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课堂需要人本教育吗?关于这个问题,是我们很多高中老师心中的困惑。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知道教育的真谛,绝不应是捧上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真谛,绝不应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应是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的真谛,就在以人为本的坚守中。那么,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活起来,做到以人为本呢?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用心对待学生
一个优秀的老师经常是一个对学生充满阳光,对教学充满热情的老师。无论碰到什么挫折,只要走进课堂面对学生,他们总是面带微笑、满怀激情,用自己的微笑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要细心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温馨的提醒、一声亲切的点名,都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在意,体会到老师对自己关心,内心的幸福感和学习的使命感会油然而生,上课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会显著增强。一个优秀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他经常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留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反应,敏锐察觉学生的表情变化,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并尽可能多地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眼神交流和心灵沟通,让学生时常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一个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老师,往往是一个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并乐于赞赏学生的老师。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也经常是因为喜欢他的老师,进而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须知,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二、课堂要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是人类的基本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数学知识,还包括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美等。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文化感染,产生共鸣,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课堂的重要一环。它要从以下几点来体现:首先加强学科融合。高度抽象的数学只有走进了学科融合才会显得生动、具体、富有形象,学生才会乐学、爱学,从中找到乐趣和信心。举例来说:在学习《必修3》算法中的更相减损术时提到《九章算术》中这样叙述的:“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学生要弄懂这段话的意思便学会了更相减损术,原本枯燥的数学便增加了人文的灵性。其次从课堂上发现数学美。例如,如:“凸n(n>4)边形的对角线最多有几个交点?”这个问题,按照习惯,也许会从四边形开始,逐步通过五边形、六边形……来构造对角线的交点,从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当一次次构造的尝试都未获得理想的结果时,我们要敢于放弃传统方法,另辟蹊径:一个交点是由两条对角线相交而成,两条对角线由四个顶点确定,而凸n边形任意四个顶点都能且只能确定一个交点。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在n个顶点中任意取四个,共有几种取法?”新颖的方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化归法的奇异美所在。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掌握方法的同时,能构造出解题模式,使数学美得到升华。
三、以学生为主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人本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方式,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太关注自己的存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本末倒置的结果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了。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这是建立融洽课堂氛围的前提,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展开。同时,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等主体性人格。现在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应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采用一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模式,例如,教师在讲知识时,不能像过去那样,自己滔滔不绝、按部就班地讲解,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基本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所了解的知识,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接着,教师再纠正错误、补充说明、答疑解惑,然后,教师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积极参加,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这样,抽象而晦涩的东西就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变得简单易懂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主体性。
四、课堂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
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学生体验,感悟的场所,让学生完全放松的地方。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传统的数学课堂让他们双手放好、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便称之为“纪律好”,这不是以人为本的课堂,这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与新课程标准指出的个性化学习相饽。人性化的课堂上,可以有激烈的讨论声,还会有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沮丧的动作或声音。学生甚至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们讨论,这才是真正的学生需要的课堂。数学课堂上,孩子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讲解声,有讨论声。但他们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他们都在参与、在思考、在学习,体现了课堂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五、充分运用好计算机辅助教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可供教师利用的教学手段少,而数学概念又抽象,课堂上学生表现得被动、沉闷、困惑,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得以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此外还可对几何图形进行收、缩、移、切、拼、补等变换,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枯燥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展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终生学习出发,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与合作者,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学生自己争取成功,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用心对待学生
一个优秀的老师经常是一个对学生充满阳光,对教学充满热情的老师。无论碰到什么挫折,只要走进课堂面对学生,他们总是面带微笑、满怀激情,用自己的微笑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要细心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温馨的提醒、一声亲切的点名,都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在意,体会到老师对自己关心,内心的幸福感和学习的使命感会油然而生,上课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会显著增强。一个优秀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他经常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留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反应,敏锐察觉学生的表情变化,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并尽可能多地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眼神交流和心灵沟通,让学生时常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一个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老师,往往是一个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并乐于赞赏学生的老师。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也经常是因为喜欢他的老师,进而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须知,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二、课堂要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是人类的基本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数学知识,还包括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美等。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文化感染,产生共鸣,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课堂的重要一环。它要从以下几点来体现:首先加强学科融合。高度抽象的数学只有走进了学科融合才会显得生动、具体、富有形象,学生才会乐学、爱学,从中找到乐趣和信心。举例来说:在学习《必修3》算法中的更相减损术时提到《九章算术》中这样叙述的:“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学生要弄懂这段话的意思便学会了更相减损术,原本枯燥的数学便增加了人文的灵性。其次从课堂上发现数学美。例如,如:“凸n(n>4)边形的对角线最多有几个交点?”这个问题,按照习惯,也许会从四边形开始,逐步通过五边形、六边形……来构造对角线的交点,从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当一次次构造的尝试都未获得理想的结果时,我们要敢于放弃传统方法,另辟蹊径:一个交点是由两条对角线相交而成,两条对角线由四个顶点确定,而凸n边形任意四个顶点都能且只能确定一个交点。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在n个顶点中任意取四个,共有几种取法?”新颖的方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化归法的奇异美所在。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掌握方法的同时,能构造出解题模式,使数学美得到升华。
三、以学生为主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人本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方式,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太关注自己的存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本末倒置的结果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了。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这是建立融洽课堂氛围的前提,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展开。同时,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等主体性人格。现在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应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采用一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模式,例如,教师在讲知识时,不能像过去那样,自己滔滔不绝、按部就班地讲解,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基本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所了解的知识,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接着,教师再纠正错误、补充说明、答疑解惑,然后,教师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积极参加,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这样,抽象而晦涩的东西就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变得简单易懂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主体性。
四、课堂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
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学生体验,感悟的场所,让学生完全放松的地方。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传统的数学课堂让他们双手放好、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便称之为“纪律好”,这不是以人为本的课堂,这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与新课程标准指出的个性化学习相饽。人性化的课堂上,可以有激烈的讨论声,还会有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沮丧的动作或声音。学生甚至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们讨论,这才是真正的学生需要的课堂。数学课堂上,孩子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讲解声,有讨论声。但他们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他们都在参与、在思考、在学习,体现了课堂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五、充分运用好计算机辅助教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可供教师利用的教学手段少,而数学概念又抽象,课堂上学生表现得被动、沉闷、困惑,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得以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此外还可对几何图形进行收、缩、移、切、拼、补等变换,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枯燥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展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终生学习出发,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与合作者,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学生自己争取成功,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