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将“听说教学”改为“口语交际”,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换了一个名词,更主要的是反映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口语交际的过程除了听说之外,还包括视觉感知等其他心理活动的参与。
在口语交际中,人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动作、姿势、表情等体态语来辅助自然语言进行交际,伴随自然语言传递一定的信息,帮助人们相互沟通。国外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提出口语获取信息的数学模型:“信息总量=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表情。”有人甚至认为在交际的过程中,非语言手段所传达出的信息要达到65%以上。可见视觉在口语交际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的语文教学心理学在听说教学心理方面作了较多的研究,而对口语交际中的视觉心理研究太少,甚至提都未提。
我们试图从语境的解读、图式的唤醒、体语的运用、口语交际心理机制的重建和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语境——口语交际进行的环境前提
语境学说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口语交际中的语境是指人们运用自然语言及其辅助手段进行口语交际时的言语环境。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文化语境、交际语境、言辞语境。
交际者可以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他们具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交际的涉及面无比广泛,既谈今论古又沟通中外,这就要关注中外差异(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差异、价值观差异)与古今差异(同一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就是我们所指的文化语境。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在各自的文化语境中成长,在各自文化语境的长期熏陶下,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了带有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文化语境特点的体语范式。这里的体语范式是交际者在交际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体语的依据。
任何一次口语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以及说到什么事等等,这些就是我们所指的交际语境,即通常所说的大语境。
一次口语交际中,每一轮话语的展开,都有它的前言后语,谈吐中的每一个字亦有它的前言后语,这些前言后语是言辞语境的一个方面。我们认为言辞语境还包括另一方面——伴随着话语展开的过程而出现的交际双方各自的体语,它包括首语、手势语、目光语、微笑语、姿式语、界域语、触摸语等等。前言后语和体语共同构成了言辞语境。
二、语境的解读——视觉听觉对图式的共同作用
图式是认知的基石,一切信息加工都要建立在图式的基础上。口语交际的过程也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当然离不开图式的作用。百科全书知识经过整理、类化,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这些心理组织就称为图式。它主要分为事件图式、场景图式、角色图式和故事图式。
口语交际展开之前,首先是交际双方唤醒头脑中的相关图式解读语境。语境的正确感知是相关图式得以唤醒、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交际之前的感知语境,我们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是视觉的感知在先,听觉的感知在后。“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先得目中有人,才好将恰当的话说出。看不到交际对象的民族特点,远远地来一句“吃猪肉了?”穆斯林准得跟你急。印度和保加利亚的某些地方“摇头”是“肯定”,“点头”是“否定”。如果你看不到他们是来自这些地方的人,准会出错。
文化语境的解读是视觉的感知在先,交际语境的解读也大抵如此。“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先要看清自己来到了什么地方,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在南方还是在北方。还得看看这是在什么场合在跟谁交际。
言辞语境随着口语交际的进行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伴随着听觉的感知,交际双方的视觉也时刻关注着对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以及交际场景的任何变化。谈话的过程中一方不停地看表,另一方就知道对方可能还有其他安排,会很快地结束谈话。
感觉和语言信息的编码既是高度特殊的,又是高度综合的。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既有听觉的作用也有视觉的作用。
三、体语——视觉透视口语交际的主要途径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除了应有正常的听觉感知能力,还要有正常的视觉感知能力。一方面需要有对体语的观察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运用体语表情达意的能力。
体语即人体语言或态势语,它是借助于动作姿势等无声手段辅助自然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是自然语言的辅助手段。它常常作为口语交际的伴随行为而出现。
体语的分类如下图(作者略有改动)所示:
