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需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渠道来完成,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者是教育者,施教者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决定了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者的素质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能有效的进行,教育结果也一定是理想的,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也会加速的顺利完成。反之,如果教育者的素质低下,那么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则会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必须提高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一)教育者必须具备高深的理论修养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还是主要以政治理论的灌输为主,所以教育者自身必须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有资格有条件教导学生。在认识论上,教育者必须认清自己的身份和扮演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上,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全部理论知识,并且要将这些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有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以便有利于自身理论修养的提升。同时,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时刻联系实际并不断丰富它,发展它,如果一成不变得延用它,把它当做亘古不变的教条灌输给学生,那么就成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方法论上,教育者必须始终对党、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负责,她所教导的对象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国家富强文明这一重大目标的中坚力量,所以,教育者必须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用马列主义基本立场 、观点及方法研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育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
所谓业务能力,就是指在传道授业方面,有高超的教育水平,具备自己一整套有效地授课方法,新颖灵活是关键。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一味的灌输,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原原本本的传达给学生,这种授业方式只不过是照着葫芦画瓢。现代化的教育者必须抛弃以往的僵化模式,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不会使他们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觉得乐于此事,所谓寓教于乐正是如此,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所在,从心理上真正喜欢学习政治知识,同样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领会到理论知识的深刻含义和实际意义,这才真正是传道授业者。这就需要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业内人士。
(三)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也是教育者完成教育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赢得学生对自己的憧憬和信任,更容易使学生向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前行。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必须先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魅力。首先,教育者要了解受教育者,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毛泽东讲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研究被教育者本身。教育者必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难,只有从精神上挖掘学生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育的入手点,才能使教育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其次,教育者要不断提升个人的品质修养,在端正对受教育者的态度的同时,坚定个人的政治方向,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且要做到慎独,不断完善修正自己,取别人之长补自身之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因为形象就是榜样,形象就是力量,不仅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育对象,更要用高尚的情操感染教育对象,也只有这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可,才能使学生将这种信任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确立等重大社会变革深深影响着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面对新人产生的新问题,教育界是否该采取行动?为此,笔者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种对策:
(一)坚持素质教育,把道德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中就讲求性善论。人最为宝贵的便是德,凡事德为先,而后才是知识,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要加强德育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者抛弃以往应试的教育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高尚的道德情感内化为学生的个体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也就是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在精神意识形态上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意识的正确性才能指导行动,换句话说,要是大学生对道德的认同上升为认知和实践,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充分发挥思想意识的能动作用,将素质教育和德育为先的教育模式的功效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所以,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围绕大学生的本性,实施人性化的教育尤为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确立科学的教育目标,保证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发展。因此,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首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塑造学生坚硬的心理“防火墙”。多变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大学生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可以随机应变,处理各种事物游刃有余。其次,培养当代大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具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成长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他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面对社会这个新环境,他们心理上存在抵触感,这时,社会适应力和人际协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育者必须摸透当代大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特征,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方案,比如,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开展毕业就业心理咨询会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才能使学生在任何状况下都能把握前进的方向,从而推动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良好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是指,充分选择利用和创造适合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切优美环境,避免和改造一切不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良环境,并对各种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系统整合,形成合力,以最大限度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总称。 近几年来,我国经历了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新旧更替的过程,新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充斥着三观确立期的大学生群体,特别是不良社会思想更是在他们人格的形成、价值理念及思想观念塑造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在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道路上埋下糖衣炮弹。这些后果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因此,为最大限度的消除各类杂念,加速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步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关键。笔者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及校园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环境优化的对策。
(一)提高社会文化水平,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文化环境作为塑造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建构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是一个大工程,全面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为社会文化的建构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另外,做好媒体宣传工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也曾多次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任务很重要,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因此新闻媒体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新闻媒体要把宣传重点放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上,放在弘扬社会正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上;要坚持团结、稳定 、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科学把握我国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通过大力宣传社会中光明的、积极的、健康的内容,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们奋发向上。
(二)改革教育体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完善教育运行机制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很多大学生眼中是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在一些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中也存在类似想法。因此,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学科偏向态度就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科中的地位,提高其制度化的程度,增设关于政治学科的课程,增加政治课的课时,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全方位的教育和全员的教育,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为大学生接收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如果把大学校园比作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硬环境,那么,校园文化就是软环境。校园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校园精神的培育和校园活动的开展等内容。首先,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其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培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学校个性特色的校园精神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校园精神的培育要有明确的目标,找准发展方向,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加强办学理念,根据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开设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其次,高校要经常开展各类校园活动,因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作用。单一的理论教化有时会事倍功半,但是丰富的课外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比如,德育论坛、学术论坛、科技创作、文艺竞赛等活动超越了书本知识对大学生的熏陶。所以,高校要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经常性的广泛开展各类课外活动,这样,学生技能能够得到锻炼,思想得以升华,并且能够使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从而推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在人生道路上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晓漪.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J]. 探索,2005(5).
[2]马凤歧. 教育政治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288页.
