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国人聊天有门道别一言不合就踩坑!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esp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日常问候语,你脑中是否蹦过了“ How are you?”“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一系列的小学模范问答?很多中国学生因为这些问候语,遭遇了不少尴尬。该如何化解这些尴尬呢?
  《2015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4-2015学年留美人数再创新高,达到974926人,比上一学年增长10%,创35年来最高年度增幅。2014-2015学年,国际生占美国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4.8%。随着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同学和留学君吐槽美帝的直肠子和在与老美日常交流当中不小心出现的令人尴尬的状 况。
  的确,当同学们从一个非英语母语国家远赴美国读书时,面临的不仅仅是两种教育模式的切换,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融入,可以从容地与美国当地人交际。而这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绝非易事,很多留学生会因为语言问题而变得焦虑,甚至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该如何克服上述问题?一些现在美国留学或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人,向《留学》记者分享了他们的一些经验。
  不知所措的问候语
  提到日常问候语,你脑中是否蹦过了“ How are you?”“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一系列的小学模范问答?很多中国学生因为这些问候语,遭遇了不少尴 尬—
  “刚到美国高中的时候,班上的同学每次向我喊‘What’s up’,我都以为对方是问我在干什么,于是每次都认真地解释我正在干什么……”
  “刚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热情的同学跟我说What’s up,我就这样愣住了,直到别人给我解释了一遍……”
  “有一次,跟我们关系很好的一个同学上来就冲我们来一句‘Hi, Bitch!’,然而又跟旁边的人挨个‘Bitch’‘Bitch’‘Bitch’问候了一遍,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当时彻底傻了……”
  听他们这么一说,你是不是隔着太平洋都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尴尬?
  没错,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经常会遇到不知道怎么回答日常问候语的问题,在这里《留学》记者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日常同学们打招呼的时候,“Hi”“Hello”早已退居二线了,取之而代的而是“ What’s up”“Sup”“How are you doing?”等短语。
  此外,不要以为“What’s up”就是问你在干什么,其实它的意思就是单纯地打招呼,同学之间路过的时候频率极高的词,所以留学生可以大胆地尝试这样的问候方式。读快了之后这个词就听起来像是“What’s up”,而“Sup”也是更加简单时髦的说法。回答这些问候的时候,可以简单地也回一个“ What’s up”,通用的回答还有“Not much”“Nothing’ much”“What’s up”,这些都是在回复对方的打招呼。
  对于“How are you doing?”“How’s it going?”“Waz goin’ on?”这类打招呼的问话,大家也不要一脸真诚地跟别人说自己正在干什么。当地人惯用的是“It’s going good.”“Good.”“Not bad.”,如果你有想表达的苦衷,也最好放到“Good”之后,这样会比较礼貌。当然这是局限于你只是和别人打个招呼的前提下,如果你想和对方进一步地聊起来,后面加一个“You?”或“ And you?”就好啦。
  相信看美剧的童鞋们经常会遇到“man”“dude”“buddy”这类词,他们有时会被放到问候语的后面,都是对亲近好友的称呼,不分男女哦!有时候和你特别亲近的好友也会用“ bitch”“stupid”这种听起来像是在骂人的词,通常他们只是在凸显和你亲近的关系,当个玩笑就好。
  在与老师打招呼的过程中,“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是一种很礼貌的回答方式,大多数老师会很认同,简单的“Hi 或“Hello”也可以直接回答,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尽情地运用自己的小学英语 吧。
  如果想补充自己的问候语的话,大家不妨多去YouTube上逛逛,或者看一些美国的TV show,尽量抛弃字幕,多看多听,然后用自己地道的口语去痛快地聊天吧。
  交流的禁区
  此外呢,与外国人交流,有一些禁忌,留学生们最好不要触及。
  1.避免评论别人的宗教
  在一个国际化的学校里,人们可能会怀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在美国,基督徒占总人口的70.6%,其它宗教如穆斯林、犹太教、摩门教等也普遍存在。很多中国留学生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而在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就要注意,询问或者打听别人的宗教是没问题的,但是不要轻易对别人的宗教进行评论,更不要钻牛角尖地去研究别人宗教的客观存在。出门在外,可以不信教,但是轻易评论或者批判别人的宗教是很不尊重别人信仰的行为。
  2.尽量不要问收入和与钱相关的问题
  在与朋友、老师、尤其是寄宿家庭交流时,少谈论与金钱有关的问题。在外国人看来,这类问题已经涉及到隐私,只有与很亲密的朋友或者家人才会提到,其他人则会被认为成有意打探隐私或很冒犯的行为。此外,中国留学生还应该避免炫富、刻意暴露自家财产状况的行为,外国人很重视经济经济独立性,不是自己的财产就不应该有炫耀的行为。
  3.不要过多评价别人的生活习惯
  美国人大都有非常强烈的个人意识,对自己的生活习惯比较执着,他们不喜欢你去过多地干涉他们的生活规律、风格、着装等个人习惯,不要去评论别人。
  4. 不应该与老师有私生活方面的交集
  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尽量避免问老师是否有男女朋友或者是否单身的问题,学生不应该去主动了解老师的私生活,这些隐私是老师的朋友或家人可以问到的,而不是学生。同时,根据留学生的经验,学生最好不要查看老师的社交账号,如Facebook等,也不要在课后约老师一起出去玩,维持师生关系的平衡很重要,师生之间应当互相尊重(此条在遇到画风清奇的老师时不适 用。)
  除了以上列出的之外,接下来的话题(问题)与你和外国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对于不熟的人,最好不要问及“月收入?”“是否结婚?”“是否单身?“多大了?”等问题,同学之间不要总是问考试成绩。另外,一次性问太多的问题也会让令人反感。
其他文献
国内的留学产业服务都在做“把学生送出去”,却鲜有机构关注学生“出去后”的痛点。走出国门后,留学生又该向谁求助?  近年来,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人数持续增长,留学主体低龄化。这一趋势衍生而来的问题是海外安全事故频发,而海外留学面临的语言、文化环境乃至生活习惯的重大改变甚至是冲突,也使得留学生面临的挑战日渐增多,遇到问题急需通过有效途径进行求 助。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的留学产业服务重心仍然在“把学生
2016年6月22日微课堂(根据微信语音整理而成)  主题: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与SAT写作  主讲人:王悦,毕业于南开大学,有12年培训经验,教授过托福、雅思、SAT、GMAT、GRE等多门课程。  SA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出国这件事?  王悦  一个重要的问题:出国到底值不值得?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我的观点是,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干好了会成就孩子的一生;但如果干不好会毁
2016年9月25日,由中国教育在线主办、HEC哈斯教育承办的“深圳市第二届留学行业论坛”如期在五洲宾馆举办,大会共设有诚信、四角恋、业态、人才、产品、营销六大主题,二十多位来自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的国际教育专家上台分享,一百多位留学行业从业者和留学生家长参加了这次活动。深圳广电集团著名教育主播乔飞和HEC哈斯教育总经理曹强担任全场主持。  近年来频繁出现出国类考试作弊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留学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市场需求和职业导向为目标,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文章在分析中职数学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对职业化教学导向下中职数
简要介绍了DF4型机车柴油机滤网上的异物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及辨认方法和根据这些异物快速、准确判断柴油机故障处所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