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下国学经典的回归,教师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发挥国学经典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国学经典是我们先辈留下的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先辈对待世界、对待自然、对待自身的种种独特的看法。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学经典使我们在杂乱的文化中,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国家、民族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才能做到文化自信、文化强国。
关键词:国学经典;作用;措施
引言:新课改下国学经典的回归,使得教师继续挖掘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宝藏。国学经典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学经典是我们先辈留下的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先辈对待世界、对待自然、对待自身的种种独特的看法。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他们这一阶段发展的特性,而国学经典的介入可以很好地幫助学生构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学经典使我们在杂乱的文化中,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国家、民族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才能做到文化自信、文化强国。
一、发挥国学经典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
国学经典中不免有大量的生字词羞涩难懂,这对于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对不理解、读不懂的地方做标记或者提前查字典、词典,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学习就具有了针对性,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教师讲的时候也有了详略,而不是传统的“满堂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主动学习知识,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者姿态,也间接地告诉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方法:多查找、多记忆。学生到了中学,科目明显增多,学习压力也比小学的学习压力大得多,加上国学经典本身距离学生较为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教师应该适当鼓励学生学习国学经典,面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理解背后的深层含义。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有助于学生朗诵和共情能力的提升
国学经典光用眼睛看是不够的,还要用嘴巴朗读,用心体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国学经典的学习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就是说学生在挑选国学经典进行朗诵时,选择面是很宽泛的。教师这时候也要注重提供鉴别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的方法给学生,发挥优秀文化对学生的促进作用,避免落后文化阻碍学生的发展。面对文化,要有我们鲜明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通过用眼睛扫读、用嘴进行朗诵,书本上没有生命的字体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当然,用眼、用嘴还达不到将经典内化为学生自身知识的目的,还要强调“心”的参与——用心、细心、将心比心。用心是指在进行朗诵时学生要抛开其他杂念,将心沉浸下来进入朗诵内容中,细心体会先辈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从而达到自己的心和先辈的心在某点上能够契合,引起共鸣。这也就是知识内化的结果和表现。
(三)有助于学生思想的进步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合理运用此点影响学生的思想。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国学经典氛围,学生学习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接受着文化的熏陶。在学生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传统文化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生内心,影响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师将国学经典朗诵引进课堂,学生从课堂内学习到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让传统文化能与时代相融合,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不断地得到继承和发扬。
(四)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各式各样的国学经典,从人生、自然、自身修养、人与人的交往等不同方面影响学生,学生在进行深度学习的时候,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写作素材和写作角度的切入。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素材进行支持,找不到切入的角度和阐释自己的观点的语句,国学经典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这一难题。大量的故事背后是文化的历史积淀,通过简短故事的呈现,让学生有所顿悟和收获,从而对生活有所启发。在写作能力上,可以借鉴古人看待问题和思辨的角度。教师应该强调学生平时良好习惯的养成,面对国学经典,有效地进行摘抄那些有意义的句子,这些句子大都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并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可以进行主题分类,方便以后将这些句子、观点、素材运用到作文写作中。
二、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学习环境
国学经典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时代过于久远,学生理解特定时期的文化比较费劲,这对于学习有阻碍作用,一些学生也因此放弃学习国学经典,学习热情消减。因此,教师营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何将国学经典与现代教育相关联起来?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可以很好地将二者融合起来。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现代教育技术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便利,教师也应当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它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学经典的作用。教师可以上到某课时,通过图片的展示、音频的播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经典。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更直观的进行感受,更快速地沉浸在经典所营造的氛围当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教师能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感悟。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国学经典学习中,也充分的尊重了学生个体的学习习惯和需要,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国学经典。
比如:在上《劝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音频,学生跟着示范进行朗读。教师讲授部分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有想发言的欲望,教师要抓住合适的时机进行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多种评价主体的参与、分享,让学生从多种渠道收获到更多的知识和感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不仅是书本上没有生命的死板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注入学生自己体会的感悟。课堂也生动了,学生学习变得简单轻松,每堂课是与贤者的对话和交谈,从被动到主动这小小的转变,其实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大大激发,从心底里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 三、指导学习国学经典,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语文课本中的国学经典涉及面也更为广泛,内容形式包含散文、小说、诗歌等。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点带面进行教学活动,不是泛泛而谈,也不是面面俱到,留点空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感悟,也将知识进行前后的串联、拓展。在教材有限的篇目中,编者选出的课文必定有其深意在里面,不断地去朗诵品味加深理解。通过不断地诵读,学生可以在一遍一遍地朗读中,读出不一样的意思来,也就有更多的感想和更多解读文本的视角,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也要有目的性地品味重点语句,边读边思考,作者深邃的思想就是通过这些语句表达出来的。如果学生对重要语句感悟颇深,还可以尝试进行改写、仿写,将别人的话变成自己的话,也体现了知识内化的过程。对于课文中作者用到的写作技巧,教师应当注重讲解、讲透,方便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能够分辨是哪种写作方法以及明白此技巧的作用。通过相应练习的训练,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到写作中去。之后,教师也要重视相关作业的布置,对已经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也可以安排一些相似主题、内容的迁移学习,学生的分析文本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加强。
