖于他物的,因而也就是自由的。黑格尔认为,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精神就是对自己本身的判断和认识,同时它又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活动。“由于精神是自在自为的理性,而在精神中理性的自为存在是知识,所以世界历史是理性个环节光从精神的自由的概念中引出的必然发展,从而也是精神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的必然发展”。黑格尔把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容规定为精神的自我意识,所以说,世界历史也无非就是精神自身的延展,因而世界历史是一种必然的、合理性的状态。黑格尔的那句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也正是对这一思想的高度概括。 三、理性的狡计
理性而有狡计,很显然,黑格尔在这里用的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来说明个人主观意志、行动和历史的客观结果、规律之间的关系,这与康德的“自然意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早在《小逻辑》一书中,黑格尔就已经提出了“理性的狡计”这一概念。在那里他指出:“理性是有机巧的,同时也是有威力的。理性的机巧,一般讲来,表现在一种利用工具的活动里。这种理性的活动一方面让事物按照他们自己的本性,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是现了它自己的目的”。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客观规律对人们活动的统治和支配作用。
“理性的狡计”是黑格尔历史哲学非常具特色的一个学说,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 承认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是他并没有把历史发展的动力与规律是为同一个因素,二是把而且区别开来,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康德的“自然意图”。在黑格尔和康德的历史哲学中,所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有一个拟人化的主体——不管是理性亦或是自然——的意志决定着历史的必然进程;它们自身无法独自完成这一目的,需要一种现实力量的驱动,以实现其目的。至于这里所说的现实的力量就是人的恶劣的情欲及其引起的行动,它们之间的彼此对抗,共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此的历史发展过程表现为一种合乎规律的、合乎目的的进步过程。当然,他们二人的思想也有明显的区别。康德的历史哲学只是打算为历史的研究提供一个导线,因而他的“自然意图”只是一个范导性的原则,历史的发展虽然是“自然意图”的实现,但历史的主体却是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他的“理性的狡计”是一个实体性原则,在他的这个理论框架之下,历史上的所有民族和个人并不是一个能动的、自觉的创造者,而是被理性所支配的工具。如此一来,历史本身成了历史的主体,也就排斥了真正地主体——人。历史发展的结果最终就表现为历史和人的互相分离,二者完全成了互不相关的关系。在黑格尔这里,其实理性就像是基督教的上帝,具有一种神性,它决定着一切,黑格尔虽然要把他的理性说与基督教的天意说区分开来,但却又毫不犹豫的把理性等同于上帝。“这种善,这种理性,在它的最具体的形式里,便是上帝。上帝统治着世界,而‘世界历史’便是上帝的实际行政,便是上帝计划的见诸实行。哲学要理解的便是这个计划,因为只有从这个计划所发生的一切事件,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凡是不符合这计划的,都是消极的、毫无价值的存在”[10]P76。把理性与上帝等同起来,这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泛神论基本特征是一致的。
四、自由的实现
黑格尔认为,“物质”的实体是“重力”,而“精神”的实体则是“自由”,“自由”是“精神”唯一的真理。自由最初表现为一种比较个人的活动,如,个人的热情、自我意识以及为获得私利而进行的活动。当然,这种被特殊目的所支配的自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自由应该是“精神”的独立自决、自我依赖;自由是必然性的真理,是对必然的认识。
黑格尔认为,自由不仅是“精神”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因为人类有思想,而动物(狭义上)没有。因此动物无法认识、控制必然,只能听命于必然;而人的自由本质恰恰就体现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改造中。黑格尔说,“‘自由’如果当作原始的和天然的‘观念’,并不存在。相反的,‘自由’要靠知识和意志无穷的训练,才可以找出和获得”。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并不自由,他们受到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种种限制,所以人们自由的本质就要求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去克服外在的束缚,以提高自由的程度。
黑格尔说过,“整个世界的最后的目的,我们都当作是‘精神’方面对于它自己的自由的意识,而事实上,也就是当作那种自由的现实”。可见,精神活动的目的就是实现它自身,实现它自己的本性——自由,即历史发展的目的就是实现自由。黑格尔给世界历史设定了一个目的,那是因为他把历史人格化了。但是,唯物史观认为,虽然历史发展作为无数个人活动的结果,但作为一种不自觉力量的产物,它是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也就是说,历史本身并没有目的。而用黑格尔的话说,历史上的具体事件是偶然的、无法确定的,但历史作为自由之实现的大趋势是不可更改的。若把黑格尔的所谓历史的“目的”理解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或者是方向,反倒是表明了其历史观的深刻之处。黑格尔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发展和实现过程,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因而世界历史也就是自由的实现。这也就意味着:从逻辑上说,精神的发展有着不同的阶段,是一个从低级的规定性向高级的规定性发展的过程。从历史现实来说,精神的发展体现在人类的自由意识中,人类要获得自由,就必须从自然和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不自由发展到自由、从少数人的自由发展到多数人以及全体人的自由。这将是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
尽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有着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缺陷,但它毕竟代表着资产阶级历史哲学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且他的历史观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也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M].商务印书馆,1989
[3]黑格尔著.历史中的理性[M]
[4]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2
