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iy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简要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要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并探讨了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特点、开发方法以及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基本架构。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特点;方法;架构
  中图分类号:G717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综合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职教育职业导向的有效途径,也是专业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构建与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是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
  1.课程体系及理实一体课程体系内涵
  1.1 课程体系的概念
  课程体系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是指各课程及其之间的关系,即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设计方案,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课业和进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
  1.2 理实一体化高职课程体系的特点
  高职教育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这一目标决定了理实一体化高职课程体系应具备如下特点:
  1.2.1 基于工作过程
  理实一体化高职课程体系具有基于工作过程的特点,即课程之间的关系必须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以“从初学者到技术能手”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依据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形成。
  1.2.2 开放性
  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是美国科学家加德纳(Mar-tin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这种理论打破了数理逻辑一元独尊的智力概念,提醒人们尊重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个性化差异和人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任何一个专业其设置不可能面对一种特定的岗位,而应面对相应的职业岗位群,这就要求相应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也只有这种开放性才能适应本专业培养相应岗位群多种能力人才的需要。
  1.2.3 发展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業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十分清楚地提出了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化高职课程体系的发展性不仅表现在应开设一些文化素质课程,更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内容的选择应着眼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理实一体化高职课程体系构建
  2.1 构建理实一体化高职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既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传统教育中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等学科化的课程体系框架,实现课程结构的一体化,又要摒弃课程内容上的理实脱节,分本另册,实现课程内容上的一体化。为了强调学生技能培养,把课程教学机械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自形成所谓的体系”,这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有悖于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和教学质量提高。因此,需要从全面和系统的观点出发,着力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2.2 理实一体化高职课程体系开发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实质上是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而展开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和最终目的,并将其作为设计总纲贯穿于课程结构目标和各门课程目标之中。
  2.2.1理实一体化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课程体系开发的第一步是调研,职业领域的调研分析是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起点,调研形式有问卷调研、座谈走访、举办论坛、开会研讨、网络调研;调研内容为岗位设置与岗位能力调研和企业为该类学生设置的工作岗位以及各个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研步骤为学生就业岗位→确定工作范围→确定工作任务;第二步是归纳,即对本专业相应的岗位任务进行归纳。首先归纳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凝练产生出该专业系统、完整的“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素质”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职业行动领域;第三步是转化,即在对第二步中形成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意义上的加工,针对行动领域形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体系,解构现行的学科课程体系,重新划分各课程边界,形成新的、符合理实一体化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第四步为整合,即依据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与典型工作任务之间和外在逻辑关系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将课程进行排序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能力结构体系、素质结构体系,最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
  2.2.2 理实一体化高职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基本架构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构建横向贯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纵向形成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高职课程体系结构的基本架构应是以文化素质课程为基础,以职业技能模块化课程为核心,以知识延拓提升课程为补充的三位一体架构。其中职业技能模块化课程既有每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又有模块化课程后的综合实训,真正做到“课证融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对应”。
  结语
  理实一体化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职教同仁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载于《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第49-53页。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http://baike.baidu.com/view/5307797.htm。
  [3]刘向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载于《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6期,第17-19页。
  第一作者简介
  李锁牢,1974年12月生,男,汉族,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学位,咸阳市三五人才,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教学和科研推广工作。
  项目来源
  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项目编号:SGH12563)
其他文献
摘要:自从我国实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涉及各类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开始自然地和英语交流工具相互挂钩。面对此类国际化经济事业发展背景,我国不管是初中、高中或是大专院校,都会将核心注意力全面投射在英语课程覆盖范畴和个体专业化素质改造层面之上。而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针对目前我国大专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加以客观论述,同时利用最新技术引导手段和设备资源,加以改善策略细致解析,希望能够为相关英语日常教学互动单元提
本文以一年生实生苗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核桃(Juglans regia L.),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柿子(Diospyros kaki L.f.),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以林草为主的良好的植被覆盖环境的恢复。然而,不允许破坏的植被建设与以植被为生产资料的畜牧业生产,存在
盾叶薯蓣是我国特有的薯蓣属植物,其根茎中含有的薯蓣皂甙元是合成甾体类药物的重要前体,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对盾叶薯蓣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本文采用盆栽方法进行试验,研究了盾叶薯蓣的需水规律,及水分因素对盾叶薯蓣根茎产量及皂素含量的影响,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各处理耗水高峰时期不尽相同,但是大多数都集中在旺盛生长期和花果期,这两个时期也是盾叶薯蓣的需水临界期,这与植物生长规律相符合。
【摘要】传感器技术是当今信息社会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高新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传感器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是一门集电子、机械和物理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近年来已成为国内高校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目前,关于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探讨较少,本文基于该课程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传感
考试改革是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考试改革,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的考试改革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详述该课
经济林由于其经营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成为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主要林种之一。但由于存在着物种选择、模式配置和林分结构不合理,导致大多数经济林水土保持效果较差。本
摘要:21 世纪的中国教育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终生学习的理念作为我国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主题, 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习及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及学校教育的目标。批判性思维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  关键词:高校教学;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H193