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闽台艺术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福建美术教育来说,有责任继承和弘扬闽台艺术,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本文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入手,探讨闽台文化与美术教育校本课程资源的研究。
关键词:地域文化;闽台文化;美术教育;校本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97-02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对开展以校为本的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发扬和继承祖国优秀传统地域性文化,却是单一的国家课程无法做到的,因此,通过区域性或以校为本的方式,发掘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利用和开发校本课程,拓展美术教育的内容与内涵,运用美术自身独特的方式传承文化,增强美术教育的效益,落实“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当今尤显重要。
闽台文化渊源共生、五缘相通。通过地域美术,特别是立足海西,跨越闽台的乡土美术教学资源的引入,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两岸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然而,丰富多彩的闽台艺术尚未引起美术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未设置相关课程。同时,由于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意识薄弱、对资源利用缺乏系统性,造成学生对闽南乡土美术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未能较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一地域性文化。因此,应该重视以地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载体,通过一批生活在本土、富有教学创意和具备一定课程开发能力的骨干教师,开展并推广乡土美术教学,努力开发与实践别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本文试以开设闽南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为例进行讨论。
一、弘扬优秀传统地域文化,发展特色课程
闽南地区文化遗产多姿多彩。在综合考虑课程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实效性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基础上,以乡土美术为主,对本区域文化和艺术,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收集与整理,以“主题性”课程建构理念为指导,开发系列主题教学课程。并以每一种课程资源为载体,帮助学生透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文化参与学习,认识自己的文化之根,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闽南传统的优秀文化。
以本土美术为课程设置的资源背景,结合文化、艺术、环境、生态等,综合考虑美术4个学习领域,进行不同类型单元教学建构的基本模式。例如:“镇风止煞一金厦风狮爷文化”,从认识一泥塑一彩绘一创意一展示5个方面,引导学生通过4个学习领域开展金厦两地风狮爷信仰文化、风狮爷雕塑美学元素的学习与运用。
同时,还可借鉴台湾地域美术课程中纵向统整、横向统整以及教学者与学习者统整的方式,整合跨年段学科知识,不断深化和完善闽南校本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形成校本课程方案,延伸拓展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二、立足课程价值取向,深化课程适应性
为有效落实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美术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思想,真正体现人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民间绘画、剪纸、泥塑、漆线雕、软陶、高粱秆工艺制作等一系列课程教学,推介富有闽南乡土美术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拓展美术课程资源,使校本课程富有生机活力。
如:采用浓厚的闽南文化特征和美学特性的建筑、雕塑、绘画、手工艺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第二课堂的形式,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利用闽南文化宣传、创意旅游产品、软陶工艺品、高粱杆工艺和以闽南文化为主题的绘本教学,将艺术生活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創意思维,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文化之根,引发其积极参与闽南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发挥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
又如:通过举办“海峡两岸闽台地域美术教育研讨会”,了解学校与社区闽台地域美术教育情况,探讨了闽台乡土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及其建设,加强两岸艺术教育信息的互动与交流,更加深了两岸同胞对本土及闽台地域文化的深层理解,有效地促进了两岸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培养课程开发能力
在行动研究的实践中,可采取的实地考察法、文献研究法、分析比较法,从学科内部、学科之间比较以及学科与社会知识的联结3个方面,展开“闽南乡土美术资源本体”研究,提高了教师人文和专业素养。同时通过将闽南地域资源引入课堂,有效整合校本课程资源与教材的运用。通过召开校本教研工作规划与阶段交流会,及时沟通、落实课程建设工作,收集经验。分专题、分系列召开课题研讨会,举行教学探究课、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教学案例示范课,交流探讨美术课程资源进入课堂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引导美术教师面对闽南乡土美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的疑难问题,运用“对话、协商、合作、分析、探讨”等方式,解决如资源本体研究、课程整合、教学方式变革方面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策略的改进与创新中,实现教师对课程资源运用能力的提升,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
