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施教活动和学生接受活动的有机统一,其中,学生的接受活动是内因,是决定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唯一性、教育目标的高远性、内容的统一性、方法的强制性、途径的单一性造成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的不足。为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动力源、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以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
[作者简介]陈淑贤(1963-),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辽宁营口11500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70-02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教师的施教活动和学生的接受活动的有机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施教活动是外因,学生的接受活动是内因,决定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学生的接受活动。因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加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更要注重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要求转变为大学生的自我需要,自觉地将外在的思想理论、社会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应该是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于重视发挥教师这个主体的作用,重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高远性、内容的统一性、方法的强制性、途径的单一性,而忽略了高职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造成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具体来说,造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育主体观的唯一性。即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唯一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客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上下等级关系,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这就阻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与学之间无法产生共鸣,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教育目标定位的高远性。即过分强调目标的高远和统一,忽视了学生作为现实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要求。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和长期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高职德育目标都定位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先锋战士,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基础的支撑点,使学生感到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从而也就失去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3.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即过分强调理论和规范的政治性和理想化,忽视了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受到压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经济成分日益复杂,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也越来越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只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这显然既脱离社会实际,又脱离学生道德生活实际。这种政治性、理想化的教育代替了人性化的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4.教育方式的强制性。即过分强调“我讲你听、我令你行”的单向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在这种强制性的教育下,学生必须遵守规定,否则就会受到否定和处罚。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约束学生的言行,却限制不了学生的思想。学生为了规避处罚,只好表面上迎合教师的说教,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也不可能被学生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
5.教育途径的单一性。即过分强调思想道德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于学生是否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并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是极少被关注的。
以上原因导致了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抵触,也因而导致了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探索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的对策。
二、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的对策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素质、环境的影响等 是外在因素,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是内因,因此,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是高职教育的永恒课题。胡锦涛在200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要激发学生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内在动力指明了方向。
1.遵循认识规律,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的前提。从思想认识的形成规律看,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是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结果,这种选择是大学生通过自我认知、思考和实践后完成的,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内化”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日益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和参与度逐渐成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当确立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动姿态、积极态度和能动作用。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强,就越能自觉地遵从社会规范。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和鼓励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促使他们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使道德和规范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既要围绕学生成才,又要注重学生成人,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分阶段地制定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除了“思想”和“政治”之外,更要强调“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既要坚持尊重科学、展示现实、以理服人的知识传授和灌输,又要根据社会变化和学生思想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2.适应需要动机,开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源。这是激发高职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认为,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构成人接受的出发点和归宿”①,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做”②。如果人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思想问题、不满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是对抗态度。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解决大学生的需要同激发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结合起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从重视接受主体的接受行为的源头——需要出发,培育和塑造合理需要,开发出接受主体的持久动力源”。③
开发学生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源,首先,要激发学生参与的需要。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只有他们自觉地参与其中,教育才能被接受,才能富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照本宣科、单向灌输方法,适应高职学生好动、好胜、求新、求异的特点,采取讨论、演讲、竞赛、模拟法庭、社会调查、实地参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其次,要善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选取那些与学生需要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比较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学习、交友、择业、成长规划等问题要特别重视,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可信、可学,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再次,要注重开发学生的需要。事实上高职学生不仅有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有发展的需要,有向善、向真、向上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相一致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开发学生的这些需要,不断提升这些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接受高尚的思想,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信念,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④从而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
3.遵循思想运动规律,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这是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所谓内化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学生利用自身思想观念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经常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自觉克服不良思想和行为,并主动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形式。同样,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也是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自我教育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对个人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深入触及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要建立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要用树榜样、立典型的方法,使学生学有楷模、行有标兵;要大力弘扬正气,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思想主流引导下自觉地加强自我教育。其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是建立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基础上的学生群众组织,是推进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力量,学校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组织自主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再次,自我教育属于养成教育范畴,也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因此要将自我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抓好班级和寝室的风气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将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等活动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用思想教育的要求统领这些隐性教育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和行为。
[注释]
①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55.
