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战略探讨

来源 :教师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1月14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获得国务院批准以及2010年11月11日钦州市钦州港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广西的经济、文化以及全方位的发展态势来讲,就犹如一扇轰然打开的闸门,为这块拥有着多元资源的神奇土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国家高度重视广西沿海地区发展,明确将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机遇已经来到,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北部湾经济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加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发展;战略
  当前,广西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表现在: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在广西北部湾发展战略背景下,广西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目前,广西正处于多区域合作、多机遇叠加的快速发展时期,西部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步伐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等,广西已步人工业化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加快,部分产业一体化初步形成,产业技术不断更新。
  在努力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认清这一构想的战略意义;必须协调好经济区内各城市主体之间、经济区与广西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这一战略构想与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之间的关系;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努力提升这一构想的战略地位,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正确处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广西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举广西全区之力,全力推动北部湾区域合作,加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投资力度,加快经济区发展步伐,是广西对外开放一项主要任务。广西过去最大的不足就是沿海开发,没有把“西部唯一沿海”这个最大优势发挥出来。现在,外部形势于广西有利,加快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已基本具备,全力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一“龙头、窗口、桥梁”建设好,使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引擎。要实施这一战略构想,除了经济区内各城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拼搏、艰苦创业外,同样需要北部湾管委会等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同样需要其他地区人民的大力支持。
  首先,克服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广西有些同志只看到广西经济长期落后,地理位置夹在东部、西部之间,石漠化与台风、洪涝等严重,自甘落后、不思进取,遇到困难与挫折就畏缩不前,对待矛盾和问题只会互相抱怨与推诿,这些都必须加以消除和克服。
  其次,正确处理经济区开放开发与广西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由于广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了保证经济区“龙头、窗口、桥梁”地位、发挥其作用,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资金投放、项目安排等方面对经济区有一定倾斜是必要和应该的,这就要求其他地区人民顾全大局,大力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与己无关”的心理或“绝对平均主义”是不可取的。
  最后,发挥经济区“龙头、领路”作用与推进全区经济整体发展相结合。经济区(及所含城市)与全区之间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区的发展是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经济区的发展对全区经济发展起到“领路”和“龙头”作用,必须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区发展。当然,全区经济整体发展了,也能为经济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创造良好环境。
  二、积极促进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
  内向型经济的特征是以国内贸易为主,即原料和消费市场均以国内为主要对象。外向型经济的特征是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定位是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是中国连接东盟的前沿和桥头堡,是大西南的出海大通道,也是广西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外贸易的龙头和窗口,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带动和辐射下,广西经济将充分发挥沿海和沿边的重要作用,逐步向外向型经济转变。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一体化的今天,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其经济理论基础是国际分工合作的比较优势原则,各国根据其资源禀赋的不同,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发展外向型经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落后地区实现经济赶超和腾飞的可行之路。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优势得天独厚,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政策优势和经济上的后发优势。目前,重大产业布局和外商投资力度逐年增加,港口吞吐量和对外贸易量增幅也是逐年加大,显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前景。
  三、彰显北部湾文化圈,打造“北部湾文化发展模式”
  历史上,北部湾地区因为地理形势相对封闭,形成了与传统中原文化并存,相对独立、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文化圈。其主要有四个圈层构成:一是以北部湾自然生态圈为依托的海洋文化;二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稻作文化(那文化)圈;三是以传统洲际贸易与活态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铜鼓文化圈;四是以近代通商口岸城市和当代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代表的国际都市文化圈。与世界上大多数文化圈相比,北部湾文化圈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并以活态传承的方式与西南文化圈、华南文化圈以及东南亚文化圈保持良好的文化互动关系。
  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立足北部湾文化圈的文化本位,引入城市群文化发展战略,“北部湾文化发展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中西部区域发展怪圈,树立文化发展对于北部湾经济区科学发展的促动作用。以区域内核心城市的优势文化板块为增长极点,提升北部湾城市群的文化竞争力与合作吸引力;以文化发展创造区域开放格局,扩大北部湾文化圈与相邻文化圈的互动,强化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最终打造以城市群带动文化发展、以文化发展反哺经济发展的“北部湾文化发展模式”。
  四、科学建设生态城镇体系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在自治区“四群四带”的城镇发展新格局的框架下,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关系,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南北钦防城镇群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科学勾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城镇蓝图。二是科学经营城市。要把城市作为最重要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加快形成以政府资金引导、多渠道投入、多形式投资的市政公用行业投资发展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三是打造滨海生态城镇群。“十一五”期间,加强各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同时,清除各种市场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自由流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设成为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为中心城市,以该区域范围内的县城、中心集镇为卫星城镇,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在中国西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力争到21世纪中叶建设成为经济发达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环境清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适于居住、旅游与创业的具有现代化、国际化滨海特色的生态城市群。