如:近期的“闽台地域文化绘本教学师资培训”,旨在立足海西,跨越闽台,与台湾高校专家建立联系;透过台湾地区当前流行且深得家长与儿童的喜爱的“绘本”,有效增强教师对当代新型艺术的了解与掌握;借助海峡两岸同文同种、文化教育一脉相承的闽台地域文化特征,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感,加深对美术社会作用的深刻认识,繁荣两地文化艺术教育。
台湾东华大学视觉艺术研究所徐秀菊教授的《开创美术教育新视野》、《绘本的视觉文化教育策略》、《绘本里的视觉文化符码》,以及绘本表现的形式、制作步骤等,都给参与培训教师们观察、思考的新角度,启发教师们关注生活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认识到经典的复制演绎。除了建构理论知识体系外,还通过感性的体验结合对绘本的理解进行绘本制作,以提升教师们创作的能力与创意构想。
四、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会议(1993)《行动纲领》中“基础教育的行动指南”部分就“文化的针对性”提出:“教育应设计成不仅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应发展对个人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批判性意识,但与此同时还应注意确保这种意识不会使学习者疏离于他们的根源:其家庭、社区和环境。”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美术文化教育活动,如上网搜索浏览两岸民间艺术展览,参与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活动,邀请两岸民间艺术家开展专题讲座,调查闽南地域文化资源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等,结合现实情境设置相关问题,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创设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展示平台,能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在现实生活和科学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改善生活、美化生活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开展闽南乡土美术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体验与感悟身边的艺术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结合闽台两地“五缘相通”的特性,通过地域美术,特别是闽台乡土美术文化的学习,既增进了学生对两岸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又加深了两地学生对乡土美术的认识和热爱的情感,有利于早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美术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人的事,在这个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年代,我们不仅需要文化良知,更需要落实到行动上。对地域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的研究,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它的学科跨度大、容量广,操作性强,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希望两岸美术教育者能共同携手,一起参与独特的传统美术文化的传承,使闽台美术教育不断发展,积累更丰富的迎接新挑战的力量!
关键词:地域文化;闽台文化;美术教育;校本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97-02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对开展以校为本的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发扬和继承祖国优秀传统地域性文化,却是单一的国家课程无法做到的,因此,通过区域性或以校为本的方式,发掘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利用和开发校本课程,拓展美术教育的内容与内涵,运用美术自身独特的方式传承文化,增强美术教育的效益,落实“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当今尤显重要。
闽台文化渊源共生、五缘相通。通过地域美术,特别是立足海西,跨越闽台的乡土美术教学资源的引入,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两岸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然而,丰富多彩的闽台艺术尚未引起美术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未设置相关课程。同时,由于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意识薄弱、对资源利用缺乏系统性,造成学生对闽南乡土美术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未能较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一地域性文化。因此,应该重视以地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载体,通过一批生活在本土、富有教学创意和具备一定课程开发能力的骨干教师,开展并推广乡土美术教学,努力开发与实践别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本文试以开设闽南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为例进行讨论。
一、弘扬优秀传统地域文化,发展特色课程
闽南地区文化遗产多姿多彩。在综合考虑课程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实效性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基础上,以乡土美术为主,对本区域文化和艺术,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收集与整理,以“主题性”课程建构理念为指导,开发系列主题教学课程。并以每一种课程资源为载体,帮助学生透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文化参与学习,认识自己的文化之根,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闽南传统的优秀文化。
以本土美术为课程设置的资源背景,结合文化、艺术、环境、生态等,综合考虑美术4个学习领域,进行不同类型单元教学建构的基本模式。例如:“镇风止煞一金厦风狮爷文化”,从认识一泥塑一彩绘一创意一展示5个方面,引导学生通过4个学习领域开展金厦两地风狮爷信仰文化、风狮爷雕塑美学元素的学习与运用。
