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初探

来源 :建筑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住宅建设必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需要探索的问题还很多。建筑、景观设计师要关注生活、不断创新,积极拓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创造出富有当地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居环境。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住宅设计;绿色生态;小区规划
  随着住宅的市场化进程加快,我国住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怎样提升住房的品质,成为了焦点性问题,同样也是开发商同购房者的一致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需双方都将注意力放到绿色生态住宅上,绿色生态住宅的理念也由此应运而生。
  绿色生态住宅同园林住宅、山水住宅等具有不同概念,是人、自然健康和谐发展的体现。绿色生态住宅也被称为生态住宅、绿色住宅等,是以生态学作为基础、人与自然为核心、实施可持续发展、在住宅的建设及使用过程有效地运用技术成果和自然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打造自然、健康、舒适的生态住宅。其基本思想就是指在设计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场所和建筑设计中树立完整的生态观。
  一、项目背景
  某住宅小区位于科技产业园区内,距城市中心区约20公里。地块东临高速公路A出口,西抱甲湖,座拥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
  甲湖为国家二级水源保护区,科技产业园区是一个以生态为核心的区域,其城市形态将是围绕生态核心逐步向外生长,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相互渗透,形成由内到外,自然环境效果逐步削弱,城市环境逐步加强的一个内疏外密的城市形态。
  园区以甲湖为核心按三个圈层进行空间布局:①生态核心区:包括生态核心绿地及水源保护区;②内圈层:包括中心区、科教研发区、居住区、休闲娱乐区;③外圈层: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区,属生态影响区。
  整个科技产业园园区绿地系统设计原则突出了人与自然共处的绿地环境,设计出以生态核心绿地为主体的绿地系统和体现不同特征的景观体系,形成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互烘托的城市景观格局。
  二、项目条件及定位:
  本项目位于科技产业园区内圈层内,紧靠生态核心区。项目总用地面积416618平方米,建筑容积率为0.74。
  规划条件:1、建筑红线需沿滨湖路、内湖及城市绿线退让规定的距离。2、实施对甲湖水源保护措施。3维持内湖区的景观连续性。4、应尽可能维持原有地形地貌。
  规划定位:由于该项目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我们将本项目规划定位为: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生态滨湖社区,并努力实现园区规划中提倡的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互烘托的目标。
  三、目标的实现和方案的推进:
  在确定了住宅小区的定位后,怎样实现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要做的,我们从以下几点逐步推进我们的方案。
  (1)对产业园的整体环境进行分析
  甲湖产业园内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科技产业建筑群和学院建筑群,但还相对缺乏商业配套和居住配套的建设,又由于科技产业园的“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生态规划导则,怎样实现居住配套建筑的开发的同时又保证不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形成破坏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2)对规划条件的分析
  项目用地规定建筑容积率为0.74,根据对规划条件的分析,项目实际主要可建用地面积为170400平方米,仅占总用地面积40.9%,在建筑总面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建筑净容积率大幅提升至1.7,这将极大程度的影响开发模式及产品布局的变化。
  (3)规划设计原则的制定
  根据本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以及甲湖区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实现我们提出的原生态社区的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规划设计原则:
  1、以整个产业园规划思想为基本设计导则;
  2、以实现人居环境的永续发展为原则,强调“显山露水”的规划概念;
  3、保持现有自然风景,使建筑溶于自然,强调利用规划手段“藏筑于景”;
  4、分析考虑与周边已有建筑的空间关系,充分推敲自身空间形象,以实现与周边建筑互相协调的目标。
  (4)开发模式的研究
  在强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导向的开发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开发模式:
  一、高密度,小体量的开发模式
  其特点在于建筑能与周围环境的尺度相适应,与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相适应,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有着良好的对话关系,做到适应自然融入自然。同时,从城市景观的角度能很好地保留原有的城市天际线。