[3]毛寿龙. 政治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需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渠道来完成,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者是教育者,施教者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决定了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者的素质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能有效的进行,教育结果也一定是理想的,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也会加速的顺利完成。反之,如果教育者的素质低下,那么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则会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必须提高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一)教育者必须具备高深的理论修养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还是主要以政治理论的灌输为主,所以教育者自身必须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有资格有条件教导学生。在认识论上,教育者必须认清自己的身份和扮演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上,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全部理论知识,并且要将这些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有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以便有利于自身理论修养的提升。同时,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时刻联系实际并不断丰富它,发展它,如果一成不变得延用它,把它当做亘古不变的教条灌输给学生,那么就成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方法论上,教育者必须始终对党、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负责,她所教导的对象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国家富强文明这一重大目标的中坚力量,所以,教育者必须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用马列主义基本立场 、观点及方法研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育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
所谓业务能力,就是指在传道授业方面,有高超的教育水平,具备自己一整套有效地授课方法,新颖灵活是关键。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一味的灌输,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原原本本的传达给学生,这种授业方式只不过是照着葫芦画瓢。现代化的教育者必须抛弃以往的僵化模式,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不会使他们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觉得乐于此事,所谓寓教于乐正是如此,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所在,从心理上真正喜欢学习政治知识,同样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领会到理论知识的深刻含义和实际意义,这才真正是传道授业者。这就需要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业内人士。
(三)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也是教育者完成教育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赢得学生对自己的憧憬和信任,更容易使学生向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前行。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必须先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魅力。首先,教育者要了解受教育者,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毛泽东讲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研究被教育者本身。教育者必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难,只有从精神上挖掘学生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育的入手点,才能使教育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其次,教育者要不断提升个人的品质修养,在端正对受教育者的态度的同时,坚定个人的政治方向,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且要做到慎独,不断完善修正自己,取别人之长补自身之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因为形象就是榜样,形象就是力量,不仅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育对象,更要用高尚的情操感染教育对象,也只有这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可,才能使学生将这种信任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确立等重大社会变革深深影响着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面对新人产生的新问题,教育界是否该采取行动?为此,笔者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种对策:
(一)坚持素质教育,把道德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中就讲求性善论。人最为宝贵的便是德,凡事德为先,而后才是知识,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要加强德育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者抛弃以往应试的教育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高尚的道德情感内化为学生的个体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也就是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在精神意识形态上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意识的正确性才能指导行动,换句话说,要是大学生对道德的认同上升为认知和实践,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充分发挥思想意识的能动作用,将素质教育和德育为先的教育模式的功效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所以,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围绕大学生的本性,实施人性化的教育尤为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确立科学的教育目标,保证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发展。因此,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首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塑造学生坚硬的心理“防火墙”。多变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大学生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可以随机应变,处理各种事物游刃有余。其次,培养当代大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具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成长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他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面对社会这个新环境,他们心理上存在抵触感,这时,社会适应力和人际协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育者必须摸透当代大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特征,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方案,比如,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开展毕业就业心理咨询会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才能使学生在任何状况下都能把握前进的方向,从而推动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良好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是指,充分选择利用和创造适合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切优美环境,避免和改造一切不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良环境,并对各种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系统整合,形成合力,以最大限度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总称。 近几年来,我国经历了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新旧更替的过程,新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充斥着三观确立期的大学生群体,特别是不良社会思想更是在他们人格的形成、价值理念及思想观念塑造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在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道路上埋下糖衣炮弹。这些后果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因此,为最大限度的消除各类杂念,加速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步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关键。笔者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及校园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环境优化的对策。
(一)提高社会文化水平,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文化环境作为塑造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建构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是一个大工程,全面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为社会文化的建构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另外,做好媒体宣传工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也曾多次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任务很重要,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因此新闻媒体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新闻媒体要把宣传重点放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上,放在弘扬社会正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上;要坚持团结、稳定 、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科学把握我国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通过大力宣传社会中光明的、积极的、健康的内容,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们奋发向上。
(二)改革教育体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完善教育运行机制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很多大学生眼中是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在一些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中也存在类似想法。因此,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学科偏向态度就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科中的地位,提高其制度化的程度,增设关于政治学科的课程,增加政治课的课时,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全方位的教育和全员的教育,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为大学生接收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如果把大学校园比作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硬环境,那么,校园文化就是软环境。校园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校园精神的培育和校园活动的开展等内容。首先,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其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培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学校个性特色的校园精神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校园精神的培育要有明确的目标,找准发展方向,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加强办学理念,根据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开设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其次,高校要经常开展各类校园活动,因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作用。单一的理论教化有时会事倍功半,但是丰富的课外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比如,德育论坛、学术论坛、科技创作、文艺竞赛等活动超越了书本知识对大学生的熏陶。所以,高校要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经常性的广泛开展各类课外活动,这样,学生技能能够得到锻炼,思想得以升华,并且能够使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从而推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在人生道路上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晓漪.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J]. 探索,2005(5).
[2]马凤歧. 教育政治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288页.
[3]毛寿龙. 政治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