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出词感(词语的感觉)。
3.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清段落,尝试用小标题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初识阿炳,名曲激情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音乐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是谁创作的?(阿炳)
3.大家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4.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盲人音乐家,二胡曲《二泉映月》代表了他艺术的最高水平。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你们想听吗?(想)听的时候,老师给大家提个要求,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二泉映月》,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想到了什么?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点评]从介绍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的感受入手,用简洁的语言激发起学生对这首名曲的欣赏期待,从而让学生心先感动而后闻其声。这样的导入既奠定了全课的情感基调,又为下一环节学生用心灵感受阿炳的不幸命运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导入: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你们能做到字字读得准确响亮吗?
操作:分自然段指名朗读,相机正音,从而粗通文意,感知全文。
2.提纲挈领,深化字词间的联系
(1)出示第一组词语: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A.指名学生读以上词语,相机正音,淙cóng。
B.师:这一组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二泉)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下二泉的美景。(齐读)
C.师:“一泓清泉”中有一个“泓”字,还可以说“一____ 清泉”?(道,片,眼),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泓”,而不说“一道”“一片”“一眼”呢?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用“一泓”有什么深意?(泓,水深而广)
师:读读这个字,读出清泉的深,清泉的广。
D.师:大家再读读这组词语(生齐读),想一想,读了以上这组词语,在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指名描述。
[点评]中国的语言很美,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眼前活现出了一幅又一幅画面,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更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婉转的诗。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的魅力活活泼泼地散发着。
(2)出示第二组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A.指名学生读以上词语。
B.师(示范):茫—茫—月—夜,如—银—月—光。(放慢语速,读出韵味,读出清幽旷远的感觉)(反复领读,指名读)
C.师: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月亮)同学们细心地看一下,这五个词当中,有四个词都含有一个什么字?(月)为什么“静影沉璧”这个词中没有“月”字,它描写的是不是月亮呢?(相机品析“璧”字)
师:来读一读这个词,静—影—沉—璧,闭上眼睛,读(生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月亮倒映在水中,就像什么一样?(美玉)
师:那样皎洁,那样清纯,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何等的清幽、静美啊,大家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
D.月亮把它的清辉吐洒在水面上,水波荡漾着月光,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指导朗读)
E.齐读这一组词语。
[点评]在教学这组词语的时候,引导孩子们去反复涵泳。这样整组词语,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读着这些词语,孩子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二泉映月的美景,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3)出示第三组词语: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经历坎坷;热爱音乐;向往光明
A.让学生闭眼1分种,体会一下双目失明的感受。
师:对我们来讲,只有短暂的1分钟,可对阿炳来讲,他从此将生活在黑暗当中、孤独当中,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一辈子,读——(生:双目失明)
B.师:双目失明的阿炳只能靠卖艺度日,那是怎样的生活呢?谁来谈一谈?
师:你读出了卖艺度日中包含的哪些情感?(生答:苦,累,艰难,屈辱……)
C.师:双目失明,卖艺度日,吃不尽的苦,受不尽的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我们说这样的生活真的是——(生:坎坷)
D.师:可是阿炳仍然——(热爱音乐,向往光明)
E.引导学生齐读这一组,启发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点评]抓住这些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关键词语,让学生相互交流、深入体会,使学生既积累了重点词语,又深刻地感受到阿炳的悲惨命运,与阿炳产生情感共鸣。
(4)出示第四组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A.这一组是描写什么的?(《二泉映月》的旋律)
B.播放《二泉映月》片断,引导学生感受旋律之美,鼓励、启发学生读出这一组词所表现的旋律变化。(相机进行朗读艺术点拨)
C.结合阿炳的身世经历,回味一下在这琴声当中,你都听到了什么?
[点评]读描写乐曲旋律的词、句,读出委婉连绵,读出升腾跌宕,读出舒缓起伏,读出恬静激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探索和理解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含蓄美。
三、理清思路,归纳纲要
1.师:读完课文,我们再来看一看,课文写了阿炳几次来到二泉?请看看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师父告诉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年后的又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再次来到二泉 ,他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听着听着,阿炳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用三个小标题来概括这三句话吗?(听泉、悟泉、创曲)
3.分清段落。
[点评]有些文章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叙述的。阅读时,我们先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分析文段内容与时间的联系,再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根据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小标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分段。
四、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师: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同学们,你细心地比较阿炳两次来到二泉边,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
师:同样是二泉,同样是中秋之夜,同样是阿炳,为什么两次的感受截然不同呢?(引导学生明白音乐和生命体验之间的相关性)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质疑不但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
[整体点评]该教学设计的最大亮点就是,它精设“词场”,以讀词解文为中心,思路清晰、层次深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牢固树立“教学服务”意识和“思维引领”意识的理念。如果说该教学设计存在什么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教学过程各部分之间的转换不够自然,略显突兀,虽然瑕不掩瑜,但是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做教师的人不可不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者单位:1.江苏省江都市小纪镇宗村小学 2.江苏省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张欣)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出词感(词语的感觉)。
3.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清段落,尝试用小标题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初识阿炳,名曲激情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音乐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是谁创作的?(阿炳)
3.大家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4.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盲人音乐家,二胡曲《二泉映月》代表了他艺术的最高水平。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你们想听吗?(想)听的时候,老师给大家提个要求,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二泉映月》,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想到了什么?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点评]从介绍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的感受入手,用简洁的语言激发起学生对这首名曲的欣赏期待,从而让学生心先感动而后闻其声。这样的导入既奠定了全课的情感基调,又为下一环节学生用心灵感受阿炳的不幸命运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导入: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你们能做到字字读得准确响亮吗?