  但这种开发模式在建筑容量较大时,会产生密度过大的问题,建筑群会以较密的方式覆盖在原有地形上,高密度的布局隔断了建筑和自然环境的空间渗透关系,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同时,较大的土方工程对原有的地形和植被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二、低密度,大体量的开发模式
  其特点在于保护,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的生态植被、地形地貌特征,从而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这种开发模式在建筑容量较高时,能很好的解决建筑、环境和场地之间的关系,但过大的体量往往与周边环境尺度不相适应;同时对城市天际线的控制也帶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前期方案比较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可以明显地反映出高密度,小体量的特征,建筑尺度能很好地与周边绿化的尺度相适应,沿湖一线的天际线被控制在树木的高度以下,与湖区整体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但容积率的压力使得原有的环境特色与场地特征,特别是三个自然山体难以完整地加以保留,也无法保证预留雨水调蓄池和人工湿地面积。另外,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较大体量的高层,对城市天际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方案二:采用了低密度,大体量的方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原有的地貌特征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实现了最佳的观湖视线效果。但整齐划一的高大体量破坏了原有沿湖城市景观效果,对沿湖路步行者也产生强烈的压抑作用,同时与沿湖区的建筑群体特征不相适应。
  经过仔细地对比研究,我们尝试提出新的兼顾平衡解决方案,该方案特点为:沿湖一线的规划核心区域,严格控制建筑高度,采用高密度小体量方案的布局方式,强调从沿湖的各个视线方向都能够很好地控制建筑体量,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和湖区的整体环境相协调。而临路一侧采用低密度,大体量的布局方式,以很好地控制用地内的建筑和环境关系,解决建筑体量与观湖视线的问题。我们希望将两种方案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吸收各自的优点,力争将不利因素将至最低。
  (5)完善措施
  1、控制城市天际线从城市界面向自然界面的过渡关系,要求逐级降低;
  2、控制面宽,高层主要采用小面宽的一梯两户点式住宅;
  3、拉大建筑间距,避免过于均质的平面布局;
  4、沿湖一线建筑按要求退让,保持松山湖景观连续性;
  5、视线策略,实现建筑天际线与自然山体的协调统一;
  6、建筑色彩控制,避免与环境色调形成高度反差关系。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视线、建筑色彩进行分析,集中体现系列完善措施的优势。
  视线分析:
  从湖区主要建筑方向,我们仔细地进行了视线分析,距离本项目最近的是星级酒店,直线距离约为1000米,中间间隔有一块保留的原生态绿地。因此从星级酒店以人视点角度来看,层层叠叠的绿化将沿湖区的建筑掩映其中。同时沿着湖区的景观环路沿线,由于两侧宽阔的绿带与林荫大道将小区遮蔽在树林从中,生态自然景观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本项目高层整体的城市天际线与星级酒店,理工大学等湖区主要建筑物的处理手法一致,均采用模仿山体轮廓线的方式,高层住宅退让湖滨,结合地形依山而建,轮廓线高低起伏,与连绵起伏的山体轮廓线相得益彰,强调“显山”的规划理念,成为与自然环境和谐呼应的城市背景。
  建筑色彩分析:
  在建筑色彩上,我们以湖区的环境背景作为分析对象,初步提取水、天空、石头、泥土、绿地等大自然色彩,对色彩随早中晚及四季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蓝绿色,黄褐色,深褐色等几种能较好融于自然的颜色。从部位、远近、层次等分析这几种颜色在建筑上的应用,在色彩上,通过对低层“隐”、高层“破”的手法消弱建筑的体量感。总体色彩以柔和的色调为主,避免出现与自然环境色调形成高反差的关系。建筑材料主要采用了自然石材,与甲湖的山,水,树等自然景象形成一种和谐之美,展示出建筑与自然良好结合的风貌。
  四、结束语
  本项目采用了以上形成的兼顾平衡方案,很好的吸取了兩种规划方式的优点,同时再结合一系列的完善措施,整合基地沿湖一侧退让出的城市绿化带,以及雨水调蓄池和人工湿地等环境设施的建设,我们将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藏筑于景的原则,达至“藏筑于麓”、“藏筑于林”、“藏筑于坡”的设计效果,最终实现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相互相融的原生态滨湖社区。
其他文献
摘要:城市之间既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可以很好的彰显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由此可见,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可以由其景观设计进行直接的体现,而城市的景观设计又不免受到城市的发展以及建设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根植于一个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本文对地域性文化以及景观设计的概念、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了海河外滩广场设计中涉及的地域性文化进行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也逐渐形成了更为严谨和系统的科学实践体系。将电力规划和城市规划更好的结合起来,不但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本文就城市规划中何开展电力规划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结合个人经验,立足实际情况,为城市的电力规划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城市规划;电力规划;城市基础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也逐渐形成了更为严谨和
