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被称作西方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这当然是指其在艺术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歌剧是一门综合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众多元素的复杂艺术,是成本很高,有如宝石般的“贵重”制作。歌剧的“贵重”之处并不一定在于投放的制作经费,更在于歌剧人才的培养过程所要投入的大量资源,包括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物质资源和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心血。去年秋天,香港舞台上演了三个歌剧制作,正好展示了香港现今培养歌剧人才的三种不同模式。
“歌剧百年盛宴”(9月21日及22日)是由莫华伦领导的香港歌剧院为培养歌剧人才计划而特别打造的:为了给具有一定歌剧经验的本地青年歌唱家提供演出机会,由“香港歌剧之父”卢景文掌舵的“非凡美乐”推出了《爱情灵药》(9月29日及30日):而《三毛钱歌剧》是卢景文曾担任过校长的香港演艺学院的“学生制作”(11月15日至18日)。这三个由不同单位推出的歌剧演出,尽管模式不同,但都是公开售票,丰富了香港的歌剧活动。
“歌剧盛宴”加入话剧元素
笔者看的是“歌剧百年盛宴”9月21日的首场演出。这是香港歌剧院2015年时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赞助推出的青年歌唱家培训计划,为期三年,培训十位本地专业青年歌唱家:另一方面,由这些接受培训的青年歌唱家担任主讲,为来自九所中学约2000名学生开办小型歌唱课及大师班,让学生体验歌剧的乐趣。可以说,这是一个既培训演员,又培养观众的“双培”计划。
“歌剧百年盛宴”基本上是一台半舞台式音乐会的演出,以歌剧《波希米亚人》第二幕摩姆斯咖啡馆作为主要场景,通过咖啡馆的侍应生呈献不同国家的菜肴,让一众青年演唱家演出著名歌剧选段,最后以演出《波希米亚人》第二幕来结束整个演出。
这虽然是一个双重教育性的活动,但要将众多歌剧唱段采用具有逻辑故事性的方式串联起来演出,既富有剧场效果,又要考虑到“半舞台式”的形式,需要不少资源来配合;同时,“串烧”式一气呵成的演出,后台会很忙乱,合唱团、儿童合唱团、编制完备的乐队等,牵涉人数众多,两个小时的演出,没有明显的失误发生已经十分难得。将十多部歌剧中的选曲串联起来,仅靠四位戏剧演员,不唱只讲,采用话剧对白的方式将十多部歌剧中的咏叹调、重唱和合唱呈现。这种方式增强了演出的可看性,丰富了戏剧性,但却不一定能增加观众对不同国家歌剧制作的认知。加上舞台上一段紧接一段,演员的穿插也很紧凑,已让人大有目不暇接之感,且遗憾的是,当晚的字幕系统出了故障,入门观众看来要费点劲才能消化。
歌剧演员的成长,登台的临场经验很重要,此种加入话剧元素的串烧演出形式,对演员来说确有帮助,但对观众来说,还有不足的地方。旁白的演员应该在演出时将不同国家或作曲家的歌剧做出介绍,节目单内容也应加强对相关剧目的介绍,深化观众对歌剧的认识。
《爱之甘醇》传统制作提升信心
“歌剧百年盛宴”安排在有1400余座位的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行,演出后一个星期,“非凡美乐”再度将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的两幕喜歌剧《爱之甘醇》搬上舞台,同样在香港大会堂演出两场(9月29及30日),但却是只有460余座位的剧院。场刊封面仍采用了六年前同样由“非凡美乐”在香港大会堂演出时所用的卢景文手绘漫画,甚至连设计都几乎相同,可见卢导对该漫画非常满意。