操作:分自然段指名朗读,相机正音,从而粗通文意,感知全文。
2.提纲挈领,深化字词间的联系
(1)出示第一组词语: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A.指名学生读以上词语,相机正音,淙cóng。
B.师:这一组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二泉)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下二泉的美景。(齐读)
C.师:“一泓清泉”中有一个“泓”字,还可以说“一____ 清泉”?(道,片,眼),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泓”,而不说“一道”“一片”“一眼”呢?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用“一泓”有什么深意?(泓,水深而广)
师:读读这个字,读出清泉的深,清泉的广。
D.师:大家再读读这组词语(生齐读),想一想,读了以上这组词语,在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指名描述。
[点评]中国的语言很美,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眼前活现出了一幅又一幅画面,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更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婉转的诗。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的魅力活活泼泼地散发着。
(2)出示第二组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A.指名学生读以上词语。
B.师(示范):茫—茫—月—夜,如—银—月—光。(放慢语速,读出韵味,读出清幽旷远的感觉)(反复领读,指名读)
C.师: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月亮)同学们细心地看一下,这五个词当中,有四个词都含有一个什么字?(月)为什么“静影沉璧”这个词中没有“月”字,它描写的是不是月亮呢?(相机品析“璧”字)
师:来读一读这个词,静—影—沉—璧,闭上眼睛,读(生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月亮倒映在水中,就像什么一样?(美玉)
师:那样皎洁,那样清纯,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何等的清幽、静美啊,大家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
D.月亮把它的清辉吐洒在水面上,水波荡漾着月光,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指导朗读)
E.齐读这一组词语。
[点评]在教学这组词语的时候,引导孩子们去反复涵泳。这样整组词语,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读着这些词语,孩子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二泉映月的美景,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3)出示第三组词语: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经历坎坷;热爱音乐;向往光明
A.让学生闭眼1分种,体会一下双目失明的感受。
师:对我们来讲,只有短暂的1分钟,可对阿炳来讲,他从此将生活在黑暗当中、孤独当中,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一辈子,读——(生:双目失明)
B.师:双目失明的阿炳只能靠卖艺度日,那是怎样的生活呢?谁来谈一谈?
师:你读出了卖艺度日中包含的哪些情感?(生答:苦,累,艰难,屈辱……)
C.师:双目失明,卖艺度日,吃不尽的苦,受不尽的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我们说这样的生活真的是——(生:坎坷)
D.师:可是阿炳仍然——(热爱音乐,向往光明)
E.引导学生齐读这一组,启发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点评]抓住这些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关键词语,让学生相互交流、深入体会,使学生既积累了重点词语,又深刻地感受到阿炳的悲惨命运,与阿炳产生情感共鸣。
(4)出示第四组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A.这一组是描写什么的?(《二泉映月》的旋律)
B.播放《二泉映月》片断,引导学生感受旋律之美,鼓励、启发学生读出这一组词所表现的旋律变化。(相机进行朗读艺术点拨)
C.结合阿炳的身世经历,回味一下在这琴声当中,你都听到了什么?
[点评]读描写乐曲旋律的词、句,读出委婉连绵,读出升腾跌宕,读出舒缓起伏,读出恬静激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探索和理解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含蓄美。
三、理清思路,归纳纲要
1.师:读完课文,我们再来看一看,课文写了阿炳几次来到二泉?请看看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师父告诉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年后的又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再次来到二泉 ,他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听着听着,阿炳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用三个小标题来概括这三句话吗?(听泉、悟泉、创曲)
3.分清段落。
[点评]有些文章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叙述的。阅读时,我们先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分析文段内容与时间的联系,再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根据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小标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分段。
四、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师: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同学们,你细心地比较阿炳两次来到二泉边,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
师:同样是二泉,同样是中秋之夜,同样是阿炳,为什么两次的感受截然不同呢?(引导学生明白音乐和生命体验之间的相关性)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质疑不但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
[整体点评]该教学设计的最大亮点就是,它精设“词场”,以讀词解文为中心,思路清晰、层次深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牢固树立“教学服务”意识和“思维引领”意识的理念。如果说该教学设计存在什么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教学过程各部分之间的转换不够自然,略显突兀,虽然瑕不掩瑜,但是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做教师的人不可不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者单位:1.江苏省江都市小纪镇宗村小学 2.江苏省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