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教师是边疆教师中最具有活力,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一支队伍,他们如何看待其的职业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本文分析了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变迁过程。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变迁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其发展的深层原因。马克思曾经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观念由物质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经过人的头脑的这种改造,观念本身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简单再现,而是超越了客观物质世界,因此价值观虽然一开始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但它实际上己经包含了现实社会所没有的价值因素,这些价值因素应该成为现实社会之发展的引导者,使现实的社会向着人们所期待的价值目标前进。”因此,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作为意识层面的东西,它一旦产生就会对青年教师的后继行为产生影响,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又与需求密切相关,这种需求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也会在连绵不断的传接中发生变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也是从低到高,逐级递升的,本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这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变迁分为了个体价值观体现、社会价值观体现、生命价值观展现三阶段,分析这三个阶段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
一、第一阶段:个体价值观的体现
人的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等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个体价值观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和理解等,支配着个体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个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大学毕业以后选择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任教是从他自身的个体利益角度考虑的,强调自身低级需求的满足。这一阶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一)“生存型”时期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大城市人才过剩,工作难找,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缺乏,国家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任教。这时期的青年教师仅仅是为了生计和养家糊口而从事教师职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方面条件落后,工作环境艰苦,使得一些青年教师刚到边疆学校时充满了失望,工作中存在功利心态,以被动和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是知识的传播机,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已,和学生、同事没有更多情感上的交流,不关心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只要能按时领到工资就可以了,觉得选择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做一名教师是无可奈何的,将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的跳板等。由于这样的选择更多的是出于无奈,因而时常会感到困惑和痛苦,从而不自觉的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厌恶和疏远,教师与职业之间是分离的。“生存型”时期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只是为了满足低级需求。
(二)“享受型”时期
经过了“生存型”时期,慢慢的开始接受这里的环境,体验着不同的人生,品味着学生取得好成绩以后带来的幸福喜悦感。“享受型”时期的青年教师主要是从兴趣出发,站在了非功利的角度,以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热爱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如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把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作为自己对工作付出的回报,融入到学校的建设工作中,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情,在付出与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在这一时期自己真正喜欢上教师这一职业,因而时常会感到快乐和幸福。他们对教师职业是热情和积极的态度,这时期教师与职业是融为一体的。但“享受型”时期依然是个体价值观的体现,只是为了满足低级需求。
二、第二阶段: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所谓社会价值观即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由复杂多样的价值观进行长期反复的整合和消解,最终就形成了体现一个社会价值理念的价值体系。社会价值观是回顾、观察、预见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从社会与边疆发展的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势必会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师要满足边疆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在这一阶段被认为“奉献型”时期。
“奉献型”时期职业价值观教师则把教师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的发展看得尤为重要,认为他们是为了服务社会和奉献自我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做一名普通的教师。这时期青年教师具有崇高的理想,满腔热血奉献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心,把国家的发展,边疆的建设,民族的复兴作为己任。这时期的教师职业的价值观取向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位的,从而把教师职业的意义从平凡提升到崇高,从世俗提升到神圣。“奉献型”时期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是满足更高一层的需求。
三、第三阶段:生命价值观的展现
生命的不同存在形态组成了了人生命的现实世界和完满层次,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完整的展现并不断提升生命层次而对生命层次以及生命价值的不同认识、看法、态度,就形成了不同的生命价值观。生命价值不仅是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生命价值的存在直接决定了个人的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理想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意识到教育活动对教师自身生命质量的意义,思考在工作中自己的智慧与潜能接受到的挑战以及生命发展和生命价值的展现。这一阶段认为是“发展型”时期。
“发展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教师则更注重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发展,他们认为要更好地服务社会,为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就要不断的完善自我。“发展型”时期青年教师更加主动向优秀的老教师学习,和同事交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给自己充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他们从自身和社会需要出发,站在了超功利的角度,以不断完善自我、为边疆建设做贡献,体现着生命价值的意义,因而为教师这个职业感到崇高而有价值。“发展型”时期是生命价值观的展现,是最高需求的满足。 四、启示
本文分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的变迁,希望能够从中得出一些启示,以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和教育领导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统一,实现最终生命价值观的展现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摆正位置。教师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既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在社会和家庭中充当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在各种需求的作用下会发生着碰撞和冲突。如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只是把教师这个职业作为了生计的一种手段,势必造成教师职业的尴尬和形象窘态,感觉不到教师这个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那就不可能实现生命价值观的展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既要享受教师这一职业带来的回报,又要清楚的认识的自己是一名奉献者,而只有把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统一,才能最终展现生命的价值。
(二)教育领导应尊重青年教师的个体价值观,重视社会价值观教育,培养生命价值观
青年教师大学毕业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任教,从优裕的大学校园环境到条件艰苦的边疆地区,心理上或多或少会出现落差,教育领导应尊重青年教师的个体价值观,尽量的给与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重视社会价值观教育,并不是让教师只谈精神层面的追求,应把教育的发展、边疆的建设和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开展社会价值观教育,使青年教师树立社会责任感,教师职业价值观得以提升,培养生命价值观,不断地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姚本先.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教育,2008,(3).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王俏华.对我国教师师德规范的重新思考——从中美两国师德规范比较的角度[J].教育学刊,2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6]黄向阳.上海市师德建设咨询报告〔R〕.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研究项目.上海市师德状况调查与师德建设对策研究(2001-2002).