同时,还可借鉴台湾地域美术课程中纵向统整、横向统整以及教学者与学习者统整的方式,整合跨年段学科知识,不断深化和完善闽南校本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形成校本课程方案,延伸拓展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二、立足课程价值取向,深化课程适应性
为有效落实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美术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思想,真正体现人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民间绘画、剪纸、泥塑、漆线雕、软陶、高粱秆工艺制作等一系列课程教学,推介富有闽南乡土美术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拓展美术课程资源,使校本课程富有生机活力。
如:采用浓厚的闽南文化特征和美学特性的建筑、雕塑、绘画、手工艺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第二课堂的形式,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利用闽南文化宣传、创意旅游产品、软陶工艺品、高粱杆工艺和以闽南文化为主题的绘本教学,将艺术生活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創意思维,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文化之根,引发其积极参与闽南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发挥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
又如:通过举办“海峡两岸闽台地域美术教育研讨会”,了解学校与社区闽台地域美术教育情况,探讨了闽台乡土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及其建设,加强两岸艺术教育信息的互动与交流,更加深了两岸同胞对本土及闽台地域文化的深层理解,有效地促进了两岸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培养课程开发能力
在行动研究的实践中,可采取的实地考察法、文献研究法、分析比较法,从学科内部、学科之间比较以及学科与社会知识的联结3个方面,展开“闽南乡土美术资源本体”研究,提高了教师人文和专业素养。同时通过将闽南地域资源引入课堂,有效整合校本课程资源与教材的运用。通过召开校本教研工作规划与阶段交流会,及时沟通、落实课程建设工作,收集经验。分专题、分系列召开课题研讨会,举行教学探究课、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教学案例示范课,交流探讨美术课程资源进入课堂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引导美术教师面对闽南乡土美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的疑难问题,运用“对话、协商、合作、分析、探讨”等方式,解决如资源本体研究、课程整合、教学方式变革方面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策略的改进与创新中,实现教师对课程资源运用能力的提升,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
如:近期的“闽台地域文化绘本教学师资培训”,旨在立足海西,跨越闽台,与台湾高校专家建立联系;透过台湾地区当前流行且深得家长与儿童的喜爱的“绘本”,有效增强教师对当代新型艺术的了解与掌握;借助海峡两岸同文同种、文化教育一脉相承的闽台地域文化特征,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感,加深对美术社会作用的深刻认识,繁荣两地文化艺术教育。
台湾东华大学视觉艺术研究所徐秀菊教授的《开创美术教育新视野》、《绘本的视觉文化教育策略》、《绘本里的视觉文化符码》,以及绘本表现的形式、制作步骤等,都给参与培训教师们观察、思考的新角度,启发教师们关注生活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认识到经典的复制演绎。除了建构理论知识体系外,还通过感性的体验结合对绘本的理解进行绘本制作,以提升教师们创作的能力与创意构想。
四、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会议(1993)《行动纲领》中“基础教育的行动指南”部分就“文化的针对性”提出:“教育应设计成不仅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应发展对个人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批判性意识,但与此同时还应注意确保这种意识不会使学习者疏离于他们的根源:其家庭、社区和环境。”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美术文化教育活动,如上网搜索浏览两岸民间艺术展览,参与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活动,邀请两岸民间艺术家开展专题讲座,调查闽南地域文化资源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等,结合现实情境设置相关问题,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创设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展示平台,能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在现实生活和科学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改善生活、美化生活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开展闽南乡土美术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体验与感悟身边的艺术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结合闽台两地“五缘相通”的特性,通过地域美术,特别是闽台乡土美术文化的学习,既增进了学生对两岸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又加深了两地学生对乡土美术的认识和热爱的情感,有利于早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美术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人的事,在这个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年代,我们不仅需要文化良知,更需要落实到行动上。对地域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的研究,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它的学科跨度大、容量广,操作性强,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希望两岸美术教育者能共同携手,一起参与独特的传统美术文化的传承,使闽台美术教育不断发展,积累更丰富的迎接新挑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