②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③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系统的结构及其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9):21.
④曹腊梅,李云海.略论需要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5.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
[作者简介]陈淑贤(1963-),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辽宁营口11500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70-02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教师的施教活动和学生的接受活动的有机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施教活动是外因,学生的接受活动是内因,决定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学生的接受活动。因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加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更要注重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要求转变为大学生的自我需要,自觉地将外在的思想理论、社会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应该是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于重视发挥教师这个主体的作用,重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高远性、内容的统一性、方法的强制性、途径的单一性,而忽略了高职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造成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具体来说,造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育主体观的唯一性。即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唯一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客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上下等级关系,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这就阻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与学之间无法产生共鸣,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教育目标定位的高远性。即过分强调目标的高远和统一,忽视了学生作为现实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要求。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和长期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高职德育目标都定位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先锋战士,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基础的支撑点,使学生感到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从而也就失去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3.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即过分强调理论和规范的政治性和理想化,忽视了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受到压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经济成分日益复杂,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也越来越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只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这显然既脱离社会实际,又脱离学生道德生活实际。这种政治性、理想化的教育代替了人性化的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4.教育方式的强制性。即过分强调“我讲你听、我令你行”的单向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在这种强制性的教育下,学生必须遵守规定,否则就会受到否定和处罚。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约束学生的言行,却限制不了学生的思想。学生为了规避处罚,只好表面上迎合教师的说教,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也不可能被学生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
5.教育途径的单一性。即过分强调思想道德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于学生是否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并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是极少被关注的。
以上原因导致了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抵触,也因而导致了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探索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的对策。
二、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的对策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素质、环境的影响等 是外在因素,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是内因,因此,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是高职教育的永恒课题。胡锦涛在200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要激发学生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内在动力指明了方向。
1.遵循认识规律,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的前提。从思想认识的形成规律看,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是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结果,这种选择是大学生通过自我认知、思考和实践后完成的,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内化”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日益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和参与度逐渐成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当确立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动姿态、积极态度和能动作用。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强,就越能自觉地遵从社会规范。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和鼓励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促使他们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使道德和规范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既要围绕学生成才,又要注重学生成人,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分阶段地制定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除了“思想”和“政治”之外,更要强调“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既要坚持尊重科学、展示现实、以理服人的知识传授和灌输,又要根据社会变化和学生思想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2.适应需要动机,开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源。这是激发高职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认为,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构成人接受的出发点和归宿”①,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做”②。如果人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思想问题、不满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是对抗态度。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解决大学生的需要同激发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结合起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从重视接受主体的接受行为的源头——需要出发,培育和塑造合理需要,开发出接受主体的持久动力源”。③
开发学生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源,首先,要激发学生参与的需要。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只有他们自觉地参与其中,教育才能被接受,才能富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照本宣科、单向灌输方法,适应高职学生好动、好胜、求新、求异的特点,采取讨论、演讲、竞赛、模拟法庭、社会调查、实地参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其次,要善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选取那些与学生需要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比较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学习、交友、择业、成长规划等问题要特别重视,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可信、可学,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再次,要注重开发学生的需要。事实上高职学生不仅有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有发展的需要,有向善、向真、向上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相一致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开发学生的这些需要,不断提升这些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接受高尚的思想,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信念,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④从而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
3.遵循思想运动规律,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这是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所谓内化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学生利用自身思想观念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经常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自觉克服不良思想和行为,并主动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形式。同样,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也是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自我教育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对个人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深入触及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要建立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要用树榜样、立典型的方法,使学生学有楷模、行有标兵;要大力弘扬正气,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思想主流引导下自觉地加强自我教育。其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是建立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基础上的学生群众组织,是推进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力量,学校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组织自主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再次,自我教育属于养成教育范畴,也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因此要将自我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抓好班级和寝室的风气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将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等活动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用思想教育的要求统领这些隐性教育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和行为。
[注释]
①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55.
②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③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系统的结构及其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9):21.
④曹腊梅,李云海.略论需要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