[5]黑格尔著.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1
[6]黑格尔著.历史哲学[M]
关键词:历史哲学;理性;自由
黑格尔继承了康德、赫尔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历史哲学的大致脉络,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运用超凡的思辨才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历史哲学体系。作为德国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使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达到它前所未有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历史理论的最高成就。
一、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历史哲学
在西方哲学的历史上,直到17世纪才有人开始对历史哲学进行专门研究。因为在这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的事物、人的存在、思想等,被看做是稳定的,有规律可以遵循的。至于历史的运动则是另一番景象,人们大都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捉摸不定、变化莫测的东西,找不到其内在规律。所以,要想让历史哲学成为一种可能,让历史成为一种可以研究的现象,那么就必须将其放在一个稳定的基础上。而只有到了西方近代历史,文明社会形成以后,才能找到这样的磐石。因为文明的世界就是一个有“法度”的世界,为了这样的世界去寻找基础和规律便是以后人们追求的目标。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对于历史哲学的研究才会逐渐成为可能,成为可以实现的目标。在这种意义上说,“一部历史哲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把那寻常的叙述因素,同那尊严的思辨因素,形成这种艺术的结合。”
如果说要追溯西方历史哲学的源头的话,可能要上溯到很久远的时期,如,奥古斯丁,甚至是《圣经》时代,但一般认为,伏尔泰才是近代历史哲学的奠基人。他在1756年的《论各民族风俗与精神》一书中使用了这一概念,1765年又写了《历史哲学》一书。赫尔德所著的《历史哲学大纲》是关于历史哲学的一次比较系统论述。他从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无数的否定和扬弃共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相统一的过程。但真正将历史与哲学相结合的是维柯,他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个民族世界的确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它的面貌必须在人类心灵本身的变化中找出。”维柯认为,如果谁创造了历史,那么就由谁来叙述历史,这样的历史才是最真实的。既然人类社会和历史是由人创造的,那么人类对历史就是可以认识的,可以有所研究的。
维柯首次提出了历史是人按照“天意”创造的思想。在他看来,“天意”只是这一过程的指导因素,而最重要的是“创造”本身这一关键因素。这一观点就将神的意志留在了天国,彻底揭开了人类历史的神秘主义面纱。所以说,维柯非常坚定地认为全部人类历史只能从创造历史的人本身得到说明。这也就否定了将历史看作是一连串偶然事件集合的观点,第一次将历史奠基在了人的理性基础之上,这也为历史哲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可以说西方哲学就进入了德国人的时代。当然,历史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的哲学运动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康德从人类理性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虽然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其差异性,存在诸多不同,但是在理性的指导下,人类最终有可能走向永久的和平。席勒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哲学具有特殊的贡献。他认为,历史事件不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偶然事件的串联,而是一个连续的互相关联的链条,但是同时,他又认为要完全地认识这个链条,需要无限的理智,而人的理智则是有限的,所以,真实的历史与人们认识中的历史还是有差距的,无法做到完全还原历史的本真状态。费希特纯粹先验地提出了一个历史的发展序列,他提出的历史哲学是一个排斥一切经验、排斥现实历史的先验历史哲学。谢林从康德和费希特出发,继续把历史中的自由问题、必然问题作为历史哲学的中心问题,而且他把历史的主体是一种“绝对”的精神实体,而不是人类,把历史看作是“绝对”自我启示、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这也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说”奠定了基础。
然而,他们提出的这些关于历史哲学的观点,都是散见于其哲学著作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互相之间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而对历史哲学进行比较全面的、系统的研究的哲学家就是黑格尔,他对历史的研究已经不是那种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编纂,或是对历史现象的研究,而是上升到了对世界历史的哲学思考。他认为,要想考察人类历史只有通过理性这一途径。
二、理性统治着世界历史
黑格尔认为,我们要认识历史的理性和作为历史本质的理性是同一个东西,因此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理性的发展。而历史哲学的任务,也就在于揭示这个作为历史本质的理性或精神是什么以及如何发展的。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本命题是“理性向来统治着世界,现在依然统治着世界,因此也就同样统治着世界历史。”这也是他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黑格尔认为,理性就是历史的本质,如果没有理性,那么也就没有世界历史可言。其实,黑格尔所讲的理性就是指“绝对精神”、“宇宙精神”。这种理性是主宰世界万物的,构成了万物的本质,同时又超越了我们的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意识。因此,一方面理性所统治的“世界历史是在精神性的基地上进行的”;另一方面,“我们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考察精神,精神在这个舞台上具有其最具体的现实性”。但从精神的抽象规定来讲,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性可以从与它完全对立的东西上看出。我们把精神置于物质的对立面。就像重力是物质的实体一样,我们也必须说自由是精神的实体”。在他看来,精神正是自己建立自己的,不依赖于他物的,因而也就是自由的。黑格尔认为,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精神就是对自己本身的判断和认识,同时它又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活动。“由于精神是自在自为的理性,而在精神中理性的自为存在是知识,所以世界历史是理性个环节光从精神的自由的概念中引出的必然发展,从而也是精神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的必然发展”。黑格尔把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容规定为精神的自我意识,所以说,世界历史也无非就是精神自身的延展,因而世界历史是一种必然的、合理性的状态。黑格尔的那句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也正是对这一思想的高度概括。 三、理性的狡计