不过,这次制作安排在香港大会堂剧院,空间较六年前在音乐厅要小,观众与舞台的距离感却变得更紧密,三四十人的群众场面也显得很热闹,更重要的是,这次和六年前最大的不同是完全没有“外援”,全由香港年轻一代歌唱家组成班底,安排在较小的场地,演出时的压力也得以减少。首场(9月29日)演出,演员们无论是唱还是演,都能放得开,甚至越演越“放”,喜剧感得以增强。这次加上两位舞蹈演员饰演的马匹,和男孩登台演奏小号,进一步增强了喜剧感。
这次“安置”在乐池中的乐队,编制大大压缩到只有13人(六年前在音乐厅的演出有40多人),在空间较小的剧院,仍然表达得很到位,对剧中大量快节奏的唱段也配合得很好。但节奏较强时弦乐便稍嫌单薄,戏剧性色彩也减弱了,如果增添弦乐演奏人数,效果应该可以得到提升。
舞台两侧播放字幕的屏幕画面较小,对座位较靠后的观众来说,会看得吃力。而剧中五位主要角色的中文译名,有四位都与六年前的制作不同,虽然是细节问题,但的确是不必要的改动。
封面漫画将剧中四位主要人物画在同一辆汽车中。汽车驾驶座上的是江湖郎中杜尔卡马拉,左手拿着他口中所言的装有“爱情灵药”的酒瓶,瓶中喷发出象征爱情的红心,包围着男女主角奈莫利诺与阿迪娜,他们坐在后座双手交握,神采飞扬,十分迷醉,但真正驾驶汽车的却是驾驶座旁的中士贝尔克莱,满脸惊恐。四人所乘的敞篷汽车的车头上写着“ARTWORK LO KINGMAN”(卢景文作品),车牌则是“MUSICA VIVA”(非凡美乐)。神来之笔是在汽车前引路的是一只粉红色的猪,整部喜歌剧的内容和制作主題在这幅漫画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粤语版《三毛钱歌剧》超乎学生水平
最后要谈的是香港演艺学院制作,由库特·魏尔(Kurt Weill)作曲,布莱希特(B.Brecht)撰写文本及歌词的《三毛钱歌剧》。严格来说,这出以“歌剧”为名的制作并非歌剧,而是加上唱段的歌唱剧。
剧中讲述强盗小刀麦基与掌控全城乞丐生意的皮彻姆的女儿波丽私订终身,皮彻姆为夺回女儿并获取赏金而向警察局长老虎布朗告密。麦基与布朗虽交情特殊,仍因妓女的背叛和皮彻姆的威胁,令麦基两次被捕,最终被送上了绞刑架。这部歌唱剧成为布莱希特致力推行“史诗剧场”(Epic Theatre)及“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effet)理论的目的是“示范作品”。布莱希特这些理论的目的是要产生“间离效果”,让观众在“娱乐”之时,仍保持“理性”,对台上的人物故事进行批判,享受“思考”的乐趣。这部作品也是布莱希特后来“辩证剧场”的代表作品。可以说,相对于传统的歌剧来说,这部作品的“另类”不仅表现在技巧方面,观众面也狭窄得多,但它的思想深度与舞台呈现的难度,早已成为世界戏剧的经典,是极佳的歌剧戏剧教材。正如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潘惠森在节目册中所言:“没有票房压力,也不必迎合大众趣味。实践所学、检验能力、汲取新知甚至教训,才是我们的目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香港观众才有机会看到这部经典作品,而且还是一个让人有意外惊喜的版本。 这次参演的20余位演员全是戏剧学院的学生,幕后则是学院的师生团队,还有个别毕业生助阵。整个演出最大的挑战在音乐上,一方面是戏剧学院学生专长不在音乐,另一方面是这次演出的是陈恒辉(也是导演)与罗松坚的翻译版本,唱的全是张满源填词的粤语唱词,是一个“世界首演”的全新粤语版本。除了歌唱有难度,还要兼顾舞蹈。然而就笔者观看的第二场来说,虽然开演之初有点处于“热身”状态,的确是越演越入戏,整体效果之佳完全在意料之外。