界域语是通过空间距离的远近来传情达意,又称空间语言。
姿式语是通过坐姿、站姿、卧姿等传达信息的。跷着二郎腿,躺在沙发里跟长辈或领导讲话,是对长辈和领导的不尊敬。
服饰在交际中有时也起辅助作用。服饰语又叫物体语言,它通过服装及佩戴品来传递信号,服饰语言有各种要素,如色彩、款式、质地等。
首语是通过头部活动传递信息。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是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
手势语是利用手势表情达意。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往下弯,在美国表示“OK”,在法国是“无价值”的意思;中国人伸食指和中指表示“二”,西方人则表示“Victory”。西方人伸拇指和食指表示“二”,中国人则表示“八”。
触摸语指握手、轻拍、挽臂、拥肩、拥抱、牵手、揽腰、亲吻等等。不同的触摸语可以反映出交际双方关系的亲疏。
表情语包括目光语和微笑语。一般说来,视线的方向的平视,有“平等”的意思;仰视表示“期待、尊敬”或“傲慢”;俯视表示“爱护、宽容”。瞳孔的放大和缩小也反映了人的微妙变化,看感兴趣的事物时,瞳孔会放大,否则会缩小。微笑有利于塑造自我形象和增进沟通。
四、视听结合——口语交际心理机制的重建
口语交际包括两个心理过程:听话伴随视觉感知的心理过程和说话伴随视觉感知的心理过程。
我们认为:听话伴随视觉感知的心理过程,是在听的心理活动的同时,伴随着体语以光波形式刺激视觉器官,投映到视网膜,再由视觉神经把这种信号传达到大脑相应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细胞活动感知体语的形式,并把这种感知了的体语形式传达给大脑的枕叶视觉区和额叶动觉区,促使视觉综合活动,分析体语所蕴涵的意义。大脑再将视听两个途径获得的信息结合图式、概念、命题加以综合分析,从而理解、吸收对方所传递的信息。
说话是由言语运动区产生思维活动,从大脑储存的语言信息里找出合适的词语,并按一定的语序形成内部言语,然后发出信号。通过言语运动神经传递给发音器官,诸如喉咙、声带、舌头、嘴唇等引起运动,发出振动便产生有声言语。
说话伴随视觉感知的心理过程,是由语境唤醒交际者大脑中的相关心理图式,再由心理图式作用于言语运动区产生思维活动,从大脑储存的语言信息里找出合适的词语,并按一定的语序形成内部言语;同时伴随着从大脑储存的体语范式里选取恰当的体语,并按一定的次序组织成内部体语。然后内部言语通过言语运动神经传递给发音器官,诸如喉咙、声带、舌头、嘴唇等引起运动,发出振动产生有声言语;同时伴随着内部体语通过体语运动神经传递给体语表现器官,诸如头、眼睛、面部肌肉、手、脚等引起运动,产生体语。有声言语和体语共同完成交际者传递信息的使命。
口语交际包括的两个心理过程可图示如下:
我们又对U·费罗姆金和F·麦克尼拉奇的说话心理过程作了如下修正:
五、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回顾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钟为永在说话的心理分析里面难能可贵地提到“说话是……把思想内容用外部语言和体态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说话的能力结构里提到“此外,良好的语态和手势的运用也是增强表达效果的手段”(这里的语态可能指讲话时的姿态)。
以往的听说教学,也主要是加强对学生的听和说的训练,在听觉方面强调得较多,在视觉方面提得极少。纵观过去的教学大纲如果说有视觉方面的要求的话,那就是要做到“态度自然大方”,在演讲教学时提到了“手势”的运用。
新课标将“听说教学”改为“口语交际”,可以说已经意识到了只强调听说的做法,注意到了口语交际不仅包括听说,还包括视觉的感知等其他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第9条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可见交际活动是听说进行的前提,而要成功地完成交际就必须发挥视觉的作用。阶段目标口语交际部分第一学段(1~2年级)的第5条是“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第四学段(7~9年级) 的第1条是“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第2条是“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第4条是“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里都暗含着交际活动对视觉的要求。更为可喜的是新课标不仅提到了说话时要注意表情,还提到了倾听时要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尽管这儿的表述还没有将口语交际中的视觉作用提到应有的位置,但已经超越了过去,已经注意到了体语在交际者的表达与理解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在注重听说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视觉方面的训练,课程标准在这方面也应分学段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日本《小学国语能力表》听话技能一年级的要求里有“看着对方的面孔安静地听”,二年级的要求里有“懂得说话姿势的好坏”;说话技能一年级的要求里有“看着对方说话”,二年级的要求里有“注意站和坐的姿势与动作”,五年级的要求里有“尊重对方情绪,合乎礼貌地说,用适当的姿势和表情……选择适合于所在场合的话题”。他们的要求就比新课标明确而具体,而且对体语的运用提得也比较早。事实上,儿童从与成人的交往中,在会说话前,首先习得的就是体语的运用。但自然的习得与教学中的学习又是不同的,我们应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加强视觉方面的训练和指导。
六、余韵
国内对听说过程中体语的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没有人提到过。1988年第1期《语文教学通讯》发表鲁宝元《听说训练讲座》,该文在听话能力的结构分析里就谈到体态语的理解。祝新华在说话能力的结构分析里也谈到使用体态的能力。戴宝云,李洛明在《口头表达能力评定标准》里将姿态表情作为一项,并分为大方、拘谨、紧张三个等级。但对于视觉在语境解读、唤醒图式、选择适合于所在场合的话题、明确意图等方面的作用则研究不多。而且整体来看,未能对口语交际心理机制进行重建,也未能影响到中小学的实际教学。