  五、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1、将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列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继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之后的又一次区域合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实施周边外交政策的战略决策,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首先提出的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构想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的,是贯彻、落实我国/睦邻、安邦、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的积极行动,符合国家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广西自身的利益,应请求中央将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提升为国家战略,与东盟协商,将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列为中国与东盟的次区域合作。
  2、建设两廊一圈已经成为中越两国的国家战略,作为属于两廊一圈组成部分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也应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广西应当首先从两廊一圈的合作做起,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域建设,争取中央多列一些涉外区域经济合作项目给广西的两廊一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或把广西提议的项目列入中央计划,在财政资金支持和相关经济开发区、保税区、保税港区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
  3、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交通设施列为中国与东南亚的交通网络计划,作为国家战略来发展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交通建设是中国与东南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广西的海运港口、铁路和公路建设
  六、还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准确发展定位。北部湾经济区应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近期与中期要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远期还应该成为相关的研发和高端服务业中心,打造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及东南亚连结地带经济增长的新的一极。
  二是尽快完善产业布局,尤其是主导产业选择、培育、升级和转变的问题。适当引导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的发展,发挥主导产业的正外部效应。关联产业应该优先考虑物流、信息与区域性金融服务业。由于本文只针对该地区增长极培育初期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其他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研究和分析。
  三是要注重市场的同步发展甚至适当先行。要积极组织好海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的集聚和运用,实现对中国西部与东部、中部的市场连结,实现对中国与东盟的市场连接,进而可在对东南亚与东亚和更大国际市场的连接中发挥作用。
  四是还要注意发展质量。经济的发展不能超出环境承载能力,该地区目前部分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资源消耗性并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必须注意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保持同步以至领先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张经旭.营建资源———加工混合型的环北部湾经济圈[J].经济地理,2001.
  [2]张国平.北部湾地区与大西南联动开发的若干思考[J].特区经济,2000,(7)25.
  [3]寿思华.实施环北部湾战略的着力点[J].兴桂方略,2005,(1):65.
其他文献
“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 “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课上,我安排了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说说是怎样从13里去掉9的。奇怪的是,许多学生看着小棒认为是多余的东西,怎么启发都调动不了他们探究的欲望。课后我反复猜想和琢磨,试图能挖掘这个问题的本质根源。  课后我进行了调查,47名学生中有25名学生家长进行过课前辅导,这部分学生对于新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结果,有些已经相当熟
期刊
在我区名师展示活动中,有幸欣赏了一位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执教的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课,后又聆听了教研员精彩的点评,她要求全体语文老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意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上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本文结合该老师《如梦令》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每堂语文课上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这虽然看起来
期刊
在学校生态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展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教师在学校教育科研中自身层面和外部层面都面临着挑战,教育科研尚不能充分发挥其蕴涵的巨大能量,还不能成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自我专业化水平的一种核心武器。  一、 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  1. 面临自身挑战  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研究部门的事,是专家
期刊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风吹进了职校的课堂,职校的美术教学该如何改变过去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主的现代美术教学方式转变,是当前教改的重中之重。针对职校美术教学模式的改革,我尝试从改革的必要性,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职校;美术;教学;教学质量  学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学生完善人
期刊
教育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教育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灵魂,培育着未来和希望。班主任不仅要用自己无怨无悔的辛勤耕耘,教会学生文化知识;更要对孩子们的成长负责,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教会孩子做人。怎样管理好班级、教育好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一、 悉心呵护,让每朵花儿都灿烂  一个孩子只是一个班级的几十分之一,但对一个家庭来说,一个孩子就是百分之百。因此,作为班主任,我用爱心与责任心,服
期刊
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经常要做的工作,但对于我们这群刚出道的80后教师来说,却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怎样做好这件事?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 新学期前夕怎样与家长沟通  新学期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到,一位新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差不多有15年教龄)一起在教室为本班学生办报到注册。家长们好像约好了一样,都围着语文老师咨询这咨询那,即使语文老师说可以向班主任请教,有的家长也只是向新老师瞟一眼,对新老师笑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作了具体的量化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然而,现在的小学生面临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有多少学生能真正达到这个阅读量呢?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显得非常重要。  一、 了解意义,提高认识  要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了解、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课外阅读的
期刊
【摘要】作者通过对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认识,阐述了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应坚持的原则,提供了通过体育教学、教材和体育教师本身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德育渗透  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在小学体育中对学
期刊
一、 尊重学习规律  以学生学习为主,应遵循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  尊重学习规律,语文教学要强化整体性,整体把握课标的追求:核心价值——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与引领;核心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整体确定教学的内容,突显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理解
期刊
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提问”是教师教学的手段,是建构课堂内容的“骨架”,更是学生学习的起始。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多而碎。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教师大大小小的问题往往有二三十个,“为什么”“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不能让学生深入思考,只能“蜻蜓点水”式地浅尝辄止。二是杂而乱。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是“由着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