能做出超乎学生水平的效果,前提是翻译与填词的本土化、粤语和当下意识化,这些都做得很到位。《三毛钱歌剧》中的时空背景,在这次香港演艺学院的“翻译版本”中,并没有搬到今日的香港,因此即使是注入了当下意识内容和所要传达的信息,需要观众思考的议题却基本上没有改变。上下半场连同半场休息近三小时内,九场戏中出现长长短短约20首歌曲,全部用粤语来唱出,不仅很少出现“倒字错音”,大量口语化的粤语(包括不少“有音无字”的方言)也都十分生动传神:口语化的粤语,往往富有“抵死”“啜核”(意为“过瘾”)的精髓,大大增添了原作的嘲讽、荒诞效果,甚至突显了原作的直率粗朴、冷硬幽默。
虽然改变了语言,音乐上的风格仍保持不变,很关键的是由弗兰奇·霍(Frankie Ho)担任音乐总监兼打击乐手的六人乐队,由客席乐手组成,退居于舞台最后边,从序幕奏到最后的终曲,绝无欺场,且能奏出“硬边”式的布莱希特和库特·魏尔的音乐风格,为演员的演唱提供很好的支撑。
尽管如此,演出效果好坏,关键仍在演员身上。这次演出的三大坏人,饰演强盗小刀麦基的朱勇,饰演“乞丐更衣店”老板皮彻姆的张焱,以及饰演老虎布朗的黄庆尧,从外形到歌唱都能建立起鲜明的形象。与麥基关系密切的三位女性——饰演皮彻姆女儿波丽的陈琳欣,饰演布朗女儿露丝的彭思砚和饰演妓女珍妮的刘雨婷,同样唱做俱佳,演活了各个角色不同的性格。其他配角也很入戏,尽管是学生,但能唱出音乐的自然声线,可见声乐指导李颖康下了不少功夫。
这部歌唱剧的独特风格,与独特的六人乐队以及使用独特的乐器组合有关。六位乐师其中三位都是口琴手,除演奏半音阶口琴,还要兼奏和弦口琴、低音口琴和倍低音口琴:钢琴手兼奏酒吧钢琴,指挥则兼奏打击乐,还有一位演奏颇为冷门的独特电子乐器——早年(约1924年)发明的泰勒明电子琴(Theremin),为作品提供了独特的音乐色彩。最为荒诞讽刺的是结局的安排,加冕的英女皇对面临死刑的麦基特赦,还授予爵位将之“收编”了。
《三毛钱歌剧》的演出的确给人带来惊喜,这是香港演艺学院后援实力的展示,是系统式培训的成果:相对而言,《爱之甘醇》则是以实际临场演出来提升水平的较传统培训,至于“歌剧百年盛宴”,是采用较新的思维来达到教育效果的做法,可谓各有千秋。但无论如何,客观上为香港歌剧市场的多元化做出了贡献。
“歌剧百年盛宴”(9月21日及22日)是由莫华伦领导的香港歌剧院为培养歌剧人才计划而特别打造的:为了给具有一定歌剧经验的本地青年歌唱家提供演出机会,由“香港歌剧之父”卢景文掌舵的“非凡美乐”推出了《爱情灵药》(9月29日及30日):而《三毛钱歌剧》是卢景文曾担任过校长的香港演艺学院的“学生制作”(11月15日至18日)。这三个由不同单位推出的歌剧演出,尽管模式不同,但都是公开售票,丰富了香港的歌剧活动。
“歌剧盛宴”加入话剧元素
笔者看的是“歌剧百年盛宴”9月21日的首场演出。这是香港歌剧院2015年时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赞助推出的青年歌唱家培训计划,为期三年,培训十位本地专业青年歌唱家:另一方面,由这些接受培训的青年歌唱家担任主讲,为来自九所中学约2000名学生开办小型歌唱课及大师班,让学生体验歌剧的乐趣。可以说,这是一个既培训演员,又培养观众的“双培”计划。
“歌剧百年盛宴”基本上是一台半舞台式音乐会的演出,以歌剧《波希米亚人》第二幕摩姆斯咖啡馆作为主要场景,通过咖啡馆的侍应生呈献不同国家的菜肴,让一众青年演唱家演出著名歌剧选段,最后以演出《波希米亚人》第二幕来结束整个演出。