比如:在学习《红楼梦》的时候,对于精美服饰的描写,即使我们没有真正的看过,通过作者的语言文字,仿佛真实地再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可以借鉴这种描写的手法,其实也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实际中表达出文学层面的美。除了关注服饰,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值得学生学习的点,偏僻乖张的贾宝玉、才华横溢性格孤僻的林黛玉、性格泼辣的王熙凤……这些人物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作者赋予了他们生命力,学生可以学习这种刻画人物的技巧,表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四、关注全体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教
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时,由于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个体性格等众多原因,影响着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程度。同一堂课,同一个班,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要进行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提供适合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内容。这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便提供有效的帮助。教师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进行分层教学,既照顾到学习程度较为薄弱的学生,帮助他们巩固基础,又要关注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一些难度适中的内容进行学习。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分层教学,充分实行了因材施教,从而促进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
五、开展多种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在具体教学的开展中,要想学生掌握得好,首先得要学生从心底里愿意接受、主动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热情,那么,各种活动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上完较为简单的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堂背诵,同台进行背诵竞赛,让学生有学习的紧张感和参与感。也可以根据同一个主题进行演讲比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国学经典通过具体活动的呈现深入学生当中。在准备演讲比赛的时候,搜集资料的背后就是国学经典塑造人的时候,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语文教师还可以跨班级跨年级进行国学经典知识竞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拼,学生能够从自身出发,知道自己的短板,也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最重要的是可以从活动中深切体会到国学经典的美,这种美是跨时空的,闪耀着永恒智慧的美。
结束语
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发挥它的重要作用:积累文言词汇、提升朗诵和共情能力、升华思想境界、提高写作能力。最终培养出有文化、有修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现代学习者。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国学经典创设的画面具体化,学生更直观,沉浸式学习大大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以点带面、重点语句赏析等方法都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關注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提升全体的学习能力。各种活动的开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综上,这些措施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合理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国学经典。
关键词:国学经典;作用;措施
引言:新课改下国学经典的回归,使得教师继续挖掘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宝藏。国学经典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学经典是我们先辈留下的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先辈对待世界、对待自然、对待自身的种种独特的看法。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他们这一阶段发展的特性,而国学经典的介入可以很好地幫助学生构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学经典使我们在杂乱的文化中,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国家、民族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才能做到文化自信、文化强国。
一、发挥国学经典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
国学经典中不免有大量的生字词羞涩难懂,这对于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对不理解、读不懂的地方做标记或者提前查字典、词典,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学习就具有了针对性,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教师讲的时候也有了详略,而不是传统的“满堂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主动学习知识,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者姿态,也间接地告诉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方法:多查找、多记忆。学生到了中学,科目明显增多,学习压力也比小学的学习压力大得多,加上国学经典本身距离学生较为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教师应该适当鼓励学生学习国学经典,面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理解背后的深层含义。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有助于学生朗诵和共情能力的提升
国学经典光用眼睛看是不够的,还要用嘴巴朗读,用心体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国学经典的学习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就是说学生在挑选国学经典进行朗诵时,选择面是很宽泛的。教师这时候也要注重提供鉴别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的方法给学生,发挥优秀文化对学生的促进作用,避免落后文化阻碍学生的发展。面对文化,要有我们鲜明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通过用眼睛扫读、用嘴进行朗诵,书本上没有生命的字体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当然,用眼、用嘴还达不到将经典内化为学生自身知识的目的,还要强调“心”的参与——用心、细心、将心比心。用心是指在进行朗诵时学生要抛开其他杂念,将心沉浸下来进入朗诵内容中,细心体会先辈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从而达到自己的心和先辈的心在某点上能够契合,引起共鸣。这也就是知识内化的结果和表现。
(三)有助于学生思想的进步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合理运用此点影响学生的思想。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国学经典氛围,学生学习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接受着文化的熏陶。在学生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传统文化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生内心,影响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师将国学经典朗诵引进课堂,学生从课堂内学习到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让传统文化能与时代相融合,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不断地得到继承和发扬。