理性而有狡计,很显然,黑格尔在这里用的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来说明个人主观意志、行动和历史的客观结果、规律之间的关系,这与康德的“自然意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早在《小逻辑》一书中,黑格尔就已经提出了“理性的狡计”这一概念。在那里他指出:“理性是有机巧的,同时也是有威力的。理性的机巧,一般讲来,表现在一种利用工具的活动里。这种理性的活动一方面让事物按照他们自己的本性,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是现了它自己的目的”。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客观规律对人们活动的统治和支配作用。
“理性的狡计”是黑格尔历史哲学非常具特色的一个学说,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 承认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是他并没有把历史发展的动力与规律是为同一个因素,二是把而且区别开来,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康德的“自然意图”。在黑格尔和康德的历史哲学中,所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有一个拟人化的主体——不管是理性亦或是自然——的意志决定着历史的必然进程;它们自身无法独自完成这一目的,需要一种现实力量的驱动,以实现其目的。至于这里所说的现实的力量就是人的恶劣的情欲及其引起的行动,它们之间的彼此对抗,共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此的历史发展过程表现为一种合乎规律的、合乎目的的进步过程。当然,他们二人的思想也有明显的区别。康德的历史哲学只是打算为历史的研究提供一个导线,因而他的“自然意图”只是一个范导性的原则,历史的发展虽然是“自然意图”的实现,但历史的主体却是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他的“理性的狡计”是一个实体性原则,在他的这个理论框架之下,历史上的所有民族和个人并不是一个能动的、自觉的创造者,而是被理性所支配的工具。如此一来,历史本身成了历史的主体,也就排斥了真正地主体——人。历史发展的结果最终就表现为历史和人的互相分离,二者完全成了互不相关的关系。在黑格尔这里,其实理性就像是基督教的上帝,具有一种神性,它决定着一切,黑格尔虽然要把他的理性说与基督教的天意说区分开来,但却又毫不犹豫的把理性等同于上帝。“这种善,这种理性,在它的最具体的形式里,便是上帝。上帝统治着世界,而‘世界历史’便是上帝的实际行政,便是上帝计划的见诸实行。哲学要理解的便是这个计划,因为只有从这个计划所发生的一切事件,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凡是不符合这计划的,都是消极的、毫无价值的存在”[10]P76。把理性与上帝等同起来,这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泛神论基本特征是一致的。
四、自由的实现
黑格尔认为,“物质”的实体是“重力”,而“精神”的实体则是“自由”,“自由”是“精神”唯一的真理。自由最初表现为一种比较个人的活动,如,个人的热情、自我意识以及为获得私利而进行的活动。当然,这种被特殊目的所支配的自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自由应该是“精神”的独立自决、自我依赖;自由是必然性的真理,是对必然的认识。
黑格尔认为,自由不仅是“精神”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因为人类有思想,而动物(狭义上)没有。因此动物无法认识、控制必然,只能听命于必然;而人的自由本质恰恰就体现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改造中。黑格尔说,“‘自由’如果当作原始的和天然的‘观念’,并不存在。相反的,‘自由’要靠知识和意志无穷的训练,才可以找出和获得”。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并不自由,他们受到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种种限制,所以人们自由的本质就要求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去克服外在的束缚,以提高自由的程度。
黑格尔说过,“整个世界的最后的目的,我们都当作是‘精神’方面对于它自己的自由的意识,而事实上,也就是当作那种自由的现实”。可见,精神活动的目的就是实现它自身,实现它自己的本性——自由,即历史发展的目的就是实现自由。黑格尔给世界历史设定了一个目的,那是因为他把历史人格化了。但是,唯物史观认为,虽然历史发展作为无数个人活动的结果,但作为一种不自觉力量的产物,它是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也就是说,历史本身并没有目的。而用黑格尔的话说,历史上的具体事件是偶然的、无法确定的,但历史作为自由之实现的大趋势是不可更改的。若把黑格尔的所谓历史的“目的”理解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或者是方向,反倒是表明了其历史观的深刻之处。黑格尔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发展和实现过程,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因而世界历史也就是自由的实现。这也就意味着:从逻辑上说,精神的发展有着不同的阶段,是一个从低级的规定性向高级的规定性发展的过程。从历史现实来说,精神的发展体现在人类的自由意识中,人类要获得自由,就必须从自然和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不自由发展到自由、从少数人的自由发展到多数人以及全体人的自由。这将是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
尽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有着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缺陷,但它毕竟代表着资产阶级历史哲学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且他的历史观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也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M].商务印书馆,1989
[3]黑格尔著.历史中的理性[M]
[4]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2
[5]黑格尔著.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1
[6]黑格尔著.历史哲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