这虽然是一个双重教育性的活动,但要将众多歌剧唱段采用具有逻辑故事性的方式串联起来演出,既富有剧场效果,又要考虑到“半舞台式”的形式,需要不少资源来配合;同时,“串烧”式一气呵成的演出,后台会很忙乱,合唱团、儿童合唱团、编制完备的乐队等,牵涉人数众多,两个小时的演出,没有明显的失误发生已经十分难得。将十多部歌剧中的选曲串联起来,仅靠四位戏剧演员,不唱只讲,采用话剧对白的方式将十多部歌剧中的咏叹调、重唱和合唱呈现。这种方式增强了演出的可看性,丰富了戏剧性,但却不一定能增加观众对不同国家歌剧制作的认知。加上舞台上一段紧接一段,演员的穿插也很紧凑,已让人大有目不暇接之感,且遗憾的是,当晚的字幕系统出了故障,入门观众看来要费点劲才能消化。
歌剧演员的成长,登台的临场经验很重要,此种加入话剧元素的串烧演出形式,对演员来说确有帮助,但对观众来说,还有不足的地方。旁白的演员应该在演出时将不同国家或作曲家的歌剧做出介绍,节目单内容也应加强对相关剧目的介绍,深化观众对歌剧的认识。
《爱之甘醇》传统制作提升信心
“歌剧百年盛宴”安排在有1400余座位的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行,演出后一个星期,“非凡美乐”再度将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的两幕喜歌剧《爱之甘醇》搬上舞台,同样在香港大会堂演出两场(9月29及30日),但却是只有460余座位的剧院。场刊封面仍采用了六年前同样由“非凡美乐”在香港大会堂演出时所用的卢景文手绘漫画,甚至连设计都几乎相同,可见卢导对该漫画非常满意。
不过,这次制作安排在香港大会堂剧院,空间较六年前在音乐厅要小,观众与舞台的距离感却变得更紧密,三四十人的群众场面也显得很热闹,更重要的是,这次和六年前最大的不同是完全没有“外援”,全由香港年轻一代歌唱家组成班底,安排在较小的场地,演出时的压力也得以减少。首场(9月29日)演出,演员们无论是唱还是演,都能放得开,甚至越演越“放”,喜剧感得以增强。这次加上两位舞蹈演员饰演的马匹,和男孩登台演奏小号,进一步增强了喜剧感。
这次“安置”在乐池中的乐队,编制大大压缩到只有13人(六年前在音乐厅的演出有40多人),在空间较小的剧院,仍然表达得很到位,对剧中大量快节奏的唱段也配合得很好。但节奏较强时弦乐便稍嫌单薄,戏剧性色彩也减弱了,如果增添弦乐演奏人数,效果应该可以得到提升。
舞台两侧播放字幕的屏幕画面较小,对座位较靠后的观众来说,会看得吃力。而剧中五位主要角色的中文译名,有四位都与六年前的制作不同,虽然是细节问题,但的确是不必要的改动。
封面漫画将剧中四位主要人物画在同一辆汽车中。汽车驾驶座上的是江湖郎中杜尔卡马拉,左手拿着他口中所言的装有“爱情灵药”的酒瓶,瓶中喷发出象征爱情的红心,包围着男女主角奈莫利诺与阿迪娜,他们坐在后座双手交握,神采飞扬,十分迷醉,但真正驾驶汽车的却是驾驶座旁的中士贝尔克莱,满脸惊恐。四人所乘的敞篷汽车的车头上写着“ARTWORK LO KINGMAN”(卢景文作品),车牌则是“MUSICA VIVA”(非凡美乐)。神来之笔是在汽车前引路的是一只粉红色的猪,整部喜歌剧的内容和制作主題在这幅漫画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粤语版《三毛钱歌剧》超乎学生水平
最后要谈的是香港演艺学院制作,由库特·魏尔(Kurt Weill)作曲,布莱希特(B.Brecht)撰写文本及歌词的《三毛钱歌剧》。严格来说,这出以“歌剧”为名的制作并非歌剧,而是加上唱段的歌唱剧。