[7]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0]李茂.彼岸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科琳·阿姆斯特朗.给年轻教师的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变迁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其发展的深层原因。马克思曾经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观念由物质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经过人的头脑的这种改造,观念本身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简单再现,而是超越了客观物质世界,因此价值观虽然一开始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但它实际上己经包含了现实社会所没有的价值因素,这些价值因素应该成为现实社会之发展的引导者,使现实的社会向着人们所期待的价值目标前进。”因此,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作为意识层面的东西,它一旦产生就会对青年教师的后继行为产生影响,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又与需求密切相关,这种需求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也会在连绵不断的传接中发生变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也是从低到高,逐级递升的,本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这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变迁分为了个体价值观体现、社会价值观体现、生命价值观展现三阶段,分析这三个阶段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
一、第一阶段:个体价值观的体现
人的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等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个体价值观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和理解等,支配着个体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个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大学毕业以后选择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任教是从他自身的个体利益角度考虑的,强调自身低级需求的满足。这一阶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一)“生存型”时期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大城市人才过剩,工作难找,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缺乏,国家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任教。这时期的青年教师仅仅是为了生计和养家糊口而从事教师职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方面条件落后,工作环境艰苦,使得一些青年教师刚到边疆学校时充满了失望,工作中存在功利心态,以被动和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是知识的传播机,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已,和学生、同事没有更多情感上的交流,不关心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只要能按时领到工资就可以了,觉得选择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做一名教师是无可奈何的,将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的跳板等。由于这样的选择更多的是出于无奈,因而时常会感到困惑和痛苦,从而不自觉的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厌恶和疏远,教师与职业之间是分离的。“生存型”时期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只是为了满足低级需求。
(二)“享受型”时期
经过了“生存型”时期,慢慢的开始接受这里的环境,体验着不同的人生,品味着学生取得好成绩以后带来的幸福喜悦感。“享受型”时期的青年教师主要是从兴趣出发,站在了非功利的角度,以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热爱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如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把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作为自己对工作付出的回报,融入到学校的建设工作中,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情,在付出与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在这一时期自己真正喜欢上教师这一职业,因而时常会感到快乐和幸福。他们对教师职业是热情和积极的态度,这时期教师与职业是融为一体的。但“享受型”时期依然是个体价值观的体现,只是为了满足低级需求。
二、第二阶段: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所谓社会价值观即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由复杂多样的价值观进行长期反复的整合和消解,最终就形成了体现一个社会价值理念的价值体系。社会价值观是回顾、观察、预见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从社会与边疆发展的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势必会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师要满足边疆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在这一阶段被认为“奉献型”时期。
“奉献型”时期职业价值观教师则把教师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的发展看得尤为重要,认为他们是为了服务社会和奉献自我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做一名普通的教师。这时期青年教师具有崇高的理想,满腔热血奉献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心,把国家的发展,边疆的建设,民族的复兴作为己任。这时期的教师职业的价值观取向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位的,从而把教师职业的意义从平凡提升到崇高,从世俗提升到神圣。“奉献型”时期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是满足更高一层的需求。
三、第三阶段:生命价值观的展现
生命的不同存在形态组成了了人生命的现实世界和完满层次,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完整的展现并不断提升生命层次而对生命层次以及生命价值的不同认识、看法、态度,就形成了不同的生命价值观。生命价值不仅是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生命价值的存在直接决定了个人的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理想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意识到教育活动对教师自身生命质量的意义,思考在工作中自己的智慧与潜能接受到的挑战以及生命发展和生命价值的展现。这一阶段认为是“发展型”时期。
“发展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教师则更注重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发展,他们认为要更好地服务社会,为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就要不断的完善自我。“发展型”时期青年教师更加主动向优秀的老教师学习,和同事交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给自己充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他们从自身和社会需要出发,站在了超功利的角度,以不断完善自我、为边疆建设做贡献,体现着生命价值的意义,因而为教师这个职业感到崇高而有价值。“发展型”时期是生命价值观的展现,是最高需求的满足。 四、启示
本文分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的变迁,希望能够从中得出一些启示,以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和教育领导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统一,实现最终生命价值观的展现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摆正位置。教师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既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在社会和家庭中充当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在各种需求的作用下会发生着碰撞和冲突。如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只是把教师这个职业作为了生计的一种手段,势必造成教师职业的尴尬和形象窘态,感觉不到教师这个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那就不可能实现生命价值观的展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既要享受教师这一职业带来的回报,又要清楚的认识的自己是一名奉献者,而只有把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统一,才能最终展现生命的价值。
(二)教育领导应尊重青年教师的个体价值观,重视社会价值观教育,培养生命价值观
青年教师大学毕业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任教,从优裕的大学校园环境到条件艰苦的边疆地区,心理上或多或少会出现落差,教育领导应尊重青年教师的个体价值观,尽量的给与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重视社会价值观教育,并不是让教师只谈精神层面的追求,应把教育的发展、边疆的建设和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开展社会价值观教育,使青年教师树立社会责任感,教师职业价值观得以提升,培养生命价值观,不断地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姚本先.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教育,2008,(3).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王俏华.对我国教师师德规范的重新思考——从中美两国师德规范比较的角度[J].教育学刊,2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6]黄向阳.上海市师德建设咨询报告〔R〕.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研究项目.上海市师德状况调查与师德建设对策研究(2001-2002).
[7]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0]李茂.彼岸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科琳·阿姆斯特朗.给年轻教师的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