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人把上课比喻成写文章。有些语言优美,形式华丽;有些质朴无华,却意味深长;有些味同嚼蜡,平淡无奇。而这样的情况也有时竟会发生在上同一篇课文时,因此,我认为能否恰当地运用教材,能否进行适当的布局,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一、新课的导入,引人入胜
1.创设情境,酝酿情感。为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文本,教学过程中力求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有一教师在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先运用多媒体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产生爱国之情,这时再配上音乐朗读课文,学生自然而然地有了和文本主题相接近的情感体验,带着这种情感体验进入文本学习,课堂教学当然能收到好的效果。
2.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大家知不知道这种动物?它有什么特点?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以“变色龙”为题?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这样一来,激起了学生学习本文的欲望,学生带着悬念,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文。
3.活变题目,激发创新。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学生通读课文后,把题目改成:“一个皇帝”,请同学们在横线处用在课文中找出表现皇帝性格的词语填补题目,如昏庸、虚伪、愚蠢等等,以加深人物的印象,这有助于把握文章主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堂“主旋律”,形式多样
1.对比联系,同中求异。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我把它与席慕蓉的《乡愁》进行对比阅读,比较两首诗写作风格的异同。通过对比,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2.巧用插图,奇思妙想。教学《天上的街市》,先让学生认真朗读,品味诗的意境和韵味,再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希望超脱现实,去憧憬美好的生活,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沿着诗句徐徐展开,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扩大时空范围,拓宽思路,挖掘深度,学生在创造性的想象中闪烁智慧的光芒。
3.辩论观点,抛砖引玉。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并展开辩论。在授《杨修之死》时,学生对杨修之死存在两种意见,第一种是认为杨修恃才放达,终于招致杀身之祸;第二种则认为是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引出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及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用曹操的其他言行来分析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从而调动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课堂竞赛,丰富多彩。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举办成语接龙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三、课堂的终结,耐人寻味
1.妙用诗句,画龙点睛。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文中引用的诗句分析其在语文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驿路梨花》结尾时,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上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对出下联,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美感。学生为此跃跃欲试,纷纷对出有创意的下联:雷锋精神代代传;助人为乐时时在。
2.巧变结局,另辟蹊径。在讲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局时,我打破常规,变换角度,设想此时卖牡蛎的不是于勒,真正的于勒也在这只船上,安排菲利普夫妇与发财后的于勒在船上相见的情景会怎样?为此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对菲利普夫妇见到发财后的于勒进行神态、言行的描述。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就比较容易引发超常逆向思维的效应,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活用成语,给人启示。为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印象,在教授《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我组织学生重点讨论:蔡桓公因为什么导致病入膏肓?学生明确了是他蔡桓公讳疾忌医。于是,我又顺势提出问题:那这个成语将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深思呢?这样总结后,学生会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探究。
教材始终是语文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语文教学最生动的例子,只有灵活处理教材,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我从教近二十年来的最真切的体会。◆(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
一、新课的导入,引人入胜
1.创设情境,酝酿情感。为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文本,教学过程中力求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有一教师在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先运用多媒体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产生爱国之情,这时再配上音乐朗读课文,学生自然而然地有了和文本主题相接近的情感体验,带着这种情感体验进入文本学习,课堂教学当然能收到好的效果。
2.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大家知不知道这种动物?它有什么特点?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以“变色龙”为题?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这样一来,激起了学生学习本文的欲望,学生带着悬念,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文。
3.活变题目,激发创新。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学生通读课文后,把题目改成:“一个皇帝”,请同学们在横线处用在课文中找出表现皇帝性格的词语填补题目,如昏庸、虚伪、愚蠢等等,以加深人物的印象,这有助于把握文章主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堂“主旋律”,形式多样
1.对比联系,同中求异。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我把它与席慕蓉的《乡愁》进行对比阅读,比较两首诗写作风格的异同。通过对比,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2.巧用插图,奇思妙想。教学《天上的街市》,先让学生认真朗读,品味诗的意境和韵味,再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希望超脱现实,去憧憬美好的生活,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沿着诗句徐徐展开,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扩大时空范围,拓宽思路,挖掘深度,学生在创造性的想象中闪烁智慧的光芒。
3.辩论观点,抛砖引玉。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并展开辩论。在授《杨修之死》时,学生对杨修之死存在两种意见,第一种是认为杨修恃才放达,终于招致杀身之祸;第二种则认为是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引出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及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用曹操的其他言行来分析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从而调动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课堂竞赛,丰富多彩。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举办成语接龙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三、课堂的终结,耐人寻味
1.妙用诗句,画龙点睛。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文中引用的诗句分析其在语文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驿路梨花》结尾时,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上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对出下联,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美感。学生为此跃跃欲试,纷纷对出有创意的下联:雷锋精神代代传;助人为乐时时在。
2.巧变结局,另辟蹊径。在讲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局时,我打破常规,变换角度,设想此时卖牡蛎的不是于勒,真正的于勒也在这只船上,安排菲利普夫妇与发财后的于勒在船上相见的情景会怎样?为此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对菲利普夫妇见到发财后的于勒进行神态、言行的描述。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就比较容易引发超常逆向思维的效应,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活用成语,给人启示。为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印象,在教授《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我组织学生重点讨论:蔡桓公因为什么导致病入膏肓?学生明确了是他蔡桓公讳疾忌医。于是,我又顺势提出问题:那这个成语将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深思呢?这样总结后,学生会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探究。
教材始终是语文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语文教学最生动的例子,只有灵活处理教材,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我从教近二十年来的最真切的体会。◆(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