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日,“济南20万名孩童信息被打包出售”的消息刷爆朋友圈,令舆论场深感不安,堵塞信息黑洞再度成为热点话题。眼下,随着微盘、快盘等个人网盘相继关闭免费个人存储等服务,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对此类服务与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感到担忧。
一方面,公民电话号码、邮箱、住址、照片、影像、账号密码、财产状况等个人信息经常被不当收集,要么被肆意滥用,要么被保管不当,导致个人信息在收集与管理环节险象环生;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已成为人类“第六器官”,而由于手机App常会恶意获取用户精准信息,因此,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精准型诈骗,甚至是“量身定制”的诈骗日益增多。
良法利器,乱世重典。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之下,捍卫个人信息安全,首先须有法可依。技术性的加密固然重要,网民练就火眼金睛也不可少,但更重要的,还是明确信息收集与保护、监管与责罚的关系。仅就个人信息保护而言,不少法律法规虽多有涉及,但条文乱杂,难成体系,结果自然是执法上“九龙治水”、效果上蜻蜓点水。据称,在中国首部网络安全法草案中,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已被置于重要地位。根据草案,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且应公开收集、使用规则;对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改变碎片立法的状态,让信息保护有法可依——这是终结个人信息乱象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将信息安全置于信息价值之前、将公民权益置于网络发展之前,亦是“互联网+”时代的题中之义。一句话,依法治网,首先就要依法保障网民在虚拟生活中的自由与权益。
一方面,公民电话号码、邮箱、住址、照片、影像、账号密码、财产状况等个人信息经常被不当收集,要么被肆意滥用,要么被保管不当,导致个人信息在收集与管理环节险象环生;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已成为人类“第六器官”,而由于手机App常会恶意获取用户精准信息,因此,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精准型诈骗,甚至是“量身定制”的诈骗日益增多。
良法利器,乱世重典。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之下,捍卫个人信息安全,首先须有法可依。技术性的加密固然重要,网民练就火眼金睛也不可少,但更重要的,还是明确信息收集与保护、监管与责罚的关系。仅就个人信息保护而言,不少法律法规虽多有涉及,但条文乱杂,难成体系,结果自然是执法上“九龙治水”、效果上蜻蜓点水。据称,在中国首部网络安全法草案中,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已被置于重要地位。根据草案,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且应公开收集、使用规则;对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改变碎片立法的状态,让信息保护有法可依——这是终结个人信息乱象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将信息安全置于信息价值之前、将公民权益置于网络发展之前,亦是“互联网+”时代的题中之义。一句话,依法治网,首先就要依法保障网民在虚拟生活中的自由与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