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文章首先介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从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出发,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如:轻生态效益、资源浪费严重;农业比重大、农业结构单一、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相关制度滞后;农产品品牌营销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支持滞后;农产品物流水平落后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升中部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及对策。
关键词: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含义
关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历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因此其内涵已被诠释的相当丰富。总结起来,主要的观点有三个方面,即生产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以及生态可持续性。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农业的发展要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第二个方面主要是指在前一个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使社会产品更加丰富,这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努力;第三个方面是指人类不能改变规律,只能适应和合理利用规律的特性,一方面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开发、合理利用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的能力。只有农业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能维持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农业人口最为集中和"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中部地区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2009年,中部地区农村人均耕地仅为0.141公顷,第一产业占全国的比重为27.3%;乡村人口占全国乡村人口的比重为28.84%,占中部地区总人口的比重高达57. 68 %;中部六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9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中部地区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2. 50,高于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国家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13.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1%)、东部地区(6.30%)和东北地区(10.63 %),略低于西部地区(13.15% ) ;粮食、棉花和油料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0.6% ,27.89%和43.36 %,除了棉花占全国的比重低于西部地区(44.33%)外,其他两项均高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509.6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19.O1元)和东北地区(6434.5元)。
近年来,中部农业己经出现了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农业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下游河道、水库淤积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耕地生态赤字严重((1.8543 hm2/人)。比如,农业大省河南人均耕地而积目前只有1.22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80%,是世界人均水平的35%。河南省耕地而积每年以20多万亩的速度在减少。
三、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轻生态效益,资源浪费严重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更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更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所以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地区仍旧强调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很大的不足,对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是农业资源承受的压力增长。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比例高于土地和耕地所占的全国比例,更加突显了该区域的资源紧缺。中部地区耕地质量也有逐步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污染严重、耕地有机质量普遍偏低等。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延伸,城市化进程加剧,中部地区的农业资源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二是农业资源利用过度、浪费且效率低下。近些年来,中国中部地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设用地逐渐增加,大量城市郊区和村镇附近的良田菜地被占用,导致耕地数量减少。(1)水资源出现紧缺。中国中部地区的水资源尽管在全国相对比较充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水资源将仍显匾乏。例如,山西是中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81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比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线还低119立方米,山西省人均年供水量17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41%,在中国各省区中排名倒数第一。(2)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中国的农产品长期低质、低档次大量生产,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来看,化肥仅为30%,灌溉水不到40%,农业副产物还不足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中部地区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二)农业结构单一,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相关制度滞后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不高,成本大,效益相对较低,赋税等财政负担重,而且中部农村还而临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现实问题。另外,据国家统计年鉴显示,中部地区近年来农业稻谷播种而积和粮食产量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虽然政府和农民都在探索新的农业模式,但是相关制度不够健全。首先,土地管理制度不明确,一些农田在流转过程中非粮化、非农化,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其次,监督和保护制度不健全,在农业生产中,许多农户注重短期效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燃烧秸秆、乱砍滥伐、任意排污等。
(三)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支持滞后
目前农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设施落后,而引进先进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资金投入主要是群众白筹和政府帮扶,但相对于农业的缺口来说仍然差距较大。现有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可见性利益的投资上,比如先进的农业配套设施如耕种、收割等方面,对于先进的节水灌溉设施和污水处理设备等隐蔽利益方面的投入则较少,这主要还在于观念落后的原因。
而在一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如生态农业的项目中,配套技术很少。如在无公害蔬菜水果方面,我国农业只是强调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而没有从技术上根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在植保技术方面,我国刚刚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有机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技术也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农产品物流水平落后
一方面,农业物流组织水平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生产仍以农户为主,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对物流需求不足而且分散,这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农业物流的货场、仓库、运输车队、铁路专用线和码头等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相互之问横向联系不多,物流设施设备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结果造成一方面物流企业数量上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在质量上又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物流技术落后。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具有生物属性,容易腐烂变质。"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四、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利保障,是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一一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以技术创新推动中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