(四)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各式各样的国学经典,从人生、自然、自身修养、人与人的交往等不同方面影响学生,学生在进行深度学习的时候,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写作素材和写作角度的切入。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素材进行支持,找不到切入的角度和阐释自己的观点的语句,国学经典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这一难题。大量的故事背后是文化的历史积淀,通过简短故事的呈现,让学生有所顿悟和收获,从而对生活有所启发。在写作能力上,可以借鉴古人看待问题和思辨的角度。教师应该强调学生平时良好习惯的养成,面对国学经典,有效地进行摘抄那些有意义的句子,这些句子大都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并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可以进行主题分类,方便以后将这些句子、观点、素材运用到作文写作中。
二、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学习环境
国学经典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时代过于久远,学生理解特定时期的文化比较费劲,这对于学习有阻碍作用,一些学生也因此放弃学习国学经典,学习热情消减。因此,教师营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何将国学经典与现代教育相关联起来?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可以很好地将二者融合起来。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现代教育技术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便利,教师也应当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它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学经典的作用。教师可以上到某课时,通过图片的展示、音频的播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经典。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更直观的进行感受,更快速地沉浸在经典所营造的氛围当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教师能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感悟。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国学经典学习中,也充分的尊重了学生个体的学习习惯和需要,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国学经典。
比如:在上《劝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音频,学生跟着示范进行朗读。教师讲授部分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有想发言的欲望,教师要抓住合适的时机进行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多种评价主体的参与、分享,让学生从多种渠道收获到更多的知识和感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不仅是书本上没有生命的死板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注入学生自己体会的感悟。课堂也生动了,学生学习变得简单轻松,每堂课是与贤者的对话和交谈,从被动到主动这小小的转变,其实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大大激发,从心底里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 三、指导学习国学经典,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语文课本中的国学经典涉及面也更为广泛,内容形式包含散文、小说、诗歌等。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点带面进行教学活动,不是泛泛而谈,也不是面面俱到,留点空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感悟,也将知识进行前后的串联、拓展。在教材有限的篇目中,编者选出的课文必定有其深意在里面,不断地去朗诵品味加深理解。通过不断地诵读,学生可以在一遍一遍地朗读中,读出不一样的意思来,也就有更多的感想和更多解读文本的视角,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也要有目的性地品味重点语句,边读边思考,作者深邃的思想就是通过这些语句表达出来的。如果学生对重要语句感悟颇深,还可以尝试进行改写、仿写,将别人的话变成自己的话,也体现了知识内化的过程。对于课文中作者用到的写作技巧,教师应当注重讲解、讲透,方便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能够分辨是哪种写作方法以及明白此技巧的作用。通过相应练习的训练,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到写作中去。之后,教师也要重视相关作业的布置,对已经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也可以安排一些相似主题、内容的迁移学习,学生的分析文本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加强。
比如:在学习《红楼梦》的时候,对于精美服饰的描写,即使我们没有真正的看过,通过作者的语言文字,仿佛真实地再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可以借鉴这种描写的手法,其实也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实际中表达出文学层面的美。除了关注服饰,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值得学生学习的点,偏僻乖张的贾宝玉、才华横溢性格孤僻的林黛玉、性格泼辣的王熙凤……这些人物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作者赋予了他们生命力,学生可以学习这种刻画人物的技巧,表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四、关注全体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教
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时,由于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个体性格等众多原因,影响着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程度。同一堂课,同一个班,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要进行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提供适合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内容。这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便提供有效的帮助。教师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进行分层教学,既照顾到学习程度较为薄弱的学生,帮助他们巩固基础,又要关注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一些难度适中的内容进行学习。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分层教学,充分实行了因材施教,从而促进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
五、开展多种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在具体教学的开展中,要想学生掌握得好,首先得要学生从心底里愿意接受、主动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热情,那么,各种活动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上完较为简单的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堂背诵,同台进行背诵竞赛,让学生有学习的紧张感和参与感。也可以根据同一个主题进行演讲比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国学经典通过具体活动的呈现深入学生当中。在准备演讲比赛的时候,搜集资料的背后就是国学经典塑造人的时候,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语文教师还可以跨班级跨年级进行国学经典知识竞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拼,学生能够从自身出发,知道自己的短板,也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最重要的是可以从活动中深切体会到国学经典的美,这种美是跨时空的,闪耀着永恒智慧的美。
结束语
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发挥它的重要作用:积累文言词汇、提升朗诵和共情能力、升华思想境界、提高写作能力。最终培养出有文化、有修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现代学习者。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国学经典创设的画面具体化,学生更直观,沉浸式学习大大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以点带面、重点语句赏析等方法都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關注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提升全体的学习能力。各种活动的开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综上,这些措施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合理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