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精品课建设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kul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学校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课程在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本文针对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课程建设,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这一评价指标进行探讨。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 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
  笔者学校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课程在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依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评审指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评审指标中的一项重要的一级指标,其二级指标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环境四项内容。笔者针对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课程建设,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这一评价指标做如下探讨。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在评审时的主要观测点是教学模式。它的评审标准是: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应有一定的要求,教学模式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契合,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条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模式。笔者对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课程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设计与创新。
  1.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一致
  课程的教学采用在技术中心进行现场授课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厂”式教学氛围,在实践能力上得到真正提高。在技术中心里,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最新技术,可以看到相关技术环节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在技术中心教学,改变了教学核心内容,将过去的以理论知识为主转化为以应用技术为主。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以完成项目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企业工作组织形式(小组)为团队,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将知识的传递融于真实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实现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了他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生自我体验和分组讨论为主,教师是工作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引导学生清晰地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如何学、如何学得更好。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审时的主要观测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其评审标准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课程在遵循教学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课程难度和特点,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合理运用。课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任务驱动”教学法
  本课程教学内容由四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又包含若干项目。在各个项目中,以包含能力要素的项目任务需求驱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新问题、新任务,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旧的知识、学习新的内容。在设计任务时将难度一点点地增大,使任务设计非常巧妙,既复习旧知识,又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
  为了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教师依托德国FESTO公司生产的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mps)展开教学。采用在技术中心进行现场授课的方式。
  3.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图片等现代教育技术展开理论教学,将复杂的原理用简单的、感性的方法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捕捉,并对代表性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处理,力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创新,学生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4.模拟仿真教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仿真软件来对气动回路进行调试,也可以通过仿真软件来对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程序进行仿真、调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接触到了工程设计方法,这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5.分组学习教学法
  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14个小组,每个小组3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个项目的制作。小组成员分工协助,共同探讨。通过分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锻炼了与人交往、表达和沟通能力,锻炼了小组成员之间协作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捕获知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种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其责任心。基于集体荣誉感的原因,各小组在每一个展示和阐述的环节都非常努力地准备,多数小组长也非常负责任,能够深度挖掘组员的能力,并且督促他们的工作。
  6.激励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小组之间竞赛的方法,竞赛的结果记入形成性考核成绩,鼓励团队合作精神和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7.设置故障教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采用人为设置故障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各个小组在制作项目时出现的故障,也要展示给全体同学,由各个小组共同探讨,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在今后制作项目时不仅可以避免类似故障的发生,即使在类似的故障发生时也会很快找到解决的方法。
  三、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评审时的主要观测点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它的评审标准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视频录像、动画等,使教学更加直观,易于学生理解。运用仿真软件来调试控制程序。将复杂的原理、工作过程用简单的、感性的方法展现出来,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
  四、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环境评审时的主要观测点是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它的评审标准是: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
  目前学院面向教学,构建了数字化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包括通用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平台、专业建设与展示平台和教学资源中心等教学应用系统,对师生的日常教学进行有效的支持与辅助。
  教学资源中心资源分类存储,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公共资源由网络中心建设和管理,专业课程资源、教学资源以系部为单位进行建设和管理。目前资源中心收集整理了与高职相关的国内外开放网络课程1000多门。
  本课程基于学院统一提供的上述数字化教学支撑环境,积极探索基于教室的课程讲授、基于实地的实践训练和基于网络的教学互动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发的网络课程已经能够将课堂、讲座、辅导中涉及到的数字化教学材料通过网络传授给学生,也实现了专、兼教师共同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组织。本学期正在尝试在课程中加入更多的在线活动,包括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测试和问卷等。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以京亚和夕阳红葡萄为试材,用不同浓度S3307喷施果穗,研究S3307对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3307显著促进葡萄果皮花色素含量增加,使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有机酸
借助光学显微镜技术研究了电磁场电流和频率对半连续铸造Φ100mm7075Al合金铸锭显微组织晶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磁场作用下,晶粒细化,电流越大,晶粒细化越明显,并且品粒也
信息时代,农机人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信息,只有搞好农机信息工作,才有利于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