由于中部地区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应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把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培育特色优势农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多元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政府要继续加大科技支农和惠农力度,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条件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传统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资源的节约。二是农村经营主体要改变农业经营方式,积极发展集约型农业,把推进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促进耕地向农村的种田能手转移,稳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通过农业集约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培育、发展和壮大中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主体
农产品物流主体包括农产品物流企业、中介组织、批发商和代理商等。目前,我国中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主体规模小,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因此,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发展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是改善中部地区农产品物流的一个关键。具体措施有:第一,大力培育物流企业。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办法,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培育更多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问和龙头企业与运输企业、商业企业问联合,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和国外物流企业。大力推动涉农大中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第二,培植农民经纪人和农村运销户,促进农民、农业企业与其原材料的供应商、农产品的加工商和销售商形成联盟。第三,遏制国有粮食公司和供销合作社这两种物流组织市场占有率下降的局面,积极推进供销社改革,充分认识和发挥这两种物流组织作为原有农产品产销主渠道的优势。第四,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部地区培育出约5万家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四)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
加快农业发展最急需的是资金,所以,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中部农业的资金支持。首先,进一步提高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标准。扩大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标准和规模,将对中间环节的补贴转向直接生产者,将农业补贴的重点从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这不仅可以减少补贴资金的流失,而且能使补贴更直接、更具体,更能达到补贴政策的目标要求;其次,建立中部地区的粮食风险资金,实行粮食销区对口扶持产区政策;第三,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一个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引人竞争机制,扩展金融服务范围,进行金融创新,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选择,简化手续,为农民提供信贷服务;第四,建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国家应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同时积极吸引国外保险公司在我国粮食主产区设立农业保险机构。另外,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允许中部地区发行相关基金、发行重大开发项目债券等。
五、结束语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农区和商品粮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自然资源支撑能力、农业产量产出能力下降等诸多现实问题,尚未提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来定位和推进中部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针对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特点与问题,农业发展须强化国家主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中心的地位,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带与基地建设,提升现代高效农业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对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彭留英: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定位与战略[J].经济地理.2008-07(4):646-649
[2]袁久和: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14-21
[3]关明文: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3(2):70-71
[4]李莉:中部农业崛起的现实基础与路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10):34-35
[5]赵峻樱,赵柄灵:农产品品牌营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艺术文化交流.2013(2):221-222
[7]吴峰:中部地区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初探[J].理论视点.2007(5):19-21
[8]陈银娥,陈学军:中国中部地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向题与对策[J].世界农业.2010(9):81-84
作者简介:经宏伟(1991-),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2013级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方向。
关键词: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含义
关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历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因此其内涵已被诠释的相当丰富。总结起来,主要的观点有三个方面,即生产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以及生态可持续性。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农业的发展要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第二个方面主要是指在前一个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使社会产品更加丰富,这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努力;第三个方面是指人类不能改变规律,只能适应和合理利用规律的特性,一方面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开发、合理利用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的能力。只有农业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能维持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农业人口最为集中和"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中部地区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2009年,中部地区农村人均耕地仅为0.141公顷,第一产业占全国的比重为27.3%;乡村人口占全国乡村人口的比重为28.84%,占中部地区总人口的比重高达57. 68 %;中部六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9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中部地区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2. 50,高于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国家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13.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1%)、东部地区(6.30%)和东北地区(10.63 %),略低于西部地区(13.15% ) ;粮食、棉花和油料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0.6% ,27.89%和43.36 %,除了棉花占全国的比重低于西部地区(44.33%)外,其他两项均高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509.6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19.O1元)和东北地区(6434.5元)。
近年来,中部农业己经出现了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农业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下游河道、水库淤积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耕地生态赤字严重((1.8543 hm2/人)。比如,农业大省河南人均耕地而积目前只有1.22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80%,是世界人均水平的35%。河南省耕地而积每年以20多万亩的速度在减少。
三、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轻生态效益,资源浪费严重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更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更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所以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地区仍旧强调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很大的不足,对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是农业资源承受的压力增长。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比例高于土地和耕地所占的全国比例,更加突显了该区域的资源紧缺。中部地区耕地质量也有逐步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污染严重、耕地有机质量普遍偏低等。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延伸,城市化进程加剧,中部地区的农业资源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二是农业资源利用过度、浪费且效率低下。近些年来,中国中部地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设用地逐渐增加,大量城市郊区和村镇附近的良田菜地被占用,导致耕地数量减少。(1)水资源出现紧缺。中国中部地区的水资源尽管在全国相对比较充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水资源将仍显匾乏。