(胡兆群,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教师)
在口语交际中,人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动作、姿势、表情等体态语来辅助自然语言进行交际,伴随自然语言传递一定的信息,帮助人们相互沟通。国外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提出口语获取信息的数学模型:“信息总量=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表情。”有人甚至认为在交际的过程中,非语言手段所传达出的信息要达到65%以上。可见视觉在口语交际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的语文教学心理学在听说教学心理方面作了较多的研究,而对口语交际中的视觉心理研究太少,甚至提都未提。
我们试图从语境的解读、图式的唤醒、体语的运用、口语交际心理机制的重建和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语境——口语交际进行的环境前提
语境学说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口语交际中的语境是指人们运用自然语言及其辅助手段进行口语交际时的言语环境。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文化语境、交际语境、言辞语境。
交际者可以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他们具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交际的涉及面无比广泛,既谈今论古又沟通中外,这就要关注中外差异(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差异、价值观差异)与古今差异(同一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就是我们所指的文化语境。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在各自的文化语境中成长,在各自文化语境的长期熏陶下,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了带有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文化语境特点的体语范式。这里的体语范式是交际者在交际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体语的依据。
任何一次口语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以及说到什么事等等,这些就是我们所指的交际语境,即通常所说的大语境。
一次口语交际中,每一轮话语的展开,都有它的前言后语,谈吐中的每一个字亦有它的前言后语,这些前言后语是言辞语境的一个方面。我们认为言辞语境还包括另一方面——伴随着话语展开的过程而出现的交际双方各自的体语,它包括首语、手势语、目光语、微笑语、姿式语、界域语、触摸语等等。前言后语和体语共同构成了言辞语境。
二、语境的解读——视觉听觉对图式的共同作用
图式是认知的基石,一切信息加工都要建立在图式的基础上。口语交际的过程也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当然离不开图式的作用。百科全书知识经过整理、类化,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这些心理组织就称为图式。它主要分为事件图式、场景图式、角色图式和故事图式。
口语交际展开之前,首先是交际双方唤醒头脑中的相关图式解读语境。语境的正确感知是相关图式得以唤醒、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交际之前的感知语境,我们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是视觉的感知在先,听觉的感知在后。“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先得目中有人,才好将恰当的话说出。看不到交际对象的民族特点,远远地来一句“吃猪肉了?”穆斯林准得跟你急。印度和保加利亚的某些地方“摇头”是“肯定”,“点头”是“否定”。如果你看不到他们是来自这些地方的人,准会出错。
文化语境的解读是视觉的感知在先,交际语境的解读也大抵如此。“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先要看清自己来到了什么地方,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在南方还是在北方。还得看看这是在什么场合在跟谁交际。
言辞语境随着口语交际的进行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伴随着听觉的感知,交际双方的视觉也时刻关注着对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以及交际场景的任何变化。谈话的过程中一方不停地看表,另一方就知道对方可能还有其他安排,会很快地结束谈话。
感觉和语言信息的编码既是高度特殊的,又是高度综合的。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既有听觉的作用也有视觉的作用。
三、体语——视觉透视口语交际的主要途径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除了应有正常的听觉感知能力,还要有正常的视觉感知能力。一方面需要有对体语的观察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运用体语表情达意的能力。
体语即人体语言或态势语,它是借助于动作姿势等无声手段辅助自然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是自然语言的辅助手段。它常常作为口语交际的伴随行为而出现。
体语的分类如下图(作者略有改动)所示:
界域语是通过空间距离的远近来传情达意,又称空间语言。
姿式语是通过坐姿、站姿、卧姿等传达信息的。跷着二郎腿,躺在沙发里跟长辈或领导讲话,是对长辈和领导的不尊敬。