期刊
摘要:经济快速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但是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方面的问题,随着环境的不断地恶化,我国的地下水面不断地下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用水以及生产用水。除了环境污染使得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紧张之外,目前我国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的情况,这更加加重了我国的用水的负担,用水问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为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大土地的绿化面积,有效解决地下水的水面下降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找到能够缓
期刊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地铁是我国城市交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交通工具,它有效的缓解了由于我国人口增多给交通事业造成的巨大压力,是城市化进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地铁车站空间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各个城市中的地铁车站空间形式过于相似,没有凸显出各自的特色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铁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地铁车站空间设计中
期刊
摘要: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是为建设出高质量的建筑物做准备。建筑结构作为整个筑物的中心,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坚固性、安全性,对整个建筑物来说是非常的关键的。因此,加强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有助于提高整个建筑质量。本文就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安全性;设计;方法  一、建筑结构安全性的概念  建筑结构安全性是指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当前国内建筑市场高速发展的机遇,我们要以更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重新认识幕墙设计。本文对建筑幕墙设计的概述和原则、建筑幕墙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建筑幕墙设计的建议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幕墙;设计;问题  引言  近些年我国建筑幕墙工程从80代年起步至今,将近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九十年代的高速发展,至今,己成为世界第一幕墙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国内
期刊
摘要:本文对建筑设备与建筑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建筑功能,建筑造型,建筑材聊等诸多方面的联系,阐述了建筑设备对建筑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如建筑的节能与智能化。最后,对建筑设备在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提出建议,通过对建筑设备的不断探索实现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设备;建筑环境;节能;智能化;可持续发展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从原始的洞穴,简陋的茅草屋发展到今天功能繁多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环境设计也随之发展起来,但是,由于设计的手法过于传统,都是千篇一律的设计,使人们对这些设计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这样的建筑环境艺术如果再不进行改革,很容易就会被时代淘汰,所以,为了不断的创作出有新意的设计作品,艺术家们把装置艺术运用到建筑环境设计当中,装置艺术以其独特、新颖的设计方式给设计带来一种另类的新生力量,使设计更有新意,本文针对装置艺术与建筑环境设计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商业发展水平也快速提高。在大型商业建筑中,经常会设有地下商业建筑。这是增加商业机会,节约建筑成本的好方法。但是,由于地下商业建筑结构封闭,并且人群密度较大,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为了避免火灾所导致的严重损失,在地下商业建筑中设计高效的通风排烟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1.地下商业建筑的特点  1.1空间封闭  地下商业建筑是商业建
期刊
摘要:超高层公寓,结构体系为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根据结构的超限情况确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并进行了多遇地震下弹性分析和罕遇地震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关键词:超限高层;框支-剪力墙;抗震性能目标;静力推覆  一、工程概况  广东省深圳市后海中心区西南角,后海大道东侧,由独栋高层公寓和商业裙楼组成,公寓49层,高149.50米,商业裙楼4层,地下室共4层,总建筑面积为37228.79㎡。本工程±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