例如,山西是中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81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比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线还低119立方米,山西省人均年供水量17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41%,在中国各省区中排名倒数第一。(2)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中国的农产品长期低质、低档次大量生产,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来看,化肥仅为30%,灌溉水不到40%,农业副产物还不足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中部地区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二)农业结构单一,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相关制度滞后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不高,成本大,效益相对较低,赋税等财政负担重,而且中部农村还而临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现实问题。另外,据国家统计年鉴显示,中部地区近年来农业稻谷播种而积和粮食产量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虽然政府和农民都在探索新的农业模式,但是相关制度不够健全。首先,土地管理制度不明确,一些农田在流转过程中非粮化、非农化,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其次,监督和保护制度不健全,在农业生产中,许多农户注重短期效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燃烧秸秆、乱砍滥伐、任意排污等。
(三)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支持滞后
目前农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设施落后,而引进先进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资金投入主要是群众白筹和政府帮扶,但相对于农业的缺口来说仍然差距较大。现有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可见性利益的投资上,比如先进的农业配套设施如耕种、收割等方面,对于先进的节水灌溉设施和污水处理设备等隐蔽利益方面的投入则较少,这主要还在于观念落后的原因。
而在一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如生态农业的项目中,配套技术很少。如在无公害蔬菜水果方面,我国农业只是强调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而没有从技术上根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在植保技术方面,我国刚刚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有机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技术也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农产品物流水平落后
一方面,农业物流组织水平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生产仍以农户为主,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对物流需求不足而且分散,这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农业物流的货场、仓库、运输车队、铁路专用线和码头等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相互之问横向联系不多,物流设施设备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结果造成一方面物流企业数量上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在质量上又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物流技术落后。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具有生物属性,容易腐烂变质。"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四、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利保障,是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一一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以技术创新推动中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
由于中部地区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应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把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培育特色优势农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多元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政府要继续加大科技支农和惠农力度,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条件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传统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资源的节约。二是农村经营主体要改变农业经营方式,积极发展集约型农业,把推进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促进耕地向农村的种田能手转移,稳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通过农业集约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培育、发展和壮大中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主体
农产品物流主体包括农产品物流企业、中介组织、批发商和代理商等。目前,我国中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主体规模小,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因此,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发展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是改善中部地区农产品物流的一个关键。具体措施有:第一,大力培育物流企业。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办法,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培育更多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问和龙头企业与运输企业、商业企业问联合,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和国外物流企业。大力推动涉农大中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第二,培植农民经纪人和农村运销户,促进农民、农业企业与其原材料的供应商、农产品的加工商和销售商形成联盟。第三,遏制国有粮食公司和供销合作社这两种物流组织市场占有率下降的局面,积极推进供销社改革,充分认识和发挥这两种物流组织作为原有农产品产销主渠道的优势。第四,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部地区培育出约5万家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四)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
加快农业发展最急需的是资金,所以,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中部农业的资金支持。首先,进一步提高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标准。扩大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标准和规模,将对中间环节的补贴转向直接生产者,将农业补贴的重点从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这不仅可以减少补贴资金的流失,而且能使补贴更直接、更具体,更能达到补贴政策的目标要求;其次,建立中部地区的粮食风险资金,实行粮食销区对口扶持产区政策;第三,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一个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引人竞争机制,扩展金融服务范围,进行金融创新,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选择,简化手续,为农民提供信贷服务;第四,建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国家应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同时积极吸引国外保险公司在我国粮食主产区设立农业保险机构。另外,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允许中部地区发行相关基金、发行重大开发项目债券等。
五、结束语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农区和商品粮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自然资源支撑能力、农业产量产出能力下降等诸多现实问题,尚未提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来定位和推进中部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针对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特点与问题,农业发展须强化国家主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中心的地位,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带与基地建设,提升现代高效农业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对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彭留英: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定位与战略[J].经济地理.2008-07(4):646-649
[2]袁久和: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14-21
[3]关明文: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3(2):70-71
[4]李莉:中部农业崛起的现实基础与路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10):34-35
[5]赵峻樱,赵柄灵:农产品品牌营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艺术文化交流.2013(2):221-222
[7]吴峰:中部地区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初探[J].理论视点.2007(5):19-21
[8]陈银娥,陈学军:中国中部地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向题与对策[J].世界农业.2010(9):81-84
作者简介:经宏伟(1991-),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2013级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