剧中讲述强盗小刀麦基与掌控全城乞丐生意的皮彻姆的女儿波丽私订终身,皮彻姆为夺回女儿并获取赏金而向警察局长老虎布朗告密。麦基与布朗虽交情特殊,仍因妓女的背叛和皮彻姆的威胁,令麦基两次被捕,最终被送上了绞刑架。这部歌唱剧成为布莱希特致力推行“史诗剧场”(Epic Theatre)及“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effet)理论的目的是“示范作品”。布莱希特这些理论的目的是要产生“间离效果”,让观众在“娱乐”之时,仍保持“理性”,对台上的人物故事进行批判,享受“思考”的乐趣。这部作品也是布莱希特后来“辩证剧场”的代表作品。可以说,相对于传统的歌剧来说,这部作品的“另类”不仅表现在技巧方面,观众面也狭窄得多,但它的思想深度与舞台呈现的难度,早已成为世界戏剧的经典,是极佳的歌剧戏剧教材。正如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潘惠森在节目册中所言:“没有票房压力,也不必迎合大众趣味。实践所学、检验能力、汲取新知甚至教训,才是我们的目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香港观众才有机会看到这部经典作品,而且还是一个让人有意外惊喜的版本。 这次参演的20余位演员全是戏剧学院的学生,幕后则是学院的师生团队,还有个别毕业生助阵。整个演出最大的挑战在音乐上,一方面是戏剧学院学生专长不在音乐,另一方面是这次演出的是陈恒辉(也是导演)与罗松坚的翻译版本,唱的全是张满源填词的粤语唱词,是一个“世界首演”的全新粤语版本。除了歌唱有难度,还要兼顾舞蹈。然而就笔者观看的第二场来说,虽然开演之初有点处于“热身”状态,的确是越演越入戏,整体效果之佳完全在意料之外。
能做出超乎学生水平的效果,前提是翻译与填词的本土化、粤语和当下意识化,这些都做得很到位。《三毛钱歌剧》中的时空背景,在这次香港演艺学院的“翻译版本”中,并没有搬到今日的香港,因此即使是注入了当下意识内容和所要传达的信息,需要观众思考的议题却基本上没有改变。上下半场连同半场休息近三小时内,九场戏中出现长长短短约20首歌曲,全部用粤语来唱出,不仅很少出现“倒字错音”,大量口语化的粤语(包括不少“有音无字”的方言)也都十分生动传神:口语化的粤语,往往富有“抵死”“啜核”(意为“过瘾”)的精髓,大大增添了原作的嘲讽、荒诞效果,甚至突显了原作的直率粗朴、冷硬幽默。
虽然改变了语言,音乐上的风格仍保持不变,很关键的是由弗兰奇·霍(Frankie Ho)担任音乐总监兼打击乐手的六人乐队,由客席乐手组成,退居于舞台最后边,从序幕奏到最后的终曲,绝无欺场,且能奏出“硬边”式的布莱希特和库特·魏尔的音乐风格,为演员的演唱提供很好的支撑。
尽管如此,演出效果好坏,关键仍在演员身上。这次演出的三大坏人,饰演强盗小刀麦基的朱勇,饰演“乞丐更衣店”老板皮彻姆的张焱,以及饰演老虎布朗的黄庆尧,从外形到歌唱都能建立起鲜明的形象。与麥基关系密切的三位女性——饰演皮彻姆女儿波丽的陈琳欣,饰演布朗女儿露丝的彭思砚和饰演妓女珍妮的刘雨婷,同样唱做俱佳,演活了各个角色不同的性格。其他配角也很入戏,尽管是学生,但能唱出音乐的自然声线,可见声乐指导李颖康下了不少功夫。
这部歌唱剧的独特风格,与独特的六人乐队以及使用独特的乐器组合有关。六位乐师其中三位都是口琴手,除演奏半音阶口琴,还要兼奏和弦口琴、低音口琴和倍低音口琴:钢琴手兼奏酒吧钢琴,指挥则兼奏打击乐,还有一位演奏颇为冷门的独特电子乐器——早年(约1924年)发明的泰勒明电子琴(Theremin),为作品提供了独特的音乐色彩。最为荒诞讽刺的是结局的安排,加冕的英女皇对面临死刑的麦基特赦,还授予爵位将之“收编”了。
《三毛钱歌剧》的演出的确给人带来惊喜,这是香港演艺学院后援实力的展示,是系统式培训的成果:相对而言,《爱之甘醇》则是以实际临场演出来提升水平的较传统培训,至于“歌剧百年盛宴”,是采用较新的思维来达到教育效果的做法,可谓各有千秋。但无论如何,客观上为香港歌剧市场的多元化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