服饰在交际中有时也起辅助作用。服饰语又叫物体语言,它通过服装及佩戴品来传递信号,服饰语言有各种要素,如色彩、款式、质地等。
首语是通过头部活动传递信息。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是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
手势语是利用手势表情达意。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往下弯,在美国表示“OK”,在法国是“无价值”的意思;中国人伸食指和中指表示“二”,西方人则表示“Victory”。西方人伸拇指和食指表示“二”,中国人则表示“八”。
触摸语指握手、轻拍、挽臂、拥肩、拥抱、牵手、揽腰、亲吻等等。不同的触摸语可以反映出交际双方关系的亲疏。
表情语包括目光语和微笑语。一般说来,视线的方向的平视,有“平等”的意思;仰视表示“期待、尊敬”或“傲慢”;俯视表示“爱护、宽容”。瞳孔的放大和缩小也反映了人的微妙变化,看感兴趣的事物时,瞳孔会放大,否则会缩小。微笑有利于塑造自我形象和增进沟通。
四、视听结合——口语交际心理机制的重建
口语交际包括两个心理过程:听话伴随视觉感知的心理过程和说话伴随视觉感知的心理过程。
我们认为:听话伴随视觉感知的心理过程,是在听的心理活动的同时,伴随着体语以光波形式刺激视觉器官,投映到视网膜,再由视觉神经把这种信号传达到大脑相应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细胞活动感知体语的形式,并把这种感知了的体语形式传达给大脑的枕叶视觉区和额叶动觉区,促使视觉综合活动,分析体语所蕴涵的意义。大脑再将视听两个途径获得的信息结合图式、概念、命题加以综合分析,从而理解、吸收对方所传递的信息。
说话是由言语运动区产生思维活动,从大脑储存的语言信息里找出合适的词语,并按一定的语序形成内部言语,然后发出信号。通过言语运动神经传递给发音器官,诸如喉咙、声带、舌头、嘴唇等引起运动,发出振动便产生有声言语。
说话伴随视觉感知的心理过程,是由语境唤醒交际者大脑中的相关心理图式,再由心理图式作用于言语运动区产生思维活动,从大脑储存的语言信息里找出合适的词语,并按一定的语序形成内部言语;同时伴随着从大脑储存的体语范式里选取恰当的体语,并按一定的次序组织成内部体语。然后内部言语通过言语运动神经传递给发音器官,诸如喉咙、声带、舌头、嘴唇等引起运动,发出振动产生有声言语;同时伴随着内部体语通过体语运动神经传递给体语表现器官,诸如头、眼睛、面部肌肉、手、脚等引起运动,产生体语。有声言语和体语共同完成交际者传递信息的使命。
口语交际包括的两个心理过程可图示如下:
我们又对U·费罗姆金和F·麦克尼拉奇的说话心理过程作了如下修正:
五、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回顾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钟为永在说话的心理分析里面难能可贵地提到“说话是……把思想内容用外部语言和体态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说话的能力结构里提到“此外,良好的语态和手势的运用也是增强表达效果的手段”(这里的语态可能指讲话时的姿态)。
以往的听说教学,也主要是加强对学生的听和说的训练,在听觉方面强调得较多,在视觉方面提得极少。纵观过去的教学大纲如果说有视觉方面的要求的话,那就是要做到“态度自然大方”,在演讲教学时提到了“手势”的运用。
新课标将“听说教学”改为“口语交际”,可以说已经意识到了只强调听说的做法,注意到了口语交际不仅包括听说,还包括视觉的感知等其他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第9条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可见交际活动是听说进行的前提,而要成功地完成交际就必须发挥视觉的作用。阶段目标口语交际部分第一学段(1~2年级)的第5条是“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第四学段(7~9年级) 的第1条是“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第2条是“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第4条是“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里都暗含着交际活动对视觉的要求。更为可喜的是新课标不仅提到了说话时要注意表情,还提到了倾听时要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尽管这儿的表述还没有将口语交际中的视觉作用提到应有的位置,但已经超越了过去,已经注意到了体语在交际者的表达与理解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在注重听说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视觉方面的训练,课程标准在这方面也应分学段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日本《小学国语能力表》听话技能一年级的要求里有“看着对方的面孔安静地听”,二年级的要求里有“懂得说话姿势的好坏”;说话技能一年级的要求里有“看着对方说话”,二年级的要求里有“注意站和坐的姿势与动作”,五年级的要求里有“尊重对方情绪,合乎礼貌地说,用适当的姿势和表情……选择适合于所在场合的话题”。他们的要求就比新课标明确而具体,而且对体语的运用提得也比较早。事实上,儿童从与成人的交往中,在会说话前,首先习得的就是体语的运用。但自然的习得与教学中的学习又是不同的,我们应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加强视觉方面的训练和指导。
六、余韵
国内对听说过程中体语的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没有人提到过。1988年第1期《语文教学通讯》发表鲁宝元《听说训练讲座》,该文在听话能力的结构分析里就谈到体态语的理解。祝新华在说话能力的结构分析里也谈到使用体态的能力。戴宝云,李洛明在《口头表达能力评定标准》里将姿态表情作为一项,并分为大方、拘谨、紧张三个等级。但对于视觉在语境解读、唤醒图式、选择适合于所在场合的话题、明确意图等方面的作用则研究不多。而且整体来看,未能对口语交际心理机制进行重建,也未能影响到中小学的实际教学。
(胡兆群,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